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生活感悟之——</h3><h3> 母校邓县二中的学生食堂</h3><h3> 2019年9月18日</h3><h3> </h3><h3> 都说人开始回忆过去,就意味着进入老年期了。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我离开邓县二中(现为邓州市第二高中)已经接近40年了,岂能不老?两年的高中生涯,是我人生重要的节点,为今后走好人生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里面,除了感激老师、感恩社会之外,还要感谢为我们做饭的食堂里的师傅们。</h3><h3> 1978年秋期,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开展,邓州市确定了一中、二中、三中、五中等几所重点高中及重点班,重点班相当于现今的重点高中的培优班。当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城南50里的构林镇的邓县三中的重点班。原本是一件喜庆的事,但父母考虑构林镇距离林扒老家40里,不通汽车,回家很不方便,想让我到城里读书,但又不在划片区内。这时,我三叔主动提出岳父周贞基在二中教语文,就帮助做工作把我转到了二中。</h3><h3> 邓县二中,坐落在县城东郊赵营村,当年大门朝南,教室位于东侧,宿舍位于北侧,学生食堂位于校园西侧,校园松柏林立,中央是柿子树,虽然校舍非常简陋,但校园还算幽雅。</h3> <h3> 入学那年,虽然已经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但改革开放尚未开始,生活水平仍然很低,粮票虽然通用,但大多农村家庭都没有,或很少,距离近的同学都自带各类面粉送到伙上;距离远的,可以到通过乡粮管所转粮。我离开时家乡时,父亲把自己多年积攒的粮票给我一些,又给我转了几百斤红薯干和玉米。</h3><h3> 学校食堂主食餐票分为白馍,即白面馍;中花,即白面和玉米面花卷;黑花,即白面和红薯面花卷;黑馍,即纯红薯面馍。家庭条件好的,一天三顿都吃白馍;一般的,几种馍掺和着吃;差的,以黑馍为主。我的家庭条件属于一般化靠上一点,几种馍交叉食用。由于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我饭量特别大,早餐、晚餐,一般三个馍一碗汤;中午,两个馍,一碗面条。每天2斤1两粮食,一直到毕业。刚好父亲每月40多元工资,一半用于我上学,一半用于哥哥上学。即便如此,因为饭菜里面没有油水,整天都觉得饿,特是到最后一节课,饥饿难忍,王吉昌(现在邓州老家)等同学有时趁课间,到茶炉喝茶充饥。一天中午,家境贫寒的陈国平同学(现在南阳建筑设计院工作)正靠着树端碗吃饭,突然晕倒,面条洒了一地。同学们见状,赶紧扶他到学校医务室,医生诊断后说是营养缺乏所致。第二年,陈国平的弟弟也考上了邓县二中,由于家庭困难而辍学(最后,通过自己努力,在村里当上了党支部书记)。</h3><h3> 长期吃红薯面馍,多数同学身体都承受不了,有的还患了肠胃炎等疾病。我身体素质好一些,虽然没有患病,但每到晚上,就吐酸水。为了调剂伙食,有时吃完份饭,就到食堂窗口再买个白馍加餐。偶尔到校外,悄悄的拿出父亲给的粮票,再加几分钱(1斤粮票、5分钱)买个白馍加餐。</h3> <h3> 由于学校没有餐厅,雨棚面积很小,卖饭窗口也少,为此,学校按班级划定就餐区域,由各班的伙食长负责登记每人的伙食种类,统一到食堂领饭,并给每人盛饭。剩余的稀饭、面条,再轮流均分给每位同学。每逢下雨,同学们都到处找地方背雨,不少人身上都粘上了饭汤。有次,同学黄道三(后来因病退学)刚盛了一碗玉米稀饭,被后面的同学挤抗的烫着了手,一气之下,索性把一满碗热稀饭泼在了梅建勇(后改名梅孝义,现任南阳师院成教学院院长)的后背上,幸亏没有泼到脸上,两人气的都只想打架。</h3><h3> 食堂卫生条件极差,大白天经常看到老鼠像走大街似的乱窜,面条里面的虫子和馍里面老鼠屎,经常可见。有次,一个同学无意把洒了煤油的面送到学校,炊事员也不知情,大家吃了含有煤油的馍,都气的把馍扔到了食堂里。后来,学校领导发现此事,召开大会,给大家解释说,经过咨询医生,煤油并没有毒,少量对身体也无害,只是馍的口感差,如果大家都不吃的话,造成的损失还是大家的,希望大家接受这个现实。最后,食堂把面做成了油卷馍卖给了大家,最终大部分还是扔掉了。</h3><h3> 食堂并不缺青菜,但即使5分钱的炒萝卜丝,多数同学也吃不起,不少同学每月回家返校,都带了腌制的蒜苔、辣椒或咸菜。尽管如此,早晚餐的青菜,食堂也都卖几十元的。食堂里有个当地的师傅,由于长相不佳,极像被枪决的邓县杀人犯乔玉信,因此同学们悄悄的给他起了外号“乔玉信”,他每次卖完菜清点菜票时,总把5角钱的大菜票悄悄的藏匿几张,随后到校门外兑换成现金独吞。好多同学都看到了,我和郑中立同学(现在南阳市水利局工作)观察好多次,气愤之下把这件事汇报给管伙的老师,管伙老师一开始并不相信,在我们不断的撺掇下,终于采取了措施。“乔玉信”每次卖菜,他都去帮忙,卖完菜清点菜票也帮忙,这样迫使“乔玉信”收敛了一阵子。事情过后,又故伎重演,我们又反映多次未果。多年以后,听说“乔玉信”工龄较长,转为正式工了。现在想想,在法制、制度不健全的时期,发生这样的事,也在所难免啊。</h3> <h3> 为了吃饭,自己也干了一些投机取巧的事。那是1979年的夏天,我经常到学校茶炉买茶喝,并给烧茶师傅刘文钦帮忙,一来而去混熟了。后来。刘文钦调整到食堂,每次我到窗口买白馍加餐,他总是多给我拿一些,甚至不看我拿的是白馍票还是中花馍票、黑花馍票,给的统统是白馍。多年后,得知他与我一个同学的姐姐结婚了,见面每每谈及此事,我总是感激涕零,——尽管我的行为有些龌龊。在那个饥荒的年代,但凡得到一点点恩惠,人们都会没齿不忘的,我亦如此。</h3><h3> 当年上高中的同学大都十四五岁,不懂得理解和尊重食堂师傅的劳动,加上炊事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也不佳,学生经常与炊事员发生口角。一次,因服务态度不好,我与炊事员吵嘴,几个大汉炊事员把我揪到食堂里面罚站许久。35年后的2015年最后一天,在邓县二中七八级同学迎新春返校恳谈会上,我代表在南阳工作的同学发言,做了深刻的反思:“在校两年,由于自己少不更事,不懂感恩,因此,未能完全领受和回馈老师的良苦用心,未能充分尊重食堂员工的辛勤劳动,在此,我向老师和员工们表示深深的歉意”。</h3><h3> 当时,在星光机械厂工作的二叔到学校给我送钱补贴伙食,没有见到我,就把10元钱留给了周老师(三叔的岳父周贞基),随后周爷爷给了我9块8毛钱。