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川春秋2《黄家庄往事》

邸兆武

<h3>(二)</h3><h1>告别了铁人,缓步下山的路上,周丞公心想,铁人娃一家人的悲惨命运,就是这一带所有穷苦人命运的一个缩影。不过话又说回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苑川河畔,平顶峰下自古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要是世道好的话,家乡的这些后生有条件读了书,开了眼,启了智,也会涌现出经天纬地之才,贫困潦倒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自己从青年时代走出乡门,入了甘肃文高等学堂,投师刘晓岚先生门下,就视先生为典范,以后无论上北平求学深造,还是回甘肃从教,承办兴文社、兴文小学和甘肃银行训练所,始终敬仰晓岚先生“不做大官,但做大事”的人品,沿着他的足迹,在省城兰州搞了大半辈子教育,为的就是要救国图强,让百姓过上国泰民安的好日子。现在,自己年老返乡了,托钵化缘,也要在家乡把小学校建成,让乡里的娃儿们都能念上书,也算是造福桑梓,不枉一生了。</h1><h1>周丞公边走边思想,不觉已走到了穿越村庄的丝绸大道上。说是大道,也就是两驾马车能错开的一条土路。路边是官渠,沿渠、沿路生长着高大的杨柳,细密的枝条上,已露出新春的苞芽。路上不时有东来西往的骆驼队、马车、骡驮、毛驴、赶猪人、挑担人,偶尔也有城里人坐的轿车子。道路车辙高低不平,烫土飞扬。一些留着长胡子的老年人,拄着拐杖,或坐或站在铺台上晒太阳、谝闲传。有前小后大的兄弟姊妹用木桶往家里抬水、抬冰的,还有几个少年人穿着撕挂柳掉的衣服,用一杆铁铲柄挑着筐头,跟在过往的牲畜屁股后面,抢着拾㞎下的粪便。</h1><h1>黄家庄街道上下不过一里来路,黄土夯筑起的庄窠,一院连着一院。街道南北,有住户,也有商铺。黄家车门、谈家车门、袁家车门高大宽阔,木门厚重,一驾马车能自由出入。路旁高大的槐树旁,有一家一砖到顶的门楼,虽没车门宽大,但上盖是单檐硬山顶造型,两坡水的房顶,正脊凸兀,砖削的飞头,雕饰的云纹花卉,青砖白缝,庄重雅致。街道里有几家铺面,前墙都是木板装修,双扇门,方形棋盘格大木窗,四根明柱托着前伸的房檐。这些清末民初的建筑,像是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文明与繁华。</h1><h1>正月时节,铺面门框上的大红对联格外醒目,写些“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话句。铺面里卖的,本地产的吃食有干枣儿、杏皮子、果皮子、软儿梨、冬果、核桃、点心,从南山水岔沟拉来卖的有水缸、坛子、簸箕、筛子、扁担、杈耙、木掀,也有从外地进来的洋火①、鞭炮、铁锅、碗盏、钌铞子、合页子、钉钉子、铲铲子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仅卖些麻黄纸、毛笔、墨丁。至于针头线脑、竹签线砣、梳子篦子、手帕盖头、簪子鞋拔等小杂货,都在甘谷货郎客的担子里。货郎客肩挑一根扁担,前后两只木箱,手里摇个拨浪鼓,走街串巷。他的担子一放,蹲在哪里,哪里就围聚一帮妇人小孩,你挑我拣,煞是欢乐。</h1><h1>周丞公过了萃灵寺大门,和遇见的熟人打着招呼,从右进了黄家庄中街。老远望见保长家的大门外,站着两个人在瞅他,他疾步走到了跟前。</h1><h1>“张掌柜②、黄师傅③,年过得好!”周丞公双手作揖,问候两位乡绅。