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名岳之宗”梵净山

木一君

<h3>  世界遗产,佛教圣地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海拔2572米。梵净山不仅是贵州省的第一高山,同时还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更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一位巨人。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故明朝鼎盛的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万历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就称之为“众名岳之宗”。也称东、西、南、北、中五岳之首。</h3> <h3>  梵净山风景区总面积约567平方公里,景区具有独特的风光,也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地区之一。梵净山山青水绿,每两条山岭间就有一条溪流,人称“九十九溪”。这些溪流汇成黑湾河、马槽河等11条主要河流,呈放射状奔腾而下,沿途多急流险滩,跌水瀑布。发源于西部、北部的河流为乌江水系,梵净山即是这两大水系的分水岭。</h3> <h3>  梵净山不仅风光秀丽,还是佛教胜地,“梵净”二字即梵天净土,含佛家超凡脱俗之意。自明万历年间开始,建梵刹庙宇,凿朝山便道,成为与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遥遥相对应的佛教名山。现在保护区内还保留着众多的寺庙遗址,生长着多种古老的珍稀树木,栖息着黔金丝猴等珍禽异兽。</h3> <h3>  今年(2019)中秋时节,我们四位初中时期的老同班同学,欣然相约游黔之行。9月8日这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我们到了这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并久负盛名的佛教圣地梵净山,也算是这辈子的夙愿以偿。</h3><h3> 我们停停歇歇,好不容易来到了具有梵净山标志性的象征地蘑菇岩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争先恐后地与各地游客争相抢拍照片留影,别枉费了这一艰苦而难得的旅行目的地。</h3> <h3>  虽然山下是阳光明媚,可山上是说风就风,说雨就雨的,我们一路上还在说越往上爬越没太阳,虽然不利于拍照,可也图了个免晒。来到蘑菇岩景点时,已经是云雾弥漫,时散时聚。好不容易等到云开雾散时抢拍几张照片。当我们准备下山时已是暴雨淋漓,眼前10米就模糊不清啦!我们说后来上山的仅能看见自己,别的一无所有。听说这是梵净山的常见现象,要等待拍几张好照片,可能就在山上打帐篷守候十天半月也难碰到好晴朗天气。所以这次采用先前两次去的图片资料及网上资料汇编一并共作美篇。值此声明少量照片为他人之作,以示感激:二表不枉此行,别把旑丽的梵净山宣为朦胧的虚无世界。</h3> <h3>  梵净山保存了距今7000万年至2000万年前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及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较完整的原始生态系统区。梵净山由于地质年代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境内群峰高耸,溪流潺潺,飞瀑宣泄,呈现奇秀景观。所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h3> <h3></h3><h3>  梵净山周边地区佛教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000多年前唐代时期已有寺庙和简单的佛教活动。到明万历初年(1573年)佛教活动空前繁荣。梵净山又是全国著名的弥勒道场与文殊道场五台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王道场九华山、观音道场普陀山等同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和道场。</h3><h3> 梵净山区域有着众多的历史遗址和文物。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更为梵净山的旅游增添了奇异的色彩。</h3><h3></h3> <h3>  &nbsp; 金顶虽是一座山,但是却有着两个峰尖的,而梵净山寺庙也分为两个殿,两殿各占一边,中间就是金刀峡。</h3><h3> 这是用“大疆”无人机操作拍摄的金顶两座寺院,一座为“弥勒大佛”殿,一座为“释迦牟尼”殿。</h3> <h3>  “无限风光在险峰”,</h3><h3> &nbsp;横跨梵净山金顶的两座山峰的寺庙,悬空2493米,也是全世界最惊险的寺院之一。</h3><h3> 上山便道俗称“万步云梯”,要攀登上去不仅要毅力,而且还需有耐力。</h3> <h3>  这是梵净山金顶上两座山峰两大寺殿的连接拱桥。天拱桥横跨于峡上沟通两殿,桥的海拔达到了近2500米,过往的所有游客说,几乎都是站上去就腿软心跳的啦!</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远看金顶是山顶一座孤立突兀的石峰,净高达94米,顶部常年云雾缭绕,紫气升腾,每当日破云霞,彩云绚丽,山顶金黄一片,蔚为壮观,故称红云金顶。