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天水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火车站东南约35公里的秦岭山脉之中,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p> <h3> 麦积山在2009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地质公园。</h3> <h3> 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故名。</h3> <h3>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h3> <h3> 麦积山石窟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壁画1300余平方米,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br></h3> <h3> 麦积山山奇林郁,溪石联映,风景优美,有小江南之称,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h3> <h3> 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所有洞窟。</h3> <h3> 麦积山石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h3> <h3> 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h3> <h3> 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h3> <h3> 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h3> <h3> 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h3> <h3> 爬上石窟中央,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麦积烟雨”。</h3> <h3> 麦积山开凿年代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魏造像原作居多。</h3> <h3>后秦(公元384-417年):创始阶段--剽悍雄健 。</h3> <h3>75窟</h3><h3> 麦积山最早的洞窟,多认为开凿于后秦(或西秦),或认为凿于北魏文成帝复法之后。为平面方形平拱敞口大龛,窟内凿“凹”字形高坛基。两窟形制、规格均相同。三壁塑三佛,为三世佛题材。佛像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高鼻薄唇,躯体伟岸,著通肩或半披肩袈裟,为早期佛教艺术风格。窟内壁画大部分已脱落,内容难以辨认。</h3> <h3>北魏(公元386-534年):辉煌发展阶段--秀骨清像 。</h3> <h3>53窟</h3><h3> 北魏时期是麦积山开窟的大发展期,共有88个,占全部洞窟的近半数。</h3><h3> 早期洞窟代表有80、128两窟,以平面方形平顶中小型窟为主,窟壁出现上下分层开小龛或影塑造像的形式,造像题材除主体为三佛外,又开始出现了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的新题材。</h3> <h3>85窟</h3> <h3>89窟</h3> <h3>90窟</h3> <h3>91窟</h3> <h3>92窟</h3> <h3>129窟</h3><h3> 中期洞窟代表有76、115、155窟。洞窟形制同早期无多大区别,造像风格有较大变化,面相趋于清俊。其中,115窟内出现佛弟子像,门楣上塑有七佛,均是新出现的内容。</h3> <h3>131窟</h3> <h3>139窟</h3> <h3>142窟</h3><h3> 北魏晚期,因当时社会佛教的发展近乎泛滥,故而麦积山这一时期的窟龛数量多,规模大,是麦积山开窟造像的最盛期。最有代表性的有121、127、133、135、142等,为平面方形或近方形的殿堂式窟,多有壁龛,造像题材仍以三佛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组合。造像受中原影响,以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为主流。其中,133窟(万佛洞)有泥塑27尊,造像碑18通(尤以10号佛传故事碑珍贵),飞天、千佛像共3000余尊,是麦积山石窟中造像最多的洞窟。壁画出现了大型经变画和本生故事画,以127窟的壁画保存最好。其重要作品有西方净土变、维摩诘变及萨埵那舍身伺虎、睒子本生等。特别是其经变画是目前国内石窟现存最早、最成熟的北朝大型经变画,对敦煌莫高窟隋唐以后的大型经变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h3> <h3>144窟</h3> <h3>146窟</h3> <h3>147窟</h3> <h3>148窟</h3> <h3>155窟</h3> <h3>162窟</h3> <h3>163窟</h3> <h3>西魏(公元535-556年):精练提高阶段 --秀骨清像。</h3> <h3>54窟</h3><h3> 西魏洞窟现存12个,以中小型窟为主,出现了崖阁式窟,如第43窟(被视为文皇后乙弗氏的“寂陵”),造像出现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力士的组合。其102窟的文殊与维摩诘相对而坐、123窟的童男童女等均是水平极高的代表作品。</h3> <h3>60窟</h3> <h3>87窟</h3> <h3>88窟</h3> <h3>北周(公元557-581年):创新阶段--珠圆玉润。</h3> <h3>3窟</h3><h3> 北周共有44个窟龛,以3、4、26、62窟为代表。第4窟(又名上七佛阁、散花楼)是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为七梁八柱、平拱藻井、宽31.7米、高15米的单檐庑殿式洞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崖阁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北周造像以七佛为主,继承西魏秀骨清像的特点,变为“面短而艳”的风格,开启了唐代造像丰满圆润的先河。</h3> <h3>4窟</h3> <h3>9窟</h3> <h3>31窟</h3> <h3>35窟</h3> <h3>36窟</h3> <h3>94窟</h3> <h3>136窟</h3> <h3>140窟</h3> <h3>隋唐(公元581-712年):新发展期--丰满夸张。</h3> <h3>5窟</h3><h3> 隋唐时期洞窟由于地震塌毁保留甚少,以第5窟(牛儿堂)为代表。该窟外壁壁面上成排的供养人壁画是研究唐代服饰等方面的珍贵资料。</h3> <h3>宋(公元960-1127年):大规模重修期--写实求真。</h3> <h3>34窟</h3><h3> 宋代在麦积山的开窟甚少,但对许多早期造像进行了重修。第165窟的宋代重塑观音菩萨像及供养人像具有较高的水平,反映了宋代造像世俗化的特点。</h3> <h3> 麦积山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h3> <p> 麦积山石窟以保存各时期大量精美的泥塑造像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在中国石窟史具有突出地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p><p><br></p><p> 麦积山石窟</p><p> 2019.09.16临</p><p> 2019.09.17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