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文化在线》朵朵葵花向阳开🌻🌻🌻🌻🌻🌻

周云清

<h3>原 文:孙文斌(小说家)</h3><h3>顾 问:林兆丰《兴凯湖文化在线》主编</h3><h3>素 材:林兆丰 徐鲁梅</h3><h3>图 片:人物《在线》、葵花(百度)</h3><h3>人物出场:出场先后随原文</h3><h3>图片寄语:周云清</h3><h3>改 编:周云清</h3><h3><br></h3><h3><br></h3> <h3>  🌻 <b>向日葵</b>🌻代表爱慕光辉和忠诚之意,象征着沉默却又灼烈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爱意。有一位在亚洲地区和全球华人社会极具影响力的台湾歌唱家邓丽君就为其唱了一首《向日葵》,记得歌词是这样描写道:</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你是一朵向日葵<br></b><b>片片金黄的花蕊<br></b><b>吐露芬芳为了谁<br></b><b>你又为谁不折不回<br></b><b>笑靥是那样美<br></b><b>从来不流辛酸泪<br></b><b>但愿我和你长相随<br></b><b>一生一世和你相依偎</b></h1> <h3>   🌻🌻有幸拜读由著名小说家<b>孙文斌</b>撰写的《朵朵葵花向太阳》一文,耳濡目染了活跃在《兴凯湖文化在线》上的才女佳人们的文化风采,她们个个才华横溢,一身正气,为对文学创作这份挚爱而不懈坚守,始终以一朵朵向阳花开的心,书写和倾诉着理想与现实中最美好憧憬与朴实无华的心声,她们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曲优美动听、壮志凌云的赞歌,她们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精英,是传承民族精神的脊梁。拜读孙文斌《朵朵葵花向太阳》,感触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此,特将此文编辑成“美篇”,想是以另一方式来表达对“朵朵花儿们”的崇敬之情。</h3><h3> </h3><h3> —— 题记(周云清)</h3> <h1><b>  🌻💐在无际的花海中,我尤为喜欢葵花,是因为葵花的品格实在令人赞赏,即使沮丧,也会面向阳光。她热情奔放、积极向上,她勇往直前、知难而进。这些天来,不知什么原因,只要我看到田野里的葵花,就会联想到兴凯湖文化在线的那些女文友们,她们为了文学的梦想,艰难的跋涉着,奋进着,她们出身不同,来自各个阶层,有农妇,有商贩,有家庭主妇,有人民教师,有企业员工,有机关干部。她们就象葵花一样,只要花开,就张开笑脸,向着太阳,追随着灿烂而炙热的文学之光。</b> </h1><h3></h3><h3><br></h3> <h3><b>朵朵葵花向阳开,芬芳馥郁扑面来。</b></h3><h3><b>笑迎春光无限好,墨笔生花情满怀。</b></h3> <h3> 🌴🌴著名小说家——孙文斌(左图下)。感人至深的、一万三千多字的《朵朵葵花向太阳》,就出自于孙老师原创之手,他妙笔生辉,描写生动,人物刻画淋漓尽致,让人无不为之动容。</h3> <h3>  🌴🌴一对《兴凯湖文化在线》上的亲密战友。阳刚帅气的沈晓密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携手谋略主编林兆丰老师信步徜徉,并肩作战在《兴凯湖文化在线》第一线。(上图)</h3> <h1>  🌻兴凯湖文化在线主编林兆丰很是自豪地向我介绍说:“别看咱们的文化在线名气不大,但却藏龙卧虎,这里有一大批挚爱文学的女文友,有剧作家张慧颖,有诗人郑晓云、王莉、阳娟、杨秀芹、赵庆英、周芳、刘晓琳等等,在龙江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鸡西地区一支文学创作的新军。张慧颖创作的三十一集电视连续剧剧本《今生有你》荣获北京第三届剧本推介会优秀作品奖;郑晓云、刘晓琳、王莉、周芳等人的作品多次在各种文学大赛中获奖。这些生活在黑土地上的普通女作者的作品经常在各种文学杂志和报刊上登场亮相。她们的作品带着泥土芳香,带着勃勃生机,展现在读者面前。”林主编诚恳地对我说:“孙老师,你的文笔好,有时间的话,你好好写写这些可亲可敬的女作者吧。”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特殊任务,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探究这些女作者的创作之路和内心世界。文学之路既充满了诱惑,又充满着艰辛。我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多年,深有体会,有多少人为之点灯熬油,多少人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但能够成功的却寥寥无几。无疑,文学这条路不是好走的,也不是谁想走就能走的。采访这些女文友,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明知文学这座高峰不好攀登,却硬要往上攀。</h1><h3></h3> <h5>  🌻🌴您发现了什么呢?是想用诗一般的手法去拿捏绿海丛中的“小来”吗?用心之至,好一个惟妙惟肖。</h5> <h1>  🌻<b><font color="#b04fbb">张慧颖</font>🌻,</b>年方四十六,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和家人都没有多少文化,张慧颖虽说天资聪慧,却家境贫寒,母亲体弱多病,她只能勉强读到初中就下来务农。但她一直没有忘记文学,劳作之余不是读书看报,就是闷头写作,她渐渐地喜欢上了文学,开始用心创作。然而,一个初中没念完的农家女搞创作,在外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张慧颖怕人家说闲话,只能在家偷偷摸摸地搞创作,她的创作大都是在炕头上进行,身边放着一个大枕头,只要家门一响,便把本子塞进枕头里,生怕被人察觉。起初写日记写心得,后来写诗歌,她怕自己写的作品拿不出手,根本不敢向外投稿,只是用来自己欣赏,让艰难的生活增添一点乐趣。