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亲

云淡风青

<h3>&nbsp;</h3><h3>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nbsp;&nbsp;&nbsp;&nbsp;</h3><h3>&nbsp; ------题记</h3> <h3>父亲刘忠义,又名刘三羊,1923年3月8日出生在渠县青溪场乡刘家弯村,上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排行老三,父亲家里很穷,但父亲从小就是全村出了名的调皮鬼。</h3> <h3>父亲1941年被抓了壮丁,该部队住防云南整体转入中国远征军,参加了滇西战役。1945年滇西战役结束后与连长一起来到成都(连长姓田,东大街的人),在连长开的布庄干了几个月后,在回家的路途中(简阳)又被国军76师抓了丁到了陕北。</h3> <h3>1947年7月,在清涧战役中父亲用手榴弹将自己打伤而下火线,带领国军的几十名伤员,向解放军投城,编入西北野战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三营机炮连,1949年编入一军一师二团三营机炮连,先后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h3> <h3>听父亲给我们讲,当年编入解放军的时候,部队首长听说他是炮兵,就想试一下他打炮的能力,在近700多米左右地方栽一个木桩,现场要他打击,父亲只用了一发炮弹就将那木桩击中。部队首长看了非常高兴,立即将父亲编入机炮连当班长,还要他负责其他战士的教练。</h3> <h3>父亲作战非常勇敢机智,在他的个人档案里详细地记录他的战斗故事:在康庄战役(陕西富平)中,在部队进攻的时候,由于敌人的碉堡多,部队的伤亡较大,前面已经去了三批炮兵战士都牺牲了,部队首长点名叫父亲去完成这个任务,父亲接受了打碉堡的任务,只身一人背着六零炮炮和三发炮弹,迂回跑向阵地前沿,刚跑到炮位正准备架炮,敌人的炮弹就落在了他的附近,将他埋了,大家都认为他牺牲了,可过了十多分钟,父亲从炮弹坑里爬了起来,不一会六零炮响了,敌人的碉堡被打掉了,为部队顺利前进排除了障碍,就在那次战斗中,父亲左脚还留下了一块敌人的弹片。</h3> <h3>据父亲个人档案记载:父亲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在行军中,父亲不但自己完成了任务,而且还帮助体力弱的背东西,一到宿营地就给全排的战士烧洗脚水,并给老乡打扫院子,打扫卫生,帮老乡挑水等,被多次评为模范。在壶提山战役中父亲还开创了六零炮平射,帮助炸药包手推进催毁敌人调堡的先例。</h3> <h3>父亲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立下了很多战功,据父亲个人档案记载:在康庄战役中立特等功一次,在壶提山战斗中立大功一次,西汉村战斗中立大功一次,荔北战斗中立一等功一次,西府战斗中立二等功一次,立三等功二次,因为作战英勇,赢得了模范党员、战斗模范称号。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制定公布了《解放大西北人民功臣奖章条例》,因为功勋卓著,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h3> <h3>1953年3月入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三等功一次,被多次评为模范党员。父亲在战场上智慧勇敢,平时做事认真,身先士卒,关爱战士。据父亲个人档案记载:在部队行军中,由于该排刘忠义同志,严密的组织,干部分工,发挥群众力量,抓紧机会教育干部带头艰苦负责,爱护战士,爱护牲口,因此,行军中没有发生问题,顺利完成了任务。所在部队以《干部艰苦负责严密组织指挥,群众力量是保证完成行军重要条件》为题,祥细地介绍父亲所带排的行军特点,在全军推广学习。</h3> <h3>1958年父亲响应十万官兵去北大荒号召,来到了东北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先后任农恳局下属机修厂当厂长,850农场场长,由于父亲长期军旅生活,身体也不太好,组织上特别照顾,于1964年8月调回四川省南江县工作,先后任县市管会(现在的工商局)主任、沙河区农机站站长,1983年离休。</h3> <h3>父亲是一个正直而忠厚的人,父亲尽管没有文化,但是人却很聪明,对待工作可以说是认真负责,从不计较名和利,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原则性都很强。在部队的时候,立了那么多的功,但是从来没有居功骄傲,也没有因为有功劳而伸手向组强索取,往往是哪里有困难,他就在哪里,当兵打仗如此,和平年代如此。</h3> <h3>在“文化大革命”中挨批斗的时候,没有动摇父亲的信念,对党仍然充满着信任。而且还教育我们,一定要听党的话,长大了也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父亲一贯的做事原则就是认真,只要他认准了的,说出囗的,父亲无论多忙多远多累,无论困难有多大,他都会很认真地去对待。知识青年下乡的那个年代,我们家里我和二弟都下去当知青了,后面的几个弟妹是可以不再去当知青的,但是父亲认为,这是国家的号召,我们家必顺再去一个,在他的心里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执行,所以,还是把中学刚毕业的三弟送到农村去当了知青。