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往事

安阳陈永胜

<p>  城东往事</p><p><br></p><p>  作者:陈永胜</p><p><br></p><p>  一</p><p><br></p><p>  蔡州城向东二三里地有一村庄,叫城东村。以三里为城,七里为郭计算的话,也属于县城的边了。</p><p>  村里有百十户人家,大都以种地为生。出了城郭不远就是小洪河。城郭与小洪河之间有很多大小不一的野生湖泊,人们统称它东大湖。湖水极清澈,站在岸边就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小鱼儿游来游去,稍有点风吹草动,霎那间便消失在深水里;夏日里,浅水中长有很多野生的菱角,此时野荷花也盛开了,都成了孩子们采摘的对象。时不时还有很多野鸭飞落在湖面,嬉戏追逐。</p><p>  这里常被水淹,收成也不大好。一到雨季,东大湖几乎与小洪河连成一片,一望无际的洪水,烟波浩淼,甚是壮观。那时幼年的我就常想,这要改成自然湖泊该有多好:种点荷花,渔人摆动莲舟,穿梭其间,捕鱼挖藕,生活该多惬意!大人听了会呵斥的:不种地了,吃什么呀?</p><p>  护城河以外,城郭以内为春秋战国遗址。地下散落的文物很多,什么散金碎银,陶器、青面獠牙的青铜小鬼牌、铜钱等等,有的会被大雨冲刷出来,尤其是以青铜钱居多,大雨过后,有的人能挖出一小筐铜钱来,那时的人们文物意识差,大多送人或当成废铜烂铁卖掉,或给孩子们做成毽子玩。于是,村里人每逢雨后初睛都会走出来,碰碰运气,看看能否寻到值钱的东西,这在当地叫‘拾遗’。</p><p>  有个玩伴叫满意,他上面有四个姐姐,估计是生了他这个男孩以后,父母觉得满意了才取的名字。他父亲是个工人,常年在外。他母亲有肺病,啥时见到她都是脸色苍白,没一点血色,家里很贫困,也无钱治疗,日子甚是凄凉。</p><p>  这年夏天,一场大雨过后,小满意也随着大人前去野外‘拾遗’。几近中午,很多人都空手而归了。满意却很有兴致,拿根棍子到处扒拉。此时太阳也出来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他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小亮点,赶紧走过去,挖了出来,大小有大姆指指甲盖那么大,形状很不规则,搁在手里沉甸甸的,拭去泥土,发出黄灿灿的亮光。小孩有点犯疑惑,不知道是金子还是铜,他决定找村里的老人们问问。</p><p>  村南边有个老谢头,早年间做过小买卖,算是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满意就找到了他家。老谢头一看到那东西,两眼也放光,仔细端详了一会说:我当是什么玩意呢,你捡的就是一烂铜片子!说罢一甩手给扔了,屋里东西挺乱,也不知扔哪了。小满意也挺机灵,觉得蹊跷,就趴地上可劲找,在床底下还真找到了,赶紧拿回了家。</p><p>  过了几天便随家人到银行去鉴定,果真是金子。银行问他们家卖不,家里当然同意卖了,银行称重后给了八百块钱。这在当时的七八十年代,也是个天文数字了。</p><p>  一家人欢天喜地,先把东倒西歪的土房子扒了,盖了三间大瓦房,只花了不到五百块钱,剩余的钱给满意妈治病,到底还是没治好,撒手西去了。</p><p>  以后,村里拾遗之风更加日盛。</p><p><br></p><p>  二</p><p><br></p><p>  黄忠和周小莲家距离很近,中间没隔几户人家。因为都是村中的小户,所以这两家来往比较多。黄家是老来得子,只有黄忠这么一个儿子;周小莲家姊妹多,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在那样的困难年代,两家相互帮衬,相互周济,处得比较好。</p><p>  黄忠长小莲两岁,相互望着对方长大的,可以说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p><p>  那时村里还有个扫盲班,适龄的儿童和大人都在一块学习识字。课余时,扫盲宣传队还给大伙表演点小节目,唱段大鼓书、戏曲什么的,吸引很多人前来观看,很是热闹。</p><p>  黄忠就在那个班里,小莲由于年龄小还不能上,很羡慕黄忠。每次上学校,小莲就央求黄忠带她去,黄忠在里面上课,她就在门口玩或爬上窗户向里面看。有时,俩人玩着玩着闹别扭了,黄忠就吓唬她说不带去学校,小莲就噘着嘴哭,大人知道后,以为黄忠欺负她了,不由分说一顿胖揍。</p><p>  黄忠很委屈,一连几天不理小莲。小莲就跟着黄忠,哥哥长哥哥短的叫。叫的小家伙心都乱了。</p><p>  小莲说:“你就带我去学校吧,我亲你下行不?”说完便趴在黄忠的脸上亲了下。小黄忠感觉挺美,很受用。</p><p>  上完扫盲班,黄忠便转到县城东南边的黉学上小学了。</p><p>  到了四、五年级时,黄忠又和小莲同班了。</p><p>  黄忠学习成绩不太好,老蹲班。