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第八中学初中语文教材解读活动

第六中学教务处

<h3>&nbsp; &nbsp; &nbsp; &nbsp;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提高。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格尔木市第八中学全体初中语文老师于9月17日下午展开了教材解读活动。</h3> <h3>&nbsp; &nbsp; &nbsp; &nbsp;首先,七年级李得霞和谢海青两位老师依托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进行了解读。两位老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引,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对《雨的四季》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教学设计方面两位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李得霞老师认为初中学生已有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和生活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会自己去发现美,赏析美。老师要做的只是引导而已,因此李老师设计的本节课重点在于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谢海青老师认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侧重点应该在学生的朗读方面,通过朗读去感受散文的语言美。</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接着,八年级杜静和俞红玉两位老师就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梦回繁华》一课进行了教材解读。两位老师均站在语文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高度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杜静老师的教学环节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以理解课文内容、品位语言为主线,科学地安排了整个教学过程,最后在挖掘题目《梦回繁华》的深层意义环节也很有特色。俞红玉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并给学生以具体的方法指导,设置了填表格等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梳理说明文的三要素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h3> <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最后,九年级马小娟老师和包有太老师以九年级上册名著阅读《水浒传》为例,就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他们从把握题材特点、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语言风格的角度入手,讲解了以单元课文学习为主,辅之以名著阅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倡议。</p> &nbsp; &nbsp; &nbsp; 通过这次教材解读活动,让我们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并使我们明白上语文课并不难,但是要上好语文课却不容易。我们将继续深入地研读课标,研究教材,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理念,为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一如既往地努力!

教材

老师

教学

课文

学生

解读

初中语文

八年级

自读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