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文化初探

郴州市周礼文化研究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礼文化初探</h1><h3></h3><h3><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周凌雨</h5><h3><br></h3><h3>什么是周礼文化?周礼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礼、孝、和”为伦理观念,以“民”为立国之本,以“法”为治国之根,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古代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保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h3><h3><br></h3><h3>周礼文化是一套上行下效的治国之道。一方面要求统治者明德尚礼、廉洁守法,采用儒法兼容、德主刑辅的执政方针,通过勤政与科学管理让百姓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求国人尊礼仪、重道义、守规矩、讲诚信、知廉耻、崇孝道,维持君臣、父子、妇道等生活规则。</h3><h3><br></h3><h3>周礼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礼立序、以乐致和、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自强不息、忠诚无私、举贤任能、礼让为先、尊老爱幼等等。周礼文化主要有如下核心内涵:</h3><h3><br></h3><h3>第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古公亶父肇基西岐大地后,总结了一往的经验,采取了一系列的兴邦强国措施,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季历整军经武,打击来犯,开拓疆域;文王身陷囹圄,演译《周易》,回西岐后励精图治;武王雄才天略,文治武功;周公召公制礼作乐,扶助成王,讨伐商纣,无不呕心沥血,披肝沥胆,把一个弱小殷商诸侯国发展成为具有与朝庭对峙,直到推翻殷纣王朝,建立起一个统治长达800多年的大周王朝。周人探求追索,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h3><h3><br></h3><h3>后来,周人的后代又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人的道德联系起来,认为做到自强不息容易,做到厚德载物难。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担重大任务。一个民族经历艰苦的奋斗,会创造这个民族的兴盛,而守住这样的兴盛,靠什么?那就是“厚德”。</h3><h3><br></h3><h3>民族越兴盛越要厚德,否则,就不会长久。在这种思想的教化下,历史记载,周的先祖数代都有很好的德行和政声,他们发展农业,教民稼穑,改进技术,弘扬周礼,倡导德政,推进教化,以至于天下归心。周人的兴起、周朝的建立及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h3><h3><br></h3><h3>第二,忠诚无私的高洁品质。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尚未治理的仍处于动荡的国家。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可是他只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无法号令诸侯,周朝天下随时可能分崩离析。</h3><h3><br></h3><h3>在这种形势之下,周公只好以摄政王的名义,代替成王处理一切国家大事,从此掀开了国家大治的序幕。后来的七年间,周公呕心沥血让周室成为了一个空前的强大国家。此时,他觉得是时候让成王学会当君主,马上将权力交还给周成王,并悉心教导成王如何以仁德治理天下。</h3><h3><br></h3><h3>在国家危难之时,不顾诽谤临危受命让国家转危为安;在国家走上正轨四海升平之时,马上交还权力,不觊觎天子之位,周公此忠诚无私之心,一直被后人称颂。</h3><h3><br></h3><h3>第三,以人为本的社会准则。周统治者在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兴亡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眀德慎刑”、“敬天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强调“天命”的归属转移是以帝王能否“保民”为依据。</h3><h3><br></h3><h3>保民中的“民”相当于现在的“老百姓”,在当时既包括奴隶,又包括贵族,也就是“自然人”的群体。在周之前,奴隶没有完全的人格,把奴隶和物品一样看待,既可转送,买卖,也可随意杀戮、陪葬。周以后提出保“民”,把奴隶当人看,禁止陪葬和随意杀戮,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是对“人”思想认识上的一个极大飞跃。</h3><h3><br></h3><h3>周公根据文王“怀保小民,惠鲜孤寡”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安民、息民、康民、保民、裕民”,“敬德保民”的天人合一宇宙观,这些思想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源头所在。</h3><h3>第四,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礼记·大传》中记载的“三曰举贤,四曰使能”等是我们现在汉语中“举贤任能”一词的词源。周人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h3><h3><br></h3><h3>先周时期,自从文王执政以后,对人才的重视任用,认识非常明确,用人不分贵贱,不论出身门弟,唯才是用。姜子牙曾为殷商王朝官员,隐居时被文王请回周国,并被拜为军师兼任丞相。当时不满殷纣王朝残暴统治,投奔西周的殷商重臣辛甲、黄飞虎等,一经吸纳,便用人不疑,委以重任。对其他弃暗投明的原殷商官兵一概优待任用,对诸侯国来归顺者同样任用,发挥其作用。</h3><h3><br></h3><h3>《史记》载:“西伯……礼贤下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由于周邦执行了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使岐周大地成了众望所归的根据地,麾下集中了不少智能之士,成为推翻商纣王朝的重要力量。文王以后的周人强调国家治理要使用那些“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即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要德才兼备。</h3><h3><br></h3><h3>第五,礼让为先的道德风范。《礼记》中说:“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天下之礼……致让也。”周礼文化中倡导人们在功名权利上要先人后己,在责任义务上要先己后人;为政者要不怀私心,以强国富民为己任;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要谦虚,尊重别人,宁可失去功名权利乃至生命,也不能与人相欺,即周礼所追求的辞让与不争思想。</h3><h3><br></h3><h3>这一思想被孔子发展为“礼让”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舍生取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李世民又倡导“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宋代的范仲淹又将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声疾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h3><h3><br></h3><h3>这些思想的发展无疑都是周礼“辞让”思想的发扬光大,并且将其转化成了一种人生价值,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炎黄子孙为实现美好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同时也为我们当代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