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位于昌乐县城东南10公里,因“顶平如砥,四望皆方”而得名。海拔只有338米,从严格的地貌学意义上来讲算不上山,只能称得上“丘”,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山,是因为突兀于渤海沿岸平原的南侧,相对高度较大,显得有些雄峻吧。 远远望去的方山,的确是“顶平如砥,四望皆方”,可为什么会呈现如此状态,或许只有亲临其境方可得到答案。 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放假一天无事,遂萌发了去方山一探的想法。早上起床的时候,问了问“天猫精灵”的天气状况,答曰:潍坊有小雨。根据这几年的经验,我知道,天气预报就像微信一样,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仰头望去,天上的云彩黑一块白一块青一块的,如同赖利头一般,看不出是阴还是晴,于是早饭后,还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出发了。 <p> 去方山的路是近几年刚刚修的盘山路,汽车不断画出一道道美丽的曲线,坐在汽车里时常产生一次次失重的感觉,如同乘坐过山车一样舒爽。由于政府的保护政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山路两边的树木生长的分外茂盛,如同庄严肃立的哨兵,保卫者来访者的安全。秋的来临,又令来自南方的栾树着上了盛装,开着黄色的小花,结着红色的灯笼,仿佛是妖娆的少女扎着五彩丝巾,在跳着只有自己能懂的舞蹈。</p> <p> 车行至山的西侧,迎面遇到一棵孤立于路中的大柏树,为了保护这棵古树,山路在此修的特别宽,于是也就有了停车的空间。</p><p> 这棵古柏,在路上显得孤零零的,但向山上和山下望去,就会发现它有许多同伴,以此为中心向两侧绵延着,站成一列纵队,棵棵高大苍翠,与云天辉映。原来这就是方山“五棵松”景观。</p><p> 据记载,原来方山有1500多株松柏,它们规则地排成了一个硕大的“寿”字。方山庙上面那一大片,是“寿”字的上半部分,庙周围的一片,是“寿”字的中间部分,而现在所看到的则是“寿”下面的“寸”字,路中这棵就是“寸”字中的那一点了。<br></p><p><br></p> <p> 离开公路,一到山脚,虬龙般的树根在贫瘠的泥土中生长、冲突、蔓延的景象便映入眼帘,并且比比皆是,在感叹生命顽强的同时,让人很容易想到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文人的骨气便在此,与天地间的正气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诗言志也便在此。</p><p> 这是教学的好素材!而我总是不由自主的这样想,这恐怕是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养成的习惯。一是它能反映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君不见这棵树的树根像龙爪一样抓紧了它周围的泥土,不想放走一丝一毫;二是水土流失对植被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推想,如果水量足够大、足够猛,把龙爪里的泥土掏空之后,这棵树的命运会怎样?结果显而易见,对这颗树而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成为空想;三是生物风化,伴随着树木的生长,扎于石缝中的根系会像一把利斧一样不断开拓自己的生长空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养分。</p> <p> 方山西麓有建于元代的方山庙,供奉着方山爷,每年的四月初八是方山庙会,香火颇盛。</p><p> 盘山公路未修之前,要到方山庙,须从西侧的山脚下经过长长的绿树掩映的小路蜿蜒而上,大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而现在,方山庙紧邻西侧的公路,站在公路便一览无余,总是少了许多神秘和猜想,没了深山藏古寺的韵味。</p> 方山庙主体建筑,自南而北分别由山门、过厅和大殿组成。这是站在山门拍摄的。山门与过厅之间的天井里,栽着一棵金合欢树,生长着一蓬紫藤,花期都过了,只是生长的枝叶繁茂,绿荫如盖,遮蔽了整个天井,踏进山门后立马感觉光线暗淡了许多,在这个阴天的日子尤其如此,但也更应了“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心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山庙平面图</h3> 过厅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的古建筑,立于山门与大殿之间,起到营造障景的作用。