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岭南粤东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主要集中在梅县等地的围龙屋是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以家族为单位,营建的最有“客”味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以堂屋“祖祠”为主体,横屋与围屋错落围合,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因而有了“围龙”之称。<br>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br>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br>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br>二、围龙屋建造和结构<br>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观念渗透在各种形式的建筑景观中,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客家人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围龙屋的建造上则更为明显,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丘陵山麓,周围绿水回环,山峦如案,山峰呈笔尖形状,在客家人看来,这是财丁兴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再看看围龙屋的取材,与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传统围龙屋属于生土建筑,从周边的环境直接取材,其建筑融入了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中,充分表现出通过建筑营构,达到人文与自然的亲和统一。<br>内在结构上,围龙屋大多以木构架为主,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属于中原汉族建筑技术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结构,也有一些是直接采用墙体承重,整个结构非常严谨合理,常见的构造有两堂两横一围,三堂两横一围或二围等,围数多的可以达五六围,一般的围龙屋主体结构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占地面积大概在8-10亩左右,有个别大的围龙屋甚至达到30亩,几十人甚至数百人同居一屋,让人惊叹不已。<br>整个围龙讲究对称,建筑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以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对称式的庭院房屋结构与屋前池塘和屋后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其次是讲究配套。围龙屋前无一例外有一口池塘,蓄水养鱼、防火抗旱,作用很大,正中大屋为正堂,分上、中、下三堂,上堂供奉祖龛视神台等物,中堂是族人议事、宴会主要场地,下堂则是婚丧喜庆设席的地方。上下堂两侧的房间叫正房,供父母长子居住。位于最外层的一道或几道半圆形建筑,就是“围龙”,“围龙”正中一间面对上堂祖龛,叫“龙厅”,前有用卵石拼成各种图案的半圆形龟背状空地,叫“花头岌”。最后,讲究整体的功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生活的缩影,在围龙屋内,如池塘、大门、卧室厨房、厅堂、水井、畜棚、厕所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外坚固内开敞的结构,既是适应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的结果,也是适应岭南气候条件的表现。<br>三、围龙屋的文化内涵<br>客家围龙屋的整个结构,是扩大了的殿堂式的结构,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呈现出昔日中原汉族府第风貌及伦理观念,建筑里面的空间序列是严格规整的,主要构件的尺寸是统一大小的,内院的弹性空间是公共的。因此,围龙屋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br>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br>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br>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br>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br>四、围龙屋的美学价值<br>围龙屋对建筑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其中,“水”——也就是位于围龙屋前,半月形的池塘——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池塘的实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同时对于整个围龙屋的审美价值意义同样不能忽视,当人身处于建筑中时,能够感受的是严格的对称及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严肃,而在建筑之外,同样可以感受到围龙屋以另一种对称的美感呈现在你面前——建筑和它倒影在水面上的反转对称。不管建筑有多大,它们都以水面为中线而对称而且沿纵向“延伸”。<br>围龙屋的美就在于其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人工融合自然,创造出“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它的建筑装饰,也以视觉的审美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客家人将实用的结构和装饰的审美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个装饰的立意取向以及造型结构概括中都显示出了客家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创造出了高雅精美,具有独特客家风格的建筑装饰艺术,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h3> <h3>瓦木结构 冬暖夏凉</h3> <h3>上五下五 和睦相处</h3> <h3>新式工艺瓦 更耐久防翻踏</h3> <h3>杉木做梁 百年不朽</h3> <h3>红色的桁与瓦 客家特色</h3> <h3>瓦与桷的的处理 匠心独具</h3> <h3>新式瓦墙</h3> <h3>更优以别墅庭院</h3> <h3>古式砖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