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距离

快乐的渔

<h3><b>初秋的北京退去了姹紫嫣红,连天空也是浅浅淡淡的了。</b></h3><h3><b><br></b></h3><h3><b>蝉儿仍在引亢高歌,声音虽无颜色,仍能听出夏天绿意盎然的音符,甚至还有对生命极限挑战的快意。</b></h3><h3><b><br></b></h3><h3><b>窗外的阳光毫不吝啬的洒进来,已见不到夏天的灰闷,一切都是透亮而干爽的。只见阳台上多了晾晒的花生、红辣椒和亮晶晶的柿子,组成了色彩和丰收的景象。</b></h3><h3><b><br></b></h3><h3><b>热情的阳光总是撩拨着人们要干点什么,心里有了买点小饰品让家里再多点秋天味道的冲动。</b></h3><h3><b><br></b></h3><h3><b>把自己收拾的美哒哒的要出门时不禁迷茫了,要去哪儿买呢?</b></h3> <h3><b>前两年为了美化环境北京市内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全都迁到城外了,包括承载着80后90后北京孩子记忆的25岁的天意批发市场,有很多孩子美的启蒙就是从那里开始的。</b></h3><h3><b><br></b></h3><h3><b>天意市场的主楼是孩子们童画书中的城堡。</b></h3><h3><b><br></b></h3><h3><b>商城门口的师徒四人,楼顶的动物世界都是孩子们很好的玩伴。</b></h3><h3><b><br></b></h3><h3><b>每年的圣诞节、过年孩子们的贺卡差不多是由这里来承包的。某个周末三五好友一起来这里选择贺卡,选好贺卡还会去看看小饰物和衣服。女孩子头上的饰物和男孩子的帽子差不多也是来自这里。<br></b></h3><h3><b><br></b></h3><h3><b>每年过年之前大人都会带着孩子们到这里准备一些过年的东西--布置屋子用的拉花,门口贴的福字和对联,以假乱真的娟花等。买好年货,孩子们总会使出浑身的解数让大人给买心仪乙久的东西。<br></b></h3><h3><b><br></b></h3><h3><b>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颜色的搭配,穿衣的格调从这里入门,书中的工艺品也在这里有了实际的认识。</b></h3> <h5><b>天意市场的主楼</b></h5> <h3><b>周围的大商场出于效益的考虑也见不到工艺品的踪影。<br></b></h3><h3><b><br></b></h3><h3><b>前段时间去了一趟以价高物美著称的生活馆:特力屋,那里面现在也见不到工艺品了。</b></h3><h3><b><br></b></h3><h3><b>这是我最爱逛的一间生活馆。以前你出不了国购不了漂亮东西的遗憾都能在这里解决。</b></h3><h3><b><br></b></h3><h3><b>它里面的水晶制品是我的最爱,装修时可是买了不少,花瓶和娟花也是很有特色很漂亮质量一流,日本的瓷器、康宁的餐具让你爱不释手。琳琅满目包装精美的小食品勾起了你的食欲。</b></h3><h3><b><br></b></h3><h3><b>在特立屋里你就能找到装饰一间欧洲贵族餐厅和客厅的所需要的的任何东西。</b></h3><h3><b><br></b></h3><h3><b>现在的特力屋面积只有原先的一半大了,另一半出租成了射箭馆,东西也寥寥了。已提不起你逛它的兴趣了。</b></h3> <h3><b>难道现在的人们已经不需要美了吗?</b></h3><h3><b><br></b></h3><h3><b>有人说网购(原先指X宝现在应该加上拼xx)让人民的审美和生活品质倒退了20年。</b></h3> <h3><b>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b></h3><h3><b><br></b></h3><h3><b>毛姆说“美是奇异的,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的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东西。”</b></h3><h3><b><br></b></h3><h3><b>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在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有一个领域可能是例外:审美。