</h3> <h3>父亲是最喜欢军人的,在他的眼里,男孩子当兵才是有出息的,所以他一心想我们三个男孩子去当兵,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接他的班。那年二弟真的就去当兵了,父亲高兴地唱起“雄纠纠,气昂昂......”因为这是他喜欢唱的一首歌。一年后,三弟也去当兵了。父亲就将他的军装照片和两个儿子的军装照片放到了一个相框里,并大声地对我们说:“我们现在是军人世家啊!我们现在是军属了,军属光荣啊!”</h3> <h3>父亲是一个宽宏而严厉的人,父亲在单位也算得上一个小领导了,但是从没有架子,和同志相处得非常好,哪家有困难他就会无声地去帮助他。大家都一直热情地称父亲为“刘老当”(也许这是那个年代对领导的一种尊称罢了)。但是,对我们几子妹的要求也是很严厉的。在那个年代,父亲也许只认识到传统的家庭教育,也许“棍棒底下出好人”在父亲的心里根深蒂固,他就是这样的“独裁”的爱着他的子女。挨打的时候是很痛,但至少让我们牢记,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去做。也不知是过了多少日子了,也许时间已将岁月沉淀,父亲的责骂少了,“棍棒相加”也便更少了……&nbsp;</h3> <h3>父亲是一个勤劳而勇敢的人。父亲平时少言寡语,和蔼可亲,任劳任愿,勤劳朴实。为了这个家,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天空,辛勤的劳作,付出了太多太多。当年他一人90多元的月工资收入,养活着我们一家7人,米、面、油、棉、布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由国家限量供应,父亲为了我们能在发育期健康成长,不辞辛苦,时常忍饥挨饿,省吃俭用,支撑着这个家,让我们渡过了生活困苦的日子。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在物质上,他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子女们最好的,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永远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总是这样默默地爱着他的子女。</h3> <h3>在我们的眼里,父亲是最能干的,他什么都会,什么都不怕。家里的蜂窝煤炉是他亲手做的,家里的桌子、凳子坏了是他动手修理的,家里的重活全是他在干。在他的生命中没有一刻是轻松的,就连星期天也要带着我们去捡煤炭。用他的话来讲,就是要我们这些儿女们学会自力更生,学会勤俭持家。</h3> <h3>家里的经济条件好起来了,父亲还是舍不得去买件新衣服,仍然还是穿着他平时最爱的那件蓝色的中山服,我们几子妹就给他买些新衣服,当送到他手里的时候,父亲还责怪我们不节约,太浪费。其实,我们给他买的衣服,他一直舍不得穿,就放在箱子里。有时候还把一些新衣服捐给了农村的乡亲们。</h3> <h3>我们在听着父亲那些真实的战斗故事中,在父亲的无声无息地言传身教中,我们几子妹长大了,各自都走上工作岗位。但是,岁月是无情的,父亲的青春已经流逝。儿时印象中父亲那雄伟的身影,已经渐现瘦削,父亲焕发的精神,已经渐失光彩。七十多年的风雨,已经抹去了他年轻时所有的俊朗,稀疏而花白的头发凌乱而暗淡,饱历风霜的脸庞留下一道道沟壑般的皱纹,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往事。</h3> <h3>1994年,父亲病魔缠身,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我们几兄妹和老干局的同志都劝他去住院治疗,他却坦然地对我们说:“我都这么大的岁数了,我的病我知道,用不着去住院,吃点药就行了,何必去浪费国家的钱呢。”就这样,我们父亲重病期间一直住在家里。父亲被残酷无情的病魔折腾着,他虽不善表达,但父亲那慈祥而坚强目光,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在默默地承担着病魔所带来的痛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父亲的胸怀。同时,我们也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骄傲。</h3> <h3>那个时候我们几兄妹的工作比较忙,很少回家去看他,有时候回家看他的时候,远远看到门口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是那么的深刻,是那么的亲近,此刻的我们所有的压抑与内疚在刹那间决堤。</h3> <h3>1995年3月11日是我这一生中感到最悲伤也是最遗憾一天,父亲本应好好地享受这个家的温暖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这个刘家的长子没有赶到去送他。现在想起来都内疚万分,都说养儿是为了防老,但又有多少儿女,能常伴父母身边?</h3> <h3>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涓涓小溪,那么,父爱就是滚滚流云。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能否用语言和文字把父亲给予我们的爱,充分的展示出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爱伟大到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能完全的表达的。</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