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摘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h3> <h1> 清 华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h3><h3> 清华校训源于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他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完全人格,做“真君子”。随着时代发展,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不断演进着雪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为国家和人类文明发展作贡献。</h3> <h1> 浙 江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求是创新</h3><h3> 从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创办人林启提出“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到1938年11月校务会根据竺可桢校长提议,确立“求是”为浙大校训,倡导“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再到1988年5月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明确以“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内涵的“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历经百廿风雨沧桑锤炼形成的“求是创新”校训,由一代代浙大人薪火相传,不断丰富其内涵,成为浙江大学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h3> <h1> 复 旦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h3><h3> 1915年,为纪念复旦创校十周年,时任校长李登辉组织国文系教授商议并最终由马相伯老校长选定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h3> <h1> 中国人民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实事求是</h3><h3> 自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55周年校庆前夕,“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大学校训。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历来为我们党所重视。“实事求是”的校训,既是中国人民大学走过革命岁月,始终追求真理,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学校面对现实的机遇和挑战,勇于坚守、敢于创新的生动缩影。</h3> <h1> 武 汉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自强,弘毅,求是,拓新。</h3><h3>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h3><h3>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h3><h3>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h3><h3>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h3><h3> 总的来说,武汉大学校训的含义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h3> <h1> 南 开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公允公能,日新月异。</h3><h3> “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以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南开校训作为一种永久的精神力量、强烈的感召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启迪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开人,鼓舞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h3> <h1> 中 南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h3><h3>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远承先秦诸子“备物致用”的为学之道和宋明理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向,近效湖湘学派务实践行的优良传统。</h3><h3> “知”是认识,即对于万物事理的思惟省察,对于人生哲理的领会理解。“行”是实践,即把所明白的道理运用和落实到人伦日用。“知行合一”,就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包括:一、既注重知,又注重行;二、既知得透彻,又行得切实;三、既以知为行的主宰,又以行为知的归宿;四、既重知向行的转化,又重行对知的更新和发展。</h3><h3> “经世”,即改造世界,改善社会民生,治理世间事务;它大到致力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富强,小到推动区域环境和文明风习的变革。“致用”,即学以致用,努力践行,在实践中发挥大学和人才对社会的引领作用。“经世致用”的根本旨趣,就是强调大学要以天下为己任,求索治世之道,培养济世英才,积极入世,引领文明,报效国家,服务人民。</h3><h3> “经世致用”是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取向,“知行合一”是大学实现价值的途径和方式。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作为校训,一是切合中南大学长期以来积累的办学特色;二是与我校所秉承的湖湘文化精神底蕴相契合;三是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h3> <h1> 四 川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h3><h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四川大学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总体概括。体现了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强合并”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渊源。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四川大学是生产和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学校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高水平的人类文明成果。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h3><h3> 四川大学学科齐全,各学科如众水相聚,相互激荡、相互融汇,从而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推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体现了大学是各种文化思潮冲撞和对话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h3> <h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h3><h3> 德才兼备,要求北航人既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才能。德才并育,以德为先,先立德而后树人。北航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h3><h3> 知行合一,要求北航人既要仰望星空,追求真理、善于学习,又要脚踏实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代同行。北航传承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一流贡献。</h3> <h1> 山 东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学无止境,气有浩然。</h3><h3> 以永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在学术和人生的历程中勇于登攀,不断追求文化知识、技术能力、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境界。</h3><h3> “学无止境”参考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此处的“学”,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技能的追求,更包含了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追求。