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知青们响应毛主席的伟</b><b>大</b><b>号</b><b>召</b><b>到</b><b>农</b><b>村</b><b>去</b><b> </b><b>到</b><b>广</b><b>阔天地去锻炼</b>(网络照片) <h1> 那年高中毕业后,我去妈妈老家松滋,当我在姨妈家玩得乐不思蜀,妈妈一纸电文:“下放速回”,将我召回蕲春。我到县知青办确定去向时,被“花园”二字吸引,就毅然选择去花园水库。</h1><h1> 1973年10月25日那天,秋阳格外灿烂。我和100多名漕河中学七三届同学,到县广播站门前集合,在震天的锣鼓、爆竹、喇叭声,夹杂着叮咛、呼叫声中,满怀着“到广阔天地,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的壮志,及初入社会懵懂、新奇、兴奋的心情,登上到花园的大客车,挥手告别家人师长、亲朋好友,如初出巢的小鸟,一路欢歌笑语向蕲北山区进发!</h1> <h3></h3> <b>知青们乘上车,离开了县城,离开了老师、父母亲人</b>(网络照片) <h1> 到了目的地,入眼的是:水库大坝脚一米多高的茅草茂密,野兔出没;大坝两边的乱石头壳山“一地鸡毛”,哪有想象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花团锦簇,鸟语花香?! 心中不禁一咯楞?“少年不知愁滋味”,这些只是闪念即逝。年轻人新鲜感、好奇心强,一放下行李,就登上大坝,看到宽阔的水面,星星点点的库心岛,发现新大陆似的欢呼雀跃、惊喜不已,</h1> <b>星星点点的库心岛</b>(摄于2012年11月) <h1>“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歌声脱口而出。当望见水边停泊几艘小木船,几位男同学迫不及待、欲拔鞘拿浆划船,被一旁的老渔工“水深、浪大、危险!”惊呼声制止了。</h1><h1> 水库大坝长980余米,呈之字形,东头高剅管、非常溢洪道,水库管理处就坐落在大坝东头半山坡上!</h1><h3><br></h3> <b>水边停泊的小木船</b>(摄于2012年11月) <h3><br></h3><h3><br></h3> <b>呈之字形的大坝</b>(摄于2012年11月) <b>库东头的高剅管</b>(摄于2012年11月) <b>坐落在大坝东头半山坡上的水库管理处</b>(摄于2012年11月) <b>库西头的低剅管</b>(摄于2012年11月) <b>库西头的发电站</b>(摄于2012年11月) <h1>西头低剅管、出口尾水渠边正在新建电站;就这么大个地盘,不一会儿就跑过遍,新鲜味、热乎劲儿过去,人也乏了。夜幕降临,各个房间跳闪着黄浊的煤油灯光,无电就无有线广播,那时收音机是奢侈品,更不知电视为何物。室外黑咕隆咚、秋风萧萧,偶尔远处村庄传来几声“汪汪”犬叫,在这寂静的山夜显得格外刺耳惊悚!躺在床上,想起县城的家人,还有明亮的电灯、悦耳的广播、耳熟能详的八个样板戏,想起走“必由之路”、接受再教育的光荣使命任重而又道远,不知不觉入梦乡…</h1><h1> 第二天,水库领导将我们22名同学分了工:8名男同学(王双喜 漆和平 陈斌 李利军 胡捷 曹显明 吕文华 吕元啟)分到成鱼队(主要是水上捕捞),14名女同学(邓惠敏 方惠萍 郑松英 余新建 王应建 刘丽珍 徐桂香 吕姣娥 滕小妹 刘英 郭斌 胡晓玲 王建莲 杨国芳)分到园林队(特为知青新设),每人发了蓑衣、斗笠、挖锄、扁担、箢簊,男同学还发了连体下水衣等,大家热情高涨,当即要求干活,水库正在基建,领导就安排我们去挑机瓦,从西头电站工地,挑到东头水库管理处,来回约两公里路程。就这样开始难忘的知青生活,留下一些值得怀念和珍惜的美好场景、事物和情愫,“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段激情燃烧岁月、青春美丽记忆,已浓缩成一幅幅画卷,清晰刻印在脑海! </h1><h3><br></h3> <b>知青们精神抖擞的</b><b>挑</b><b>筑</b><b>渠</b><b>岸</b>(网络照片) <h1><font color="#010101"> 怎能忘,我们刚到水库时,在坝脚下那片荒芜的石头蛋、水洼地里开荒修路,小石头用箢箕挑,大石头用手搬,挥舞铁镐翻地、平畦; 拖板车到山脚边取石渣土填坑修路,你追我赶、奔跑欢叫!