<br></h3><h3> 在金顶之上,有着中国最为神奇的一座寺庙,它还被称为中国2493米大山上的奇迹建筑!它就是梵净山寺庙,这座寺庙可不简单,它横跨了两座山峰,矗立在两座峰顶“中间”,建造难度之高让无数工程师为之感叹: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梵净山作为贵州名山是因佛教而闻名的,由于贵州地处西南边陲,立省较晚,开发较迟,又因地势险要,境内山重水复,与中原诸省相比较,佛教传入较晚,在西南三省中佛教发展逊于川滇。早在晋代,中原西蜀的佛教便开始影响川滇,到唐代佛教的发展已遍及四川全境。<br></h3> <h3>  一路上山青水秀,原始的次森林,稠密而茂盛。但现在徒步行人已穿行于这森林之中,而是坐特高程观光览车,从森林的高空而过。由于常年有云绕雾漫,从而使患有恐高病症的游人迷迷糊糊,云里雾里地顺利通过了原始次森林的上空,毫无生理反应地抵达览车上、下站。</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10余亿年以来,它用自然的伟力塑造出庞大深邃的山体,用自身的努力成长出巍峨雄奇的山峦;它也用时间的绵力滋润出林木遮天的原始森林,用坚韧的毅力演化出生气勃发的灵动世界。</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我们坐了景区观光车、乘了索道游览车后,又双手轮换扶附栏杆,攀越了8000多个45度陡坡的木板栈道,才到达蘑菇岩景点。我们不仅是古稀之年,特别是我个人还需身负近30斤的摄影器材,所以就再也不想去爬那“万步云梯”上金顶了。</h3> <h3>  站在金顶,陡见云奔雾涌,忽而让整山消失,忽而呈现一望无际的碧绿,忽而凸显出梵净山桀骜不驯的丰姿,其大开大合,波澜壮阔,随着云雾起落,山形变幻,人声应和,整个梵净山顶成了一座美轮美奂的舞台。</h3> <p>   这是有意志的旁人在艰难攀爬的场景。</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四位老人从揽车上端攀倚栏杆,到了蘑菇岩景点,所以不再去攀爬上金顶,其原因基于三个:</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是下午天气预报说马上有暴雨浓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是我们年近古稀身体不支以保为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是好还容易上去不仅看不到什么,而且还同西藏的布达拉宫一样,里面又不准照相。不仅文物不准照,而且游人也不准留影,那么,我们又去干嘛?没意义!</p> <h3>  游人都在不断攀登,走一阵歇一会。</h3> <h3>  有些又想去探其究竟,却又无法攀登的游客,怎么解决?这里也提供用竹靠椅当轿子抬上去。收费标准无计量标准,承抬与被抬双方当面论价,他们根据被抬游客的体重与需抬运的距离议价。</h3><h3> 收费的工价很可能是随物价的涨落而波动,我们从坐完览车后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程时,一位重150市斤的幽默同学开了个玩笑问价,对方说抬你到蘑菇岩需要300元。为此就可窥测到价格的高低了。</h3> <h3>  崎岖的山道虽有阶梯,但局部的陡峭程度几乎达到60度。</h3> <h3>  一方岩石毅力崖边,高10余米,顶上一斗状石堆放在一根较细的石柱上,上大下小,形如蘑菇,因此得名。此石大有一触即倾之势,奇险异常,然而它却顶立地,稳稳站立若干万年。 蘑菇石是梵净山的精魂,更是梵净山的象征。我摄影人一直认为这是梵净山的标志性景观。它位于山顶部,整个山体层层叠叠,堆砌有序,势如卷帙,浩繁的古代典册齐天堆放,气势巍峨,故称“万卷书”。传说是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返回时,所乘白马穿云破雾,前踢触及梵净山,从马上落下一叠佛经化石而成。<br></h3> <h3>  梵净山,顶上如海洋上的云雾在涌动,就象大海里泛起的泓泓清波,亦似西子温柔地纨纱在吴溪的水中。乳白的清晖静静洒下,弥漫了梵净山顶的每一个角落,给这禅意幽微的红尘深处,平添了几多静美而清冷的气息。</h3> <h3>  不管怎么样?也许这辈子就是最后一回来到这个地方了,我们老同学还是留此一照,以示到此一游吧!<br></h3> <p>  还有那独立撑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状若册籍的万卷书(山岩),形神兼备,令人叹绝!</p> <h3>  蘑菇石,俨然是梵净山的一张名片,上下两节,似连非连,稍有风吹,仿佛摇晃;翻天印,惟妙惟肖,站在其上,感受梵净山岩石的光洁神奇。上重下轻的形态总是令人看了担心,可它屹立千万年,偏偏姿态飞扬,风雷莫动。</h3> <h3>  磨菇岩这里已是海拔2318米,但从这里到金顶还有相对高度94米的陡坡石台阶。</h3> <p>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山,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胜的是新金顶,在海拔2200余米的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约100米,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直指苍穹。