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我的根——代州冯氏(十四)

大地情深

<h3>策划/冯 覣</h3><h3>照片/集体提供</h3><h3>文字原创/冯苓植 崔焕奎 冯丰年 刘茂本</h3><h3> 冯 湘 冯灌植 冯 覣 马春生 冯占军</h3><h3> 田俊明 张润厚 冯道增 杨继东</h3><h3> 杨 扬 冯 明 张卫平 冯俊田</h3><h3>制作/冯 覣</h3> <h3>  本集是山西文联副主席、山西文学院院长张卫平先生的特稿。先生是雁门冯氏家族文化研究会首届顾问,也是研究冯家最早的学者之一。</h3> <h1> <b>一缕诗魂归故里</b></h1><h3> <b> 张卫平</b></h3><h3> 代县城里有一条很有文气的街巷,在这条街巷里曾走出过许多位名震天下的文化巨人,时至今日,当我们踏着那些高低不平的诗句走进那条仄仄逼逼的街巷时,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那浸淫在明砖清瓦里的浓浓的诗意……</h3><h3> 据《冯氏族谱》记载,雁门冯氏是明代成化年间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迁来的,冯家的祖先冯盛“以三户军隶籍,成化中张道儿丁绝,以次户补,公乃迁代州,隶振武卫中左所。” 冯盛一直是戍边的军人,在调往雁门的上百年中,随着边患的减少,雁门文化经济的繁荣昌盛,冯家逐渐在雁门繁衍开来。嘉靖年间冯家出现了第一个举人,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转折,以文取士,以士博名,逐渐成为冯氏儿女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此后秀才、举人不间有人,到明朝末年,经过近160余年的文化浸育,冯家开始鼎盛为雁门乃至中国北方一大文化奇族,这种鼎盛的势头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在几百年的历史风云中,雁门冯氏共培养出“进士十八,举人五十四五,贡生七十余,秀才不知凡几”。“学而优则仕”,从那条歪歪邪邪的街巷里先后走出“翰林者九,内阁者六,六部者十一,都察者五,道政大理光禄者又不知凡几……若外官,则将军一,督抚二,巡抚一,布政四,按察五,盐运三,道台十三,知府同知各十四,治中知州同判同州判各二十,知县三十八,经历教授学正教谕训导更不知凡几……”在这群官吏队伍里,有许多饱读诗书的学者、诗人,大浪淘沙,于是在文化史上先后涌现了冯如京、冯云骧、冯云驌、冯光裕、冯志沂、冯婉林等一大批名噪一时的大学者或大诗人,他们的著述如《秋水集》、《滴翠楼诗集》、《枕籍室诗草》、《山右丛书初编》等,有的被选入《四库全书》,有的则被四处传抄,特别是冯婉林,以其秀丽诗情被后人称为“晚清第一女诗人。</h3> <h3>  <b>  【紫禾诗钞手迹辑粹】</b></h3><h3> 在那个时候,文化人的第一要义是做官,为文则纯属陶情冶性。但不知是历史使然,还是文化使然,在冯家“不知凡几”的官吏名录中并没有出现过一位可以彪炳千秋的名宦显相,反而正是不经意间写下的诗文成就了冯家蔚为壮观的文化业绩。“南林北冯”,雁门冯氏以其灿烂的冯氏文化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名望的两大家族之一。清朝桐城派著名学者方苞、姚鼐对冯家诗文十分推崇,方苞评价冯如京的文章“才清典丽,声韵清刚”,姚鼐则亲自为冯家族谱作序。著名学者纪晓岚对冯家诗文作过精心研究,认为冯氏诗人“文重桐城,诗崇杜甫”。在这种浓郁家族文风影响下,其后世子孙仍不忘吟诗作赋,于是近当代又出现了冯曦、冯良植、冯苓植等一大批学者、作家。《紫禾诗钞》就是民国期间晋北著名民主人士冯曦先生的一部重要诗作。<br></h3> <h3>  <b>  【紫禾诗钞手迹辑粹内页照】</b></h3><h3> 冯曦,字紫禾、子和,出生于1880年。据史料记载,冯曦“幼时敏而好学,博览经书典籍,及长因家贫无力参加科考,以优贡授陕西候补知县”。辛亥革命后,冯致力新学,入山西太原优级师范学习,期满留校任教,常以“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教育学生。后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回国后任山西省议会秘书长。孙中山先生视察山西时,闻知冯曦“长于农政水利及建设,便鼓励其赴塞外兴办实业”。