1993年张慧颖嫁到密山镇新农村那天,她从娘家什么也没带,只是把自己写了多年的草稿包在包裹里,带到了婆婆家。结婚后,张慧颖和丈夫程志刚一起生豆芽维生,即便儿子出生后,她也趁儿子熟睡的时候拿出本子搞创作,经常在深更半夜来了灵感,爬起来默默地写着。她对文学创作的痴迷,引起了丈夫的不满,她在创作之时常常忘记了给孩子喂奶,忘记了做饭,忘记了出摊,丈夫没有好声气地对她说:“一个乡下女人,搞什么文学,能当饭吃还是能当钱花?”张慧颖耐着性子跟他解释,但一直没有说服丈夫,后来丈夫火了,给她下了最后通牒:“你若是再写的话,我就把你写的破玩艺烧了。”张慧颖只好将创作转入地下。她就像倔强坚强的向日葵,日日夜夜不知疲惫地追寻着心中的太阳。她的三十一集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剧本《今生有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的。张慧颖一往深情地说:“在我的创作道路上,给我最大支持的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娘家嫂子,虽说嫂子没有文化,但却非常羡慕文化人,我每次回娘家,嫂子都迫不急待地追问我,这些日子又写什么作品啦?快跟我说说。我从嫂子的期待目光中得到了鼓励,在我创作三十一集农村情感电视剧剧本《今生有你》时,每创作完一集,便急火火地跑回娘家念给嫂子听,给她念一直牵肠挂肚的主人翁命运。在最后一集结稿时,我再也没有机会把自己的作品念给嫂子听了,嫂子因病去世了。”说到这里,张慧颖泪流满面:“我除了坚持,别无选择,只有这样才是对嫂子最大的慰藉。”这几年,张慧颖的创作势头更猛烈了,又创作出电视剧本《扎心而立之年》、《还原真相》、《来生再见》,电影情感剧本《我的生命你做主》等等。</h1><h3>  🌻我崇拜向日葵的泥土气息,崇拜她太阳般的色调,更敬仰向日葵执着于太阳的精神和天真而充沛的生命力。兴凯湖文化在线主编林兆丰形容得恰如其分,他说:“活跃在兴凯湖文化在线上的女作者们人人都是一株向日葵,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管风吹雨打,也向太阳张望着,开放着。她们对着太阳笑,比向日葵还灿烂”。</h3> <h3>  🌻至诚的❤,会感动你我、感动世界,让世界充满希望和爱,用笔墨书写人间善美。</h3> <h1>  🌻<b><font color="#b04fbb">郑晓云</font>🌻,</b>的经历与张慧颖大同小异,1973年7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中毕业,自幼就喜欢读书看报,她把读书看报做为人生的最大乐趣。早在她刚上初中时就蒙发了创作的念头,然而,沉重的家庭负担,繁重的农家活计,很快就把文学创作的火花给浇灭了,她根本没有创作环境。直到2009年经过她和丈夫的十多年打拼,日子过得才算安稳些,又重新做起了文学梦。她独自一人在忽明忽暗的文学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摸索着,刚刚踏上文学创作之路,她急切想找个明白人为她指点迷津,但她的生活圈子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找不到。苦闷之余,郑晓云想到了现代高科技:电脑,她终于找到了好老师:在一个文学博客群,她结识了许多老师,找到了许多知音,文学博客群里的老师夸她有悟性,有想象力,若是坚持下去的话肯定会写出象样的作品。几篇小诗在博客群里发表后,竟得到了许多文友的赞扬,更加鼓起了郑晓云坚持创作的勇气,于是她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上了。丈夫说:“咱们年纪都不小了,该要个孩子了。”郑晓云说:“等我写出点名堂再要也不迟。”丈夫有些生气:“若是你这辈子写不出名堂,咱们一辈子也不要孩子了?”郑晓云笑笑说:“不会的,你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能写出点名堂。”直到2012年郑晓云才要孩子,孩子出生了,她在文学创作上也获得了大丰收,一连出版了两本诗集,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百余篇文学作品,她把创作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视为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用心浇灌,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她的心血,那些文字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清纯的郑晓云说出的话也很朴实,她说:“身为农家妇女,搞创作真就是困难重重,洗衣做饭,料理家务,又得操持生意,从早到晚忙得脚打后脑勺,更何况搞创作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效益。家人不反对就是对我的最大支持了。”郑晓云是幸运的,摊上一个善解人意的好丈夫,尽管丈夫对文学不懂不通,但对她的文学创作还是挺理解支持的,他的丈夫说得好:“有梦想的人总比没梦想的人生活得充实”。</h1> <h3>  🌻兴凯湖文化在线许多女作者就象向日葵一样,强忍着泪微笑面对着太阳,只是用微笑诠释那心中隐藏的悲伤。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那些优美的篇章,其中苦衷,只有她们自己知道。</h3> <h3>  🌻不再彷徨,不再犹豫,激励自己,用淳朴的墨香,去书写爱的世界,为迷路人指明前进的方向。</h3> <h1>&nbsp; 🌻<b><font color="#b04fbb">张鸥</font>🌻,</b>是名家庭主妇,她爱文学,爱的痴狂,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文学创作,还自费参加过北京师大中文系作家班,然而文学这条路实在是太艰难了,她创作的作品投出去后,大都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张鸥彷徨了,犹豫了,她甚至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搞文学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生活的压力,她似乎远离了文学,但仍怀揣着文学的梦想。