大自然鬼斧神工,又将山顶一劈为二,两个山顶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和弥勒殿,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p> <h3>  镇国寺又名下荣殿,位于明初,后多次重修垮塌无存。1992年建并佛教开光,殿内供有释迦佛和西域迎来的玉观音,前来朝拜的人们接踵摩肩。 </h3> <h3>  这是梵净山今年二月才安装完成的意大利远程高程观光览车。</h3> <h3>  我们在其它地方乘坐的景区观光览车,就没有梵净山的高程高与长度长,票价往返160元。我相信外地游客有时间限制的几乎没有不乘坐览车的,因为按正常成年人的攀登速度,有时间爬也要近6小时才能上到览车截止点,中途在半山腰还需吃中饭,同时还需要一个强壮的身体与充足的时间为前提条件。</h3> <h3>  梵净山有2000 多年的文明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称之为“三牾山”。后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谓“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元和郡县志》称“辰山”,因辰水(今锦江)而得名,是时佛教已传入。</h3> <h3>  今铜仁地区境内已建数座寺庙。后来因西麓源水名“思邛水”(今印江自治县境),故北宋《太平寰宇记》记作“思邛山”。明初,梵净山已成佛教名山,数名并称。 一则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 二则因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一片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亦称“大灵山”。 三则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于是自清代开始即称“月镜山”;后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万国九州之影悉现于石镜中,故称“石镜山”。</h3> <h3>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方统一以“梵净山”而名,民间仍间或流传“大佛山”等称谓。无论称谓如何,自唐代崇尚佛道,于此山佛修寺庙、道建殿堂,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先后建有“四大皇庵”和“四十八脚庵”,逐渐成为国内著名的弥勒道场。</h3> <h3>  与此同时,还因新金顶超然卓立,也有“卓山”之称。综其数称,“梵净山”则为官方主流称谓,民间亦较为广泛。在民国时期,《贵州通志》云:“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胜概,无逾于此;访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h3> <h3>  千百年来,梵净山以其原始古朴的生态环境,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观,超凡入圣的佛教流传,均给世人以无穷魅力和巨大诱惑,由此形成独特的梵净山文化。</h3> <h3>  如果人间真有天堂,梵净山无疑就是人间最养心的天堂。</h3><h3> 如果人间真有仙境,梵净山奇异的灵山秀水就是蓬莱仙境。</h3><h3> 若想在浮躁纷扰的现实生活中寻觅一份清净,沐浴佛教经典修心养性,梵净山便是世间难得的一方净土。</h3> <h3>  太子石是一个奇特的景点,相传皇帝妃子九皇娘到梵净山修行,小太子见不到母亲,悄悄溜出皇宫历经艰难s险阻终于来到梵净山脚牛尾河边,太子仰望金顶,声声呼喊母亲,撕裂人心,催人泪下……<br></h3> <h3></h3><h3>  金刀峡位于金顶正中处、深约90米,最狭窄处不足1米,仅能一人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传说那是释迦佛和弥勒佛争金顶修道,玉皇大帝公平裁决,用金刀劈破故而得名。信奉的人们依据传说于左建释迦殿,右建弥勒殿。 据说由西线印江方向上梵净山途径此峡,距金顶有2500米,峡宽仅容一人通过,峡口涧深万仞,目不见底,是一绝险之地,是观赏梵净山各美景的好地方。</h3><h3></h3> <h3>  梵净山生态环境良好,溪流遍布,人称“九十九溪”。溪水清澈,至上奔腾而下,多激流险滩,跌水瀑布。是游山戏水的好去处。</h3> <h3>  梵净山这个山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梵净山”。这大概只有去问当年的佛教高僧们了。</h3> <h3>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在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早已声名远播。