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兵团战友梦圆清华校园 —— 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 阎学通教授诚邀昔日战友情聚清华

刘亚军

<h3>阎学通教授 原5师55团2营13连(金光1队)天津知青69年下乡 现任清华大学 国际关系研究院 院长 教授 为活动专设了接待站 安排主任和学生们 保管战友的行囊 并送到指定大巴车处 集中保管。</h3> <h3>清华大礼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始建于1917年9月,1920年3月落成,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h3><h3>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石柱约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了一部分圆面,涡券式柱头形似羊角,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古希腊的爱奥尼风格。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朴素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h3> <h3>清华大礼堂</h3> <h3>阎学通院长 在百忙中亲切接见了昔日并肩战斗的 80位十三连兵团战友。</h3> <h3>刘华熙 阎学通</h3> <h3>郭天庆 阎学通</h3> <h3>邹丽华 阎学通</h3> <h3>周爱仁 阎学通</h3> <h3>王红革 阎学通</h3> <h3>陈相芝 阎学通</h3> <h3>天津战友:赵 伟 宋常新 阎学通 贾世深</h3> <h3>清华校徽前留影:曲秀梅 芦玉芳 邹丽华 张桂芝 陈相芝。</h3> <h3>介绍清华校徽。</h3> <h3>宋常新 刘华熙 贾世深</h3> <h3>杜永芳 安秀芬 王丽君</h3> <h3>展焕仁 刘华熙</h3> <h3>李德森 宋常新 刘华熙 贾世琛</h3> <h3>杜永芳 安秀芬 王丽君 张绍芳 孙凤琴</h3> <h3>张立本 牛连生 罗树德 吕景林</h3> <h3>诸建平 周爱香 沈锡珠 陶敬妹 邓宝贵 韩俊玲</h3> <h3>安秀芬 王丽君 张绍芳</h3> <h3>前排:曲秀梅 蔡三毛 刘秀云 毛丽华 阎学通 杜永芳 邢玉珍 孙相莲 陈相芝 陈丽华。中排:芦玉芳 邹丽华 邹树华 王红革 高滨玲 史亚萍 张立。后排:刘亚军 李金玉 刘华熙 吕景林 张永生 高岩 张文亮。——"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落于池面,周围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荷塘南侧之畔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断,远远可闻水声,令人心旷神怡。因其幽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h3> <h3>王 晞 杨庆华 何兆星 阎学通 王 铁</h3> <h3>杨庆华 阎学通 李吉英</h3> <h3>吴梅兰 阎学通 孙伊萍</h3> <h3>陶敬妹 阎学通 诸建平</h3> <h3>蔡三毛 诸建平 何 英 孙伊萍 陶敬妹 应杏娣</h3> <h3>清华大学,过去也是园明园的一部分,二校门位于清华学堂的南侧,这座乳白色圆拱式校门的照片流传甚广,是清华最为著名的景点,也是清华的代表形象,绝大多数游客都会在此留影纪念。</h3><h3>·工字厅庭院门前有一座小石桥,门口左右各有两只巨大的石狮子,门额一匾上书“清华园”三个大字是咸丰皇帝御笔亲题。