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韩邦靖和他笔下的老朝邑

美丽大荔

<h3>  大荔历史文化璀璨夺目,光耀中华文明已有二千多年。其中,以老朝邑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浓笔重抹的一笔。提朝邑,一个名人和一本奇书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一个名人便是诗文盖世、名冠黄河两岸的明正德年间工部主事韩邦靖,一本奇书便是明代被誉为“陕西八大名志之一”、清代入录“四库全书”,史志大家评价为“无韵之朝邑赋”的《朝邑县志》。韩邦靖用如椽巨笔演绎了一方精彩,《朝邑县志》以华美文句提振了朝邑声誉,恰如司马迁和《史记》,人、书双绝,都是朝坂英华。<br></h3> <ul><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朝邑久远的历史</b></li></ul><p class="ql-block"> 旭日东升,照在黄河西岸横亘六十余里、高约百米的台原上一片金黄、光灿夺目,这片广大的区域便谓之“朝邑”。自西魏文帝大通六年(540)得名起,朝邑便在数十部史志文献中留下了靓丽倩影。</p><p class="ql-block"> 《汉书·沟洫志》记载:朝坂,华原,山以朝日光射,层崖岸烟万状。西魏之名朝邑县者,实取诸此,乃朝夕之义,非朝庭之谓。依此志所讲,朝坂的“chao”应读作“zhao”,是朝阳、朝夕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朝邑东界黄河,南接渭水,西连平川,北枕镰山。上古属于冀州的辖地,冀州为九州之首,是天下之中州,主要包括山陕黄河两岸、晋豫间黄河以北的广泛区域,朝邑这个地方,自远古就定义为中华民族发源之地。同时,朝邑也是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十七世纪,殷商建地跨黄河西北的芮国,西有朝邑的南芮城,北有山西芮城,国都就在朝邑东南。周平王末年(前720),西戎之一大荔戎被这里的沃野万顷、水草丰茂所吸引,沿洛河而下进入今大荔境内“灭同阝据芮”建大荔戎国,定都王城(今朝邑老城遗址南),落户、发展、壮大。周襄王十二年(前640),秦穆公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在其枕侧再留一个附庸国君,于是在出兵灭掉梁国的同时,也将芮国灭掉。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秦灭大荔戎国,夺取了王城,修筑很高的壁垒来防御黄河对面的晋国,这里遂改名为临晋。此后,纷争不断。魏武侯十二年(前385),魏国乘秦国内乱夺取了河西地区。秦惠文王八年(前330),魏国又把河西地区献回给秦国。三国魏时,将左冯翊(ping yi)郡治移治临晋。西魏时,设置南五泉县;西魏大统六年(540),将南五泉县改名朝邑县,朝邑的县名从此开始,距今已有1470多年。后来,朝邑县又多有变化,唐高祖武德年间在县域东部设置河滨县,后来改称河西县,隶属于河中府。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恢复朝邑县名,隶属于同州。宋、元、明、清各代以及中华民国、新中国沿袭朝邑的县名,直至1958年12月大荔、朝邑两县合并。</p> <h3><ul><li><b><font color="#ed2308">韩邦靖其人其事</font></b></li></ul> 韩邦靖(1488—1523),字汝庆,号五泉,朝邑南阳洪人。天资聪慧的韩邦靖,从小就有一种勤奋、吃苦和执拗的个性,他生长在书香门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父兄的影响,十多岁时就能熟读“四书五经”,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强记本领。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21岁的韩邦靖中进士,担任工部员外郎。正德九年(1514)北京发生地震,乾清宫遭大火焚毁,武宗朱厚照决定重修,全国加赋,大兴土木。韩邦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上言劝谏,触怒了明武宗,被削职为民,回到家乡南阳洪赋闲长达11年之久。满腹经纶、雄才大略的韩邦靖回到家乡的第四年,应朝邑知县王道约请,欣然编撰《朝邑县志》,从而更加声名显赫。