</b></h3><h3><b><br></b></h3><h3><b>当代中国人过的是一种缺乏美感的生活。</b></h3><h3><b><br></b></h3><h3><b>有外国人说中国只有古代美学没有现代美学。</b></h3><h3><b><br></b></h3><h3><b>中国美学在扬弃自身传统的同时,对崇尚的外来文化又未深得精髓,表现在审美的创造力上,便是一种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塑料美学。</b></h3><h3><b><br></b></h3><h3><b>表现在</b></h3><h3><b>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b></h3><h3><b>网红脸的泛滥</b></h3><h3><b>到处充满着番茄炒蛋的色彩</b></h3><h3><b>就连孩子们的教材的插图也越来越充满着花花绿绿的塑料感。</b></h3><h3><br></h3> <h5><b>美的教育应该从孩子做抓起,可你看看现在孩子们接触到的美是什么样的</b></h5> <h5><b>这些参加选美的女孩是不是从一个模子出来的?有分辩感吗?你能分辨出谁是谁吗?</b></h5> <h5><b>从北到南你所到过的城市是不是都长这个样子的</b></h5> <h3><b>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守护者代表冯骥才说"我们把660个城市基本变成一个样子,只用了20年时间,这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悲剧,也是对自己文化的无知。”</b></h3><h3><b><br></b></h3><h3><b>但无论冯骥才们多么痛心疾首,那个容纳着泥人张、刷子李的故园都在慢慢消失不见,中国“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已经到来不可逆转。</b></h3><h3><b><br></b></h3><h5><b>不断切割天际线的摩天大厦、巴洛克风格配上宋体加粗的政府大楼、耳机线般纠缠的高架天桥、宛如摊鸡蛋灌饼的城市路网、千篇一律的行道绿植以及夜夜广场舞的音乐喷泉广场,都几乎成为全国城市建设的标配。</b></h5><h3><b><br></b></h3><h3><b> 你无论在哪个城市看到的火车站、高楼大厦、步行街、巷子、追求越来越大的广场都不会有违和感。</b></h3><h3><b><br></b></h3><h3><b>城市建设己沦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b></h3><h3><b>它不是设计师和群众的作品,是领导者权力的作品。</b></h3><h3><b>这些领导者往往是美的缺失者。追逐的是成就与实力,崇尚的是实用主义和夸张主义。</b></h3><h3><b>审美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但凡与无用有关的东西均遭抛弃。</b></h3><h3><b><br></b></h3><h3><b>改革开放后人们从贫困中解放出来,旧城被拆除取尔代之的是千篇一律、高大上的建筑。</b></h3><h3><b>随着生活的越来越富足,又开始建仿古旧城。</b></h3><h3><b>旧街区改造的模式多半如此,拆除破败建筑,仅保留不可拆除文物部分,加建全新的“旧房子”,最后招商,招来的基本跟吃有关。</b></h3><h3><b>所以,也可将之称作“饮食型城市公共空间”。小商店比肩随锤,门脸花花绿绿。</b></h3><h3><b><br></b></h3><h3><b>仿旧城就是圈养的生活样本,供游客和网友凭吊与追昔。</b></h3><h3><br></h3> <h5><b>老济南火车站</b></h5> <h5><b>新修建的大而气派的济南火车站,就是缺失了美感</b></h5> <h3><b>是否协调美观并不在这些城市规划的考虑范围之内。</b></h3><h3><b><br></b></h3><h3><b>协调美观在城市建设中太重要了。</b></h3><h3><b><br></b></h3><h3><b>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b></h3><h3><b><br></b></h3><h3><b>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喜欢用国际顶尖设计师来设计城市地标性的建筑,可是作品出来后往往受到人们的诟病。