</h1><h1>“施先生,我们应该先给你老拜年才对。失礼了、失礼了。”张掌柜一边还礼,一边道歉,黄师傅随声附和。</h1><h1>“施先生,我说大老远走上来的是你老人家,张掌柜还还不信,硬说你不是骑马就是坐车来的。”黄师傅瞅着张掌柜给施先生说。</h1><h1>“施先生是省城干过大事业的人,岂有徒步而来的理?”张掌柜故意递逗二人。</h1><h1>“啊呦,你不知道吗,施先生当年从兰州坐轿车回家,离庄口子老远,就把轿车子打发回去了,自己步行进巷道,沿路儿还要问候乡邻,啥时候在庄子上有过招摇?”黄师傅替先生说话。</h1><h1>“我把啥不知道,你没看见吗,施先生一过街,满街都是立正的人,谁不尊敬?”张掌柜说。</h1><h1>周丞公看他们二人在抬杠,也不参与,只是“嘿嘿”地笑着应酬。</h1><h1> “施先生来了,快往屋里请啊!”提前进屋的袁掌柜、谈师傅听门外说话,从院子里迎出,十分热情。周丞公还礼,被大家簇拥进院。</h1><h1>保长家的院子,北面是三间的大堂屋,西面是五间厦房,东面两间灶房,院子大门在东南角,院子西南侧有一过道,后面应该是堆放柴草、牲口圈茅厕之类的地方。看这般光景,在庄子里也算是上等的人家。堂屋正门贴的对联是“一年春作首,万事公为先”,厦房主门对联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灶房门联是“勤为摇钱树,俭是聚宝盆”。</h1><h1>张掌柜看周丞公仔细瞅对联,就手指对联给周丞公介绍:“这是腊月里保长上门求字,黄师傅赐的墨宝”。 黄师傅听他压得重重的“赐”和“墨宝”的词语,望着周丞公一脸窘迫地说:“你照,你照,在施先生跟前,你也敢卖派!”又偏转身子朝张掌柜道:“我和你,是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啊”。</h1><h1>周丞公也不介意他们二人“秀才”啊“兵”之类的争嘴话,只是一一地指着对联,夸道:“写得好!内容从迎接新春,到处理公务、传承家风、为人处世,你看,还有行为习惯,各个方面都写全了;书法率真古拙,凝重稳健,有古人风骨。好得很!”</h1><h1>黄师傅听施先生当众夸奖自己,心里甜蜜,表情却很谦恭,两手垂立,毕恭毕敬。</h1><h1>扫得白白净净的庭院里,长着三棵新修剪过的树,一棵桃树,一棵梨树,还有一棵好像是楸子树。初春时节,虽未发芽,枝丫上却都吐出了赭红的花苞。笸篮大的树窝里,拥满冬日清扫的积雪。</h1><h1>袁掌柜长得人高马大,上身穿着件羔子皮鞣制的半敞皮袄,扎着鸡大腿似的裤角。他胳膊一抬,皮袄里纯白的细羊毛索络络儿地抖动:“施先生,屋里请!”</h1><h1>施先生一直没见保长,脸上有些疑问。谈师傅看出了,解释道:“保长一早儿去镇上了,留下话要我们先招呼先生喝茶暄关,等他来了商量正事儿。”</h1><h1>周丞公“哦”了一声,张掌柜已走在前面,揭开了门帘。</h1><h1>进的屋子,三间的宽敞堂屋,迎门靠墙是一张长条供桌,正中摆银质供器、铜香炉,旁边还有一柄长杆儿的黄铜水烟瓶,墙上挂一幅泛黄的松鹤延年的中堂,屋子里飘逸一股柏枝香味。右面土炕占了一间,铺的是白毡竹席子。挨炕上壁,靠的是红色三套柜,柜心里画的是墨色花草。炕沿两端至顶棚,各镶一块褐色窗棂的屏风。堂屋左面地面正中放一张八仙桌,四面各两把靠背木椅,褐红色的桌椅上都有木削的雕花,山墙根端立一个比人高的大门箱,黄铜的合页和挂锁擦得亮澄澄的,门箱旁有一张朱红钱柜,上面放木框镶花的穿衣镜,里面映照屋内的情形。</h1><h1>客人刚进屋,保长夫人手端冒着热气的茶壶就跟了进来,连声说:“先生、掌柜的们都来了啊,赶紧坐,赶紧坐!我给你们泡茶。”