明嘉靖元年(1522)世宗朱厚熜即位,韩邦靖出任山西布政司左参议,分守大同。不久,大同遭遇大旱,饿死无数人,韩邦靖一方面想方设法救灾济民,一方面几次三番上奏朝廷削减赋税,放粮赈济,但奏折常常披扣压不理。他对腐朽的朝廷失去了信心,萌发辞官归隐之心。嘉靖二年(1523)正月,复职仅一年的韩邦靖愤然辞官回归故里。由于任职期间为民操劳过度,加之仕途连连受挫,满含悲意回到家乡的韩邦靖仅三个月有余,便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年仅36岁。 韩邦靖身上综合体现了脚沾黄土、身沾圣贤灵气的同州人独有的个性和气概。儒雅:饱蘸黄土文化养料,写的一手好文章,为人楷模,做事大雅,著文大彩;敢咥奓事:为政以民为本,刚正清廉,勇于承担,不惧得罪权势,敢于冒死直谏,不怕得罪“最高领导”,当不当官无所谓,人品第一;重亲情:作为人子人弟,他以孝为先,侍疾父兄;作为尊长,他仁爱姊弟及诸侄儿,唯独忘却了自我。他是诗人、曲作者,更是道德高尚的士子和深受百姓爱戴的贤良官吏,与二兄韩邦奇在明代被誉为“关中二韩”。韩邦靖短暂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韩邦靖自幼聪慧,人称神童。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仅14岁即先于韩邦彦、韩邦奇两位兄长考中举人,后来著书撰文、填词写诗颇多,仅《韩五泉诗集》就收录有作品130余首。韩邦靖的夫人屈淑人也是一名奇女子,撰有《韩安人遗诗》,诗作“内有通天志,胸怀盖世纶”,巾帼不让须眉,富有崇高的志向。中国人注重孝道,中国百孝故事之一这样记述:韩邦奇曾经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一年多。韩邦靖非常担心哥哥的身体,亲自服侍哥哥,吃的药要先尝一下冷热,吃的饭坚持亲手奉上。后来,韩邦靖病重,韩邦奇也是不分昼夜地照顾三个月之久。韩邦靖去世后,韩邦奇只吃简单的饭菜,穿了五个月的孝服。后来,又收录其弟的遗作和墓志、墓表、传记等资料形成《韩五泉诗集》。<br></h3> <ul><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韩版《朝邑县志》</b></li></ul><p class="ql-block"> 韩邦靖编纂《朝邑县志》,正德十三年(1518)动笔,正德十四年(1519)二月初六完稿,用时不到一年。《朝邑县志》记载的是上古至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的朝邑历史。全卷共七篇、仅5759个字,字虽少但内容丰满,纸虽薄但含金量高。明代将其誉为“陕西八大名志之一”,清乾隆皇帝主持编纂《钦定四库全书》时,将其收录于“史部、第十一卷、地理类三,都会郡县篇”,“韩志”因此名声大振,历代不断刻、印、抄、校,目前已发现44个版本,绝大多数珍藏在国内外著名图书馆、知名学府。</p><p class="ql-block"> “韩志”的特点概括为简约、脱俗、妥帖。千百年来,“韩志”以文字简约著称于世,但它简中有详,记录质实,而“文采焕炳可诵”。《总志》篇写朝邑处地险要,仅援引唐玄宗李隆基所写的《过蒲关》五律一首。记述家乡特产“丝出南阳洪者,断则勿续,引之则长”,寥寥14个字便写出了物名、产地和特点。可以看出韩邦靖对史料的选择求真求实,高度概括,不拘泥于过多的细节冗述,大刀阔斧,只交代原委、经过、结果,不失极意求简的大家风范。脱俗,“韩志”不受旧程式的约束,按事物性质列卷分篇,既结合实际,又符合逻辑,避免了格式上与其他志书的千篇一律。《物产》篇仅仅96个字,分类记述了15种地方特产。《人物》篇略古详今,用两千余字跨越汉、唐、宋、元、明各代,记述贤人、官吏、贞节烈女170余人。一般的志书只记述不议论,“韩志”在记事的同时寓理、寓教,对后世修志启发很大。妥帖,“韩志”篇章设计别出心裁,分卷设篇,篇下直述,门类齐全,归置得当,结构严谨,特色突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情况活跃于纸上。</p><p class="ql-block"> 《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纪晓岚)高度评价:古往今来,地方志书没有比《韩志》更简短的了;但书中大小纲目,却包罗较为完整全面。大概由于别的志书多喜欢夸张描绘风俗景物,而这部志书能抓住要点,所以文字简洁却事无疏漏。无论叙述事实过程还是点缀传神细节,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宽宽绰绰,一点也没有局促束缚的现象。