1928年冯曦携家塞外,先后担任绥远省政府委员、实业厅、建设厅厅长、省政府代理主席、绥远省文官考试委员会主任等职。这段时间是冯曦人生中最为快意的一段时光,建工厂、兴林业、修水利,倾其所学实现其“实业救国”的宏大志愿。于是在荒芜的西北部,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面粉厂,第一座毛纺厂……拔地而起。1929年绥远大旱,冯曦主张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其主持兴建的民生渠灌溉了许多土地,并使无数灾民度过了灾荒。随后又开通了绥新公路,并在旧绥远地区推动切合实际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政策。</h3><h3> 抗战爆发后,冯曦极力主张抗战,并亲自给阎锡山去信,要其以“国家大事为重,民族大义为重”。对抗战犹豫不决的傅作义,则写去一大一小的两个忠字,劝其取大忠而舍小义,不要跟上阎锡山一路走到黑。日寇占领山西后,日伪政府以“敌产”抄没了冯曦在山西的家产。国破家亡,面对蒋阎的消极抵抗,冯曦愤而辞官,举家颠沛流离于四川。冯曦十分欣赏英勇抗击德寇入侵的斯大林,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也是赞誉有加。日寇投降后冯曦闲居家中,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绥远省文史馆馆员,1961年病逝于北京。</h3><h3><br></h3><h3><br></h3><h3><br></h3> <h3>  <b>  【紫禾诗钞手迹辑粹内页照】</b></h3><h3> 冯曦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亲眼见证了晚清覆灭、军阀混乱、外敌入侵、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亲身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由弱而强、由衰而盛,因此在晚年对自己能喜逢“盛世”而十分欣慰。冯曦国学深厚,文诗俱嘉,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诗歌。他的诗秉承家学,崇尚杜甫,或反映民生疾苦,或忧国思乡,或寄情山水,极少无病呻吟之作。“大难本愁人,解愁诗当酒”,冯曦先生的诗作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百年中国之兴衰交替。<br></h3> <h3>  <b>【民国时的归绥城——今呼河浩特】</b></h3><h3> 《禾诗钞》选录了冯曦先生590余首诗,这些诗大致作于1927年至1945年。按照先后顺序,诗作可分为“绥远任上”、“客居西安”、“避难四川”、“返归晋阳”四个部分。整部诗作以情为魂,字里行间弥漫着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思乡之情。内蒙古师范大学副研究馆员冯鹳植先生认为,“纵观《紫禾诗钞》,注目天下兴亡、关心民间疾苦的儒家入世思想是全书的主线……他的诗歌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的浓缩,是一曲诗人家国心声的凝聚。”<br></h3> <h3>  【 <b>民国时的归绥城——今呼河浩特】</b></h3><h3> 1927年阎、冯、张在雁门关一带大战,诗人忧心忡忡地写道:“去夏兵氛逼雁门,今冬万马又云屯。关山已是移戎节,儿女能无动客魂。”奉军退出大同后,面对战火荼炭后的旷野,诗人悲愤地发出“昔日承平地,今来大不如。耕田人代马,沿路室为墟。村尽炊营灶,民俱咽野蔬”的长叹。1929年绥远大旱,十室九空,饿殍遍野,诗人在《纪绥灾》中写道:“浩劫空前众议哗,司农乏术课桑麻。三年旱魃连兵匪,千里哀鸿破室家。无米为炊皆鬻妇,待人移粟欲量沙。酿成灾害当谁罪,边吏不堪霖雨嘉。”面对漫天旱灾,诗人以工代赈,大兴水利,当民生渠修成后,诗人虽被淋个落汤鸡也难抑喜悦之情。“候车归去大桥西,山雨随风湿路堤。趋避无方应笑我,露天淋浴水中鸡。”1937年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诗人一方面表明“众志成城不马牛”,一方面对日寇的狂轰乱炸滥杀无辜表示十分愤怒,“善战上刑服众公,残民校古祸尤汹。可怜家破人亡处,尤在水深火热中。平野万众摧骇浪,炎天六月听哀鸿。