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溯源

李大申

<h3>老子</h3> <h3>陇西堂</h3> <p class="ql-block">  李氏溯源</p><p class="ql-block"> 李大申</p><p class="ql-block">李氏同其他姓氏一样,作为一种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三皇五帝时期,原来姓和氏是分开用的,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过渡到父系社会,姓氏合用,反而母则称氏,赵氏、刘氏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母系社会时期,伏羲氏(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为了避免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需要用一个特定符号来区分谁是谁,于是发明了姓。所以姓这个字,为女和生组成,人,为女所生,以母为姓,这既具有母系社会的时代特征,又有会意字的特定内涵。</p><p class="ql-block">李姓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姓,人数众多,遍及华夏,乃至世界各地,且人才辈出,自古至今,曾出现过多少英雄豪杰和贤人雅士,乃至帝王将相。他(她)们是李氏大家族中的杰出代表和榜样。</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宏幅巨片中,无不留下和传承着李氏文化渊源,道德经、大唐文化……这些具有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仍魅力不减,无不闪烁着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光辉。</p><p class="ql-block">李,作为一个姓氏符号,看似简单,或说十八子,或说木子构成,但这一姓氏,却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或腥风血雨的演变。</p><p class="ql-block">据祖谱原文记载,李氏出自嬴姓帝,自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gao)陶,字庭坚,(传说东夷族领袖,掌管刑法的官)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思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经纣王之时,理徵(zheng),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幼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河南境,伊侯国或国王曾居住过,而后荒废了),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p><p class="ql-block">翻译成白话,也就是在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怎么也找不到任何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便采下来充饥。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杀,又因理与李同音,利贞便改理为李。</p><p class="ql-block">利贞成为李姓得姓始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今河南鹿lu邑yi)生彤德,彤德曾生硕宗,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取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公,字聃(dan),周平王时为大史,著道德经。为纪念这位道德崇高的老子,在鹿邑(苦县)城东北隅修建有老君台,历史上唐高祖李渊、高宋李治、玄宋李隆基等都曾前去祭祀朝祖。</p><p class="ql-block">又据祖谱原文记载,……远祖居山西太原府及唐高祖王,天下建都长安,随之李氏甚盛。唐贞观十二年,太宗李世民诏令天下,甘肃陇西县的陇西为李姓的郡望。自此,海内外李姓的郡望、堂号均以陇西命名。</p><p class="ql-block">作为有文化渊源和坐镇唐朝的李氏家族,人丁兴旺,荣满天下,能为李姓,不胜荣耀。所以,当时唐朝君王给自己的爱丞赐姓,也是一种崇高的奖赏。另外,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一些地方的小姓,备受欺凌,为了生存,以求大姓的保户,在征得大姓族人同意的情况下,改为李姓。为此李姓,作为中国第一大姓,也就不难理解了。</p><p class="ql-block">再据族谱记载,后不意,唐有日月当空之祸……避乱于江右(江西)南昌丰城县湖茫里。</p><p class="ql-block">在湖茫,有过一段比较辉煌的历史,有工部尚书一人,兵部尚书一人,(相当二品官职)德才兼备的贤士八十人,进士四十人。</p><p class="ql-block">至唐末,避乱至湖南临湘马王洞。</p><p class="ql-block">在逃难途中,有的为了记住历史和报仇雪恨,或免遭杀害,曾有称为磨刀李、胭脂李的李氏,即,随时不忘磨刀复仇,和在危难之时,满脸涂上胭脂,化妆躲难。另外,还有木、牟二姓,也因逃难途中,为化小目标,隐姓埋名,将李姓改为木、牟二姓的。至今,木、牟二姓,仍承认自己原本姓李。</p><p class="ql-block">逃难迁徙,有着漫长的历史。明末清初,随着清政府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的强制推行,先祖们陆陆续续逆水而上,历尽艰辛,来到重庆奉节挽草为业(也有记、界之说),垦荒种地,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早来者,或许在人烟罕至的地方,找到了属于自己山林和土地,但后来者,就没那么幸运了,只有靠租种别人的土地,艰难度日,本支或许就属于后者,据祖传,首先在奉节长江北岸朱衣三台观落脚,再先后迁移到奉节长江南岸九树——永乐铁甲——五马小河麻布园——庙湾杨柳池、九堆槽、峡林、三角坝哑巴洞、水磨堰——恩施板桥新田、沐抚前山、双河长岭岗等地。直至解放后结束。</p><p class="ql-block"> 族大亲大没有国家大,族亲姻亲,没有共产党亲。这是最近,我在老家乡下,听到的一位普通老百姓的肺腑之言。</p><p class="ql-block">岳阳松山李氏,能在祖国诞辰七十周年的国庆之后,农历9月16,举行祭祖大典,除了感谢岳阳祖籍族人对保护家族历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外,也要感谢远祖,为我们留下了历史谱记,让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自己的源,更要感谢党的正确领导,祖国的强大,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才能让离散多年多少代的大江南北的族人在此相聚。</p><p class="ql-block">此文,写在2019年松山祠(万轴堂)祭祖大典之际!</p><p class="ql-block">&nbsp;(图片来自网络和松山族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16日于恩施</p> <h3>松山祠万轴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