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马帮以色列约旦金秋深度游之五:悲壮沧凉的红色沙漠——刘建凌书画影工作室

刘建凌

<h3>  9月15日的行程是前往已于2011年列入联合国自然遗产名录的约旦瓦地伦沙漠。</h3><h3> 我们9点乘大巴从佩特拉出发,经两个多小时的行驶于11:25到达瓦地伦小镇,换乘5辆当地人用皮卡改装的观光大篷车进入沙漠深处。那皮卡车大部分是日本4驱丰田车,只有个别车是美国车。在沙漠上行驶,车辆容易侧滑或打滑,4驱车是基本要求。当然,熟悉沙漠越野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h3><h3> 记得以前听朋友说过,他到约旦印象深刻的景点有一个红沙漠,并且告诉我这个红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东北角的一部分。我当时就心有疑问,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原想查查的,可是朋友走了我也忘了。这次我如愿进入瓦地伦沙漠,可以解除我的疑问了。</h3><h3> 果然,这次一了解,瓦地伦沙漠在亚洲,而撒哈拉沙漠在非洲,中间隔了很大的距离,完全不是一回事。</h3><h3> 我们乘坐“大篷车”进入瓦地伦沙漠后,咉入眼帘的是泛红的沙海和四周奇形怪状耸立在天地之间高大的山岩。这些山岩或是砂岩或是花岗岩被自然沙化后,砂砾在风的作用下,进一步风化就成了沙漠。因其荒芜似月球的表面,故又叫做月亮谷。瓦地伦沙漠最高的岩壁超过1800米,自然形成了峡谷、山峰、拱门、峭壁、洞穴与沙丘。据考古,史学家认为在一万多年前瓦地伦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因为他们在此发现了大量的岩画与像形文字。因此,2011年瓦地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 从散落在各处岩画上的鳄鱼、水牛、河马、大象等图案去看,显示瓦地伦原来是有河流和树林的,也许还有丰美的草原。随着沙化的日趋严重,无情的风沙侵蚀了瓦地伦的各个角落,绿洲变成了沙海,除了骆驼刺等少量沙漠生物外,这儿是一片死寂。</h3><h3> 其实,这里并不是没有任何水源。我在看岩画的“一线天”的岩石上就看到了若干个水坑,在这儿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抵不上江南的一场短时细雨)。白天气温超高,蒸发量超大的地方没有水源又如何有积水存在?并且其下方还生长着三棵胡杨,更是证明有地下泉水存在于此。据当地人传说,瓦地伦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如果开采出来可够全世界使用。够全世界使用那要多少水呀!这牛吹得够大的了!不过也许这是这个极度干旱地区人们的美好愿望吧。</h3><h3> 我们乘坐的大篷车,篷顶是一条阿拉伯毯子,似乎刚换没多久。陶总他们乘坐的大篷车顶篷已经破烂不堪无法遮挡锐利的阳光。大篷车座椅分列两侧,可以乘坐6个人,只有顶篷,四周无遮挡,驾驶员开车很猛,我们的车就像一只只非洲雄狮一样冲进大漠,在红尘滚滚和弥漫的尾烟中前进。面对这浩翰的沙海,如果一个人误入其中,在粮尽水绝之时,估计不需要多少时间就会变成干透了的木乃伊而被红沙所掩没。</h3><h3> 这是一片与传统概念不一样的沙漠。不是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也不是丘山起伏除了沙还是沙。在这片沙漠里,巍峨、险峻的奇山和广袤的红色沙漠奇妙结合,风化的巨大岩石山犹如城堡,为平缓的线条增加了跳跃的变化。大篷车交替在沙地上峡谷里穿行,没有一望无际的审美疲劳,却常有柳暗花明的惊喜。我唯有可做的就是不停地按动手机去记录下眼前的所见。</h3><h3> 约15分钟后,大篷车将我们载到第一个景点,那是沙漠里突出地面的一堆形状怪异的小石山。看起来不高的小石山,攀登上去并不容易。登上小山顶四处看去,满眼都是红色的孤傲大漠,车辙在大漠上面的压痕清晰可见。没有一丝云朵的天空如湛蓝色的绸缎,四周的高山形状独特,没有一座雷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的是令人惊叹!</h3><h3> 我们在小石山的平顶上合了影。我和110还有兵哥哥在小山平顶的尽头遇到了一群年轻的欧洲男孩女孩,他们比划着让我为他们拍一张合影,110和兵哥哥也乘势与他们在这红漠之间同框。</h3><h3> 瓦地伦红沙漠和其他的沙漠一样白天太阳辐射极强,地面气温可高达50~60℃,空气十分干燥,背阴处凉风习习,非常清爽。这儿一到夜间气温甚至可以降到0℃以下,昼夜温差可达50℃以上。</h3><h3> 离开第一个景点,大篷车向左边高大的山体开去。不一会儿就到了我前文所述的看岩画的山下。这一片山体离地面约有二三百米高,花冈岩石被风蚀成横向一层一层折皱,十分独特十分壮观。这座山上的遗存显示这是一片演绎过中东文明的土地。资料显示,大约在2300年前,这里是纳巴提王国等古文明的领地。那段辉煌的历史如今已被眼前的红沙所掩没,只有残存在岩石上的古画和像形文字还在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存在的一切。</h3><h3> 我正在拍那些岩画时,一群团友让我给他们拍照。我选择了一处岩画比较清晰的地方为他们一一留影,可是他们其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为啥要在这儿留影,更不会知道这些古岩画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希望他们能在此文中读懂这一点,并在自己的画面中去寻找出那些古老的文化元素。