不移倭寇豺狼性,三岛本非大国风”。对那些英勇抗战的将士,冯曦则大声喝彩。在《美续范亭》一诗中写道:“内乱常年忧阋斗,外交无力御强邻。晓钟击破沉沉夜,知耻戎行一晋人。”面对死难的将士,诗人带泪呐喊:“……何以劝戎行,魂归马革香;何以旌忠魂,碑铭壮士垄;何以喻英烈,矢志扶桑灭……”。国破家亡,诗人忧心如焚,在那几乎看不到光明的漫漫长夜里,诗人内心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他在《风雨之夜》中写道:“莫诮新亭泣梦囚,神州未复夜蒙羞。真才始畅隆中对,黜吏犹先天下忧。塞北长城云黯黯,江南天地日悠悠。摇窗风雨纵横夜,独对昏灯叹寡俦。”以诗当酒,以酒解愁,然而,“遗兴敲诗句,诗成句更伤。”心病难医,诗人渴望的是失地收复、国靖民安,因此当胜利的消息传到诗人耳中时,诗人兴奋地写道:“台庄始见兵堪见,大败铁军风雨狂”,“运用奇谋神出没,合围千里扫狼。”“神州光复非无望,马革心香是男。”特别是当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时,年过花甲的老诗人高兴得几乎要舞之跃之。“鼓掌如雷爆竹鸣,投降消息出东瀛。八年浩劫思诚痛,一夜群情喜复惊。”,待人移粟欲量沙。酿成灾害当谁罪,边吏不堪霖雨嘉。”面对漫天旱灾,诗人以工代赈,大兴水利,当民生渠修成后,诗人虽被淋个落汤鸡也难抑喜悦之情。“候车归去大桥西,山雨随风湿路堤。趋避无方应笑我,露天淋浴水中鸡。”</h3><h3><br></h3> <h3>  <b>  【代县冯曦墓地碑亭】</b></h3><h3> 1937年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诗人一方面表明“众志成城不马牛”,一方面对日寇的狂轰乱炸滥杀无辜表示十分愤怒,“善战上刑服众公,残民校古祸尤汹。可怜家破人亡处,尤在水深火热中。平野万众摧骇浪,炎天六月听哀鸿。不移倭寇豺狼性,三岛本非大国风”。对那些英勇抗战的将士,冯曦则大声喝彩。在《美续范亭》一诗中写道:“内乱常年忧阋斗,外交无力御强邻。晓钟击破沉沉夜,知耻戎行一晋人。”面对死难的将士,诗人带泪呐喊:“……何以劝戎行,魂归马革香;何以旌忠魂,碑铭壮士垄;何以喻英烈,矢志扶桑灭……”。国破家亡,诗人忧心如焚,在那几乎看不到光明的漫漫长夜里,诗人内心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他在《风雨之夜》中写道:“莫诮新亭泣梦囚,神州未复夜蒙羞。真才始畅隆中对,黜吏犹先天下忧。塞北长城云黯黯,江南天地日悠悠。摇窗风雨纵横夜,独对昏灯叹寡俦。”以诗当酒,以酒解愁,然而,“遗兴敲诗句,诗成句更伤。”心病难医,诗人渴望的是失地收复、国靖民安,因此当胜利的消息传到诗人耳中时,诗人兴奋地写道:“台庄始见兵堪见,大败铁军风雨狂”,“运用奇谋神出没,合围千里扫狐狼。”“神州光复非无望,马革心香是好男。”特别是当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时,年过花甲的老诗人高兴得几乎要舞之跃之。“鼓掌如雷爆竹鸣,投降消息出东瀛。八年浩劫思诚痛,一夜群情喜复惊。”<br></h3> <h3>  <b>  【</b><b>代县冯曦墓地】 </b></h3><h3>八年多的避难生活中,诗人还写下了大量言志、述情、思乡的诗篇,特别是逃难后期,由于年老多病,离乡日久,诗人的思乡之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诗人秉性刚正,一生清廉,生活常无隔夜之粮,逃难四川后多次靠友人资助,在这种情况下仍告诫家人“家声清白力儆贪,莫作腰缠十万看。”在给友人的诗中也写道:“雁门冯氏有规矩,少长有礼皆耐窭,服官善守三字箴,心仪清白慎取予。”诗人特别喜欢梅竹雪菊,多次以梅菊表明自己的心志。“趋花迎岁独清馨。”诗人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国难当头,岁月难挨,几个活泼天真的孙儿给老人苦涩的心里泄进一丝温馨的亮光。“碧云冉冉映朝曦,嫩竹生荪又一枝。食德未曾随祖武,含饴只觉弄孙奇。”“闹市携行常索蔗,名园散步共牵裳。依依膝下双雏影,啼笑娇憨顾盼忙。”含饴弄孙能喜一时,静夜独坐却难遣乡愁。雁月、滹沱成了诗人不尽的思念。1937年诗人在逃难路上听到雁门失陷心如刀绞。“盼到并垣逼战场,执弋气馁鬓如霜。长城不锁云山险,怕说雁门是故乡。”一个“怕”字道尽了诗人内心难以言喻的苦痛。一封家信,一句乡音也常使诗人心驰雁门。“有使东来喜不禁,故乡人送故乡音。”“异乡久厌留天府,旧雨重逢望雁门。”