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丨从"树洞”看人性教育

涟漪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树洞”看人性教育</b></h1><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涟漪</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 网络</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b></h1> <h3>2019年8月初,一则新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h3><h3><br></h3><h3>北京大学在河南省招录“国家专项计划”的工作中,对两名500多分的过线考生予以三次退档,理由是他们分数过低,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而退学。事经网友爆料引起社会舆论后,北大在8月11日承认退档处理存在不合规,决定申请补录被退档的两名考生。北大在其官网情况说明中写道:“学校将继续落实好‘国家专项计划’的各项要求,严格遵守招生录取工作程序,并一如既往地积极采取奖助学、学业促进和学业辅导等措施,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成才。”</h3><h3><br></h3><h3>然而,比退档事件更引起舆论哗然的,是北大个别学生在匿名社区树洞发布的对学校补录两名考生事宜的评论:</h3><h3><br></h3><h3>评论一:话说会不会19级新生代gpa会重点照顾呢?毕竟来了两位皇帝!</h3><h3><br></h3><h3>评论二:现在有一种吃屎的感觉,唉。</h3><h3><br></h3><h3>评论三:填志愿的初衷可能是所谓的“试一试”,但是录上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难而退的机会又不是不给你,自己发微博找shi谁关心你......恭迎皇帝陛下入校,我们敢录取,你特么敢来么?今天权贵学长放话了,就要你“鲍避”而亡。</h3><h3><br></h3><h3>评论四:他俩真的会来上学吗?不是有一个说要复读吗?难道不知自己几斤几两跟不跟得上?</h3><h3><br></h3><h3>评论五:好奇,如果真的跟不上被退学了,网民是不是要北大给他开辅导班?</h3><h3><br></h3><h3>评论六:好多人在网上担心这两个同学会不会被针对刁难被戴有色眼镜看。我也不想可我忍不住。</h3><h3><br></h3><h3>评论七:恕我直言,如果我以后有幸碰到这朵莲花,我真做不到兼容并包。</h3><h3><br></h3><h3>评论八:我们学校既然三次拒绝,那么有自信,人家受不了我们的教育强度,不如试试给这位同学修过的课都加上一条嘛,所有他修过的课程里比这位同学考试成绩还低的一律给挂(挂科),都考不过538分上来的同学,和被捡漏来北大的也差不多嘛。</h3><h3><br></h3><h3>评论九:您好!我也是北大的学生,关于树洞的事情,我想说几句自己的想法。树洞是一个北大的校内匿名平台,同学们一般会在上面交流一些琐事,带有恶意的树洞是真正的少数。这一次事情中确实有不少不好的不理性的树洞,但一般之后就会被反驳或删除,同学们更多的也是理性的讨论。这次有些同学确实过分,但实际不过是发泄和口嗨而已,我也非常反感这样的同学,我也愿意代他们道歉,但我真心不希望树洞被认为是“垃圾桶”就此消失,也不希望大家认为北大的学生德不配位感到失望,我们同学中绝大部分都不是这样的人。恳请您能号召大家理性评论,理性批评。非常感谢!</h3><h3><br></h3><h3>......</h3><h3><br></h3><h3></h3><h3><b>(备注:以上内容摘自各大门户网站及官方媒体的报道)</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b></h1> <h3>但凡“三观”正确的人,不难看出,以上九条评论,前八条,无论是发泄还是口嗨,都是缺乏人性的,唯有第九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发自一个有人性的学生的肺腑之言。<br></h3><h3><br></h3><h3>关于“人性”,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h3><h3><br></h3><h3>也就是说,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h3><h3><br></h3><h3><b>“</b><b>人</b><b>性”,应包含人的个体所具有的个性,比如自私自利、羡慕妒忌、仇恨仇视,比如包容宽容、善心善意、博雅博爱等,</b>但这并非是全部人的全部本质,而是其中的某一个特征表现在某个人身上而已。</h3><h3><br></h3><h3>通俗地说,<b>“人性”,有“佛性”和“魔性”之分。</b></h3><h3><br></h3><h3>“佛性”和“魔性”,往往共存于一个人的内心,在某个特定的场合,在某些特定的人和事面前,当内心的“佛性”重于“魔性”,这个人就是一个有“人性”的人,反之,当内心的“魔性”重于“佛性”,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没有“人性”的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b></h1> <h3>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呱呱落地的孩子,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br></h3><h3><br></h3><h3>但是,在漫长的成长和生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自我保全,同时热切渴求得到他的人赏识、社会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人,可以被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种。</h3><h3><br></h3><h3>一个“理性”的人,要在社会上生存,要过很好的生活,要可持续的发展,就得谋求属于自己的正当的利益。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谋取个人的正当利益,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参与良性竞争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他人尊重,因为,这样的人,利己不损人,并未丢失人性。</h3><h3><br></h3><h3>而一个“非理性”的人,要么违反事实,要么违反规则,利字当头,“损人利己”,这样的人,已丧失人性。</h3><h3><br></h3><h3>欧阳修在《诲学说》中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h3><h3><br></h3><h3>现代哲学家彼得克斯洛夫斯基在《后现代的文化》中所提到的,“学校教育的课题不是汇集教学计划的选择的可能性,而是提供最为基本的事物的明确性和丰富性。