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馍叫“心连心”</h3><h3>秦直道</h3><h3>朋友们,你听过见过尝过一种叫“心连心”的馍吗?它外形纯白美观,感觉肃穆质朴,味道醇厚悠长。它是我的故乡古豳地的一种特色馒头。“心连心”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吉祥的名字啊!听到这个名字,您一定对它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想象和期盼。其实,它还有两个名字分别叫“旋子馍”和“花子馍”。“心连心”和“花子馍”这种称呼是我长大以后才知道的,它们是我的故乡其他乡镇人们的称呼。在我所生活的张洪塬上,人们通常将其称为旋子馍——我想,这大概源于人们做“心连心”时,被轻轻拉成带状后在底部同向缠绕的缘故吧!</h3><h3>离开故乡在外上学工作后,我常常想起故乡的“心连心”。因为,在他乡是根本吃不多这种馍的。每当吃饭的时候,我多么想有一盘“心连心”啊! </h3><h3>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祖母姑姑母亲婶子们站在案板前做“心连心”时的情景;她们时而弯腰掐面,时而直身拉捏,时而端笼上锅。尤其是每年过年前,每家每户的母亲们都要准备许多的馍,除了包子、馒头、油饼和枣糕外,就是“心连心”了,以供正月里家里来的亲戚客人们食用。在故乡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者乔迁祝寿的时候,主人会端上来一盘盘的“心连心”,客人们拿起一个个热腾腾的“心连心”时嘴里所感到的那种香甜,那种悠长,那种满足,它们常常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想,在婚宴这样重要的场合,对于喜结连理的两对新人们来说,“心连心”是一种多么吉祥和祝福的美味啊!小时候,我只觉得“心连心”是一种外形不同于馒头、花卷和包子的食物而已。现在,我才明白了它们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的,它代表着我对于故乡像河流一样长长的思念。</h3><h3>许多吃过但没有见过“心连心”的制作过程的人们一定会很好奇,这样美观漂亮的馍到底是怎样做出来的呢?其实,在我看来,它的做法一点都不复杂,我以为,它就是千百年来古豳大地上的母女婆媳们代代相传的馍艺制作智慧的一种结晶。据《古豳旬邑》一书中的描述:做“心连心”的时候,要将上好的麦面发酵成面团,取适量的干面粉、食用碱和入揉匀,使面团的酸碱度呈中性、筋光状,再搓成条,揪面提备用。将面提反复揉搓成馒头状,用手压成直径约15厘米、厚约5厘米的面饼,在其一面涂上猪油,取两块相向叠盖、压实,用切面刀十字等分成4份。取其一份,双手捏住两个底角,轻轻拉成带状,在底部同向相缠,做成底座即成。然而,对于古豳大地上淳朴善良心灵手巧的母亲们来说,这些看似复杂的过程,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熟练地完成的。“熟能生巧”这个词用在“心连心”的制作上,真是再恰切不过了!</h3><h3>做够一屉后,用大火蒸约20分钟就可以出锅食用了。出锅后的“心连心”,两瓣分开,呈心连心状,莹白如玉,美观美味。明白了心连心的做法,朋友们就会知道它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其实在我看来,它的制作原理就是利用猪油使两瓣裂开而不至于粘在一起,而且吃起来含有一种油香的味道;同向相缠的底座让它们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十字等分使它们在蒸熟的过程中虽然变得膨胀但每一颗“心”却显得有棱有角。</h3><h3>在故乡,无论是在食堂还是家里,当一盘“心连心”被端上来的时候,桌子周围的每个人便会从盘子里抓起一两个“心连心”,或一口馍伴一口菜,或泡在清香四溢的羊肉汤里,或掰一小块蘸着青椒或油泼辣椒吃。无论哪一种吃法,在我现在想来都是一种令人久久回味的美味佳肴。我多么渴望在故乡再体会一次这样的吃法啊!</h3><h3>每一次从新疆回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我在心里总想着一定要好好地吃一吃家乡的饭菜,否则就好像白白地回了一趟一样。这些饭菜中,除了闻名中外的羊肉泡馍、肉夹馍、豆腐脑和饸饹以外,剩下的就是“心连心”了。</h3><h3>美食是代表人们对于故乡思念的最好象征。今天,“心连心”也早已走出了故乡,身在异乡的游子也可以在餐桌上吃到故乡的这种美食。好多年前,在故乡的大街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做“心连心”的馍店,它们出售的“心连心”不仅供因农活或工作繁忙无暇做饭的人们食用,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礼品通过快递的方式馈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在今天这个物流快捷的时代,人们对于故乡的思念也变得不再遥远。</h3><h3>说到这里,我想对亲爱的朋友们说,如果您来到了我的故乡,一定不要忘掉尝尝“心连心”的美味。它的味道,就是古豳大地的味道。</h3><h3> </h3><h3>2019年7月18日写于映雪书屋</h3><h3>2019年8月13日修改于映雪书屋</h3><h3>2019年8月15日修改于映雪书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