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寻访

蓝天

<h3>各位同学,今天在骑行达人二十一排湯鲁宁同学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69年秋季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防空疏散战备演习》宿营地:</h3><h3>原:繁昌县新港镇芦南公社林业大队中心生产队,</h3><h3>现:繁昌县荻港镇赭圻村后冲(凌后村古民居)</h3><h3>经与我房东的儿子凌家虎会话当时家人情况后证实:凌后冲古民居就是我们曾经居住生活过的地方,非常高兴,一举成功!</h3><h3>在此,感谢鲁宁亲往指导,感谢小宝,王甘陪同,感谢姚玮辛苦驾车前往寻访,真情所至,收获了记忆中的你我和快乐!</h3><h3><br></h3> <h3>繁昌县荻港镇赭圻村 </h3><h3>枫阳古树</h3> <h3>赭圻村后冲村口</h3> <h3>进村路</h3> <h3>山溪边古树</h3> <h3>凌后冲古民居</h3> <h3>两块门牌</h3><h3>赭圻村后冲17号</h3><h3>后冲94号</h3> <h3>找到了</h3> <h3>铁将军把门,杂草丛生!</h3> <h3>就是这</h3> <h3>台阶在哪</h3> <h3>鲁宁在清草</h3> <h3>青石条台阶依旧</h3> <h3>正门朝南开</h3> <h3>村民开会学习劳动生产议事的地方</h3> <h3>这是村民集中政治学习,安排农活,宣布处理各项事务的中心大厅(家族议事厅)由政治队长掌管全局,生产队长主管农业和杂务。</h3> <h3>今不如昔,残垣断壁。</h3> <p>屋内生椿树</p> <h3>看到了晒箕</h3> <h3>那晚,我们8人就4张晒箕相依而卧,虽简却也快乐。</h3> <h3>它在述说过去承载的辉煌,现今却如此孤独凄凉。</h3> <h3>请看,保持完美的政治宣传壁画</h3> <h3>高举毛泽东思想的革命旗帜前进!</h3><h3>左:学大寨精神 右:走大寨之路</h3><h3>左:要进一步节约闹革命!</h3><h3>左:要拥军爱民 右:要斗私批修</h3><h3>右: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h3> <h3>老人家在思考</h3> <h3>毛主席说: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個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個新世界。</h3><h3>1968年发表</h3> <h3>内走廊门</h3> <h3>城墙青砖</h3> <h3>我们住过的小阁楼</h3> <h3>冲米石对窝</h3> <h3>房屋为青砖圆木结构</h3> <h3>思绪万千</h3> <h3>感言</h3> <h3>古民居的另一半在哪?</h3> <h3>中秋回村度假,马鞍山市二中高中生,认真学习。</h3> <h3>与上山干活的兄弟合个影。</h3> <h3></h3><h3>请问你们村有叫小龙,小虎,他们是堂兄弟,还有一个姐姐…</h3><h3>老乡,不着急,慢慢想,住哪,人在家吗?<br></h3><h3>有,家龙是哥哥出门打工去了,家虎是弟弟,家虎姐姐出嫁在外村,兄弟俩住家就在前面,隔路相望,那个打赤膊手端脸盆洗衣服的人就是家虎。</h3><h3>好,谢谢您!</h3> <h3>唉,老乡,别紧张,我只是想和你讲讲话,你叫小虎吗?</h3><h3>是的,我叫凌家虎,你们是下放学生?</h3><h3>噢,不是,我们是芜湖延安中学学生,<br></h3><h3>69年秋,大概也就是这个时间,因《防空疏散军事战备演习》来到这里,当时政治队长安排我们2人在你家吃饭,住在阁楼上,那时你大概7、8岁,还有一个叫小龙好象比你大2、3岁,还有个大姐,不知对不对。</h3><h3>对的,我61年出生,堂兄家龙今年60,姐姐70(去年走了)那时小,不记得,后来下放学生在村里,有点小印象。</h3> <h3>小虎,谢谢你,我们俩的对话证实了这栋古民居就是当年我们《防空疏散战备演习》宿营地。