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明朝万历皇帝之所以要下诏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寺庙),是鉴于曾经兴盛一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因长年战乱而日趋衰落破败,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碑文中把盛极之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比作“极乐天宫”,记载梵净山佛教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连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梵净山的声名早已传入了南京、北京,倾动了十三个行省的地方长官。</h3> <h3>  黔北和黔东梵净山地区,与四川接壤,水陆交通方便,且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四川联系紧密,乃最早得到四川佛教风气影响,川黔僧人相互往来传播佛教。 据贵州地方史志记载,唐代牛腾在贵州大布佛教,是为佛教传入贵州之始,传布地区主要是在黔北和黔东梵净山周围。佛教的传播,必然导致寺庙的兴建、佛像的铸造和僧人的活动。</h3> <h3>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还使梵净山成为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由于梵净山的山体庞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原始基地。梵净山不仅生长着满山遍岭的各种植物和栖息着各类动物,而且拥有黔金丝猴、大鲵(娃娃鱼)、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和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以及中国鸽子花树(珙铜)等珍稀植物。梵净山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成为了人类的一大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国务院于1978年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梵净山是幸运的,因为在地球的同纬度上,目前只有它还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梵净山的幸运,既得益于先人爱惜,也得力于当代人的保护。</h3> <h3>  在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国地域久久流传。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它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诱惑!</h3> <h3>  在梵净山麓,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羌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体悟到梵净山区丰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书法艺术。印江,只不过是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区区小县,异常闭塞,可是自明清以来,书法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牌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之乡”。在梵净山麓的两个碑林中,你可欣赏到当代书坛泰斗赵朴初、启功、沈鹏等人的墨宝。这里还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山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即1934年由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黔东特区,就屹立在梵净山麓的领边几县。</h3> <h3>  在金顶的金刀峡上,有三座飞桥相连,其中最顶上的一座称为“天仙桥”,为明代所建,长4米,宽1米,是从50千米以外运来的块块巨石砌成的拱桥。在金刀峡一劈两半的金顶绝顶,分别建有释迦殿和弥勒殿,释伽掌管现在,弥勒把握未来。</h3> <p>  梵净山祥云璀璨,但愿我们这晚年一行,在佛祖赐予的护佑下,一生都平安无恙,健康长寿!</p> <h3>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h3><h3> 梵净山,既是中国的佛教名山,更是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空灵之山、纯净之山。 梵净山,以一种凌然的姿态,突兀在精神的高地,金顶搅动虚空,屹立成信仰的灯塔。</h3> <p>  晚来夕阳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落需梵净山。</p> <h3>  外阜远道来梵净山游览的游客与邻近省市来梵净山的香客,除景区能统计外,实在是多不可计数。我们一行中有位同学还意外地碰到了自已的亲内弟,借此也合拍张留影照,以示纪念。</h3> <p>  这是在梵净山顶旅游商店购买的风光片《神奇梵净山》, 也就是专门为山上的自然风光守拍的各种天候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