寻找初心

寒石

<h3> 苍天有眼,光耀人间。</h3><h3> 大地有眼,喷激涌泉。</h3><h3> 人间正道,泽东指点。</h3><h3> 涌泉漱石,润之福田。</h3><h3> 寻找初心,仰望香山。</h3><h3> 开国伟业,见证华诞。</h3><h3><br></h3> <h3>  “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发心最真、最善、最美,一切一切发心中。</h3><h3> 2019年9月18日,为寻初心,走进“香山革命纪念馆”。</h3><h3>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h3><h3> 滚滚红尘中,寻找初心的人真是不少。香山红叶虽未红,革命胜地却异常热烈起来。其中惊艳一人,惊艳了岁月,亮丽了时光。</h3><h3> 她是谁?</h3><h3><br></h3> <h3>  她,她就是开国领袖毛主席的女儿李敏。</h3><h3> 她,是来寻找初心的吧?</h3><h3> 我,我亦是开国大典亲历见证者的后人。</h3><h3> 我,亦是来寻初心的。</h3><h3> 千载难逢,有幸福运,且行且珍惜,随她一起寻找激情燃烧的岁月、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圣光,岁月的圣光虽己远去,早已升华为共和国的四粱八柱,成为大国走上强盛基石。</h3><h3> 她精神焕发,她神采飞扬,她走进历史,她喚醒了记忆。</h3><h3> 我,用手机捕捉她瞬间的内心世界,选择几幅,仅供品味。我选用品味一词,而沒用欣赏,是因味道正宗,用心细品,方获真经。</h3><h3><br></h3> <h3>  李敏出生在延安,后去了苏联,解放初从东北来到北平香山双清别墅,谈起往事,历历在目,恍若眼前。</h3><h3><br></h3> <h3>  当年的她,在毛主席身边,也指点江山。在此旧景留新影,浮想联翩。</h3><h3><br></h3> <h3>  向展馆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h3><h3><br></h3> <h3>  讲到动情处,会心一笑颜。</h3><h3><br></h3> <h3>  这一张照片,我还奪过相机照过哩。</h3><h3><br></h3> <h3>  当年亲历者,共同忆往事。</h3><h3><br></h3> <h3>  这个情节,我最知情。</h3><h3><br></h3> <h3>  她是共和国建立缔造者最高层的后代。</h3><h3> 我是共和国建立参与者最基层的后人。</h3><h3> 我们是同龄人,一个最高,一个最低,自然观景赏色所感所悟不同。侧岭横峰,高低不同。然而,寻找初心的真、善、美是一致的。</h3><h3><br></h3> <h3>  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式行进路线图前,一位晋察冀边区三分区抗战老兵的往事浮现眼前。</h3><h3> 这位老兵随着北平和平解放,先期进入北平,担任起解放軍入城式的警戒任务。遂后,开国大典,他就在天安门下距毛主席不足百米的地方值勤,目睹了开国大典的盛况。</h3><h3><br></h3> <h3>  这位抗战老兵,就是我的父亲韩庆全。</h3><h3><br></h3> <h3>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八路軍115师骑兵营参加“平型关战斗”后,开赴唐县、曲阳、完县、定县一带开创抗日根据地。失去与组织联系的中共定县县委,即时赶赴唐县与组织接上关系,开展工作。</h3><h3> 我村叫达子庄,地处太行山东麓、唐河岸边。父亲的堂兄韩育是师范生,1938年入党,是定西一带和我村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堂兄的影响下,父亲走上革命道路,投入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h3><h3> 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青救会”干部。</h3><h3> 18岁,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领导群众开厂展对敌斗争。</h3><h3> 23岁,调赵村区区委工作,担任合作社副主住。配合区小队挖公路、扒铁路、割电线,袭击敌人。策反一名日本兵投诚,参加了“日本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h3><h3> 25岁,参加完县土改工作队,负责南鱼台等村的土改任务。</h3><h3> 26岁,组建完县一个新兵连参加解放军华北補训团任指导员。训后,補充到华北二纵六旅十六团一营机炮连,任见习副指导员。开赴察北参加战斗。</h3><h3><br></h3> <h3>  1948年6月11日,华北軍政大学在石家庄成立,叶剑英任校长兼政委。父亲被选调入大学附属的“华北步兵学校”一大队三中队学习,担任学习组长。地点先是在获鹿,后迁至晋县周家庄一带。</h3><h3><br></h3> <h3>  1948年12月14日,接到命令,华北步校全体人员奉命北上。15日一大早从晋县出发,冒着飞雪急行军,16日凌晨到达保定。17日晚夜半行军,20日凌晨过徐水,晚到达良乡燎石岗待命。</h3><h3> 待命期间,请隐藏在北平的地下党介绍北平各种情况,风土人情以及敌情、军警、宪兵等情况,同时学习城市政策和任务。</h3><h3><br></h3> <h3>  1948年12月26日,华北步校于良乡改编为北平、天津两个纠察总队。步校是培养基层军官的学校,学员都是连、排干部。干部当士兵使用,其军人素质是相当高的。这也是选择步校学员担当开国大典警卫的原因。父亲被编入北平纠察总队一大队三中队。</h3><h3> 原步校的领导干部,也相应的改变了职务。张明河任总队长兼政委,李青川任参谋长,张迺更任政治部主任。一大队大队长吕展,政委裘永芳。</h3><h3><br></h3> <h3>  1949年1月31日,从良乡乘火车开赴北平,入住东四史家胡同、原宪兵19团学校旧址。换上新军装,胸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臂章是“平津卫戉区”,领章左右各写“纠”和“察”二字。进入防区,即开始上街执勤。</h3><h3><br></h3> <h3>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浩大的入城式,一大队三中队担负东单一线的警戒任务。