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宏济桥,介于王村口桥东、桥西两村之间,古时候是通衢(州)入闽要津。从村名我们可以想象,是先有桥而后有桥两边的村子,桥的东面村子为桥东村,桥的西面为桥西村。当然,最初的桥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精致雄伟。据记载,此处桥始建于明,原名宝善石桥,连接桥东、桥西两条街。乾隆五十三年(1788),因发大水桥被毁。康熙年代捐资重建。光绪初改名宏济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27年重建的宏济廊桥,它已经历经风雨九十多年了。作为一座木结构廊桥,能在水患频频的乌溪江屹立不倒是个奇迹。</h3> 一座科学的桥 <h3> 九根桥梁,腾空过江,其中有四根是同一根木头,其余五根是接起来的,只有一个桥墩,合抱粗的两根苦槠木交叉承托桥梁。苦槠木为浙西南的本地树种,坚固耐腐蚀,X脚架(当地人叫金剪刀)桥墩,看似过于简单,却另有玄机,那就是最大程度减少洪水来时受冲击面积。桥面以上却极尽奢华。</h3> <h3>整座桥的桥面全是苦槠木板,桥面木板长24.8米,整座桥长31米。</h3> <h3>桥门石柱间宽1.90米</h3> <h3>两边台阶不一致,台阶每个台步宽也不一样。</h3> <h3>桥的外观</h3> <h3>为什么有3块枕木的?</h3><h3>据传说木匠师傅和石匠师傅不和,以前王村口这里的水位很高,河床比现在高,木匠师傅问石匠师父,底座挖好了没有?石匠师傅告诉他,早已经挖好了。其实石匠师父没有真正挖到底,可是木匠师傅在架桥墩时就按照石匠师父的高度锯断木头,监工是当地的乡绅,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叫来村民要罚石匠和木匠,并要他们解决好这个事情,有人出了一个好主意。就是现在我们看到桥墩上面垫了三块枕木,这3块枕木可以防震,实在科学!</h3> 一座古老的桥 <h3> 首先我们看桥面宽达4.80米,甚至比街道还宽,说明当初设计时考虑的就不仅仅是通行的功能。桥上有主桥9间,引桥2间,每间南北两面开窗,如果将窗关上将形成一个面积达160多平方米的聚会空间,桥上有报警和召集民众之用的大铜钟。我们看整个桥身雕梁画栋从选料、建造到装饰十分精美,已近百年风雨仍然豪华。再一个是古人在桥址的选择上很科学。乌溪江每到雨季都会洪水泛滥,差不多两三年多会有洪水漫上街头,但是,水再大,宏济桥这个位置的水流却不湍急,因为乌溪江水流量大而关川水流量小,每发大水时乌溪江水就像一道水坝护着宏济桥,形成一个港湾。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人们的用心和博学。以前王村口的集市全在这座桥上,桥头的老照片可以看到以前这桥上的繁华。1997年8月,宏济桥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h3> <h3>以前两个立柱之间就是一个店铺,记忆中桥头箱房还有一间是打铁铺…</h3> <h3>这里怎么会有这样一块牌子,“警钟严禁乱敲”的呢,这可不是一般的“钟”,这可是119呢!只有着火的时候才能敲响!</h3> <h3>大家好好看看钟上的文字:“遂邑 二十都 王溪坦”</h3> <h3> 解放前,特别是在钢筋水泥用于造桥之前,在小溪小河上造桥是极不容易的事,解放前这座桥是王村口唯一的水上通道。大家“写援”,现代话“集资”修建起来的,佩服这个设计者。明清以来,由于王村口地处闽浙赣边界,拥有独特的连接水运通道和陆路官道的优势,在明清两朝逐渐形成商业贸易繁盛的小镇。</h3> 一座红色的桥 <h3> 1935年8月26日,红军挺进师委员、二纵队政委兼中共王村口区委书记洪家云就是在这座桥上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直属浙西南特区领导的王村口苏维埃政府。1935年至1937年,粟裕指挥的挺进师在浙西南开辟了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王村口被看中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地方:远离县城、周围山高林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商业异常发达的奇妙结合。相信具有如此特点的地方是不多见的。远离城市处于大山腹地可免于敌人优势兵力的威胁,山高林密有利于与敌周旋,而商业贸易的活跃又可让他们在这里买到所需的电筒、电池、力士鞋、布匹、食盐和药品等军需物资。</h3><h3>1936年6月,粟裕率部恢复浙西南的工作,中共浙西南特委书记许信昆又在此主持召开群众大会,粟裕向群众作宣传演讲。因此,这座桥也是红军挺进师的重要革命旧址。</h3> 一座发展的桥 <h3> 这一座桥,就像一个百年老人,见证了桥两边村庄的繁荣与发展,见证这乌溪江水的起起落落。我想更见证了今天我们在弘扬践行红红火火的“浙西南革命精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