</b></h3><h3><b><br></b></h3><h3><b>一流洋设计师的设计水平虽然没有问题,但他们缺乏诚意,作品个性十足,为当地文化考虑不够多。</b></h3><h3><b><br></b></h3><h3><b>就拿广州地标性建筑广州歌剧院来说,设计者是“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获奖者扎哈·哈迪德,她设计的广州歌剧院“圆润双砾”,从外形看很像散落在江边的两块石头,虽然很美,与周边小环境也较融洽,但有人认为,扎哈的“石头”放在广州可以,放在东京、纽约也可以。<br></b></h3><h3><b><br></b></h3><h3><b>杜聿明为香港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就是比较成功的作品,与香港的风格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b></h3><h3><b><br></b></h3><h3><b>而他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没有那么成功,白色的外墙不适合北京的气侯,而且白色也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b></h3> <h5><b>徽州的建筑白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春天金黄色的油菜花又像是上天在淡雅中挥洒了一抹艳色,一切都是浑然一体,因而被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b></h5> <h5><b>西藏卡久寺</b></h5> <h5><b>布达拉宫</b><b><br></b><b>在西藏依山而建与山合为一体的建筑群——宗教寺院、宫殿和普通民居,大量使用浓墨重彩的白红黄黑和蓝色,这几种颜色反复穿插组合,形成多样的建筑风貌。</b><b><br></b><b>红、白是藏族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色彩。<br></b><b>佛教崇尚白色,藏传佛教视白色为“神圣、崇尚”;红色与藏族古老的苯教有关系,藏族认为红色是权利和尊严的象征,是英勇善战的刺激色,人们常以红色来纪念宗教领袖及英雄人物。<br></b><b>除了受宗教影响外,藏族建筑色彩还受生活习俗的影响。他们生活在白白的雪山中,喝着白色奶,吃着红色肉,包括他们穿的衣服和奉献的哈达也是白色。</b><b><br></b><b>黄色在西西藏传统建筑中作为一种象征权利的颜色,是一种高贵的颜色,金顶是宫殿和寺院最亮眼的一笔。</b><b><br></b><b>西藏的天空蓝的纯粹高远,如同被神祝福过。因而千年前蓝色对被人们列入笨教典籍,称为神圣的颜色。</b><b><br></b><b>走在朝圣的路上,白色的山峦、蔚蓝的天空、飘扬在空中艳丽的经幡感动的人们泪流不止。</b></h5> <h5><b>上图是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有800年传承的四合院,根植于北京人的血脉中。</b><b><br></b><b>下图是改建后的菊儿胡同。<br></b><b>改造后的四合院在功能上要增加很多,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多大奖,深得外国旅游者的喜爱。但并不为北京土著所接受,他们认为它的主体是徽派建筑失去了北京四合院的精髓,并且在安全性和隐私性上要差很多。</b></h5> <h5><b>香山饭店</b></h5> <h5><b>香港中银大厦</b></h5> <h5><b>广州歌剧院</b></h5> <h3><b>中国现在城乡建设中最恶俗的是县、区、镇政府和有钱的暴发户所修建的山寨建筑。</b></h3><h3><b><br></b><b>我们很容易就在南北各地看到似曾相识的加州小镇、澳洲风情、纽约大厦、江南园林,彼此面貌雷同,缺乏识别性。</b></h3><h3><b><br></b><b>据统计出现山寨最多的是天安门城楼,高达十几处。</b></h3><h3><b><br></b><b>在城乡建设中山寨建筑是不可避免的,但市政主管者和建筑担当者不要照搬照套,找出适应本地的变通形式,才能化蛹为蝶,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如果只是一昧的山寨就很丑陋了。