只见它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青砖黛瓦,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和平常的古建筑一样,没有特别之处,只是屋顶的祥禽瑞兽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们的颜色比周围的砖瓦颜色略深,可以推断,极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年代遭到人为或者自然的破坏,后来重修的时候又新添上的。那么过厅屋顶上的祥禽瑞兽是什么呢? 遥想当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令人羡人不羡仙的一对伉俪,骑着一头小毛驴行走江湖,遍访古建筑、探寻古建筑、手绘古建筑时,不知到过没到过方山庙。屋顶上的祥禽瑞兽是什么,还是自己辨别一下吧 ! <p> 过厅与大殿之间的天井,结构略微复杂,除了两棵500年的古柏,还有一棵宛若蟠龙飞天状的黄杨和缀满黄色果实的软枣树。最为奇特的是,在不足三见方的清池之上,修建了一座宽不盈尺的小石桥,除了造景的需要还有其他的寓意吗?窃以为:遇水则架桥,桥是通往彼岸的路径。而佛语云:渡尽苍生,就是教化苍生,让人破迷开悟,只要跨过这座桥,就到达了彼岸,就能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离苦得乐,终成正果。</p><p><br></p> 由于最近两年雨水比较充沛,干涸多年的山泉复苏,水池里水光倒影,摇曳多姿。昌乐八景之一 的“方水朝烟”也与此山泉有关,每当长夜渐退,山峦微曦,便有缕缕雾烟从方山池中袅袅升起,如纱如练,渐渐溶入缈缈林烟。明洪武年间,昌乐县令于子仁作《方水朝烟》诗:“几缕朝烟冥色收,水光澄澈晓光浮。和云笼树添诗债,漾日成纹佐客瓯。有本源通沧海润,无波神护碧天秋。何人汲取池中水,噀于苍生济旱愁。”遗憾的是,随着气候变暖变干,加上树木的消亡,这一美景已不复存在。 大殿面阔三间,为圆木立柱撑持重梁,双扉双牖前坡带卷棚的建筑。卷棚由八根石灰岩方柱撑持,中间四条明柱刻有楹联。为什么在硬山式屋顶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卷棚式的屋顶?二顶相连如何排水呢?卷棚的加入增加了大殿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参拜者,增加了大殿的进深,昏暗的光线可增强神灵的神秘感,还可以令建筑的曲线更加优美,在硬朗的基础上平添了许多柔情,颠覆了北方建筑刚直朴拙的外在形象。虽然二顶相连,中间出现了一道凹槽,但细致观察发现,排水没有问题,雨小时,屋顶的水可以沿着凹槽横流,在东西山墙处有一类似漏斗的构件,把水引导到地面,山墙上留有颜色较深的水痕,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果雨大,雨水除了横流以外还可以正流,这种奇特组合形成的曲线,会像过山车一样,利用水流的惯性会把雨水甩出好远,古人有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方山庙的东侧有一平缓台地,生长着众多古柏,就是“寿”字的上半部分。由于人们的践踏,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到处是裸露的地面,当地管理者只好每一棵树都加了水泥护栏,以维持它们的正常生长,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吧。 穿过那些古柏,就可以沿着这条火山岩铺就的小道直登山顶,为了防止野草蔓生,小道两边都喷了灭草剂,在不该枯萎的季节出现了枯草漫连天的景象。且不说灭草剂能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是国家明文规定不能使用的药剂,只说这样消灭杂草,树木因为失去荒草的呵护,就会出现古柏处的景象,人们还会不得不采取人工措施制止持续的水土流失,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贻害子孙后代的做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山者遗弃的废饮料瓶。</h3> 方山的火山岩属于碱性橄榄玄武岩,母源岩浆富Al贫Si,正是这样的地质条件,孕育了震惊中外的昌乐蓝宝石。蓝宝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三氧化二铝,属于金属铝的氧化物,因为含有微量元素钛和铁而呈现蓝色。