</h1><h1>看来夫人早就在厨房准备沏茶的热水了。乡绅们有了人招呼,顿觉方便了许多,也不谦辞,纷纷落座。按地方规矩,依班辈和名望,周丞公上座,旁边椅子给保长预留,八仙桌左面是黄师傅、袁掌柜,右面是谈师傅、张掌柜,下座客人未到,应该是留给邸掌柜、李师傅的座位。</h1><h1>夫人小脚,约莫四十岁年纪,藏蓝色大兜襟棉袄,黑丝线盖头,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满脸堆笑,一看就是个麻利人。她依次给客人茶盅里填上热茶,又端过供桌上放的长杆水烟瓶,拿盒旱烟渣,招呼大家喝茶、抽烟。</h1><h1>大家边吸溜吸溜地喝茶,边谈论春节期间的兴事。袁掌柜拿过水烟瓶,抓起一撮水烟丝,用手指一揉,捏成小团后塞进烟锅,然后用拇指一按,从口袋里掏出一盒洋火,划着后点燃。他在长烟杆嘴上一吸,水烟瓶的贮水盒里就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张掌柜摸出随身带的裁好的烟纸,从旱烟袋里倒出烟渣,卷了一只“鸡大腿”,吧嗒吧嗒地吸了起来。黄师傅、谈师傅看施先生不抽烟,就也如施先生般只喝茶。</h1><h1>张掌柜是庄子上的社火头,三句话离不开春节玩的社火。黄师傅心想,前面他在施先生跟前耍笑自己,何不臊他一下皮,就道:“黄家庄的狮子上伍营的船,拐角子的马驹子满街跑④,社火上的事今天就不说了。俗话说‘跟好人了学好艺,跟上师公子了耍家什。’今天难得和施老先生一聚,我们趁机跟先生讨教讨教如何?”</h1><h1>大家齐口赞同。张掌柜听他话头不对,就眼睛一挤,回黄师傅:“咯咯,你前面还说‘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的话呢,‘文官笔一挥,武官跑断腿’的话你怎么不说?” </h1><h1>黄师傅一时语塞,大家直笑。偌大的堂屋里,茶气、烟雾飘飘悠悠,一片欢声笑语。</h1><h1>施先生看了眼袁掌柜抽的水烟瓶,就转向张掌柜说:“给你说个谜语猜一猜。”</h1><h1>张掌柜嘴里衔着“鸡大腿”,含糊地应了声“嗯”。</h1><h3></h3><h1>施先生道:“‘外国进来一只船,船内有水船外干,孔明定下烧船计,只烧货物不烧船’,打一生活用品。”</h1><h1>张掌柜心思莫不是与三国故事里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有关吧,可到底没听过只烧货物不烧船的情节啊,会是生活中的什么用品呢?一脸的茫然。</h1><h1>施先生的谜是让张掌柜猜的,其他人都默不作声。黄师傅坐张掌柜对面,看他发窘,就用眼神盯盯袁掌柜抽的水烟瓶,嘴唇轻轻一努。</h1><h1>张掌柜恍然大悟:“噢,水烟瓶啊!你看还真像只黄铜做的船。”</h1><h1>大家同声说“对对儿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h1><h1>张掌柜从偏襟子的棉衣里摸出火柴点一口烟,趁着烟气给黄师傅回一个感激的眼神。黄师傅心想,把你个楞棒⑤,施先生跟前你也不防,大话扬天地秀才长秀才短的。你照,做蜡⑥了吧?还是施先生高明!对施先生愈发崇敬了。</h1><h1>袁掌柜在桌子上磕了磕烟锅子里的烟灰,笑嘻嘻地对张掌柜说:“以后学我,也抽水烟瓶,再不要抽你的那个‘鸡大腿’了,施先生以后出谜,你就猜中了。”</h1><h1>施先生刚才出谜,只是一时兴头上的话题,他没有考住别人的那种自豪劲,仍是满眼的亲和。他捋捋短须,指着袁掌柜面前的水烟瓶说:“我们的祖先还是聪明。你照,这个水烟瓶设计得多妙,前面是烟斗,中间是贮水瓶,上面有弯形的烟管。