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7px;">谨以此文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大美磁县”</b><br></h1><p></p><p><b><font color="#ed2308"><br> 磁县槐树学校 闫向坤</font></b></p> <h3> 如果我们要写好作文,故乡与爱就是最好的范本。在风与云之间,有一群人在无限的时空中相遇,共同生活呼吸,这就是最值得珍惜的因缘了。<br> ——林清玄</h3> <h3> <i><b> 曾经,</b></i>一直以为只有远离家乡的人们才会对家、对家乡有眷恋和归属感。远远望乡,才有长长的思念和惦记;异地而处,感受别样的风土人情车水马龙,移风易俗的反衬之下,异乡人的乡愁才更浓吧。<br> 像我这样一个生于此、长于此的人,家乡即是左右,环顾四周身在其中,乡情却未必盈然于胸。直到人生的某个时刻,我开始怀念过往,怀念小时候的光景,才发现我所怀念的是对家乡的追寻,是对家乡点点滴滴的如数家珍,是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守望。<br> <b><i> 曾经,</i></b>也以为只有伟人、名人、文化人才有家乡的情怀,也许这样人物的家乡故事才更动人吧。 “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图画。”这段话是毛泽东对家乡的描写和思念。据史学家考证,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写的惟一的一篇散文,而且是赞美自己可爱的故乡的散文,他把他这个“惟一”献给了生他养他的故乡。鲁迅先生的故乡里有童年的玩伴闰土,“他会用糊叉捉猹,还会用斗笠和树枝抓麻雀,还见过跳鱼儿……”冰心姐姐的故乡,“一提起我的父母之乡,我的思绪就纷至沓来,不知从哪里说起,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这碧绿的江……”家乡的景色 、童年的伙伴、说不完的乡情尽是赞美的辞藻,字字珠玑引人入胜。</h3> <h1></h1><h3> <b> <i>而我,</i></b>一枚煮妇,整日忙于三餐生计,周旋于灶台厨案之间,双手习惯了些柴米油盐的琐事,怕是没有闲情去武文弄墨了,做文章实在困难。然而年与岁俱长,中年将至的时候感触良多。青春的气息渐渐退怯,花花世界的繁华和热闹也渐行渐远,人也变得平和,更多的是一份儿对人对事的笃定。我的世界里一切变得沉静、清澈的时候,我开始慢慢的向内寻找,开始发现最美好的、最珍贵的东西也越来越清晰、明确——家乡的田地、泥土路,欢跑的孩子们总是在我梦魂中频频而来。我想我可能陷入了一场凡夫俗子的乡恋。<br> 想起我的家乡就看见一弯满满的河水缓缓流淌;想起我的家乡就看见孩子们光着湿漉漉的脚在乡间的泥土路上欢快的追闹着,我还能听见那脚和水和泥路挤出来的声响“咣叽……咣叽,咣叽……咣叽,啪啪啪啪啪”,这一串特有的声响就是我跳进家乡的密码。</h3><p><br></p> <h1></h1><h3><font color="#ed2308"><b><i>满满的河水缓缓流淌,送我来到稻田。</i></b></fon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 眼前,汪泽纵横接天连地,仿佛置身南国水乡。缓缓的河水改道入渠,经田间的陇道沟,由队里指派的专人看管着,引着水像回家般的轻车熟路,去这家稻田,回那家稻田。看呀,缓缓的河水和松软的土地多亲昵啊,热恋中的人儿一般紧紧相拥在一起。不一会儿的功夫,稻田里的水就满了,等着插秧的到来吧。<br> 怎么把秧苗运送到自家稻田?那可有个俏法儿。将起好的秧苗成把的捆扎在一起,十几个一堆,找个大点的塑料编织袋托着,放进水渠,顺水飘浮着就走了。田间水渠就是天然的传送带,一堆儿一堆儿的,又省劲又不损苗。一方地几十户人家,只管站在自家的田埂上等着就行,谁也不会认错自家的秧苗。</h3> <h1></h1><h3> 插秧的时候最热闹,故事比秧苗还要多。插秧是个技术活,而地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栽插的方法,谁跟谁也不一样吧,还谁都觉得自己的技术最好!拿我们这一大家子人来说吧,就各有一派。先说在市里工作的叔叔吧,也请了假回来农忙。他可是父辈里的文化人,又是从事图纸设计工作的,那水稻在叔叔手里就讲究起来了,株距要近、行距宽,要兼顾到日照生长和秋收增产呢!叔叔的这个插秧法当然是科学派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秧苗头上自然顶着文化的光环。还有大伯父、二伯父们多年的农活经验算是行里老手了,一块稻田多少秧苗,多少收成,早就估摸个八九不离十了。