看到南归的大雁,诗人写道:“北地南天任往回,闻声又动客心衰。当从紫塞关山越,不带雁门音讯来。”随着时日的迁移,诗人乡思越浓。“惨淡雁山民影瘦,沉沦紫塞哭声稠。怕逢客问家何处,已是中华亡国俦。”“梦绕家山情昨夜,青城看罢首频回。”“流连玉垒岷江客,日夜滹沱勾注心。”“惊寒阵阵南归雁,正我倚亭北望时。”“迢迢雁门郡,何日是归程。”“六年不望凤山月,万里难忘雁塞情。”游子拳拳之心跃然纸上。诗钞中还有许多写景状物的诗,这些诗字斟句酌,对仗工整,情景相融,美秀隽永,如“独怜瘦竹经冬翠,喜见红梅戴雪开。”“雪瞻西岭千峰白,雨洒岷江万树新。”“恼人陌上芳菲色,怵目江中荡漾舟”等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h3><h3> 总之紫禾先生的诗,“似信手拈来,却功力深厚;看朴实无华,却光彩照人”,是雁门儿女中又一部不可多得的好诗集。先生一生漂泊,久离家乡,1961年又病逝于北京,今喜逢诗钞归来,幸甚,幸甚。<br></h3><h3><br></h3><h3>(<b>张卫平,山西文联副主席、山西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b>。)</h3> <h3><b>【冯曦主持的绥远东胜建城碑】</b></h3><h3> 碑记(节录)</h3><h3> 绥远建设事业,千端万绪,议者莫不以开发地方、殖民实边为第一要议;然有一地方之开发,必须以保障之严,重心之寄,俾其生聚教育,日益推进,始能于开之后,继之以发展;故筑城建署,在内地无复可议,在绥远则尤为现政之亟者也。绥远西南伊克昭盟札萨克郡王两旗游牧所在,为汉之西河旧地。唐设胜州,辽时复置。明筑东胜城,后被淹没。清季绥垦创办,郡王旗首先报输,札旗继之,东至准格尔,西至乌审托克、南至牌界,北至杭锦达拉特,自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共放地一万八百顷。其势迤逦活鸡图河而上,自康熙迄光绪迭次展界,俗称新旧牌子地。当垦政未举时,人民诉讼案件,南赴陕之神木榆林,北赴晋之萨拉齐厅,贻将军穀督办垦务,始以该处草菜初辟,寄民约七八千家,未便使其无所归宿,爱凝板素壕地方,背负黄河,西邻大召,为郡扎两旗平衍之区,于光绪三十三年增设理事通判一员,奏请就便裁撤山西碛口通判刺,以原有薪俸,为设治之经费,因其地为前明东胜城,即名曰东胜厅,旋以垦界划疆,又移驻羊场壕。 民国元年,改厅为县。二年,晋绥分治,属绥直辖。而政变以来,匪患时闻,地方荒凉,保卫困难,历任知事,大都侨居距县二百里外之包头而遥治之。虽原有民户,已达七八千家,而现在村仅六。余则散居沙崖土穴间,状如晨星,到处皆家村也。萑苻遍野,既无城堡以资依障。土质硗薄,早灾迭见,复远官厅,不便抚辑。以今视昔,地荒十之六,民亡十之五,……故于十七年商之前省府主席李公涵础,饬县长移居县境,始由陶油房设办公处。是年荒旱成灾,居民更多流离,复建议省赈务会,将分配该县工赈款六千元,筑方里之城,以工代赈。又以县政府亟待兴修,呈请省政府先在垦务征存建筑费项下,提拔一万二千元,建设县署一,公安局一,司法公所一,以谋久远;均经规定方式,今县遵办,并仍在羊场壕地方驻扎,从人民之请也。司以款不敷出,地方人民无力负担,复呈请由省库补助三千元,由垦务征存建筑费项下贷借三千元,以竟全功,于十九年七月,由县长王文泉在陶油房召集地方人士,设董事会,筹维建设,于二十年十月方克告成。虽督促指导,固属应尽之责,而惨淡经营,将及两年皆县长王文泉及地方人土之力也。从此河西人民,有所依障,政治重心,亦臻稳固。他日繁荣,得与绥远各县同时并进,不独开发主旨,始终贯彻,将见西北矿土,创建经营,未尝不以东胜为嚆矢,爱就经过情形,作将来参酌,故勒石而为之记。</h3> <h3>  【<b>绥远第二届赛马比赛第一名获得者】</b></h3><h3> 民国时绥远赛马是傅作义冯曦发起的赛事。目的除了活跃边陲少数民族马文化,更是为了提振马市,促进内蒙畜牧业的发展。</h3><h3> 冯 曦《纪赛马》中写道:</h3><h3> “不修牧政军无马,马市不兴衰牧野,酌开马市作先筹,神骏由来产塞下,文书一纸处处催,风声所致如迅雷。养马人人增兴趣,购马不远千里来,边风十月拂貂帽,归绥市上人声闹。昔日校猎正及时,今年试马报所好,空巷麕集观马人,万头攒动山环绕。骅骝枣色映日红,别有乘黄追长风,逸气飘飘毛卷雪,紫韁玉勒控青騌,一鞭三里黄尘起,健儿并辔争尺咫。乌拉云雨育飞龙……” <br></h3> <h3>(<b>转发是最好的支持,敬请关注下集——雁门冯氏家族文化之现代诗文篇)</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