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坛

葛爷

<p class="ql-block">  北京五坛,建于明代,分布在紫禁城的南北东西,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地、日、月和先农(炎帝)的场所,现在先农坛为博物馆,其他四坛为北京市属公园,其中天坛为5A景区、世界文化遗产。</p> 天坛 <h3>  <b>天坛</b>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h3><h3> 嘉靖九年(1530年)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h3><h3></h3><h3> 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h3><h3> 皇帝祭天的时间是每年的冬至。</h3><h3> 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用于春季祈祷丰年。</h3><h3>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h3> 地坛 <h3>  <b>地坛</b>又名方泽坛,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东,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的地方,坛面所铺的石头数均为偶数,古人以偶数为阴数,且有“天为阳,地为阴”的说法。</h3><h3> 皇帝祭祀皇地祇的时间是每年的夏至。</h3><h3> 民国时期地坛改为为市民公园,后逐渐荒废。北京解放以后,政府在1957年把这个废弃的园子经修整辟为地坛公园。</h3> 日坛 <h3>  <b>日坛</b>又名朝日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的地方。</h3><h3> 皇帝祭祀太阳的时间是每年的春分。</h3><h3> 日坛是直径10丈的圆形建筑,正中有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台,边长16米,高1.89米,面砌红琉璃砖,象征太阳,清代重修时改为方砖。坛址保存相对完整,解放后,政府投资将日坛重新修葺,现在它己成使馆区的一处幽静公园。</h3> 月坛 <h3>  <b>月坛</b>与日坛是同时建成,又名夕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月亮的场所。</h3><h3> 皇帝祭祀月亮的时间是每年的秋分。</h3><h3> 坛为一层,汉白玉石砌成,高有1.5米,14米见方,面积196平方米,到北京解放时,月坛基本上已荒弃,坛内杂草丛生,到处是废墟。1955年,政府投资将废园修整为公园。上世纪60年代,在坛址建起了电视发射塔(目前是中央电视台第二发射塔)。1983年,月坛公园进行了扩建,将原来的果园并入园内,修了天香庭院、揽月亭、爽心亭等景观。遗憾的是祭月的坛已不复存在。<br></h3> 先农坛 <p class="ql-block">  <b>先农坛</b>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山川坛”,与天坛同期并以南中轴线对称而建,大体格局形成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时期经历较大规模重修,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皇帝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的时间是每年的仲春亥日。</p><p class="ql-block"> 在以农立国的封建时代,历代帝王都将农业置于重要地位,农事丰欠关系着经济兴衰,直接关系着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因此,皇帝每年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是国家的重要事项,祭祀后在一亩三分地里农耕,行耤田礼,就成了国之表率,以此来显示朝廷提倡农事,关心民生。</p><p class="ql-block"> 民国以后先农坛逐渐衰败,后很多建筑被拆除。1916年,先农坛被辟为城南公园。1936年,在原址东南角盖起北平公共体育场,后更名先农坛体育场。目前在先农坛的原址上还有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北京育才学校、信访局、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等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冬至祭天,夏至祭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分祭日,秋分祭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仲春亥日祭祀先农神。</p> 古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