不在乎手掌打起的血泡,脚上力士鞋穿了帮,心中常用“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鼓舞激励自己,“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思想精神得以升华!我们经常划船去库心岛开荒、挖豆、种芝麻,大家坐在船上,吮吸着山区清新湿润的空气,欣赏着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自然风光,不时用手轻抚绸缎般柔滑的水面,感觉惬意极了!山区的天如孩儿脸,说变就变;有时上午去时风和日丽,下午回时乌云压顶,风骤雨急浪大,船在水上不停晃动颠簸,大家有些慌张害怕!这时,只见老严队长目盯前方,两手用力平稳划动双浆。同时,叮嘱安抚我们:“莫慌莫动,坐船如钉钉”。大家不由调整稳定身体,相视无语,船终于缓缓靠岸,化险为夷,一片欢腾!绵绵春雨中,我们头戴斗笠、身披簑衣,在大坝两头乱石壳山上抢栽松树,一锄下去,火星四射,遂换处再挖,大家戏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电影《地道战》台词);夏季赶工织补渔网,不理眼涩腰酸臂痛,挥汗如雨飞梭走线,比学赶超不甘落后,加班加点提前完工; 最难忘,冬日黄昏,当食堂大钟敲响,大坝上下“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歌声交响汇集,园林队女知青扛着挖锄、铁镐,挑着箢簊,由坝脚向上攀登;而成鱼队的工人师傅和男知青,从大坝上鱼贯而下,他们身着笨重的下水衣,抬着水淋淋的渔网,曹显明、胡捷兴冲冲略显吃力地提着活蹦乱跳的大胖头鱼,在落日熠熠余晖的照射下,鳞光闪闪,那一刻的场景,犹如一幅浑然天成的风景油画,特别地美!每每忆起,回味不已!</font></h1> <b>女知青们在地边休</b><b>息</b><b>时</b><b>,</b><b>学</b><b>习</b><b>毛</b><b>主</b><b>席</b><b>语</b><b>录</b>(网络照片) <h1><font color="#010101"> 好想再听到园林队老严队长,在冬日的早晨,端着热气腾腾的早餐,眯着一双精明的小眼睛,操着地道的狮子(地名)腔,挨房间叫唤:惠敏 新建 桂香 刘英 建连,快起来吃饭啰,好大好滚的白粑哟!我们边嗔怪“讨嫌,要困死了,果叫”,边快速爬起洗漱进餐,扛起挖锄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地跑步出工。每日上午九点左右,我们最喜见到身背绿挂包,鸿雁传书的邮递员,一来就被女知青团团围住,并急切地在绿挂包里翻找报纸、书刊、信件,当看到有老师、同学的来信(不管是给谁的),雀跃不已,争相传阅,一天好心情!每见我们这些知青嬉笑喧闹,淳朴敦厚的老工人含笑不语,眉宇间尽显爱怜,给我们这些初离家人、十七八岁的小青年,最温暖的人性慰藉。晚上常在食堂开会学习,记得在当时“批林批孔”的浪潮中,老工人争先发言,活学活用出语接地气,解释“克己复礼”就是自己舍不得吃,留着送礼;联系实际:“我们要坚决肃清孔老二做生活(干农活)锄草不尽,锄一盖二的流毒”。我们边认真听,边用心对照检查,自我反省斗私批修。那时的我们,纯洁而又虔诚。偶尔,狮子照相馆的摄影师傅来花园,很有耐心且细致地为我们拍下一张张黑白写真照(我至今还珍藏着):</font></h1> <b>手拿书卷 站在小树旁傻笑的知青郑松英</b> <b>乱石山顶远眺的“登高望远”知青余新建 郑松英 王应建 杨国芳</b> <h3><b>花园知青的集体合影</b></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3><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有</span>余新建 郑松英 王应建 杨国芳<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四人站在乱石山顶上远眺的“登高望远”;有在大坝上、水库边的“战友”合影;还有轮流披着纱巾或手拿书卷,站在小树旁笑咪咪对着镜头卖萌的“臭美照”;最具纪念意义的是:我们在乱石山脚下,或蹲或站,个个喜笑颜开的“合家欢”集体照;纯真无暇的年轻面孔,是我们当年灿烂芳华的真实写照 。