她开始反思自己,辛辛苦苦创作出的作品为何不能得到编辑的赏识?她一边看着名作,一边分析自己的习作,终于找到结症了,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自己的生活圈子太小,总也跳不出这个小天地。于是她有了目标,有了方向,她参加了爱先行志愿者联盟,在帮扶别人的路上,激励自己,获取素材。她作为人民陪审员,通过各种民事诉讼案件,让她的视野更宽广。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她的创作题材,重新点燃了创作的圣火。她的散文、小说写得越来越有生活,越来越厚重。她用纯净的心,凝重的笔,把缤纷的大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h1> <h3>  🌻色彩斑斓的世界,只要看准一个方向,与阳光赛跑,努力前行,永远不会迷失,希望和成功就在眼前。</h3> <h1>  🌴记得一位诗人曾经说过,假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株向日葵,人生就会充满希望,享有快乐,不再迷失方向。这这句话用在🌻<b><font color="#b04fbb">阳娟</font>🌻</b>身上,再恰当不过,阳娟,八0后,这位身材苗条、长相出众的湘妹子,为了爱情不远千里来到边境小城密山,在这个陌生的地方,阳娟除了丈夫的家人之外,没有别的亲人,也没有朋友,她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苦闷之余,便用读书看报写诗歌来排遣,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文学的魅力真就是太大了,看着写着,渐渐地感觉到不再那么苦闷了,不再那么孤独了。起初她写的那些诗歌是用来充实生活的,根本没有想到拿出去发表让别人欣赏让别人品读。无意间,她发现了兴凯湖文化在线微信平台,便把部分诗歌发去。在线主编林兆丰看了阳娟的作品后,顿时眼前一亮,虽说她的文笔还显得稚嫩,但阳娟的诗歌没有伪装,没有矫作,而是顺其自然,充分体现了诗歌意想美的特征,在她的笔下,原始的自然景色,无生命的物体,都被抹上了一层斑斓的颜色,使人感到鲜活、清亮。重才爱才惜才的林兆丰将阳娟的作品推荐给《创业者》、《龙煤风采》、《龙煤专刊》、《挠力河》、《鸡西矿工报》、《鸡西日报》等报刊杂志,得到了众多编辑的青睐,这些年来,阳娟已在数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成为黑龙江东部有影响的女诗人。这些收获是阳娟始料未及的,她兴高采烈地说:“我来到龙江大地太有收获了,不仅收获了爱情,而且还收获了文学,结交了许多好老师,好知音。”如今的阳娟真可谓是阳光灿烂,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生活充实了,创作势头更猛烈了。阳娟眼里闪着泪花,感慨万千地说:“我人生走的最幸运的一步,就是选择来到了北大荒,选择了文学之路”。</h1><h3></h3> <h3>  🌻你愿做文学路边的一棵向日葵,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花开,就开她个阳光灿烂。</h3> <h1>  🌻<b><font color="#b04fbb">杜妍红🌻</font></b>是名小学教师,业余爱好广泛,喜欢旅游、朗诵、写作。学生时代与《读者》、《新青年》、《格言》为友,喜欢散文、诗歌。经常在QQ空间写一些心得、随笔。有部分作品发表在《江山文学网》。真正的写作启蒙老师是作家沈晓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沈老师的QQ空间发现一篇散文《将军湖》,作家用独具的慧眼,把密山一个不大不起眼的青年水库写得美轮美奂,后来多次拜读他的作品,比如《重逢》、《母亲的心愿》等等,被作家深厚的写作功底凝重的笔调吸引,有的文章读过多遍,读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沈老师看她对文学的热爱就鼓励她说:“喜欢就写吧!要多读名著、多读书,写文章一定要朴实,不要哗众取宠!”在沈老师的鼓励下,第一篇处女作《槐花》诞生了,此文的创作源于第一次和儿子去北京游玩,看到一棵棵高大的槐树被雨打后槐花落满地的美景,以及小时候听奶奶讲过的一个传奇故事,写出这篇意味深长的散文,她把文章发到沈老师QQ里,轻易不表扬人的沈老师给她发过来一个微笑的表情,这篇散文被《华夏散文》《萨尔图》《密山在线》发表。初次的成功给她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后来有幸结识《兴凯湖文化战线》的主编林兆丰老师、为她传授经验,点拨思路,她在创作的道路上又迈进一步,多篇诗歌在《雪花》《北方时报》《鸡西矿工报》发表。每当看着这些飘满墨香的文字在报刊上发表,工作的劳累就抛到九霄云外,她感恩这些老师的鼓励,杜妍红从未想过要走多远,她说,我就做文学路边的一棵向日葵,心向阳光,用纯朴的心,抒发自己的情感。向阳而开的花,开起来就像阳光般灿烂,颜色里已经充满阳光的味道。越是泥泞的路,越是能够留下足迹,从这些女作者的经历中让我看到了奋斗的含义。</h1> <h3>  🌻高雅灵动,靓丽华贵。积极的文学创作态度,充满着正能量,历经生活的磨难,挺直了脊梁,坚定了信念,朴实从容,风雨过后便是彩虹,微笑直面人生。</h3> <h1>  🌻赵庆英🌻, 家庭出身无法选择,人生机遇也无法预测,但是在面对困难时,是选择怨天尤人,还是选择在逆境中奋起、做生命的主人。不同的选择,成就不同的人生。农民家庭出身的🌻<b><font color="#b04fbb">赵庆英</font>🌻</b>,在她的记忆里,贫穷是她们家最显著的特征,从她记事起,极少能穿上一件新衣裳。生活的艰辛,锻造出赵庆英超人的力量,往日艰难的生活,成为她难得的创作素材,她一连创作了几十篇纪事散文,《唱一首母亲的歌》、《妈妈为我种香草》等等。这些作品陆续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字里行间,展现出为了生存所历经的艰辛。