</b></h3> <h5><b>安徽某区政府办公大楼与美国国会大厦。</b></h5> <h5><b>江苏某村山寨天安门与山寨罗马别墅</b></h5> <h5><b>各地的山寨天安门城楼</b></h5> <h5><b>承德普宁寺(上)与西藏桑耶寺(下)<br></b><b>这是一个成功案例。因地制宜,既有与原形神似又有新意</b></h5> <h3><b>千篇一律不仅表现在建筑上还表现在众人同一张脸上,人人渴望拥有网红脸。女性锥子脸大眼睛,男性充斥着阴柔之美。</b></h3><h3><b><br></b></h3><h3><b>当美的标准整齐划一,不再有个性和棱角时,美的世界便显得空虚而苍白,生活就会变得无趣。</b></h3> <h3><b>你带笑地向我走来</b></h3><h3><b>月色与血色之间</b></h3><h3><b>你是第三种绝色。</b></h3><h3><b><br></b></h3><h3><b>人们常用余光中诗中的第三种绝色来形容香港上世纪90年代的女演员。</b></h3><h3><b><br></b></h3><h3><b>她们不一定都是锥子脸或是高鼻梁,她们的美,可以是性感的、英气的、娇柔的、妩媚的。各有各的特色,个个鲜明。</b></h3><h3><b>坦荡如清霞<br></b></h3><h3><b>风韵如曼玉</b></h3><h3><b>英气如祖贤</b></h3><h3><b>娇俏如朱茵</b></h3><h3><b>明艳如淑贞</b></h3><h3><b><br></b></h3><h3><b>再怎么也看不厌的是真实的、随心的、有趣的人,是不会被时间的长河湮没的。</b></h3> <h3><b>人脸之美,本该是多样性的,现在竟然也能变得千篇一律,就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别无二致</b></h3><h3><b><br></b></h3><h3><b>非标准的美才是稀缺的美,如果所有的美都是一模一样的,那世界该多么单调,就称不上美了。</b></h3><h3><b><br></b></h3><h3><b>比起精致的五官,更应该看重的是眉眼神态和整体的气质。</b></h3><h3><b><br></b></h3><h3><b>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从来就不缺少美,缺少的往往是意趣盎然、跳脱骀荡的灵魂。</b></h3><h3><b><br></b></h3><h3><b>但在网红当道的当下,只要你够漂亮就能拥有流量和资源。</b></h3><h3><b>当你拥有足够多的流量你就拥有了一切。</b></h3><h3><b><br></b></h3><h3><b>当红流量杨颖演戏时不是抠图就是全程瞪眼,没有一点点演技,让观众看的都替她尴尬。</b></h3><h3><b>在演《孤芳不自赏》时,她不仅演技不好,还常常耍大牌、抠图、用替身,可她竟拿到8000万的片酬,真不知为什么。</b></h3><h3><b>在记者问她凭什么拿这么高的片酬时,杨颖说了一句无耻的无下限的话:“上天给了我这个容貌,就应该得到这些,所有我就值这个价”</b></h3><h3><b>不仅没有演技,还没有智商情商,真是让人无语了。</b></h3><h3><br></h3> <h3><b>那些当红娘炮们也好不了哪里去。</b></h3><h3><b><br></b></h3><h3><b>只要流量够多就可以拿到国际大牌的代言。</b></h3><h3><b>就可以在片场抠图。</b></h3><h3><b>现场就可以台词全程只念12345后期再配音。</b></h3><h3><b><br></b></h3><h3><b>偶像们不需要作品,光是靠名气便能摘得最佳歌手桂冠,有人甚至可以全程假唱办完整场演唱会。</b></h3><h3><b><br></b></h3><h3><b>审美不断倒退。</b></h3><h3><b><br></b></h3><h3><b>2018年四月的一天范丞丞在微博上晒了两张脸敷面膜的自拍照。</b></h3><h3><b>问大家想看他敷面膜后的脸吗?如果想看就要付费60元才能看。</b></h3><h3><b>八万粉丝付了费。</b></h3><h3><b>一觉醒来范丞丞收入480万。</b></h3> <h3><b>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孩子们一心一意想做网红,当流量明星。