吸烟时,烟从水中穿过,再经过这么长的烟管,过滤了烟渍,减少了毒害,吸烟人痰就少了,减小了对人肺部的危害。”</h1><h1>袁掌柜接住施周丞公的话:“你听,我说的没错吧。”</h1><h1>抽‘鸡大腿’的张掌柜点头:“有道理、有道理。”</h1><h1>一直没吭声的谈师傅瞅瞅周丞公,开了腔:“我还听说过一首专门给兰州水烟瓶写得诗,不知大家知不知道?”</h1><h1>周丞公用鼓励的眼神道:“好啊,说给大家听听。”</h1><h1>“黄铜船儿弯弯管,水藏肚里锅有眼;点火一吸咕噜响,韭叶芸香孔明传。”</h1><h1>谈师傅一字一顿地说完后,大家都说写得形象。张掌柜跟着说:“要是前面施先生让我猜这首诗的谜底,就好猜多了。”</h1><h1>黄师傅想说一句“你就是事后的诸葛亮”的话,硬忍在嗓子里没出口。</h1><h1>袁掌柜问周丞公:“施先生,听说城里的茶馆子、戏园子里都摆水烟瓶招呼人,是实的吗?”</h1><h1>“实的。我在北平读书时,就耳闻清末的慈禧老太后、民国的曹锟总统都好抽一口甘肃的水烟。当初抽水烟的,都是些达官显贵,商贾富豪,后来交通便利了,烟丝的运输成本下降,老百姓才开始吃水烟。黄铜、白铜制作的水烟瓶,既是招呼上宾的器物,也是案头几尾耍阔的摆设。”</h1><h1>大家附和:“就是就是,我们这里的人户家,谁家案子上不摆个水烟瓶,阔啊!”</h1><h1>周丞公谈论时,几位乡绅心里都佩服他见过大世面,觉得自己和先生比,简直就像个学生。</h1><h1>谈师傅问施先生:“我们苑川河一带的许多大户人家,都是靠几十年前种植、贩卖水烟发家的,三堂五厦的大宅院就是用烟叶子钱盖起来的。近些年来烟价一直不景气,百姓们种的没以前多了,不知是甚原因?”</h1><h1>黄师傅也随着问:“南方人把水烟叫‘神药’,能消瘴耐寒、防虫叮咬,消食解乏,还能提神呢,怎么现在行情不行了?”</h1><h3></h3><h1>张掌柜忍不住搭话:“烟坊少了,收烟叶的贩子少了,还死压价格,种的人就少了。”</h1><h1>周丞公抹下头戴的瓜皮帽,用食指轻轻地掸掸,戴上后细说:“按说甘肃的水烟销量很大,南方江浙、两广沿海一带,以及东北三省、西北陕甘宁青的百姓,都有吸食水烟的习惯。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被日寇侵占,烟丝子就发不过去了,失去了东北市场;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东南地盘大部份沦陷,到处战火弥漫,道路封锁受阻,加上日本飞机轰炸,兰州的烟坊倒闭了不少,再谈何销路和价格呢。”</h1><h1>谈师傅跟着说:“施先生说得深刻。我听说从我们苑川河一带贩运烟丝的几家烟商,用骆驼、驴骡马车运往东南的路上,就遭遇了日本飞机轰炸,损失的银元能垒城门楼子高,谁还愿再做折本的买卖。”</h1><h1>袁掌柜叹息道:“难怪我们的水烟不行了。可这日本人投降两三年了,怎么行情还涨不起来?”(未完待续)</h1><h1>注解</h1><h1>①洋火:方言,火柴。</h1><h1>②掌柜:方言,对经营产业大的有钱人的尊称。</h1><h1> ③师傅:方言,旧社会对私塾先生、有技术特长的人的尊称。 </h1><h1> ④黄家庄的狮子上伍营的船,拐角子的马驹满街跑:来紫堡川一带耍社火时,黄家庄村的狮子、上伍营村的彩船、拐角子(现文化村)村的马驹表演最为驰名,当地流传此顺口溜。</h1><h1> ⑤冷棒:方言,反应慢、木讷的人。</h1><h1> ⑥做蜡:方言,难堪。</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