<br></h3><h3><br></h3> <h3>一举成功,找到了当年生活过的小山村,尽管时间很短,但记忆中有她,说明那样的集体生活还是有意义的。</h3><h3><br></h3> <h3>非常高兴,来,照像!</h3><h3>我打赤膊,不好吧,</h3><h3>没关系,就这样,我喜欢。</h3> <h3>请到家里坐坐,请你们喝茶,我用井里的泉水泡茶,非常香甜,比自来水好,山里的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身体好。</h3><h3>泉水泡茶就是好!</h3> <h3>小虎,这栋古民居没保护好,可惜了。</h3><h3>是的,数年前政府准备开发旅游业,给</h3><h3>100万维护,村里要150万,结果未能达成共识,老屋就废了。</h3><h3>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凌后冲古民居,正在慢慢的老去。</h3> <h3>村口那棵大桂花树呢?</h3><h3>啊…被村里卖了!</h3><h3>大自然馈赠的风水走了!</h3> <h3>还有村东头那棵皂角树呢?</h3><h3>哎呀,不讲了,皂角树结的皂角没人用了,树就被人锯了去做砧板。</h3><h3><br></h3> <p>小虎,你的手,真的很粗糙,但是,非常有力,知道你的生活艰辛和不易,多保重!</p> <h3>后山竹林</h3> <p>大哥,下次来时,先打电话告诉我,我和堂兄在家等你们,吃个山村家常饭。</p><p>好的,谢谢你,小虎!向凌家龙问好!</p> <p>见面不易,分手也难。</p><p>何时再来与你相见啊?</p><p><br></p> <h3>用了80年的干打垒房,冬暖夏凉。</h3> <h3>翻过那座山就是桃冲铁矿</h3> <h3>晒场静悄悄</h3> <h3>晒秋(芝麻 苞谷)</h3> <h3>我们到山上去</h3> <h3>多年生长的粗大拐枣(鸡爪)树,不知何因,也已枯死,而身边的樟木树却枝繁叶茂。</h3> <h3>板粟树</h3> <h3>柿子树</h3> <p>喜洋洋</p> <h3>实地考察</h3> <h3>通向山顶的竹林小道</h3> <p>歇肩</p><p>就是用山锄支撑肩上的毛竹,让肩膀休息一会。</p> <h3>双肩挑竹</h3> <h3>竹林</h3> <h3>赭圻村党群服务中心</h3> <h3>图片:姚玮 湯鲁宁</h3><h3>音乐:时间都去哪了(钢琴曲)</h3><h3>编辑:席发荣</h3> <p>席发荣:</p><p> 各位同学,中午好,在姚玮同学的鼓励帮助指导下,这是我第七篇作文,感谢您的阅读,给我增添动力,让我自信,我很高兴。我的作文素材来源于各位同学的点滴,自当珍爱,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写作,争取进步。</p><p> 当年生活过的小山村,尽管时间很短,但记忆中有她,说明那样的集体生活还是很有意义的。</p><p> 我抛砖引玉,期待同学您心中的故事发表,让我们共同分享。</p> <p>姚玮:</p><p> 记录完整,真实细致,被遗忘的时光终于在不懈的找寻中慢慢地得到修补,非常有纪念意义!</p><p> 那时,因年少不会洗衣,感谢同学孙明珠大姐总是帮我洗衣袜,让我铭记至今。</p><p> 那是一段被渐渐遗忘的时光, 同学们可以借此篇的启示,把自己的记忆系统的写出来,使这段时光更加完整。</p><p><br></p> <p>罗兰英:大家早上好!</p><p> 清晨打开手机,看到《故地寻访》美篇,随着图片追忆往事。一幅幅画面虽残、破,却勾起了我残留、模糊的画面,那时我们那么天真,当时我蒋光华,蒋芜蕊,余凤四人一组,也住在队长家的阁楼上,两人一床,睡在吱吱呀呀的的竹床上……时间真快呀,如今的我们已是年近七十的老青年了。谢谢你们五位,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年代。你们辛苦了!!!</p> <p>翟晓琪:</p><p> 席排,你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美篇做的好极了,把我们带入了那个青涩的年代。大树下我忆起当年我们几个女生走不动了,坐在暮色中,呆傻地看着远方的村落,突然传来男生呼唤我们几个人的名字,顿时一阵䁔流从我们心头涌过。