可以想见,在距今1800万年前,在昌乐大地上,伴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源于地壳下100千米左右的炽热岩浆,沿着沂沐大断裂发生裂隙型喷溢,形成了大体呈NNE向串珠状或链状的火山锥,塑造了县境内方山、乔山、打鼓山、车罗顶等一系列山峰。就是在方山这个地方,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催促着炽热的富Al贫Si的岩浆,快速上升,形成和锻造了蓝宝石晶莹剔透,坚硬刚强的六棱柱品格。我们知道,蓝宝石的摩氏硬度是9,可以用来做研磨和切割材料,还可以用来装饰你的世界,成为地球上公认的五大高档宝石之一。这是宝石开采之后的废弃矿坑,经常有游客在矿坑里边逡巡,梦想着有意外的发现。 <p> 从废弃矿坑的剖面上,可以看出当年岩浆喷涌的痕迹,迅速冷却的岩浆保持了站立的状态,像茂密的石林一般,簇拥向上,又像古代扛着长矛的士兵方阵,静等命令。也可以想象当年岩浆喷涌的壮观景象,在由远及近的隆隆声中,猛然一声长啸刺破天空,岩浆夹带着火山弹、火山灰腾空而起,因与高空的大气相互碰撞摩擦而电闪雷鸣,仿佛节庆一般礼炮齐鸣,礼花满天,顿时火光冲天,烟雾弥漫,喷出的火山灰像一把黑伞笼罩了大地,待天清气朗之时,一座埋藏着蓝宝石的方山便巍然挺立在渤海之南了。</p><p> 在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方山呈现“顶平如砥,四望皆方”的独特形态了。方山岩浆是沿着一条呈NNE向的细长缝隙喷出,并在缝隙的两侧蠕动、冷却、沉积、堆高,而山顶因为岩浆上涌的力量巨大,则形成了向内倾斜的火山口,又经过了上千万年的水漫、沙压、石砌,逐渐被砂石填充堆积,变得平坦。由于玄武岩垂直节理非常发育,被风化、侵蚀的时候,是一个个石柱整体崩塌和坍落,而塌落的物质被流水进一步搬运到低地和河谷,因此周围的山坡变得陡峻起来。在这里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多是在方山周围的河谷中开挖宝石了,原先存在于岩石中的蓝宝石,因为硬度大,不容易被风化,包裹它的岩石被破坏掉以后,它则随水流到了山下的洼地、河床上,埋藏了起来。还可以想象,如果方山的岩浆是沿着一个中央椎管上升的话,就会形成乔山、团山子那样浑圆的火山锥。</p> 石簇下盛开的小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灌木、杂草铺满的山坡,逐渐显露出秋的颜色,五颜六色,斑驳陆离。 被高温熔融之后再冷却的岩石,面貌狰狞,像极了刚刚烧出的焦炭。 暴露在外的玄武岩,在风力、流水、阳光的抚摸里变得千疮百孔,气孔构造愈加明显 站在山顶西望,九龙湖(南寨水库)尽收眼底,今天,“水光潋滟晴方好”怕是难见,只能“山色空蒙雨亦奇”了。 站在山顶南望,龙泉寺富丽堂皇,占据着背山面水、东西环抱的好风水 山顶西坡下,有风化侵蚀后残存的玄武岩石柱,独自回忆着当年的繁荣,这也是推断方山只所以方的明证。 残留在地表的成群的玄武岩石柱,形成了类似石林的景观 山顶陷落的巨石,虽然它孤立于地面之上,但绝不是天外来客 由于方山山顶原先是一个火山口,后来被风化物所填充,因此,地形比较平坦,土层比较深厚,土壤比较肥沃,植被生长良好,郁闭度较高。沿着这条林间小道,蜿蜒东去,就可到达老雕峪 <p> 站在山的东端俯瞰,出现了一个不大的峪口,这就是老雕峪。只见两侧柏树森森,峰峦叠翠,地势极为险要,一条公路缠绕半圈后飘然而去,作为联系外界的通道,在山涧底部,纵列着一排红瓦房,房顶有些塌落,另外还有远看看不到的隐藏在平房后的山洞,那是当年的兵营,可以想见那时的军歌嘹亮,威武雄壮。后来随着国防现代化和大裁军,士兵们都撤走了,空留下一些军事设施,黑夜空对月,白天晒太阳。有一条小道可以攀援而下,本来打算今天“不到长城非好汉”,可是天公实在不作美,竟然零零星星下起了雨,是否是对我出发前臆测的报复?</p> 在下山小道一旁发现了这样一棵样貌奇特的柳树,虽然低矮,但枝丫丛生,绿荫如盖,不生在水边,反而生在山顶,显然是在修路的过程中,因为施工人员的一时慈悲而保留了下来,孤零零的屹立于一个土堆上,年年发芽吐绿。繁茂的枝叶,阻挡了越来越密的雨点,于是我们躲在树下,做起了柳下惠先生和柳下慧姑娘,等等雨小了再去老雕峪。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泰山景区的五大夫松。 雨点拍打树叶的声音由小变大,由稀变密,开始还一声两声,分辨的清楚,到后来连成一片,分不出彼此了,远处的山也渐渐模糊,笼罩在一片雨幕中,辨不清轮廓,而近处的山林中也开始升起了雾霭,朦胧而迷离,腐烂树叶的味道一阵阵飘过来。看来这雨短时间不会变小不会停了,我们在遗憾中返程了,只能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