自明代以来,人们推崇它为一部杰作,果然名不虚传。清代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章学诚更是将“韩志”与康海编纂的《武功县志》作对比,认为“韩志”的文笔比起“康志”感觉简洁,简直是一篇没有韵脚的“朝邑赋”,又是一篇划分门类的“朝邑考”。宁波大学教授席方圆指出:“韩志”以文才出众称颂于世,它没有完全遵循封建时代奉为撰史准则的史家法度,不拘泥教条,不盲目随古,以发展、创新的观念保存了很多当时社会的历史状况,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正如名家所言,韩邦靖所撰《朝邑县志》不愧为我国史学界的璀璨成果,称其为朝邑县的《史记》一点也不过。</p> <ul><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韩邦靖笔下的朝邑</b></li></ul><p class="ql-block"> 自西魏大统六年(540)得名朝邑县起,经过980年的发展壮大,至明正德十四年(1519),朝邑已经成为秀甲一方、名传千里的圣地。其景、其人、其物、其事,可以说是一地烂漫。</p><p class="ql-block"> 山川形胜、交通便利的老朝邑,当时号称“水陆码头”。朝邑东濒黄河,对岸是山西蒲州(今永济市),大庆关(蒲津关)作为沟通秦晋两岸的桥梁和纽带,东通三晋、西秦通衢,三秦的棉花、花生、粮食、皮毛多是由此入晋,而山西的潞盐、煤炭更是由此入秦,发挥着“一桥(黄河浮桥)控三城(蒲州、大庆关、朝邑)”的贸易枢纽作用。此外,洛河上的北阳洪、南阳洪渡口,渭河上的仓西渡口,也在军事、交通等方面居于重要的地位。从西府岐山至芮国、虞国的周原道,沿渭河北岸东行,过洛河后经临晋、朝邑,从大庆关渡黄河东北而上过太原直至塞外,这条贯通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东北边塞的“国道”经过朝邑,为朝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不少。此外,汉代修筑的自长安、过临晋、到达河东的驰道和长安至同州驰道,都是往来于秦晋的必由之路。因为是“水陆码头”,所以就多了商贸交流,多了驿运站铺,朝邑也就多了繁荣茂盛。</p><p class="ql-block">朝邑县城最早建在朝坂塬上,后来迁到塬下。迁建的原因很简单,古代人崇信玄学、很看重风水,时任知县听一名阴阳先生说:“县城位居高地而东面低下,这种布局对知县不利。”阴差阳错,后来话真是有了一点应验,于是考虑自己前程的朝邑知县便将县城搬到塬下,但是没有城墙。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知县申闰开始主持修筑城墙,城墙周长四里、高一丈五尺,开有五个城门,东门叫临河门(后改为阳和门),西北门叫金汤门,西门叫镇羌门,南门叫望岳门,北门叫迎恩门,分别寓意濒临黄河、城池险固、威震外戎、眺望西岳、奉迎圣恩。城外有护城河,深、宽各一丈。修筑城墙工程历时16年,明成化三年(1467)竣工。</p><p class="ql-block"> 朝邑城内外的主要建筑有:文庙,建在南门内偏东处,始建于西魏,后历代多次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德配天地牌坊、文昌阁、启圣祠、明伦堂、博文斋、约礼斋等,主体建筑大成殿悬挂有“至圣先师”金字木匾。明代官府兴办的、专门讲授儒家经典的学堂就设在文庙内。城隍庙,建在西门内,坐北向南。庙门前有一座雕刻精细的三门木牌坊。牌坊设计组合奇巧,堪称绝活。斗拱雕工精细,顶饰典雅大方,歇山顶,高大、庄严、雄伟。灵应观,坐落在县城西南三里的紫阳山南麓,因为形如箕掌,民间俗称簸箕掌。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的灵应观,宫殿参差,甚是巍峨。 金代儒者、道教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在拜谒黄帝陵途经朝邑时,曾在观内留诗一首。河水祠,设在朝邑东南的黄河西岸。作为官方设立的唯一祭祀黄河祠堂,千百年来人们认为在这最有灵性、河患较多的地方祭祀黄河是最灵验的。长春宫,建于朝邑北寨子东端,为周、隋、唐皇帝的行宫。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大冢宰宇文护主持修建,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扩修,占地300余亩。