</h3><h3> “气有浩然” 则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体现了孟子所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h3> <h1> 电子科技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求实求真,大气大为。</h3><h3> 这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做事的准则。“求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就是要在科学探索时追求真理,在教书育人时传授真知。“大气”,就是要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气魄和胸怀全局、包容开放的气度。“大为”,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上作出大贡献。</h3> <h1> 湖 南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实事求是,敢为人先。</h3><h3> 指立足现实,夯实基础,追求真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前身之一)校长宾步程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制匾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千百年来,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都奉行“务实”精神。</h3><h3> “敢为人先”指着眼于未来和长远,敢于竞争、敢于创新,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h3> <h1> 北京邮电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厚德博学,敬业乐群。</h3><h3> “厚德”语出《易经·坤卦·彖》:“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博学”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h3><h3> 北邮人以高尚的德行包容万物,通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获得广博的知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奋发有为;以大德大爱的情怀肩负起家国重任和时代使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服务社会、造福人民。</h3> <h1> 东 华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崇德博学,砺志尚实。<br></h3><h3> 校训的整体含义:激励师生修身立德、博学专攻、磨心砺志,求真求新,德才兼备。</h3><h3> 崇德。“崇”是推崇提倡的意思,“德”指道德、德行。“崇德”指崇尚有德之人、推崇高尚的德行。“崇德”既是为人之本,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所在。语出老子《道德经》“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尚书・周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又见《礼记・王制》:“上贤以崇德”。</h3><h3> 博学。“博学”指广义的学习。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又见《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h3><h3> 砺志。“砺”,取“磨炼”之意。“砺志”指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成就事业。语出《尚书・费誓》“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h3><h3> 尚实。指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作风。语出三国时期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h3> <h1> 西安交通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h3><h3> 这16字校训最早源自1909年南洋公学唐文治校长颁布的“勤俭敬信”4字校训,1937年正式颁行并记载于当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其后历经沉浮,2005年被恢复启用。</h3><h3> “精勤求学”,意为专心勤勉地探求学问;“敦笃励志”,意为敦厚笃实地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果毅力行”,意为果敢坚毅地竭力而行、努力实践;“忠恕任事”意为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胜任自己所担当的职责。</h3> 校训作为西安交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当前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激励着新一代交大人锐意创新,用艰苦奋斗续写辉煌。 <h1> 华南理工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博学慎思,明辨笃行。</h3><h3> 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出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为人与治学的统一。</h3><h3> “博学慎思”,为学要以开放之视野、海纳之胸襟,广采众家学说,不囿于一隅之见,深思各家之短长,以成自家之学说,乃有大容与大成。</h3><h3> “明辨笃行”,为人治学须审问思辨,求真务实,辨清是非真伪,则寻得真知真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学之道更在于躬行践履、学以致用,将知行合一的个人提升和学校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方可成为创造美好社会的崇高行动。</h3> <h1> 北京工业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不息为体,日新为道。</h3><h3> 取自唐刘禹锡的《问大钧赋》。“不息”源自《周易·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息”是永不停止向前。“体”有状态、本体、本性之意。“日新”源自《尚书·盘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要不断革新。“道”,有本质、法则、规律、宗旨之意。“不息为体,日新为道”旨在激励北工大人秉承艰苦拼搏的优良传统,锤炼坚韧不拔的顽强品格,彰显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h3> <h1>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明德厚学,求是创新。</h3><h3> “明徳”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 该校训体现了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内容涵盖徳育、智育、发展科学、与时俱进等多方面;与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吻合,与学校发展的理念相一致;雅俗适宜,每个词都能找到相应的出处,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h3> <h1> 北京科技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求实鼎新</h3><h3> “求实”,意为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客观冷静的研究探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代表了学校恪守学术规律、追求科学真理的价值取向;“鼎新”,语出《周易•杂卦》“鼎,取新也”,意为树立新的标准、风气等,体现了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特征。“求实鼎新”合并使用,既是对学校“学风严谨、崇尚实践”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全体北科大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激励和号召,更是学校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不断铸就新辉煌的有力宣言。</h3> <h1> 大连海事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学汇百川,德济四海。</h3><h3> “学汇百川”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意指海大人具有大海般的胸襟,虚怀若谷;海大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善于汇聚八方英才,汲取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h3><h3> “德济四海”系化用《周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中的“道济天下”。意指海大人以德为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德才兼备,具有服务社会、经邦济世、造福人类的志向、责任和能力。</h3> <h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博学,诚信,求索,笃行。