赵庆英的文学创作态度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面对苦难,她的态度是朴实的、从容的,甚至是面带微笑的。赵赵庆英的散文有真情,只缘情真才感人。她的作品大都是以我为线索作结构,虚构成份极少,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创业者》杂志主编郭亚楠先生这样评价赵庆英的散文:她的散文是人生历练散文,是一个不甘平庸女人在人生旅途上奔波跋涉的人生纪录,给人一种凝重感。</h1><h3></h3> <h3>  🌻一棵樱桃树,一份真挚而深情的爱,为爱坚守,为情而书,让爱的种子在文学这片热土上沐浴着阳光雨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h3> <h1>  🌻<b><font color="#b04fbb">毕文君</font>🌻,</b>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之后辗转又到了一个小村,最后搬家一个三面环山的地方,几户人家都是父亲的同事,这是山脚下开垦出来一片空地盖上的土坯房,算是记忆里的茅草屋了。那时她刚一周岁多,她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的,有一条大黄狗陪伴,有山路弯弯,有小溪流,有鱼虾,有山花成片。十岁时离开了小山村,去了另一处乡下的亲属家上学,半年后进了城里,从此她在密山有了自己的小城故事,故事不多,却给了她创作的素材,散文诗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你”的影子。后来她参加了工作。倒班的辛苦让她无暇顾及,幸运的是密山市首届文学创作笔会上有她白纱裙的身影。后来经人介绍,结婚生子,经历了下岗和再就业。她感知生活的艰辛,日子的艰难。尽管如此,她依然以成语组成短文练笔。在《雪花》杂志上发表了小说《岁岁有情天》和《告别最后的情诗》,散文《秋天的相识》,散文诗《绿色的相思》、《走笔人生》、《人生》等。她的付出有了回报。她又投稿《鸡西晚报》发表了多篇散文和散文诗、小小说。印象最深的是她给婆婆写了一篇文字是关于她家后园里的一棵樱桃树,那是婆婆给她摘的樱桃,她将种子种在园子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是一份真挚而深情的爱。婆婆那时已病重,这是她在她有生之年给她的唯一的礼物。爱人不支持她写作,认为是浪费时间。有一次发表她作品的杂志上有一幅画吸引了她,于是写了一首散文诗。爱人看后说一定能发表,并替她抄写下来寄给了《鸡西晚报》,果然如愿。那首诗的题目是《无题的风景》……诗意以一种舞蹈,在暖暖的午后,在粼粼的碧波上。风吹动粉红的衣裳,干枯的朽木浅卧,在色彩纷呈的倒影中,隐约可见青石板块无数。不远处的如影随形同出一种姿态,美在召唤,语言空洞了形式,水的尽头,山的脚下……她还记得在母亲家看到一本杂志上的征稿,徉于全国情书大赛,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稿了一篇《远方的呼唤》,半年后接到了四十元稿费,她的情书获得二等奖,发表在某杂志上。三年前,她因身体的缘故辞去了工作。她因工作环境的寒凉,身体状况直线下降。开始时胃疼,后来全身疼痛、失眠。然而正是在这样情况下停笔八年后她又重新写作。她进了新浪微博,在点点滴滴的付出中拥有了上万粉丝。由于能够持续发表高质量微博,她被微博称谓作家。她申请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话题《文君心语》,通过三个月的努力升为超级话题。她在微博粉丝超过一万,成长到四十一级。她在疾病面前以文字的方式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片绿洲。她从市医院转院去了省城的一家医院,诊断结果为肾炎和肾上腺肿瘤(良性),医生建议手术。这几年她只能在紫色的沙发上写东西,因为坐桌子旁就会双脚肿痛。她还拿起了毛笔练习《赵体楷书》。虽然半个月也不能写上一笔,但多了一份乐趣。向日葵是团结的象征,紧紧相挨的花瓣包围的是硕大的墨绿色的蕊,花儿谢后,蕊中开始长出密密麻麻的葵花籽来,它们紧紧相挨,像是最亲密的兄弟姐妹。</h1> <h3>  🌻简单儒雅,质朴无华,一抹清纯,芳香四溢。文学创作是你坚守不移的阳光之路。</h3> <h1>  🌻<b><font color="#b04fbb">周芳</font>🌻</b>,是从农村长大的八0后,文化程度不高,中学毕业。她的文学创作道路真就是文友给她带上道的。她的引路人是郑晓云,她们同住一个小区,孩子又在同一所幼儿园,听说郑晓云经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周芳羡慕极了,郑晓云一看她这么喜欢文学,便开导说:“你跟我一块搞创作吧”。郑晓云鼓励她尝试着写点作品,后来她又结识了很有名气的女诗人阳娟,给她许多指点和帮助。去年又把她拉进了一个文学群里,结识了徐宝芬和李福全等有成就的作者。郑晓云就象大姐姐一样,经常督促她完成创作作业,还经常带她去采风。在今年五月初,在郑晓云的邀请下,《创业者》杂志主编郭亚楠前来交流讲学采风,使她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在她初上这条道的时候,兴凯湖文化在线主编林兆丰先生给她传授了许多写诗歌的经验和细节,当时她们还从未见过面。待她的作品日渐成熟,林主编又将她的作品推荐到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每每提及这些,周芳都感动不已,她说:“我真切地体悟到文友之间的友谊和温暖,没有她们的无私帮助,我的文学创作之路不可能走的这么顺,这么远。”向日葵不嫌土地贫瘠,对大地的要求从不挑肥捡瘦,只要把它的种子撒到土地里,它就会顽强地扎根,开花,结果。我很敬佩那些家境一般,生活窘迫的女作者们,她们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不管是遇到风,还是遇到雨,她们的头却时时刻刻朝着太阳。</h1> <h3>  🌻闲情逸致,清淡素雅,古色古香,才气凌人。</h3> <h1>  🌻<b><font color="#b04fbb">徐鲁梅</font>🌻</b>,70后,农民。