这里地势高峻,三面悬崖,东临黄河,极目可以望见华山、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宫内宫殿嵯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木四季茂盛如春,故名长春宫。后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都曾到此巡游。饶益寺,位于朝邑县城东南十里的新市镇,寺庙修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建起十三层佛塔,寺内存放碑石的藏春坞最为有名。自唐宋以来,有名望的臣僚、有才华的士子来来往往无不到寺休息游赏,争相把诗句留在碑上,多的无法统计数目。此外,还有金龙寺、岱祠岑楼等文物古迹。</p> <h3><ul><li><b><font color="#ed2308">朝邑地灵人杰</font></b></li></ul> “韩志”人物篇记载了曾在朝邑任职的官宦14名,英才、孝男、贞节烈妇149名。用韩邦靖的话说:他们如果不是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人士,就必定是生前勤政爱民的事迹留传后世,必须一一记下他们,使其永垂不朽。 玄学大师程济是明代朝邑县人,曾任翰林院编修,“韩志”记载他有法术。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在四川岳池任职时,程济夜观天相,觉得有异常,于是给皇上上书,预测北方将会发生叛乱,时间就在第二年,满朝君臣都说他无事生非。程济临危不乱,请求皇帝开恩等到来年预测不灵验时再杀不迟。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悍然以“靖难”为名发动了争夺皇位之战,明惠帝朱允炆赶紧把程济从狱中放了出来,并予以重任。后来,朝廷军与靖难军在徐州交战,第一仗朝廷军取得大胜,第二战靖难军大捷。在第一次大胜时,朝廷军刻石立碑,记载作战经过和统领军官姓名,以志褒扬,程济名列其中。随着靖难军所向披靡,经过徐州的朱棣见路边有此石碑大怒,命令随行人员用铁锤将石碑击毁。刚砸了一两下,醒悟过来要搜集证据的他急忙喊停,叫手下把碑文抄录上来,按照所载人员名单,一一将其满门抄斩,奇就奇在程济的姓名恰好处在铁锤敲击的位置,名字被击毁了而人却幸免于难。建文帝四年(1402),燕王朱棣攻破了国都南京,惊慌失措的朱允炆万念俱灰,想自杀了事。程济对他说与其死掉,还不如逃走。于是,建文帝假扮为僧,程济则扮为道士,君臣二人从宫中密道逃出南京到了云南,幸免于难。若干年后,朱棣暴死,一僧一道便广游天下。再后来,明英宗朱祁镇以祖孙之礼迎建文帝回宫中奉养,程济便终日浪迹山水之间,快活如神仙。 杨恭是明洪武葵酉科(1393)举人,明宣宗皇帝欣赏他才华横溢,加之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便要求吏部授与其左布政使的职位。但吏部尚书认为左布政使职位并不缺员,只有陕西此职空缺,由于杨恭籍贯在陕西,所以不宜前去。被驳了面情的明宣宗大为不满,他说西汉的朱买臣家在会稽还不是做了会稽的官员吗,杨恭为什么就不能去陕西任职?得到皇帝垂青的杨恭于是便当上了陕西左布政使。有了皇帝壮胆,杨恭确实有些飘。当年,他离开朝邑赴京赶考时去辞别知县,朝邑知县态度比较冷,伤了杨恭的心。得了官职以后,杨恭便穿着破旧衣服,把赴任的凭证文书装在破袋中,骑着驴去与知县见面。朝邑知县不知道杨恭已经做了陕西布政使,便讥笑着问他得到什么官呢,杨恭回答说比知县大一点,知县很是轻视他,生气地讲官大难道是布政使?就是布政使能把朝邑知县咋样!杨恭笑而不言,慢慢地从袋子中取出凭证文书,朝邑知县一下子傻了眼。 王朝雍(1480—1537)字仲和,朝邑泊子村人,明正德初年以进士身份被授予严州府推官。他节俭从事。在受命巡视各县期间,从不接受馈赠与招待,自己买菜煮粥吃,人称“王青菜”。五年后升任山西泽州知州,王朝雍广受爱戴,有一次强盗将他掠去也不忍加害,感念他的德高望重礼遇回家。后来,王朝雍升任怀庆府同知,受民如子,离任时百姓自发给他树立“去思碑”以示怀念。<br></h3> <h3>  朝邑,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小小浪花。韩邦靖笔下的老朝邑,是对岁月、对大地、对人类的记述和诉说,它引领我们通过时光隧道来到明朝的那个朝邑时代,寻觅到了浓厚的黄河文化和农耕文明,从而由感而发,对生养我们的这片皇天后土更加热爱和眷恋,这可能是韩邦靖和《朝邑县志》最大的历史功绩。<br></h3><h3> (王小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