男生找到我们,接过我们的背包,把我们领进村子。在那时,男女生还不太说话,可在异乡,就成了亲人。</p><p> 看着山间的竹林小径,我忆起我和倪小琳吃着房东家的小山芋,快乐极了,觉得好甜,可房东说这些小红薯是给猪吃的,你们喜欢吃就尽管吃。我俩挺高兴的,天天去锅里拿着吃。小琳还记得吗?</p><p>倪小琳:</p><p> 小琪说的对,那段美好的时光很快乐,记得那是我们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乡村一切都很好奇,那里的自然环境很清新很美,老乡家的大锅饭很香很好吃,我们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知道了皂角能洗衣服,红薯搅碎晒干可以做凉粉,记得我和晓琪住在一个农户家,和那家人相处的很好,走时还依依不舍,大家说的好,往事的回忆也是一种乐趣。</p> <p>洪莉萍:</p><p> 席排,你真有心,谢谢你的美篇,你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年代,看了好感人,谢谢!</p> <p>周正开:</p><p> 席排长是你们的辛勤奉献才有这感人的美篇。谢谢同学们!</p> <p>葛立仪:</p><p> 美篇越来越精彩,生动!记录完整,把我们全班同学又仿佛带回到当年军事疏散演习的现场!其中讲的皂角树对我印像很深!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当年还在树上摘了几个皂角带回家,看看能不能洗衣服去污!我记得是两个女生在一老乡家住宿的,他们种的白萝卜好好吃,又脆又甜!也不记得和我同住的是哪位女生了!</p><p> 五位同学的《故地寻访》真是耐人寻味!非常感谢!用心!用情!</p> <p>杨建英:</p><p> 谢谢席排的作文《故地寻访》,让我们再次看到凌后冲美丽的山林风景。</p> <p>方桂芬:</p><p> 席排及几位同学,你们辛苦啦!你们真真切切的寻访纪实,让我们拾回了记忆,找回了美好的青春时光!找回了同吃同住小时候天真无邪的同学情!地点环境仍依旧,但我们已是花甲老人了,半个世纪的时光回不来了!让我们永远记住吧!再次感谢!</p><p> 续: 你们精神可佳!佩服你的超强记忆,介绍详细。已过了半个世纪的故事,我只能去听你们说说,那个时期朦胧的我很遗憾,已拾不回过去的事了!〈赛芬比我记得多)看到有些图片,虽然杂草丛生,但挡不住青山绿水,地道原生态,真实很美!故地寻访我收藏了!</p><p>学生时期的照片等我回芜湖后再找找!晚安!不好意思太迟了吧,这就是广州生活。(2020.4.15.23:16)</p> <p>周赛芬:</p><p> 感谢席排作《故地寻访》美篇,感谢五位同学寻找二十排青春时光《林业大队凌后冲》的集体体验生活,记得从芜湖步行到凌后冲的那条黄泥加石子的路,好长噢!记得和同学们都吃过甜山芋,白萝卜,咸莱,大锅粥,还有和桂芬同住的小阁楼,房东孙女大姐,还有凌后冲的青山小溪!……二十排青春时光的回忆!我们会永远记住!</p> <p>湯鲁宁(二十一排)</p><p> 为寻找五十年前(1969年)战备疏散的落脚点,芜纺延安中学(现芜湖十一中)二十排的几位同学约我带路开车去了趟繁昌寨山脚下的“繁昌县芦南公社林业大队”(现为荻港镇赭圻村),他们是看到我在朋友圈里发的寻访故事得到相关线索和获得启发的。</p><p> 经走访,他们如愿的找到了当年的房东,找到了还没有被拆掉的曾住过的老房子,都开心的不得了哦!</p><p>老房东虽已故去,但当年的小龙、小虎(比我们还小一些,才六十左右)都还在老地方居住,说起当年的故事也是激动的不得了哟!</p> <p>施佩佩:(二十八排)</p><p> 五十年前的经历,五十年的记忆,五十年后的寻找真的不容易...... 为你们点赞!</p> <p>董大洪:(二十八排)</p><p> 也是印刻在我心中的美好记忆!谢谢老同学们! </p> <p><br></p><p>张桂芳:(二十八排)</p><p> 找回五十年前的记忆!为你们点赞👍!</p> <p>潘世鸿:(我附中十一排同学)</p><p> 看到此篇勾起不少回忆,我与辛建平住十九排集中的队屋,分配在二十排那个村的一户人家吃饭,山芋吃了许多还能吃三碗饭,想起来都不好意思一一一一。