再说这插秧动作精准的像机器操作,秩序规整。颗颗秧苗直溜板正、利利索索。凡是经伯父们的手栽插出来的秧苗不用返劲儿,落地就长,省了四五天的适应期,结出来的稻穗更饱满。伯父们是当之无愧的资深实力派!还有我一帮堂哥们,跟在父辈们的左右,紧学慢赶的暗自努力。就是这帮哥哥们替我们挡下了不少长辈们的“严厉”。印象中父辈们一直对家里的男孩子们要求比较高,管教的也比较严格些。而我堂姐可算的上是载水稻的新秀了,总带着一股干劲。堂姐也一直很能干。<br> 若要说我老爹可真没什么讲究。别说栽水稻了,大部分的时候他都是那“差不多就行”的性格,倒也不是不仔细,只是不爱较真吧。我就当他是“马虎学”乐天派吧。当然管教哥哥的时候除外。<br> 热闹繁忙的稻田啊,我在这里受教:勤劳的人们,躬耕乐道、掌握季节、不违农时。顺天时,量地利,力少而成功多。一分耕耘,一份收获。</h3> <h3><p><b><font color="#ed2308"><i>满满的河水缓缓流淌,送我来到荷塘。</i></font></b></p></h3> <h3><p> 我们小不点的眼里,荷塘就是我们玩耍的天地。大大的荷塘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玩具,也有花样百出的玩法,摘顶荷叶就能给自己做身衣裳。不信?你看,先把荷叶收撮在一起,从靠近根茎的部分留下巴掌大小,薅开、倒扣在头上就是西瓜帽了,还带着一节叶茎歪歪的向上杵着,心里觉得特别美,剩下的荷叶中间空出来的圆环,身子正好能钻进去挂在小细腰上,裙子就有了。再摘一顶小点儿的荷叶吸在胸前就完工了,拿着朵荷花便疯跑起来。跑累了就停下来歇会,肚子一吸一合的喘着气,小伙伴们彼此看一眼,就能引得我们咯咯的傻笑。童年快乐很简单,头顶举个荷叶我们就可以演皇帝了,比电视剧里皇帝出门的华盖还要有气势;荷叶压扁就是手里扇子,不管热不热都要蒲扇几下;荷叶拢在一起就能盛水,跳进河里就能抓鱼,举在手里就能捕蜻蜓。<br> 我们自顾自的玩耍大笑,遭殃的是荷塘,引得大人们不住阵的呵斥。责骂声哪能跟得上我们的欢跑,一溜烟儿就没影儿了,童年也远走了。<br></p></h3> <h1></h1><h3> 这一方荷塘是我对家乡的专属记忆,任时光飞逝也永不褪色,再多的言语也难诉尽我心中与荷的情谊。于是我遍翻诗书,采撷古往今来文豪大家的名篇佳作,用洗手焚香的虔诚反复诵读。期待可以领略荷之绮丽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在风停日暮时分去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大众之美;在清晨微露时分去赏“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的独幽之美;喜时有“鱼戏莲叶间,莲叶何田田”,愁时有“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这一句也最揪我心肠。<br> 流连忘返的荷塘啊,我在这里感悟:善良的人们,种荷采莲,淡雅宁神;择藕而食,温和健体,依荷而居,清廉满室。</h3><p><br></p> <h3><p><b><i><font color="#ed2308">满满的河水缓缓流淌,送我来到鱼塘。</font></i></b></p></h3> <h3><p> 方方正正的鱼塘接连一片是这世间最美的画屏,映衬着天边的云卷云舒、阴晴圆缺、星辰陨落,大自然的美不胜收就这样不差分毫的尽在这方正的鱼塘之间。“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恍惚间,我在诗中,也在画中,一阵风吹来,岸边动情的垂柳也按捺不住地扭动着腰姿,顾影自怜。几只燕雀,飞过鱼塘,轻击水面泛起圈圈涟漪、点点波纹,像孩子遇见好看的东西非要摸一摸,那好奇心才能安分。远处传来蛙鸣鸟叫,天然的音乐家们一定是在唱赞歌,歌唱你也歌唱我。<br>这最美的“画屏”,更描绘了乡村人的美好生活。一方鱼塘,一处美景,三五结伴,戏水垂钓;一方鱼塘,一桌佳肴,鱼肥汤浓,养育朴实的人们;一方鱼塘,一笔财富,撒网捕鱼,富裕了人们的钱袋子。<br> 富庶的鱼塘啊,我在这里折服:智慧的人们,劳动创造着财富,也守护着自己青山绿水的家园。<br></p></h3> <h3> 满满的河水缓缓流淌,挽着炊烟袅袅的村庄,弯弯绕绕相依相偎;满满的河水缓缓流淌,载着稻田的青绿变成金黄,沉甸甸的谷穗殷实笑容;满满的河水缓缓流淌,佩这碧玉宝石般的荷塘,也连着美不胜收的鱼塘。满满的河水缓缓流淌,默默无言自有春夏秋冬入梦。<br> 这缓缓流淌的河水啊,就是来自太行山脉的滏阳河水,这家乡就是磁州之城的“鱼米之乡”,也曾是生产供米的粮仓,是我可爱的家乡——屯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