祖籍山东,现定居密山市郊区。90年代初毕业于密山一中。曾考入佳木斯师专,因家贫母病未能入学。自幼爱好文学的徐鲁梅只好把文学埋在心里。直到2017年初,她有幸结识密山作家协会主席张世军先生,把她带进密山作家协会微信群。一天夜里,她偶然读到了余秋雨先生的现代诗歌《来生依旧等你》,突来灵感,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写成一首《来生依旧爱你》,乘兴发到了作家协会群里。几个认识她的诗友纷纷叫好,这也引起了协会副主席、兴凯湖文化在线平台主编林兆丰老师的注意,第二天便加她为微信好友,了解她的生活现状和诗歌写作情况,并鼓励她向他的平台投稿。当得知她不方便使用电脑,连QQ邮箱都没有时,破例让她直接用微信编辑诗歌发到他的对话框里,被他择优发表在平台上。那些诗大都是情诗,谁能想到那首极富想象力的诗歌《珍爱情未了》竟出自一个农妇之手:爱是一个沉重的字眼/浓浓淡淡说了许多年/浅尝辄止没有伤痛/深入骨髓即成忧患……我是你巧手绘制的风筝啊/在薄雾浓云中兀自蹁跹/笑和泪不需要任何观众/只求风起的时候/握紧你手中的线。那那首《来生依旧爱你》更有意境:今生相聚太短/不是相识恨晚/而是缘分太浅/想捧给你一瓣梅香/却敌不过你桃花满天/想与你共抵风雨/手中的油纸伞却撑不起你多雨的云天……来生依旧爱你/任你竹马踢踏/必绕不开我手中的青梅/管她繁花似锦/你只用心营造一片梅林……2017年12月,徐鲁梅参加了密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喜迎十九大,重振密山雄风”全国诗歌大赛,现代诗《密山之恋》荣获新秀奖。从那以后,徐鲁梅创作欲望更加强烈了,一些作品还发表在《北方时报》、《鸡西矿工报》等报刊杂志上,她惊喜地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h1> <h3>  🌻我的世界我做主,向阳花开丛中笑。你的作品透着那份清新、温婉和细腻,是从心底涌出至笔尖流淌的真挚情感,情切切,雨濛濛,品读欲罢不能,清香满口,回味无穷。</h3> <h1>  🌻<b><font color="#b04fbb">陈秀琴</font>🌻</b>,1972年生。家住密山市和平乡,农民。一家三口,丈夫在俄罗斯打工,女儿在外地读书。自丈夫、女儿相继外出,家里只剩她一人,便有更多的空间时间,开始了诗歌创作。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跟她作对,在2016年8月疾病突然向她袭来,最后确诊为系统干燥综合症,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病。进出医院成了常态。由于不能参加劳动,疾病和窘迫的生活使她精神上承受了沉重的负担。但她没有因此消沉,诗歌创作成了她最好的精神寄托。她对生活体悟的更深了,更加珍惜每一天。她已在不同网站、报纸等媒体发表诗歌一百多首,成为密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龙溪漱石诗词平台成员。她的诗作,以旧体诗七绝数量最多,近三百首,这是她的最爱,写来得心应手。新诗也有一百多首。对家乡人民,家乡生活的热爱,是她的诗歌主流,从各个角度描写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如她的生活记录。“林深曲径规啼,赏遍繁花过柳堤。未到桥头闻好酒,友家疑坐小河西”、“轻启柴门惊犬吠,赊来老酒再摘瓜。”,生动地写出与乡亲邻里的相处融洽和自己欣喜的心情。《打枣》、《过家家》等诗,不仅描绘了天真的童趣,也折射出作者的童心未泯。《相亲》、《广场舞》等记载了乡亲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她以深情的笔触写了对家的依恋,对女儿的思念。她的诗信手写来,清新、温婉、细腻,心底流出笔底淌,毫不矫揉造作,使人读来清香满口,回味无穷。她是一个正在成长的诗人,愿她早日恢复健康,生活改善,也愿她写出更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写到这里,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此时我想到,带着泪奔跑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h1> <h3>  🌻生活是那么的美好,抬起头,向着太阳☀微笑,做时光的主人。永不气馁。</h3> <h1>  🌻<b><font color="#b04fbb">林丽梅</font>🌻</b>,一名普通的农家女子。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以书为伴。她的生活平淡无奇,这位一心想让自己的生活增添点色彩的农家妇女就想到了文学,2016年开始诗歌创作,一边做着饭,一边写着诗,一边锄着地,一边构着思。2017.8.14她在兴凯湖文化在线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家的记忆》,兴奋得象个孩子,又蹦又跳,一连看了几十遍。从此后就迷上了写诗,陆续发表四十多首。相继在《北方时报》,《鸡西旷工报》,《饶力河》,《创业者》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林丽梅说:“自从爱上了文学,我就觉得生活有奔头有盼头了,不管日子过得再难,也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向向日葵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只要一破土,就会站立成一种蓬勃向上的姿态;向日葵从不抱怨和嫉恨,也不喧嚣和张扬,始终向着太阳微笑,高高昂起自己的头颅,就算是在凋谢之时,也极目地向太阳张望着,无声地记述着太阳的辉煌。这群女作者,她们来自四面八方,不管是从事什么行业,都对文学是那么的执著那么的渴望。</h1> <h3>  🌻文笔清新之浪漫,多才多艺之典范。敏感好奇与童心相伴,花开四季笑看阳光灿烂。</h3> <h1>  🌻<b><font color="#b04fbb">姜芬</font>🌻,</b>虽然做着枯燥严谨的会计工作,但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永远好奇的童心,不可泯灭的敏感与浪漫。