&nbsp;</p> <p>徐善喜:</p><p> 这次席排等五人,重返在青少年时代蹲过得地方,并用相机记录了当年蹲过地方的場景,照片上有老旧房子,有的房子倒了破了,墙上还有文革时期的标语,环境很沧桑,改革开放没改到这里,留下了历史,原生态被破坏的环境。也勾起了我的回忆:</p><p>1969年全国性拉练军训。延安中学也不另外,10月中下旬,延安中学开始了奔赴繁昌县芦南公社的拉练军训,开始队伍还成形,到后了,就三个一阵,五个一阵,我,周正开,朱旭初一阵,周正开和朱旭初一路走一路聊,我是闷头走路,到了芦南公社,林业大队,中心生产队,我和朱旭初被分在一位60岁大爷社员家里,大爷人瘦,精干,背微驼,跟现在的我有点相似,个头比我略高,后了知道是共产党员,大爷每个星期挑一担柴到公社食堂,一百斤十几里路不歇肩,无私奉献!这就是共产党员!在生活上,我和朱旭初被大爷安排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在吃的方面,早上一碗稀饭,几个山芋,一碟小菜,中晚餐吃干饭,菜是有荤有素,加几个山芋,日子过得挺好。当时看到中心生产队的风景是不规则的一排瓦房,在其它地方也有房,我没有认真看,不知道。周围长的有树有毛竹,整个生产小队被一片绿色三面包围,小村庄的东面,有一片开阔地,开阔地中心有一条弯弯的小溪,小溪很浅,水流不停,两边有很多大小不等的鹅卵石。我们班同学在里面洗衣服,当手碰到水里,感觉刺骨的凉,当时是10月中下旬,六七十年代冬天来的特别早。我们到芦南公社拉练军训,实际上是一次旅游,在中心生产队西边偏北有一座比较高的大山,叫寨山,我们几个同学选择一天爬寨山,早上吃过早饭,浩浩荡荡向寨山出发,来到山脚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爬上山顶,感觉山不怎么高,也不怎么累,为什么?因我们正年轻旺盛!山顶上有一个用加过工的方木做的辽望塔,没有梯子爬不上去,塔柱上刻了不少XXX到此一游,证明这个山是个名山。从寨山再望西边走就是長江,長江下游是新港,在中心生产队的西北边,我们又选择一天到新港,到新港十五里路,我们到了新港,江边有一排不规则的平房,在平房外面,有一排用造船剩下的废料扁铁栏成的一道围墙,从那里能看见江里靠在码头的几艘拖头,船驳子,码头很简陋,看不见人,走马观花,回去。又过了几天,我们又到荻港,荻港在長江上游,在中心生产队的西南边,又是十五里路,在我们还没到荻港码头时,就看到一列火车吼叫着驶过来,原来这里有一个桃冲铁矿山,归马鞍山管,火车轨道通马鞍山钢铁厂,这里开采的铁矿,装上火车直接送往马钢。我们到了荻港码头看了看,比新港码头规模大些,大同小异,也看不到人,连一个小摊,小贩都没有,你要是饿了只有忍住,还是改革开放好,到处都是卖吃的,卖用的。在繁昌芦南公社,我们大约住了三个月左右,有很多同学都想家,我觉得无所谓。快要过年了,我们约有10个同学左右,步行到繁昌火车站,准备坐火车回芜,到了火车站站台,火车来了,人很多很拥挤,我们带了行李是没办法上火车的,我们经过快速协商,先上去一人,东西从窗口塞进车里,这时姚玮自告奋勇跳上车,我们把行李塞进窗口,姚玮伸手接,很快行李全部塞进车里,我们一个个登上车,火车起动,徐徐的开往芜湖。其他有很多男女同学怎么回芜?我就不清楚了。1969年芜湖延安中学拉练军训,宣告在1970春节前全部结束。</p> <p>朱旭初:</p><p> 好!善喜兄,客观详实!回到青少年时光,可贵可圈可点可赞!点赞!点赞!</p><p>葛立仪:</p><p> 徐善喜的回忆录写得不错,有声有色!只是军事拉练的时间写得太长了,我只记得是半个月时间!是十一月份天冷了,吃白萝卜,山芋,老乡己开始腌萝卜了!军训完还回学校上课的!</p><p>杨建英:</p><p> 徐善喜 你的记性真好。</p><p>周正开:</p><p> 善喜看了你的作文心已回到当年。谢谢你!</p><p>方桂芬:</p><p> 徐善喜同学你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当年同学们刚跨出校门的真实故事,值得重温!为你好记性点赞!</p><p>席发荣:</p><p> 善喜兄,记忆中的故事一定是最美好的,正如你所说,那年拉练军训是一次快乐的旅游(那个年代的农家乐)时间长一点也挺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