</h3><h3> 1994年6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颁布了经学校师生员工广泛讨论后通过的新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八字校训从学业、品德、精神、实践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h3><h3> 博学: 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兼纳,专业领域游刃有余,高质量、复合型,德智体全面发展。</h3><h3> 诚信: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事业;有远大理想、崇高信念;有社会主义的高尚思想品格和修养。</h3><h3> 求索:不断探索,锐意创新,追求新知,奋发向上,探索真理,开拓事业。</h3><h3> 笃行: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努力实践,坚忍不拔,执着追求,乐于奉献。</h3><h3> “博学、诚信、求索、笃行”八字校训不仅是全校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也是全校教职员工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全校教职员工应言传身教,自觉遵守,努力实践。</h3> <h1>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h3><h3> 启功先生曾专门对北师大校训作出解释: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以及技能,要能够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思想、行动、待人、对己,要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模范。北师大校训延续了百余年来北师大人的精神传统,简约而义达,紧扣“师范”二字,包含了学与行、为学与为人、为人与为师之间的关系,生动平易地诠释了北师大的办学理念,深刻隽永地明示了学校师生治学服务的根本遵循。</h3> <h1> 南 京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诚朴雄伟,励学敦行。</h3><h3> “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励学敦行”摘自中国古代前贤名句。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又相互联系,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方面。“诚朴”是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色的东西,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雄伟”是雄壮而伟大的意思,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励学”要求为学者勤于自勉,刻苦磨砺;“敦行”强调动手能力、实践作风。</h3> <h1> 中国农业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h3><h3>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中国农大以农立校,国富民殷、强农为本,是中国农大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以“解”代“哀”,以此为己任的大气取代了原句中的悲戚之气,恰切地表现了中国农业大学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性。</h3> 以“育天下之英才”接“解民生之多艰”充分体现了中国农大作为农业高校首府的教育特性,磅礴有力、气势不凡,上合我校百年深厚历史,下启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世纪雄心,以育天下英才为乐,也体现了中国农大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理想。之英才 <h1> 西北工业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公、诚、勇、毅。<br></h3><h3> 公——公为天下,报效祖国;</h3><h3> 诚——诚实守信,襟怀坦荡;</h3><h3> 勇——勇猛精进,敢为人先;</h3><h3> 毅——毅然果决,坚韧不拔。</h3> <h1> 贵 州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明德至善,博学笃行。<br></h3><h3> 该校训体现了百年贵大追求真理、强调博学和实干的精神底蕴。“明德至善”取自《大学》卷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然后必须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博学笃行”见于《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先贤做学问的方法论, “明德至善”提出了终极目标,“博学笃行”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h3> <h1> 华东理工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勤奋求实,励志明德。<br></h3><h3> “勤奋求实”是学校长期坚持的治学方略,也是一脉相承的办学传统,更是华理人勤劳朴实、奋发向上的真实写照。“励志明德”是学校育人之道,重在引导华理人树立科学理想、远大志向,道德达至理想境界。“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立体、生动地突出了华东理工大学以德为先、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大学精神,已成为每个华理人心目中的“座右铭”。</h3> <h1> 东北林业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学参天地,德合自然。<br></h3><h3> “学参天地”出自《中庸》,意为治学要努力学习天地间的知识、学问,探索世界的奥秘,揭示事物的科学规律。“德合自然”出自《老子》,意为不断进取,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h3><h3> “学参天地,德合自然” 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追求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理性精神,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东林人以生态文明为己任,追求真理、永不倦怠、爱护生命、追求和谐的风骨气韵。</h3> <h1> 华东师范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求实创造,为人师表。<br></h3><h3>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可以追溯到前身学校大夏大学“自强不息”和光华大学“格致诚正”“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创造的基础是脚踏实地,教师的荣誉要名符其实,是学校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对“知”“行”关系的生动阐释。“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是支撑这一校训精神的优雅理念,履行“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是学校立足新时代对校训精神的积极践行。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无论是否在教育行业奋战,“求实创造”都成为他们砥砺奋进的动力和目标,广义理解上的“为人师表”不仅是整个社会良好秩序的根本基础,也成为华东师大人不可推卸的担当与责任。</h3> <h1> 北京交通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知,行。<br></h3><h3> 北京交通大学校训最早见于1923年北京交大毕业生的纪念册,短短两个字的校训,简洁明了、内涵丰富。百余年来,作为承载着服务社会、建设国家两项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的北京交通大学也始终坚持“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知行统一,以知促行”“学理、应用并行注重”的办学理念。</h3><h3> “知”要“知民族大义、知国家所需”,“行”要“行远自迩”,既脚踏实地,又坚定不移。从“知”到“行”,就是一部北京交通大学拼搏与奋进的历史,就是北京交通大学人前赴后继、爱路报国的历史。它强调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也要求交大师生既追求精深广博的知识,又要时刻知民族大义,心怀国家,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h3> <h1> 兰 州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自强不息,独树一帜。<br></h3><h3>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人们要保持一种刚劲有力、生生不息的精神。“独树一帜”源于1957年毛泽东对兰大原校长辛树帜的评价,主席听取他的汇报后,称赞他“辛辛苦苦,独树一帜”。