她爱好广泛,生活忙碌而多彩,喜爱音乐、舞蹈、朗诵、摄影和旅游,最爱的当属是文学,散文、诗歌、小说作品都写,想起什么写什么。曾四年连任江山文学网系统短篇小说主编,现为有声小说编剧、播客。她从小就喜欢文学,热爱文学,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但却一直都在努力,中学时期以及在中专就读的时候,作文经常被老师做为范文在班级朗读,更增加了她对文学的热爱。2009年开始在QQ空间里写文字,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那清新的文笔风格赢得了大批文字发烧友和粉丝的支持。写得多了,读得也多,她对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开始潜心打磨自己的文字。2011年7月开始在江山文学网发表作品,同年12月被聘为江山文学网系统短篇小说编辑,2012年7月任短篇小说主编,之后的四年内,一直负责短篇小说组的日常工作及对编辑人员的培训工作,编辑工作量月平均在70篇以上,且保证质量,名列前茅。至今已在网站发表30万余字作品。成为鸡西地区有影响的女作者。</h1> <h3>  🌻自然的心境、淳朴的品格,真情书写着留在心中那份不可磨灭的美好的记忆。</h3> <h1>  🌻<b><font color="#b04fbb">刘晓琳</font>🌻</b>,是在黑龙江省红兴隆管理局852农场长大。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她小时候就喜欢背诵唐诗宋词,上学后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农场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年的城市下乡知青,都在晓琳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二十多岁时,她在一所农场中学边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边坚持文学创作,并在《丑小鸭》、《北方文学》、《星星诗刊》、《农垦报》副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近千篇。1988年,她改行进入密山市邮电部门后,仍然坚持写作,经常在《人民邮电》、《中国邮政报》、《黑龙江邮电报》等行业报副刊发表散文、诗歌。《山区驿站送信人》、《漫漫乡邮路》等作品分别获得“全国邮电职工文学大奖赛”一等奖和二等奖。近年来,晓琳创作了大批歌颂家乡的旅游文章,陆续在《度假旅游》、《当代旅游》、《人与自然》等杂志上发表。写作,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1> <h3> 🌻你的眼睛会说话,纵观人间善美,落笔花香四溢;一表胸怀若谷,笑得流光溢彩,春暖花开!</h3> <h1>  🌻<b><font color="#b04fbb">王殿莉</font>🌻</b>,是名体育工作者,体育与文学似乎关系不大,天生不服输的王殿莉非要在文学道路上闯荡闯荡,她怀着满腔热情努力学习,多看书,多读优秀作品,为写好一首诗,改了一遍又一遍,反复推敲。她善于交往,富有激情,利用周末时间多次组织文友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采风活动,带动了很多文友积极写作。诗诗歌处女作《蓝天下的旗袍女》就是采风后创作的,刊发在《创业者》《中国诗》《青年作家》等期刊杂志。歌曲《兴凯湖马拉松》是中国唯一马拉松运动员为马拉松创作的原创歌曲,在各大网络平台媒体播放,日点击率上千。部分歌曲在文化下乡慰问演出和鸡西地区空中文艺晚会活动演唱。她说,诗歌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开我心灵的枷锁,陪伴我走过日日夜夜,让我在逆境中学会坚强,在困境中学会执着。</h1> <h3>  🌻《漫漫相思路,绵绵不了情》,散文开篇之作,跃然纸上,洒下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情之所至,金石为开,精师出高徒,继而一夜红遍《在线》平台,感恩之际,满满地收获了丰硕的果实。</h3> <h1>  🌻<b><font color="#b04fbb">徐宝芬</font>🌻</b>,与诗歌结缘应该从加入启明诗社算起。她是一名教师,爱岗敬业的她一心想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路人,于是她起笔名为启明星。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搜狐博客上看到了“启明诗社”,与她的笔名有着共同之处,好奇心驱使她走进诗社并与诗社秘书长灵馨结识,很快加入了诗社,与此同时认识了同乡启明诗社的副社长郑晓云。在秘书长灵馨和副社长郑晓云的鼓励引领下,她走上了诗歌这条文学之路。此时徐宝芬正在筹划出版她的个人专著《我是这样当老师的》,在此书中郑晓云不吝笔墨为她的诗歌撰写诗评,使专著增色。在她的引荐下徐宝芬先后结识了密山市文联副主席、诗歌协会主席王永刚,兴凯湖文化在线主编林兆丰,密山作家协会主席张士军。他们都给予了徐宝芬极大的帮助和鼓励。第一首诗歌作品《拓荒路》收录于《太阳下面》就是王永刚主任耐心指导的结果,第一次把她的作品变成铅字。第一篇散文《漫漫相思路,绵绵不了情》在兴凯湖文化传媒发表后,一夜走红,点击量2300多次,尤其是从母校走出国门的学子们读了此文激动不已,纷纷点赞,留言,借此抒怀。与林兆丰老师交流,她总是收获满满。“当诗歌写到一定程度时,应该尝试着写一写散文和小说,它们会提升诗歌的宽度和深度。”在林老师的启发,便有了第一篇散文的诞生,从此后徐宝芬就成了多面手,既创作诗歌,又创作散文,她的文学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才是人生应有的姿态。</h1> <h3>  🌻会心一笑,让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份温馨和浪漫,美好的时光会与你时时相伴……</h3> <h1>  🌻<b><font color="#b04fbb">徐翠华</font>🌻</b>,1968年出生,密山人,教师。