</h3><h3><br></h3> <h3>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进入香山双清别墅。次日,清晨散步,临近西侧看到百来名战士出操,动作干练利索。他问,这是哪支部队?回答:华北步校新组成的北平纠察总队。毛主席听后满意的回答:难怪!把这个部队的领导叫来。</h3><h3> 张明河奉命来到双清别墅,毛主席一见他就批评说:“你这个张明河呀,你的战士全睡在地上,这么冷的天不行!"接着毛主席问他,“你知道你是什么官吗?"张明河回答:“纠察总队总队长”。“不,你是九门提督。”说罢哈哈大笑起来。张明河曾在北平读书,自然知道这个名称的来历。他立刻领悟到了毛主席的暗示,建国大业在即,我知道肩负的重任。表示,我一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h3><h3> 当时,纠察总队的兵为布防是:一大队负责城里,二大队负责西直门至香山一线。二大队部设在西苑机场,沿途设检查站:自西直门起、海淀镇、颐和园东宫门、香山漫长的路上值勤,对过往车辆、可疑人员进行检查。双清别墅住二大队一个中认的兵力。</h3><h3><br></h3> <h3>  张明河这位九门提督,从香山回到设在六部口东府前街二号的总队司令部,深感自已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即时召开干部会,对全体队员提出要求。北平纠察总队不负使命,圆满完成了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历史性任务。</h3><h3> 据历史资料:纠察总队在入城后的11个月内,收缴枪支1292支,子弹105152发,破案585起,查获散兵6810人。由于纠察队员的努力,北平社会治安很快走上正规,为共和国的成立,创造了安全环境。</h3><h3> 1949年7月16日,北平纠察总队在辅仁大学礼堂召开庆功颁奖大会,会后出版了一本《庆功专刊》,详细刊出了立功获奖人员名单,其中就有父亲韩庆全的名字。</h3><h3><br></h3><h3><br></h3><h3><br></h3> <h3>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h3><h3> 举国震撼,世界震惊。</h3><h3> 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开始,54门礼炮齐呜,28响象征从建党到开国28的奋斗历程,54门大炮表示当时第一届政协有54个政治单位。</h3><h3> 毛主席以他震天动地的洪亮声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接着,按动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h3><h3> 此时此刻,广场上30万军民齐声欢乎,如潮如涌,震撼人心。</h3><h3>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个全新的新中国诞生了。</h3><h3><br></h3><h3><br></h3><h3><br></h3> <h3>  天安门城楼,是开国大典安全保卫工作的重中之重。谁来担当起这一历史性重担呢?</h3><h3> 开国大典指挥部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把这一任务交给北平(此时已改为北京)纠察总队,总队把这一重担压在了一大队身上。</h3><h3> 光荣而艰巨,伟大而责重。大队长吕展任总指挥,政委刘福、副政委骆骥、副大队长李明任副总指挥。在动员大会上。大队向全体执行任务的队员提出要求: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高度的革命警惕性,高度的机智灵巧性,保证百分之百的完成好这次特殊的警戒任务。</h3><h3> 10月1日凌晨5时,整个天安门广场执行戒备。城楼下、金水桥上、东西观礼台、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前门箭楼、红墙内松林一带、长安街上东西长安门,全部严密警戒,封锁路口。</h3><h3> 天安门前,金水桥东、西临时搭建起观礼台。父亲被分配到西观礼台执行警戒任务,同时引导观礼来宾入座。一到指定位置,首先查看周围地形地物,仔细检查有无可疑之物。下午一点,观礼来宾开始入场,有礼貌地而细心的检查每一张入场票,引导指定位置。</h3><h3> 纠察队员的主要任务是警戒,同时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就在天安门城楼下,毛主席的神采奕奕,精神矍铄,历历在目。大国大典这一刻,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的感情世界,凝聚着二十八年的风雨泽润,泽之东方,润之神州。</h3><h3><br></h3><h3><br></h3><h3><br></h3> <h3>  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晋察冀边区的妇女们亦付出非凡贡献。她们纳军鞋、做军装、筹粮草、支持丈夫上前线,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和艰难。</h3><h3> 一次父亲回家,走漏了风声,日本鬼子进村了,来不急转移,急中生智,藏到猪圈里。鬼子逼问母亲父亲藏身处,她大义凛然回答不知道!自家的房上,南边三伯家的房上站着日本兵,她抬头巡视,一个日本兵训斥道:看什么看!母亲回敬到:我长着眼,为什么不能看。说罢,日本兵搧了她几个耳光。</h3><h3> 鬼子把院子搜了个遍,沒搜到。陪同一起来的报告员(我方内线)乘机哄骗说:已逃走了,撤吧!</h3><h3> 日本鬼子撤回了炮楼,父亲赶紧从猪圈里出来,平安回到根据地。</h3><h3> 祖父没文化,但深明大义,不但支持父亲抗日,县、区干部也常住我家,供给食宿,並担当警卫。</h3><h3><br></h3> <h3>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曾指认过三处地方:</h3><h3> 一、村东二里的日军炮楼,他建立的内线帮助躲过敌人的多次追捕;</h3><h3> 二、唐河大桥桥头的日军兵营,他从这里接出过被策反投诚的日本兵;</h3><h3> 三、天安门城楼下的西观礼台,他在此处目睹见证了开国大典的盛况。</h3><h3> 故地轶事,都有一段非常的故事。故事的主题只有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