</p><p>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里,男孩子年龄大了,只有两条出路:一是上学,二是当兵。黄家眼看着黄忠考初中没指望,便让黄忠报名去当了兵。黄忠那年十七岁,五年级还没上完。</p><p>  秋风渐凉时,两家人送走了黄忠。</p><p>  黄忠在新兵连训练了三个月,便开赴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正值1985年,与越南大的战役几乎没有了,但陆陆续续的小的战斗还不断,国内的各大军区轮流参战,以达到练兵的目的。不幸的是黄忠所在的部队也在参战的序列。</p><p>  大概86年的春节没过多久,噩耗传来:黄忠牺牲了,且遗体也没有找到。</p><p>  老两口哭得死去活来,天真的塌了,老两口以后指靠谁生活呢?</p><p>  还有一个人,默默地哭的跟个泪人似的,那就是周小莲。</p><p>  几天后,政府的工作人员来了七八个,送来了二千元的抚恤金和一张印着“烈属光荣”的牌子,牌子订在了大门的左上角,极其鲜红。</p><p>  周小莲在上完初中后,也辍学到一个纺织厂当了工人。</p><p>  几年后,小莲出嫁了。嫁给了一个复员军人。她提出结婚的条件只有一个:必须能够和黄忠的父母生活在一起。</p><p><br></p><p>  三</p><p><br></p><p>  村东头有个老王头,老王头上面有个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下面有三个儿子,一家三代人生活在一起。</p><p>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老王头又盖了新房,搬进新房后,就把老娘一个人留在了老房子里住。</p><p>  这下老娘的苦日子来了,每月向老王头要点粮食跟要老王头命似的,非打即骂,只得哭着回去;有时要回来点粮食,也无力背进磨坊,只能由邻居们帮忙。烧柴也成了问题,老太太每天都出去捡柴禾,遇到下雨天,屋里也漏水,柴禾点不着,四处漏风的房子里常常传来老太太的哭声。</p><p>  邻居们都暗自骂老王头太不是东西。但也没好的办法,只能私下送点衣物、吃的东西给老太太,还得悄悄的。若是让老王家知道了,老王头会让他媳妇出来骂,骂老太太的同时,还捎带着骂帮忙的邻居。</p><p>  没撑多久,老太太去世了,死时脑袋上还有几个没消肿的疙瘩。</p><p>  上行下效,老王头的几个儿子,也都很怪戾。</p><p>  离老王头家不远,有个木匠,也姓王,瘦高个、弓腰,但木工手艺活好,主要以做棺材为主,村里死了人,一般都请他做棺材。</p><p>  可能是由于卖棺材的原因,王木匠话不多。</p><p>  我们那时年龄小,没见过死人,但是知道黑漆漆的棺材是装死人的,所以见了棺材都害怕,当然也害怕做棺材的人,见了他都躲的远远的。</p><p>  由于和老王头是邻居,王木匠自然也了解他们家的情况。</p><p>  因果关系是大自然的一个基本规律。老王头也终于品尝到了,在几个儿子结婚后,老王头也成了儿子们非打即骂的对象,没过几年,老王头也死了。</p><p>  几个儿子就请王木匠给他爹打口棺材,王木匠同意了。</p><p>  木料都是老王头自家备的,给王木匠只出个手工钱。</p><p>  不消三日,棺材打好,形式与常无异。</p><p>  只是到了入殓那天,才发觉棺材小了那么一点点,老王头的尸体怎么放也放不直。王家这几个儿子就去找王木匠理论。</p><p>  王木匠说:“我做的棺材没问题,可能是你爹生气的缘故吧”。</p><p>  几个儿子也心知肚明:这王木匠是故意的。但也不好发作,只得把他爹窝巴窝巴塞进棺材里。</p><p>  从此,村里人都敬王木匠三分,也都害怕王木匠把自己的棺材打小了。</p><p><br></p><p>  四</p><p><br></p><p>  再回故乡,我小时候的设想也算实现了:东大湖开发成了水上公园。虽然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p><p>  和几个同学行走其间,却总也找不到幼时的那种感觉;</p><p>  我是个极念旧的人,对于故乡的变化,多少让我有点措手不及;</p><p>  这种变化的背后,又让我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p><p>  这大概就是故乡的情结吧:是人生当中最难忘、最难以割舍、挥之不去、又牵肠挂肚,时时又在困绕着自己的一个魔咒。</p><p><br></p><p><br></p><p>  作者:陈永胜,河南新蔡城东关人。历任安阳鑫龙红岭公司副总工程师、果园公司副总经理、王家岭新井矿长。长居安阳。2016年工作于陕西省省政府瓦斯治理督导组至今。《作家前线》签约作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