她说,我搞文学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金钱,唯一的目的就是活出精彩,让平淡的生活富有激情、富有新鲜感。她的文学创作虽说起步较晚,但起点却很高,诗词《苏幕遮 兴凯湖之春》曾在2013年联通公司开展的“红动鸡西”活动中获二等奖。2015年《兴凯湖文化在线》创办以后,先后在平台上发表了《求学路上》、《重逢里的追忆》、《舌尖上的家》、《那一声声呼唤》、《我与父母的“战争”》、《守望》等许多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散文,陆续被在线主编林兆丰老师推荐发表在《北方时报》、《江柳文学》、《鸡西矿工报》等报刊杂志上。向日葵不管生长在哪里,总是把脸朝向太阳,它向往太阳,憧憬太阳,拼命伸长身躯去接近太阳。</h1> <h3>  🌻隐形的翅膀,也能遨游苍穹,坚持自己的梦想,孜孜以求,心花一定会在那个春天绽放。</h3> <h1>  🌻<b><font color="#b04fbb">宋继英</font>🌻</b>,命运很坎坷,小时候因为眼睛近视,导致了心里的恐慌和迷茫,致使学习成绩从全学年第一开始逐渐滑落,最终以十四分之差而错过了上高中的机会。后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工作顺利了,事业如意了,在业余的时间里,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电子书,当发现自己的记忆开始有短暂性空白的时候,她又恐慌了,她便开始提笔写日记。她她要把每一天的生活都记录下来,然后不断的去翻看,这样就不会再忘记了。果然,在她不间断的记录下,在药物的治疗中,她的记忆力逐渐稳定了。在儿子的帮助下,她学会了用手机里的写作软件去写作,看小说,看电视的观后感,她都会在业余时间里随笔记录下来,然后归纳整理。当儿子说可以试着投稿的时候,她就找了几个网络上的投稿邮箱地址,按照各自的要求投了稿。可是对方回复收到了邮件后就再也没有音信了,于是她上电脑的网站上写,她不敢填写网站所要的个人真实的信息,包括银行账号什么的。她错过了申请签约作者机会,免费贡献给了写作网站两部中短篇小说。不过收获还是满满的,当她在网站看到许多读者的好评时,她开心的笑了,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小说也能得到读者的赞赏。</h1> <h3>  🌻一缕月光透过清泉,清澈见底,淳朴优雅秀色可餐。</h3> <h1>  🌻<b><font color="#b04fbb">杨秀芹</font>🌻</b>,是名中学老师,她的创作之路与一场重病有关。2015年的夏季,虽然阳光和往年一样的灿烂而炙烈,但对她来说,那一年的夏季却是如此的昏暗。因为颈椎病的困扰,已经导致双手麻木,久治而不愈。只好冒着危险接受了颈椎手术。术后尽管经过了一年多的修养,身体也很难得以恢复。又使她不得不放弃钟爱的班主任工作,从此生活跌入低谷。2016年的暑假,身体尚未复原的杨秀芹,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一次旅行。当她坐在动车上,望着窗外那绿叶无痕,沃野千里的景象,她的心好像也跟着飞翔了起来。此时的杨秀芹就像脱笼的鸟,终于飞进了森林,被那层层的绿色唤醒了对生命的渴望。她多想对着蓝天吟诗一首。心里有一种要歌颂自然歌颂生命的渴望。在这次的旅行中,她不由自主的拿起了笔,书写了一段又一段文字,抒发她脱离了病床,投身到自然的那种激动和兴奋。也许就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文字的美。体悟了文字在她生命中的价值。从此,她更喜欢阅读一些优美的文字和一些精美的文章。对文字越来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能有机会欣赏到更多更精美的文学作品,在2017年的1月1日。她加入了一个文学群,在群里她结识了几位老师。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开始尝试诗歌创作。第一首诗《雪之恋》三月初在平台上发表。幸运的是《雪之恋》在平台的推广过程中,被旅美作家冰凌老师发现了,并得到他的认可,三月中旬发表在美国《伊利华报》上。四月初又发表在香港《华人》杂志上。《雪之恋》的发表开启了她与文字的情缘。此后陆续有许多平台向她约稿,在好姐妹赵庆英校长的推荐下,她结识了兴凯湖文化在线平台主编林兆丰老师。又在林兆丰老师的引领下加入了密山市作家协会。兴凯湖文化在线平台和密山市作家协会,为她的文学作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平台陆续为她推出了多首诗歌作品。2017年的七月,她随作家协会来到蝴蝶谷采风,这也是她第一次参加作家协会的采风活动。在蝴蝶谷这原始森林中,她和其他作家老师们把自己融入了这片大自然中。似乎把自己的身体和身心都融入了这片原始森林中。活动结束后她写下了《黑蝴蝶》这首诗。很快便作为蝴蝶谷采风专题,在兴凯湖文化在线平台发出。不久这首诗在林兆丰老师的推荐下,被《鸡西矿工报》发表,在与林老师相识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陆续将杨秀芹的诗歌推荐到《北方时报》《江柳文学》《文学月报》《密山群众文化报》等报刊杂志上。有三十多首诗歌发表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在平淡的日子里,她喜欢以文字陪伴生活。自得其乐,自享其中。工作之余,索性暂时抛开红尘躲进书房,与文字相约。埋进书海,觅一方宁静,寻一刻安详。</h1> <h3>  🌻有思想,有深度,大家闺秀,沉鱼落雁,锐利风范。咫尺天涯,激情远眺,想是天边那一抹云雾、云雾中那座山、山下那棵大树,想树下采桔吗,我知道的,你想编织美丽的梦想。<br></h3> <h1>  🌻<b><font color="#b04fbb">王莉</font>🌻</b>(笔名海小粟),1973年出生于密山市,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94年成为密山市卫生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从小时候起就对书感兴趣,初中时作文常当做范文,曾经有一篇作文《变色龙新传》获得了密山市学生作文奖,得了一个大毛毯,这是文字第一次给她带来的欢乐。