</h3><h3>·今“清华园”工字厅后面的匾额题“水木清华”四字,两旁有对联一副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h3> <h3>李玉武 严国清 李德森 宋常新 杜永芳 邹丽华 陈丽华(王东方爱人)</h3> <h3>陶敬妹 周爱香 金显秋 金凤英</h3> <h3>诸建平 孙伊萍 应杏娣 沈锡珠</h3> <h3>诸建平 韩俊玲 陶敬妹</h3> <h3>刘亚军 李吉英 高 岩 孙和平 高滨玲 毛丽华<br></h3> <h3>章荣琴 张亚萍 韩俊玲 孙和平</h3> <h3>章荣琴 陈丽华 张亚萍 王丽君 安秀芬 刘秀云 韩俊玲 李玉珍 杜永芳</h3> <h3>王凤珍 王丽君 孙凤琴 安秀芬</h3> <h3>刘华熙 吕景林</h3> <h3>王丽君 安秀芬</h3> <h3>刘亚军 赵 伟 郭天庆 张立本 王红革</h3> <h3>诸建平 沈锡珠 应杏娣 陶敬妹 孙伊萍</h3> <h3>赵桂芹 梁玉文 刘文江 史亚萍 王凤珍 展焕仁</h3> <h3>王凤珍 王红革 李玉武 章荣琴 曲秀梅 周爱香</h3> <h3>展焕仁 赵伟 刘亚军</h3> <h3>  王凤珍 王丽君 孙风琴</h3> <h3>王 铁</h3> <h3>陶敬妹 周爱香 金显秋 金凤英</h3> <h3>王丽君 安秀芬</h3> <h3>孙伊萍 孙和平 高滨玲</h3> <h3>诸建平 韩俊玲 陶敬妹</h3> <h3>赵 伟 郭天庆</h3> <h3>郭天庆 罗树德</h3> <h3>韩俊玲 薛 炜 应杏娣 沈锡珠 阎学通 孙伊萍 欧立群</h3> <h3>邢玉珍 邹丽华 芦玉芳 赵桂芹 张桂芝 史亚萍 李玉珍 王 铁 阎学通 吕景林 李吉英 </h3> <h3>阎学通教授 陪同十三连全体战友 共进午餐</h3> <h3>诸建平 张绍芳 王永红 阎学通 张学毅 孙伊萍 何 英 </h3> <h3>阎学通教授 介绍 闻一多</h3> <h3>赵 伟 李玉珍</h3> <h3>刘亚军 陈振和 阎学通 何兆星</h3> <h3>刘亚军 阎学通 邓宝贵</h3> <h3>蔡三毛 阎学通 何兆星 代表全体战友们 献花 祝阎学通战友健康 教师节日快乐!</h3> <h3>徐广平 阎学通</h3> <h3>曲秀梅 芦玉芳 邹丽华 何兆星 李吉英 王 铁 刘亚军</h3> <h3>何兆星 阎学通 王永红 孙和平 张学毅 邓宝贵 段金波</h3> <h3>何兆星 阎学通 王 铁</h3> <h3>刘 刚 阎学通</h3> <h3>邓宝贵 阎学通</h3> <h3>李玉武 阎学通</h3> <h3>李玉珍 王 铁 阎学通</h3> <h3>何 英 孙伊萍</h3> <h3>蔡三毛 诸建平 何英 孙伊萍 陶敬妹 应杏娣</h3> <h3>诸建平 何 英 孙伊萍</h3> <h3>王 晞 杨庆华 何兆星 阎学通 王 铁</h3> <h3>吴梅兰 阎学通 孙伊萍</h3> <h3>沈锡珠 应杏娣 阎学通 薛 炜</h3> <h3>赵 伟 宋常新 阎学通 贾世琛</h3> <h3>孙伊萍 何 英</h3> <h3>展焕仁</h3> <h3>诸建平 何 英 孙伊萍</h3> <h3>阎学通 薛 炜</h3> <h3>王 铁 刘亚军</h3> <h3>刘华熙 展焕仁 邹树华 芦玉芳 邹丽华 李玉珍 张桂芝 李德森</h3> <h3>冰珂:【冰珂简介】冰珂.女.姓名:傅秀华,曾用名付予,傅妤。民革党员。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现于胜利油田文联退休。从事专业文化工作30余年,历任文化馆员、文工团员、文联文学杂志编辑、作协专职秘书长等职,参与编辑刊物、文集多种。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散文作品散见于国内多种重要纸刊。出版有散文集《冰珂散文》,该专著获《文艺报》等单位一等奖。其它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半个女人》、中短篇小说集《深入远古的生命》、七场歌剧《天子出游》、《生命的呼唤》等多部。获重要奖项的有戏剧《天子出游》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颁奖单位: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其它各类省部级以上文学奖项若干。近年抛弃电脑使用手机创作诗词千余首。有诗集《玫瑰诗语》(与人合作)问世。另有百余首诗作发表于《世界经典文学荟萃》、《中国诗影响》、《世界作家园地》、《诗立方》等纸刊和网络平台。</h3> <h3><br></h3><h3>傅秀华不满16岁时 曾在十三连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三年多。跟我们是兵团战友。</h3> <h3>冰珂 《美篇》文字编辑 策划</h3> <h3>冰珂 此次活动作品《糖水 一代人》阅读量2200多。</h3> <h3>出品:《写给战友阎学通》《十三连聚会清华》《罗敷媚 一世情》《采桑子 一代人》《建设边疆》等作品。</h3> <h3>刘亚军 摄影工作中 编辑策划</h3> <h3>清华 建筑 雕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