</h3><h3> 红沙漠是一片充满阿拉伯风情的大漠。这里是行踪不定的阿拉伯羚羊和阿拉伯游牧民族贝都因人的家园。贝都因人长久以来一直与当地的自然奇迹和平共处,保护原生态环境。如今,他们还是瓦地伦的主人,从大篷车司机到骆驼的主人,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贝都因人的身影</h3><h3> 有“月亮谷”之称的瓦地伦沙漠深处,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蓝天红沙场景,是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奇宝夺兵》等大片拍摄地。也正因为这些影片的上映,召唤来了全世界无数的观光客和探宝探险人。</h3><h3> 说到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就不得不说一下其背景资料。1917年阿拉伯大起义期间,英国传奇人物劳伦斯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基地就设在这红沙漠的深处,这个看起来“脑袋不长在自己头上”的英国人,居然让四分五裂的阿拉伯部落团结起来,抗击土耳其侵略者,在这片广袤的沙漠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传奇,一时间名声大噪。现在来瓦地伦观光的游客,除了欣赏这里壮美的自然风光之外,都会去探访劳伦斯在沙漠深处的营地。劳伦斯的营地三面都被高耸的山岩环绕,只在正面形成一个自然的入口,而营地外围则是只有孤岩耸立的开阔地带。这样的环境,既避风沙,又十分隐密,一旦有敌人进犯则很远就会发现,营内义军进可攻,退可守,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溜,绝对是一处非常理想的军事营地,为他们取得胜利提供了保障。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探访营地就留给“下一次”了。</h3><h3> 红沙漠中最后一个景点是红沙山。听导游说,这座山在夕阳西下时呈鲜艳的酒红色,十分奇特,故得名红沙山。由于,已过了饭点多时,我们没时间登上红沙山,大家在倾斜约30度的沙坡上集体合影留念后便离开了这片红沙漠去瓦地伦镇上用午餐。</h3><h3> 离开这片蓝天红沙的大漠,带给我内心的冲击久久不能平静。千百年的沧海桑田,人类的繁衍、社会的文明进步要经过多少灾难的洗礼。即使到了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中东这个阿拉伯世界里依然是战争不断,为了土地为了资源,在超级大国的扰乱下,你打我我再打你,没完没了。最后倒霉的是无辜的阿拉伯人民。</h3><h3> 当我站在红沙山的沙坡上向前方远眺,心中暗想,按照自然界的风来雨往,也许再过若干万年,这些气候和风沙雕刻出的壮丽、高耸的摩天巨石也将风化,坍塌成一片红沙,那时的瓦地伦也许是一马平川无边无垠的大漠,人是否还存在?那么今天的争斗又有何意义呢?</h3><h3> 同伴、诗人魏宁先生有感而发~~</h3><h3>《蓝天红地》</h3><h3>宇宙漏底</h3><h3>把月球的红酒撒了一地</h3><h3>被红酒浸染的沙漠</h3><h3>成就了瓦迪拉姆</h3><h3>岩石的额头渗着血色</h3><h3>捧一把沙粒</h3><h3>连掌纹都滴着鲜血</h3><h3>沙漠苍凉</h3><h3>登月的感觉是被色彩浸泡过的</h3><h3>从米色出发径直前往血色</h3><h3>最终止于褐色</h3><h3>仰望蓝天</h3><h3>幻觉自己竟变成一粒红尘</h3><h3>融入苍穹</h3><h3>把心留给沙漠吧</h3><h3>不必在美景中窒息</h3><h3>尽情畅饮</h3><h3>醉卧这蓝天红地</h3><h3>魏宁20190916晨于约旦瓦迪拉姆</h3><h3><br></h3><h3> 今天入住红海边的美丽城市亚卡巴的五星级希尔顿大酒店。下午去红海海边看日落,与上午的沧凉相比大有天地之别之感!</h3><h3><br></h3><h3>说明:本集所有的照片皆为本人华为P30所拍摄。</h3> <h3>到达瓦地伦我换乘皮卡改装的大篷车进入红沙漠</h3> <h3>这沙漠的色彩独特之极</h3> <h3>孤独的美女</h3> <h3>这是第一景点</h3> <h3>两个贝都因人是我们的司机,他们热情邀请我一起喝茶</h3> <h3>这颜色!</h3> <h3>一个欧罗巴美女的头像</h3> <h3>两个人在这荒凉的地方闲坐</h3> <h3>110很高大</h3> <h3>山脚下有绿色的植物</h3> <h3>这棵树生命很顽强</h3> <h3>典型的夹缝中求生存</h3> <h3>感觉不一样</h3> <h3>一线天:</h3> <h3>以下是古老的岩画和像形文字</h3> <h3>山体结构很奇特</h3> <h3>这块岩石很像猪八戒</h3> <h3>一对年轻的情侣</h3> <h3>红沙山</h3> <h3>这女孩10岁,带着猫来玩海,小猫冷得直抖</h3> <h3>这汉子也带孩子玩那只猫</h3> <h3>这姑娘希望我给她拍一张照,拍了又无法给她</h3> <h3>红海日落很壮观</h3> <h3>需要进一步了解红海情况,请参看我的另一个美篇《红海不红而姓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