事后听说周老师接到钱后,在教研室里当着众多老师的面责备我二叔说的是给10元钱,但实际给的是9块8毛钱零钱,让他为难。我听说后,非常气愤,我就纳闷了,不管我二叔给多少钱,你只管给我就行,又没有人让你贴钱凑够10元啊。随后的日子里,我从周爷爷那里也借了10元钱,因为心里有结,就一直到毕业,也没有把10元钱还给他。多年以后,周老师离世,我亲自到家看望周奶奶,送去200元钱,也算弥补了我心中的缺憾。</h3> <h3> 随着1980年高考录取工作的完成,我结束了短短两年的高中生活,告别了“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艰苦岁月,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h3><h3> 多年来,我曾多次回到母校,追寻当年的记忆。不断拉大的城市框架,把二中裹在了城市中间,宽敞的大门朝西开放,校园面积远远超过了当年,昔日的砖瓦房教室、寝室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食堂换成了宽敞的餐厅,只有当年的水塔仍然屹立在原地,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代代莘莘学子们。</h3><h3> “两年的高中生涯,是我们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粗糙的饭菜,养成了我们艰苦奋斗的情操;枯燥的学习,塑造了我们拼搏奋进的品格;单调的生活,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毅力。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感谢母校、感激老师、感恩小平同志创造的那个伟大的时代”(2015年在邓县二中七八级同学迎新春返校恳谈会上的发言)。</h3><h3> 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母校硕果满枝,祝愿我们的老师健康长寿!</h3><h3> 最后,为答谢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撰写一副对联送给母校老师和同学们:</h3><h3> 上联:七秩庠门,立德弘文,谆谆园丁追绮梦;</h3><h3> 下联:满枝硕果,笃行修业,莘莘学子践初心。</h3> <h3> 在邓县二中78级同学返校恳谈会上的发言</h3><h3> (2015年12月31日)</h3><h3> </h3><h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h3><h3> 我是78.2班的姚河予,现在南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工作。</h3><h3> 今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母校,与老师、同学欢聚一堂,追忆过去、共话未来,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好事、喜事和盛事。请允许我代表78级南阳各县区的同学,借用著名相声演员冯巩的话道一声: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我想死你们了!</h3><h3> 37年前,我们带着老师的嘱托、父母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二中学习,几年后,又怀着“走出农村、混个卡片粮”的朴素理想离开母校,继续求学,并走向社会各个行业。35年来,校园的模样、老师的教诲、课间的笑声、球场的呐喊、食堂的饭菜、树上的柿子、操场边的砖窑、星光厂的电影,甚至偷藏菜票的厨师和寝室里的臭虱,都时常在脑海中浮现,让人品味,令人难忘。我们不必用华丽的辞藻赞美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成才的沃土、成功的基石”,但完全可以说,两年的高中生涯,是我们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粗糙的饭菜,养成了我们艰苦奋斗的情操;枯燥的学习,塑造了我们拼搏奋进的品格;单调的生活,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毅力。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感谢母校、感激老师、感恩小平同志创造的那个伟大的时代。</h3><h3> 值得反思的是,在校两年,由于自己少不更事,不懂感恩,因此,未能完全领受和回馈老师的良苦用心,未能充分尊重食堂员工的辛勤劳动,在此,我向老师和员工们表示深深的歉意。</h3><h3>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3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纯真少年,如今,雄姿英发也已不在,都进入了知天命的年龄,并将逐步淡出打拼的舞台。这些年来,我们虽然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脚踏实地的工作、默默无闻的付出、幸福快乐的生活,实现或正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尽管没有给母校增添大的光彩,但决没有给母校丢脸,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盼。这是党的教育、老师的栽培,加上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六零后这代人的品性所决定的。</h3><h3> 多年来,我曾返校参加校庆,也曾独自悄悄进校追寻当年的踪迹,即使路过母校,也要回头多望几眼。看到母校地覆天翻的变化,听到母校硕果连连的喜讯,我们每一位从二中走出去的莘莘学子无不感到欣慰和自豪。</h3><h3> 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母校人才辈出,祝愿我们的老师健康长寿,祝愿我们的家乡更加美好,祝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h3><h3> 谢谢大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