</span></h1> <h1> 忘不了,下放头年春节放假,“要回家啦”兴奋至极!晚上躺在被窝里毫无睡意,不知哪个房间带的头,众口同声把舞剧“白毛女”插曲从头唱到尾…三更即起,肩挑手提分的年货,兴冲冲地踏雪沿着正在改道的狮子河,弯弯绕绕、磕磕碰碰走到狮子,天刚蒙蒙亮,吵醒了车站管理员,惊挠了狮子街冬日清晨的宁静。</h1><h1> 忘不了,冬雪夜,成群结对、连滑带滚赶路去几公里外的东山冲大队看电影《青松岭》,去迟了,人多没地方站,跑到银幕反面观看得津津有味……回来路上,兴致勃勃地回味谈论电影情节,即兴哼唱剧中插曲:“长鞭哎,哪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哎”,放飞的青春合着豪迈的歌声、串串笑声在山乡旷野的夜空飘飘荡……</h1><h1> 忘不了,受命参加花园公社“小秋收”文艺汇演,由刘英负责编导,王双喜二胡伴奏,十位女知青参与,日以继夜排练…</h1> <b>知青们自编自导 </b><b>排</b><b>演</b><b>节</b><b>目</b>(网络照片) <h1>表演的舞蹈:“迈开革命的步伐”、“北风吹”、“北京金山上”、“洗衣歌”、“金珠玛米亚古都”等,轰动惊艳了山乡父老乡亲!那时的我们青春洋溢、活力无限!</h1><h1> 潮涨也有潮落时。日复一日地艰苦劳作,加之山区闭塞、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年轻悸动的心也曾有过迷茫、消沉…记得一个月黑风高的寒夜,王双喜独自在宿舍旁的山包上拉二胡,</h1> <b>拉二胡的</b><b>小</b><b>生</b>(素描) <h1>一曲凄美的如泣如诉地“想起往日苦”,催引大家的思亲情和泪…渲泄了,睡一觉,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劳动。这就是当年知青的品格风貌!满腔热血、至真至诚、无怨无悔地为蕲北库区建设出力流汗,奉献青春,谱写了一曲昂扬向上、拼搏奋进的“青春之歌”!</h1><h1><br></h1> <b>有象征意义的知青</b><b>随</b><b>身</b><b>用</b><b>品</b>(网络照片) <h1> 又是一年金秋时。1975年9月,接县水利局通知,水库大多数知青到鸭公咀渡槽参加“水训班”学习(又称县“五七”大学水电系培训班),培训结业后,充实分配到全县水利系统各个基层单位,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一年后,几位留下的知青也相继离开水库,调回县城。22名知青,除吕姣娥(现在广东湛江)、方惠萍(现在新洲)、李利军(现在黄冈)三人调离蕲春外,其余19名知青多在县直工交农口、商贸金融、政法文卫等部门工作直至退休。</h1><h1>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四十六个春秋过去,当初那些韶关年华、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是两鬓染霜、年过花甲的退休大爷大妈。那段特殊经历已渐行渐远…但风华正茂、“激情 迷茫 奋进”的青春记忆还在。</h1> <h3><b>2003年知青30年后重返花园水库 ,女知青在当年宿舍前留影</b></h3> <h1>花园水库一一我心中的花园,我曾经向往的地方,这里曾流下我青春的汗水,也刻下了我走向社会第一道深刻而独特的印记。我永远不会忘记,也忘记不了一一那永远的知青岁月!</h1><h1> 七三届知青:郑 松 英</h1><h1> 2019年9月19日</h1> <h3><font color="#010101">作者近照</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