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候鲭</h3> <h3>全家福</h3> <h3>什锦火锅</h3> <h3>佛跳墙</h3> <p><b style="font-size: 20px;">关键菜:五候鲭、烧三鲜、大烩菜、全家福、什锦火锅、李鸿章杂烩、紫阳蒸盆子、佛跳墙</b></p><p><b style="font-size: 20px;">关键词:烩</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国菜古今录》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 候 鲭</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五候鲭”是我国汉代长安城里的宫廷名菜。据《西京杂记》卷二记载:“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护乃合以为鲭,世称五侯鲭,以为奇味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侯,是指西汉成帝在同一天封他的五个娘家舅舅为候,世称“五候”。五候虽然位尊权重,但谁也不服气谁,相互之间也不来往。官居“京兆尹”的娄护,能言、善辩、通医、会烹饪、识大体,是五侯的上客。他将五候分别饷之的珍馐食材合在一起烹饪,不仅使其成为了一道绝世的珍奇美味,他还用“烹小鲜若治大国”的道理促使五候“握手言和,同心共谋大汉伟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史藉里没有说“五候鲭”里使用的是什么食材,但是从对“鲭”( 指肉和鱼烧的杂烩)的注释,和五候封候各自所在的地方(平阿候王谭在安徽、曲阳候王根在安徽以东、红阳候王立在山东济南、成都候在四川、高平候王逢在山西)来看,五候分别餉于娄护的“礼物”一定是他们封候所在地比较珍贵的烹饪食材。比如沿海地区就有可能会是鱼翅、海参、鲍鱼等各种名贵的海错奇葩,有山地区的就可能会是熊掌、鹿筋、哈什蚂、猴头蘑、松茸等珍奇的菌菇野味。苏轼诗中的“今君坐致五候鲭,尽是猩唇与熊白。”就是对“五候鯖”所用食材奇异珍贵的最好写照。这毕竟是封建王朝帝王将相们的生活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随着汉、唐以后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迁南移,曾经繁荣昌盛的古都长安城逐渐萧条没落成了荒凉的大西北,那些一菜值千金的宫廷御膳没有了市场,而失业的御厨为了生计又不得不放下架子,到民间去用宫廷的技法,把普通食材烹制为百姓喜欢的美食。没有了用山珍海错烹制的旷世奇味“五候鲭”,却有了老百姓喜欢的“大烩菜”、“烧三鲜”、“全家福”、“蒸盆子”等那些贴切百姓生活的美味佳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李鸿章1896年到美国谈判时,一天在他的住处招待美国客人,大概是中国的饭美菜香吧,客人很快就把桌子上的菜一扫而空。厨师急了,准备的菜都上完了,而客人根本就没有要走的意思。李鸿章急中生智,便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给厨师交代一番。不一会儿,厨师端上了一盆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什锦大烩菜来。客人有吃有喝,美得不亦乐乎,就问道:总督大人,你怎么这个时候才上这么美味的菜啊?李鸿章笑着说:“我们中国人喜欢将最好的东西放在最后。” 客人又问这么好吃的菜叫什么名字?李鸿章哪里知道菜名啊,就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好吃,好吃,没想到歪打正着。这英文的“好吃,好吃!”,和英语“杂碎”的“Hotch-potch”发音差不多。这些美国客人一个个吃饱了,喝足了,打着饱嗝,念叨着李鸿章、好吃、杂碎都回家了。就这样“李鸿章杂碎”便由此一举成名,并成了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菜的代名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事归故事,但是由“五候鲭”繁衍出来的“大烩菜”、“全家福”、“李鸿章杂碎”、“紫阳蒸盆子”、“佛跳墙”等这些有汤有菜、半汤半菜的各式“烩”菜,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那是各地的厨师都能够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消费标准,将各自地方特有的食材巧妙的融入菜肴之中,以致形成了不同地域各自不同特征的“烩”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烹饪技术的理论知识告诉我们:“烩,是将加工成丸、片、条、丝、丁、粒(也有整只大块的,如海参、鲍鱼、鸽子蛋、鸡鸭块等)的多种原料一起用旺火制成半汤半菜的一种烹调方法。烩菜的品质除了取决食材的选择和加工外,其汤汁的品质也是关键。烩菜的原料一般都要经过初步的熟处理(焯水、过油),也可以配一些质地软嫩、极易成熟的生料(菜心、豆腐、虾仁)。烩菜根据操作方法和汤汁色泽以及芡汁的厚薄程度不同可分为清烩(汤汁清澈,汤味醇香)、白烩(不用酱油,汤汁浓白)、红烩(用酱油调色,并勾芡汁)、糟烩(使用香糟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今,全国各个地方的“大烩菜”、“全家福”、“什锦火锅”等这种食材丰富、热热火火、可汤可菜的美味,已是当地饭店、家庭节庆宴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大菜。而陕西的“五侯鲭”和福建的“佛跳墙”,由于都是选用被誉为山珍海味的辽参、鱼肚、鱼翅、鲍鱼、鹿筋、干贝等珍贵食材烹制而成的,其汤醇味鲜,滋补宜人,已经成为中国宴席菜中的头牌珍馐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候鲭”由古至今,经历了由精到简(由五候鲭到全家福)、由粗到细(由大烩菜到佛跳墙)的轮回变化,其过程就是历代厨师勇于实践,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把它打造成了不同时代雅俗共赏的“国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注:在“烩菜”的烹饪过程中,一般的规律是有三种食材时都称为“烩三鲜”,有五种或五种以上食材时,大都会称其为“全家福”或“烩什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明:文中《五候鲭》照片由西安《长安 荟.原味陕菜》餐厅提供。其它照片来自网络。</span></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