</h3><h3> 兰州大学自1909年发轫以来,秉持“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栉风沐雨,坚守奋斗,化地域劣势为办学优势,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高水平大学的特色之路。</h3> <h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红专并进,理实交融。<br></h3><h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一所大学。建校伊始,首任校长郭沫若先生倡导“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优良校风,而后逐渐提炼和概括形成了“红专并进 理实交融”的科大校训。</h3><h3> 校训既彰显了中国科大红色大学的属性,又突出了科大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鲜明特点。“红专并进”代表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理实交融”代表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不断探求真理的价值追求。这八个字将为人、为师之要,治学、治教之道,尽含其中。</h3><h3> 校训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着科大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国内重大需求,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的核心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h3> <h1>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大工至善,大学至真。<br></h3><h3> “工”意为工程、工作,可引申为一切改造世界之活动;“学”意为学问、学习,可引申为一切认识世界之活动。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大学》中有“……至于至善”,取其“至善”二字。“大工至善”,是改造世界的最高境界;“大学至真”,是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校训八个字嵌含毛主席给学校校报的题名——“工学”二字。</h3> <h1> 海 南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海纳百川,大道致远。<br></h3><h3> “海纳百川”,意在:其一,昭示雍容大度之量。海大胸怀宽广,博采众长,在专业、学科等领域力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其二,昭布招贤纳士之心。海大敬贤礼士,任人唯贤,殷切期盼八方贤才加盟。其三,昭告树人育才之愿。全力为莘莘学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热忱欢迎天下青年才俊来琼求学问道,成就栋梁。</h3><h3> “大道致远”,意在:其一,为人之道。海大师生应禀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兴国安邦。其二,为师之道。海大教师应具备崇高的道德品格、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专业学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三,为学之道。海大学子应禀承先贤时彦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励学竞业,锐意进取。</h3> <h1> 华北电力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br></h3><h3>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领导班子的团结、教工之间的团结、学生间的团结、领导与群众间的团结、师生间的团结,是办好学校的前提。</h3><h3> 勤奋——勤奋办学、勤奋工作。学生要勤奋学习,教职员工要勤奋工作;只有勤奋才能出成绩、出成果,才能铸就辉煌的业绩。</h3><h3> 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从个人的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干实事。</h3><h3> 创新——创新是事业的灵魂。创新就要创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培育一流的先进文化。学校要成为创新的基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厚积薄发,开物成务。<br></h3><h3> “厚积薄发”出自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开物成务”语出《周易:系辞上》,意为“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h3><h3> 校训所表达的内涵是:学校以及一代代石大人坚守家国情怀,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积蓄前进力量、积累智慧学识,涵育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以实学为务,开发能源,造福于民,成就功业,为成就国家现代化建设伟业和人类社会和谐进步做出贡献!</h3> <h1>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格高志远,学贯中外。<br></h3><h3> “格高志远” 出自《礼记•缁衣》中“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以及(南梁)萧统编著的《文选》“气高志远,似若无敌”。“学贯中外” 则源于“学贯中西”,以“外” 代替“西”,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具有更大的包融性。</h3><h3> 对上外而言,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知识创新和诠释世界的工具。面对全球发展新形势和国家战略新需求,上外致力于培养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规则、立足中国特色并具有优秀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精英,在未来的全球事务中,担当有能力、负责任的引领者和实践者。</h3> <h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诚、朴、勇、毅。<br></h3><h3> 诚:诚者,信也,真实无妄之谓,为人处事,须以诚为本。朴:朴者,质也,少私厚道之谓,博学经世,须以朴修身。勇:勇者,气也,刚心锐志之谓,创新创业,须以勇求进。毅:毅者,力也,不达不止之谓,任重道远,须以毅建功。</h3><h3> “诚、朴、勇、毅”四字校训,集中反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践行“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立志为我国农业科教事业的发展全力奉献的精神风貌。坚持以道德精神和学术创新引领大学教育和大学发展,厚德载物,博学笃行,引领大学止于至善之道;不断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和发展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朝着崇高的大学理想不懈奋斗,铸就学校的大学精神。</h3> <h1> 内 蒙 古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求真务实。<br></h3><h3>求真务实,即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正确把握事物的规律,在实践中探求和发展真理,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真抓实干,务求实效。</h3><h3> 校训由内蒙古大学第七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提出,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讨论,于2002年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通过确定。“求真务实”是内蒙古大学自1957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持的光荣传统,也是内大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更成为一代又一代内大人的内在追求和行动指南。求真务实,是内蒙古大学的灵魂,引领着内蒙古大学植根中国、守望北疆、兴学强国,向着建设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h3> <h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智周万物,道济天下。<br></h3><h3> “智周万物,道济天下”,语出《周易·系辞上》中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含义是勤奋探索,不断拓展知识领域,达到周知万物的学术境界;乐于奉献,实现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校训体现了学术理想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激励和劝勉南航人追求大智慧,践行大道德。</h3> <h1> 中国海洋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海纳百川,取则行远。<br></h3><h3> 海纳百川,意指中国海大人应虚怀若谷,海大校园应百花齐放,能容纳各种学术思想、各路群英。