在最为基本的事物之中具备了单纯事物所具有的丰富性与我们人格形成的潜在力量。”</h3><h3><br></h3><h3>由此可见,“人性”虽然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的影响而形成,但却可以在教育中优化。</h3><h3><br></h3><h3><b>教育的过程和终极目标,是人性的探究并努力使之趋于完美。</b></h3><h3><br></h3><h3>借助教育,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时间和能力镇压或剿灭内心的“魔性”,成长为一个性格完善的具有“佛性”的人。</h3><h3><br></h3><h3>2014年,韩国国会通过《人性教育振兴法》,正式规定人性教育成为韩国中小学的必修课,成为世界首个推行义务人性教育的国家。韩国人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传播礼、孝、正直、责任、尊重、关怀、沟通和合作等价值观。<br></h3><h3><br></h3><h3>中国的教育,除了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性教育,也应将人性教育作为独立的素质教育命题之一,系统地规划并编撰成为国家的统一教材。</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b></h1> <h3>现如今,困扰教育界乃至人类最大的问题,是校园欺凌及高学历学生人群知法犯法等,其实这就是一部分学生存在“人性缺失”的具体体现。</h3><h3>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某某制造了大学生宿舍杀人案;</h3><h3> 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某某将张某撞倒并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h3><h3> 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某某,在中山医院见习期间制造了投毒死亡案。</h3><h3> 2016年,北京大学吴某某制造“弑母案”并涉嫌“诈骗罪”和“买卖身份证罪”。</h3><h3> ......</h3><h3> 这些等等惊天的案例,使我不由得记起一个教学视频,视频中的授课老师说,一个幸存的集中营生还者在一封写给所有教师的信中写到: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事情,那毒气室是由学有专精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高中和大学生枪杀并焚烧,看到这些令我怀疑教育是为了什么?就这些人都学了很多知识,很能干,但是杀人的时候居然这么狠,我们的教育失败在哪儿?请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能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h3><h3><br></h3><h3><b>是的,无论是小语还是高数,只有在学生具有人性的时候,这些学科知识才具有存在的意义。</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b></h1> <h3>有这么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br></h3><h3><br></h3><h3>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h3><h3><br></h3><h3>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h3><h3><br></h3><h3>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h3><h3><br></h3><h3>“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h3><h3><br></h3><h3> “哦?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br></h3><h3><br></h3><h3>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h3><h3><br></h3><h3><b>“人性”,其实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惜珍爱、怜惜怜悯。</b></h3><h3><br></h3><h3>教师,就应该像这个男孩一样。虽然救不了所有的迷途的孩子,但是,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一些孩子。</h3><h3><br></h3><h3><b>不嫌弃,不放弃——但愿因为有众多有“人性”的老师的存在,许多孩子的人生可以从此有所不同。</b></h3><h3><br></h3><h3>在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在工作生活日益烦杂的今天,不管有多艰难,我还是希望,在三尺讲台上,开出一朵叫“人性”的小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End~~</h1> <p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7px;">作者简介:</b></h3><h3> 涟漪,壮族,广西百色人,小学语文教师、学校管理者,《美文与诵读》微信公众平台(dyzj90160)特邀作者,喜爱文学、音乐,十七岁在国家级刊物《师范教育》首次发表学生习作散文《落叶》,多年来在网络及刊物上发表诗词歌赋、诗歌散文、童话故事、教育叙事等文学作品600多篇,著有个人作品文集《我愿为莲》。个人微信号:lianyi2586800951;美篇号:5115178,7272874</h3><h3><br></h3><h3></h3><h3><b>温馨提示:</b></h3><h3> 原创文字,请您转载时标明作者姓名和文章出处,在微信公众平台、网站及刊物发表须经涟漪同意,谢谢!</h3> <h3><b>推荐阅读:</b></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cax2pv9?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涟漪丨教育之殇(五篇)</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x71qzpz?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涟漪丨是谁绊倒了没有伞的孩子</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