她对文学的痴迷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她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到一名同学家去玩,看见人家有一套小人书,她捧起来看个没头没脑,人家吃饭了,提醒她回家吃饭去吧。她仍捧着书看,说了声等我看完之后回家吃饭也不迟,头也不抬依然在看。直到把这套小人书看完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人家。上大学时,由于家庭条件不算太好,买不起那些大厚书,她天天晚上到学校图书馆里看书,边看边抄,整整抄写了一大提包。参加工作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她跟男友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婚后得支持她创作爱好文学。历经二十多年的打磨,王莉的文章越写越精彩,她的散文和诗歌大都是用意识流表现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陆续发表在《黑龙江农村报》、《老年日报》、《鸡西日报》,《北方时报》,《江苏邮报》、《长江诗歌报》、《鹰山文学》、《江柳文学》、《华夏散文》、《文学月刊》等报刊杂志上,诗歌《河流》获2014年鸡西青年诗歌大奖赛一等奖。文友相聚,每当人们谈及她的创作成就,王莉总是谦虚地说:“我取得的这点小成绩根本挂不足齿,在你们这些大家名家面前,我只是个小学生。”金风飒飒,秋天到了。丰收的庄稼无不显露出收获的喜悦,彰显自己那累累的果实,只有沉甸甸的向日葵,不再向人们表露,把充满果实的硕大花头沉沉地低垂下去。</h1> <h3>  🌻你用镜头看透世界,慧眼采拾美景,留住美好瞬间。</h3> <h1>  🌻<b><font color="#b04fbb">耿志霞</font>🌻</b>,是名教师,上师范时就喜欢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能用笔写出生活中的美好,待到花甲之时,静心回眸,给自己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工作之后,结婚生子,生活繁忙而锁碎,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笔端流淌的不是优雅的文字,而是堆砌着各种资料、笔记、反思、心得。诗意与灵动被层层包裹,淹没在了无止境的作业批改之中,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双重压力让文思如甘渴的泉,等待一场救赎。为了释放压力排解心中的郁闷,偶尔写写生活感悟,随笔,发到QQ空间里与朋友分享,常常得到朋友们的称赞,鼓励她坚持写作,读她的文章能引起心灵共鸣,从中咀嚼一分安然,品味一分忧伤。儿子上了初中,她便为儿子写成长日记,记录他的学习情况,业余生活,心理变化,旅行活动等等,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丝丝亲情与美好回忆。儿子上高中以后,从早晨上学一直到下了晚自习才能回家,相处的时间甚短,不能再围其左右,观其上下,成长日记便告一段落。她的真正的写作生活从此时才刚刚开始。去年寒假,她的一位爱好文学的同事将她拉进了一个文学群里,进群之后,发了几篇作品与大家交流,受到了文友们的关注和鼓励,诗社的副会长便邀请她加入诗社成为会员,向她推荐了兴凯湖文化在线平台,报着尝试与学习的心理,精选了一篇散文发给了林主编,没想到很快便得到了林主编的回复:文章不错,文笔清新,流畅,语句优美,可以推荐到平台发表,她的第一篇处女作《盼春归》与朋友们见面了。盼春归,她盼的不仅是季节里的春天,也在盼着写作的春天,生命的春天。之后,林主编把她的散文诗歌推荐到《北方时报》、《鸡西矿工报》、《创业者》等报刊杂志上。更为可喜的是今年三月《辽源日报》的副刊《关东周末》发表了她的作品,&nbsp;是描写年俗的八篇散文,占了整整一个版面。朋友说:“这可是你专版啊,这在《关东周末》的建刊历史上可是绝无仅有的。”从此后,耿志霞一发而不可收,好消息接踵而来,她的散文、诗歌发表在《关东周末》《鸡西矿工报》《北方时报》《创业者》《大渡河》《精短小说》《作家文苑》等报刊、杂志上。散文《赏牡丹》荣获第五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散文《繁花深处蜜蜂喧》获“绿康杯”征文二等奖;在县第三届工会杯“中国梦 劳动美”征文大赛中获散文组三等奖;诗歌《撷一缕诗香,点亮远方》获“张士灯具”第一届诗歌创作大赛优秀奖。</h1> <h3>  🌻向日葵需要阳光雨露滋润才能茁壮地成长。兴凯湖文化在线的女作者们,每当谈起这个话题,总会提到在线主编林兆丰先生,自从办起文化在线以后,林兆丰除了对这些作者进行辅导外,还邀请许多报刊杂志的主编、编辑、名家、大家前来交流,与作者面对面地座谈,诸如《龙煤专刊》主编鄂俊峰;原《鸡西矿工报》副主编卢伟光;《创业者》杂志主编郭亚楠;《挠力河》杂志张清山主编,他们多次来访交流座谈,为她们拨开云雾,为她们点亮心灯。文化在线的女作者们还得到了作家及编辑秦萌、于浩、白雪、张磊晶、沈晓密、郝文彦、隋祥云、谢晓光、李载丰等人的无私帮助和扶持。郑晓云的一段话说出了她们的共同心声:“我们没有什么好回报这些恩师的,最好的报答就是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作品”。更无柳絮因风起,未有葵花向日倾。经济发展使国家壮大,军事发展使国家强大,文化发展使国家伟大。无疑,这些在文学道路上奋发努力的作者们,就是创造伟大的耕耘者。祝愿兴凯湖文化在线的女作者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祝愿《兴凯湖文化在线》越办越精彩,《在线》无际,文山花海,朵朵葵花向阳开。</h3> <h1><b>葵花绽开艳阳天,文学儿女话新篇。<br></b><b>笔墨在线春来早,逐梦归心美名传。</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