取则行远,意指中国海大人既能够遵循科学规律,又能够眼界高远且脚踏实地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h3> <h1> 西南财经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严谨,勤俭,求实,开拓。<br></h3><h3> 严谨:严谨为治学第一要义。为学者在探究、传承、创新文化知识时,须以虔敬之心,博观约取,精益求精,养成严肃认真、谨慎严密的作风。</h3><h3> 勤俭:西财历代师生勤俭治校,艰苦奋斗,当传承并永葆勤俭质朴、不尚奢华、理财报国的优良品质。</h3><h3> 求实:做学问与做人、做事一样,均要以诚信为本,脚踏实地,立足现实,求真务实。要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注重掌握实务知识、实际本领与实战才干,经世致用,强国富民。</h3><h3> 开拓:发展离不开前人的奠基和创业,更需要后人的传承与开拓。一个人、一个学校,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发展,更要与时俱进,追求卓越,锐意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h3> <h1> 宁 夏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尚德,勤学,求是,创新。<br></h3><h3> 尚德——《论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崇德向善,志存高远。情怀高洁,人格健全。</h3><h3> 勤学——《韩诗外传》:“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专心致志,自强不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h3><h3> 求是——《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穷本溯源,辨伪存真。</h3><h3> 创新——《周书》:“创新改旧,方始备焉。”奋发有为,革故鼎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h3> <h1> 北京理工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德以明理,学以精工。<br></h3><h3> 德以明理,是指道德高尚,达到以探索客观真理作为己任之境界;学以精工,是指治学严谨,实现以掌握精深学术造福人类之理想。</h3><h3> 2010年8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在广泛征求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的意见基础上,确定了学校的校训。这一校训既是对1940年创校以来,我校数代师生员工崇德尚行、学术报国的真实写照,又是新的历史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h3> <h1> 南京农业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诚、朴、勤、仁。<br></h3><h3> “诚”是指诚恳、诚信,“朴”是指朴实、朴素,“勤”是指勤奋、勤勉,“仁”是指仁爱、仁义。校训“诚朴勤仁”要义即诚信做人,诚实做事;求真求善、质朴敦厚;勤敏砺学、持之以恒;心系苍生、仁爱天下。</h3><h3> 校训“诚、朴、勤、仁”分别取自南京农业大学前身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和金陵大学校训“诚真勤仁”,高度凝炼和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两校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的具有南农特色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h3> <h1> 陕西师范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厚德、积学、励志、敦行。<br></h3><h3> “厚德”一词语出《周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具有广厚之德,所以无所不载。即在教育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始终置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同时倡导广大教职工以身示范,立德树人。</h3><h3> “积学”一词见《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意为积累学问。即倡导学生以学习为天职,勤奋好学,刻苦攻读,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提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做到精通业务,钻研学问。</h3><h3> “励志”一词见汉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意为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即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并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坚忍不拔、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h3><h3> “敦行”一词始见于《礼记·曲礼》:“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殆,谓之君子。”“敦”是敦促、勉励的意思,“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强调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践履。即倡导广大师生员工坚持身体力行,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始终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h3> <h1> 中国矿业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开拓创新,严谨治学。<br></h3><h3> 1999年时值学校建校90周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学校结合多年办学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目标,把“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确定为校训。</h3><h3> 校训贯穿了中国矿业大学“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彰显出学校好学力行、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文化特质,以及为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发进取的行为风貌和价值追求。</h3> <h1> 南京理工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进德修业,志道鼎新。<br></h3><h3> 进德修业,语出《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进德”强调了道德修养是师生立身治世的前提与目标;“修业”强调了教师应诲人不倦、勤业精业乐业,学生应孜孜以求、创新创业创优。</h3><h3> 志道鼎新,语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旨在勉励师生勇于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创造新知服务社会、赢得未来。</h3> <h1> 四川农业大学校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br></h3><h3> 校训“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是四川农大秉承“兴天下之农事”的办学传统,在百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凝练而成的师生共同价值理念,集科学精神、奉献精神、人文精神为一体,反映了四川农大师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兴农报国的执着追求,是“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的精华,体现了“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的办学理念。</h3> <h1> 西 北 大 学 校 训</h1><h3></h3> <h3> 【校训解读】——公、诚、勤、朴。</h3><h3> 西北大学校训诞生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公,即“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教育师生扎根西北、胸怀天下、放眼世界;诚,即“不诚无物”的道德信念,鞭策师生以至诚感动万物;勤,即“勤则不匮”的优秀品质,要求师生勤勤恳恳、坚韧不拔;朴,即“抱朴守真”的价值追求,激励师生始终保持朴素的本真状态。公诚勤朴,饱含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办学使命的深刻理解,激越着百年老校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重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