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__堂叔的故事

万化文

<h1>  巍巍的马家山,弯弯的青岚河,山水相连,风景如画,马家台就镶嵌在这青山绿水之间。这里民风淳朴,人才辈出。我的堂叔,就是从这里走出的一名德高望重的医生。 </h1><h1> 堂叔万能田,1945年5月15日,出生在一个战乱的年月。家境贫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解放后,在安定的环境里,他开始了自己的求学路。196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兴山一中初中部。1964年进入宜昌地区卫生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是马家台第一位走出去的中专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1968年毕业,被分配到黄粮区高华公社卫生所当医生。从此开始了他的漫漫医学实践之路。</h1><h1> 堂叔的求学路异常艰辛,他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身体多病。兄弟姊妹自顾不暇。为了筹集书本费和车船费,十四五岁就去肩扛柴火或木料,翻山越岭,步行20多里地,到黄粮坪集镇去卖。沿途悬崖峭壁,坡陡路滑,稍不注意,就会坠入百丈深渊。堂叔小时候身体瘦小,弱不禁风,又是直脚板,走起路来比常人困难的多。最初卖木料收入也就是角把钱,后来可以扛大点的木料,卖给三四角钱。多愧那时候党的政策好,初中有助学金,中专可以免费上学。</h1><h1> 在县城和宜昌读书,那时候全靠脚走,到县城40多里,到香溪去赶船又要走60多里地。早上走的早,到凉风垭天才亮,沿途沟壑纵横,峡谷幽深,树大林密,云雾缭绕,人户稀少,到处都能看到飞禽走兽。夜幕下,树林里发出哗哗的树枝击打声和毒蛇的滑动声,狐狸和猫头鹰的叫声更让人毛骨悚然,心惊胆颤。每遇风雨交加,冰天雪地,只能手脚并用,艰难前行。饿了吃块高粮(玉米)浆粑粑,渴了在路边的小溪里用手捧口水喝。山里的孩子读个书,出个门是多么的不易呀!</h1><h1> 农村的孩子,有个手艺,混口饭吃,那是个很好的事情。堂叔在初中学习放暑假时,曾跟冯家槽的吴师傅学过瓦工,瓦工就是做农村盖房用的瓦。把白山土打成面,按一定比例兑水,用牛在池子里踩泥巴。瓦工师傅将泥巴用手扳到专门的板凳上,当泥巴扳到两尺长,两尺高时,就用专用的弓弦,按照尺寸将几个面拉平。这就开始把泥巴拉成片,上到圆形模具上,不断的转动,并用弧形括刀用力往上括。按标准工序完成了,把泥筒子提到晒场凉干。凉干后,将圆形瓦筒轻轻挤压,就成了几块瓦呸。然后就上码,装窑,烧制。堂叔学艺是认真的,各项技术流程他也都掌握了,倘若不是去卫校学习,他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手艺人啦。</h1> <h1>  上图:马家台小沟一景</h1><h1> 堂叔和我最好,他只比我大7岁。我常跟他在堰塘里嘻戏游泳,在薄坡里放牛放羊,在染涧沟里搬螃蟹,在陈家河里捉小鱼小虾,在黄粮坪卖木料,在新屋里的瓦场扳泥巴。我受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还要为我打抱不平。</h1><h1> 堂叔,还是我的救命恩人。1960年8月,天旱了,堰(水库)里边的水没那么深了,堂叔和他同年的小伙伴们在水里游泳。我和弟弟在水浅的地方戏水,突然一脚踏空,落入深水中。我妈妈在堰边上种菜,发现我落水了,急忙呼叫堂叔。堂叔赶快游过来,把我从水中救起,这才有了我的后来。文革时期,我在一中读书,造反派们把我们的东西都抢走了。我一个人又不敢去找,堂叔说陪我去,最后帮我找回了一口空箱子。我从部队退伍参加工作,只有一套部队发的铺盖卷。堂叔知道后,赶忙给我送来了一口装衣服的箱子,真是雪中送炭啊!</h1> <h1>  马家山一景</h1><h1> 堂叔长期在基层卫生所(院)当医生,他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学会了治病救人的本领。他把病人当亲人,把春天般地热情奉献给了病人。他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们的信赖,是黄粮镇医院聘任的第一个副主任医师。</h1><h1> 在基层工作,出诊多,坐班少。无论是三更半夜,晴天雨天,冰天雪地,患者的召唤就是命令,随叫随到,从不耽误。他经常到田间地头为患者们看病。农民们长个包啊,疥子啊,就在田间地头用手术刀给解决啦。</h1><h1> 基层都是全科医生,什么时候,什么病都要看。他刚分到高华卫生所不久,有一个妇女难产,他赶快骑自行车,到黄粮区卫生院找来了妇产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好歹拨不下来胎盘,急了一身汗。堂叔说,我来吧,他才想办法,把胎衣拨开,挽救了孩子,挽救了大人。患者逢人就讲万医生好。</h1><h1> 有一个妇女患者生孩子大出血,眼看不行了,山区交通不便,又送不出去。找来了堂叔,他根据病人病情,利用学到的止血知识,用消毒沙带朝子宫内膜里塞,成功止住了血,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到现在她还在说,是万医生救了她的命。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就是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啦!</h1><h1> 有一个孩子,休克很长时间,脸上都发黑了,看了几个医生,药也吃了,就是没效果,都说不行了。找到堂叔,他仔细为患者做了诊断,开了一角八分钱的药,招呼病人把药喝了,真是神啦!孩子很快转危为安。患者家属感激不尽,夸奖万医生是神医。堂叔却说,你要感谢前几个医生,要不是他们用药及时,你的孩子也不可能好的那么快呀!</h1><h1> 堂叔退休后,在县城的一个小诊所继续发挥余热。诊所的护士们怕和他上一个班,觉得他一来,大家都会太忙太累,因为找他看病的人实在是太多啦。护士们还说,万医生到诊所来后,把黄粮坪半匹山上的患者,都带到这儿来了。这说明他在黄粮镇看了几十年的病,积累了相当的人脉。</h1> <h1>  上图:堂叔1968</h1><h1> 堂叔对病人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他的家人,他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了为之奋斗的乡镇卫生事业。他曾经担任过黄粮镇医院的院长,书记。他在履职期间,更多的是关注老百姓的健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上。他既是一个好院长,他更是一位好医生。他不但有精湛的医术,人们更是崇尚他的医德。他把病人当亲人,而胜过亲人。他送医上门,送去的是春天般地温暖。在病人命悬一线的时候,竭尽全力地使他们脱离鬼门关。就是这样一个悬壶济世的好医生,却在9月8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医疗事业,实在是令人惋惜。人们将永远怀念他!</h1><h1> 2019年9月14日写于中国武汉</h1> <h1>  上图:退休前的堂叔</h1><h1> 附:堂叔的女婿李传华写的悼念文</h1><h1> 今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苍天流泪,草木含悲。我75岁的岳父万能田老大人因病医治无效,带着对儿女亲人的无限牵挂,带着对父老乡亲的深切留念,带着对人间温暖的美好记忆,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我们和父亲,阴阳两隔,风烟万里,一别千年,相见无</h1><h1>期。</h1><h1> 此刻,各位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前来为我的父亲送行。我代表我的兄弟姐妹,代表我们全家向各位表达我们内心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送我父亲最后一程,感谢你们熬更守夜与我们共同分担这份悲伤。</h1><h1> 我的父亲生于1945年那动荡的年代,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他勤学苦读,立志高远。1964年,19岁的父亲考入宜昌卫校,1968年被分配到高华卫生院上班。1977年,调入黄粮镇卫生院工作至退休,其间曾担任黄粮镇卫生院院长和书记。我父亲的一生,把菩萨般的慈悲献给了病人,把春风般的温暖献给了乡亲,把火红般的激情献给了事业,把赤子般的忠诚献给了村民。他千难万苦呵护着儿女,他千言万语唠叨着儿女,他千里万里牵挂着儿女,他千顾万盼疼爱着儿女——我菩萨般慈悲慈爱的父亲!</h1><h1> 今天,我的父亲,将带着对儿女和亲人的无限牵挂再次远行,我想父亲心中的远方不再是波澜壮阔的海洋和骏马奔腾的草原,而是故乡的村落炊烟。那里是父亲生命的绿洲,是父亲精神的港湾,是父亲心灵的牧场,是父亲灵魂的桃源。我亲爱的父亲,我敬爱的父亲:您虽已踏上另一个世界,但在生与死的岁月里,一捧黄土,隔不断我们对您永远而无边的牵念。我们只祈求您听从儿女和亲人的最后一句叮咛:您一路走好!</h1><h1> 2019年9月8日</h1><h3></h3> <h1></h1><h1>上图:高根儿埫</h1><h1><br></h1><h1> 北京战友张文福写的点评:</h1><h3></h3><h1> 化文兄中秋节发表的《乡愁》系列篇“堂叔”的故事,非常感人。马家台的山美、水美,马家台的人更美。</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篇充满了山野气息,夹杂着泥土风味的小说,是作者对乡村的一种眷恋。万能田多年身居区卫生所的底层,他救人于水火,治疗于危难之际,他服务于大山的人民。用白求恩的精神,救死扶伤。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提倡和讴歌的人物。他不愧是赤脚医生的杰出代表。</h1><h1>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正是少小乡土情。你在八月十五发表的乡愁系列篇,允满了乡情、亲情、思念之情。</h1><h3></h3> <h3>  上图:堂叔和他的家人在一起旅游</h3><h3>天津战友张玉的点评:</h3><h3> 万化文 ,《乡愁、堂叔的故事》有情有义,乡土气息浓厚,是乡愁系列又一篇好作品。[强][强][强]</h3> <h3></h3><h3><br></h3><h3><br></h3><h3>乡愁_永远流淌的小溪</h3><h3> 张文福</h3><h3>化文兄磨损了的记忆,</h3><h3>真的令人欢喜。</h3><h3>根在故乡,</h3><h3>不论漂泊万里,</h3><h3>思念近在咫尺、</h3><h3>永远不离不弃。</h3><h3>你的美,是年少的写真、永远定格在,青梅竹马的花季。</h3><h3>穿插在美篇里的图片,引人着迷,</h3><h3>马家台记录诠释着你无穷的记忆…,</h3><h3>无数老翁发小,</h3><h3>泣鬼神惊天地…,</h3><h3>许是山野“万”古常青,</h3><h3>让你落笔“化文”,</h3><h3>与大山同命运共呼吸。多少爱的人,</h3><h3>多少同乡邻里,</h3><h3>写不完的故事,</h3><h3>一段不悔的思乡之曲,</h3><h3>愿美篇回味漂香、芬芳满地…,</h3><h3> </h3> <h3>  上图:堂叔和家人旅游</h3> <h3>  上图:堂叔与外孙下象棋</h3> <h3>  上图:堂叔在网上下象棋</h3> <h3>上图:白果树</h3> <h3>上图:民居</h3> <h3>  上图:堂叔曾经游泳的堰塘</h3> <h3>上图:山路十八弯</h3> <h3>上图:前坡地</h3> <h3>上图:户溪晨晓</h3> <h3>上图:小路</h3> <h3>上图:远山</h3> <h3>上图:玉米地</h3> <h3>上图:马家山的太阳快要落山了</h3> <h3>上图:从高根儿埫地看后山</h3> <h3>马家院子的水田</h3> <h3>上图:峡谷深处</h3> <h3>上图:坑子堡儿</h3> <h3>上图:堂叔曾经劳作的地方_老林口儿</h3> <h3>上图:堂叔出生地</h3> <h3>上图:堂叔出生地__门上</h3> <h3>上图: 万根儿岭上</h3> <h3>上图:岭上</h3> <h3>上图:堰边上</h3> <h3>上图:堰塘</h3> <h3>上图:黄儿湾</h3> <h3>上图:弯湾地</h3> <h3>上图:老林口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