连选美比赛都懒得参加了。都想一夜成名。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选美比赛上越来越看不到绝色了,基本上都是整容脸,没有辨识度。</b></h3><h3><b><br></b></h3><h3><b>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选出的港姐,基本上是走两条路。</b></h3><h3><b><br></b></h3><h3><b>一条路像李嘉欣那样嫁入豪门当阔太太,这是那时大多数女孩子们想走的路。嫁入豪门就由麻雀变凤凰。</b></h3><h3><b>据讲李嘉欣嫁掉后,香港所有的阔太太都长舒一口气,不要再提防她当小三抢走老公了。</b></h3><h3><b>香港人不会把这种阔太太当港人的光荣。</b></h3><h3><b><br></b></h3><h3><b>他们引以为傲的是张曼玉。</b></h3><h3><b>她最开始也是因为虚荣心走上选美之路,最开始也是花瓶,但她知道人生之路要靠自己,做演员就要靠演技,难得的没有走上一条美貌的捷径。</b></h3><h3><b><br></b></h3><h3><b>现在在这娱乐至死的年代,在网红抖音泛滥的年代,那些善于经营自己的女孩,甚至通过微博、抖音、小视频就能让自己的知名度超过港姐冠军。</b></h3><h3><b>现在的女孩不需要像上一代女星那么拼命,将大把青春光阴留在演艺圈,三四十岁后仍独身寻寻觅觅,她们讲究快速成名,然后挑定一个男人就收手,就像梁洛施那样。</b></h3><h3><b><br></b></h3><h3><b>今时今日,美女哪怕不入娱乐圈或不嫁豪门也能生活得很好,像范冰冰说的,我就是豪门,我不需要嫁豪门。</b></h3> <h5><b>越来越被吐槽的香港小姐选举</b></h5> <h3><b>在整个东南亚都流行蛇精脸和小鲜肉以阴柔为美的的大环境下,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就要让孩子们明白流量明星是靠不住的,今天你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受到追捧,明天就可能被抛弃,就像王源的一支烟就让他人设崩塌。</b></h3><h3><b><br></b></h3><h3><b>20多岁的美是昙花、是爹妈给的,30岁以后的时光才是人生、才是自己写成的。</b></h3><h3><b><br></b></h3><h3><b>美就是做自己。</b></h3><h3><b><br></b></h3><h3><b>允许那些岁月的痕迹出现在脸上,那其实正是美的一部分。</b></h3><h3><b><br></b></h3><h3><b>汗水浇灌出来的美丽,从岩石里开出向上之花。虽然有缺憾,但本质仍是拼搏,散发出耀眼的光芒。</b></h3><h3><b><br></b></h3><h3><b>所谓光芒,绝不止源于皮囊,那是份由内到外的绽放。</b></h3><h3><b><br></b></h3><h3><b>这个月巩俐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和老公一起发的官宣震撼了吃瓜群众。</b></h3><h3><b><br></b></h3><h3><b>身材苗条,身上无赘肉,从内到外散发着满满的自信。</b></h3><h3><b><br></b></h3><h3><b>和巩俐同期或者后期的四大花旦和四小花旦们,大多退隐或者半退隐了,也没有巩俐这样强大的气场了。</b></h3><h3><b><br></b></h3><h3><b>巩俐的美来源于她的自律和敬业。她现在正在接拍电影《中国女排》演郎平。为了拍好这个电影,她正在体验生活,和女排共同生活几个月了。正是这种体验生活,让她的身材更加紧致。</b></h3><h3><b><br></b></h3><h3><b>巩俐出道30年演了30部电影。每演一部电影,她都认认真真的体验生活,用心把角色演好演活。</b></h3><h3><b><br></b></h3><h3><b>敬业是刻在巩俐骨子里的东西。而当女人专注的时候,她就是美的,甚至又美又年轻。</b></h3><h3><b><br></b></h3><h3><b>我们再来看看流量之王杨幂。</b></h3><h3><b><br></b></h3><h3><b>她最近5年演了24部电影16部电视剧,数量惊人吧。有时一天要赶几个场。可以想象出她演的东西的质量了。</b></h3><h3><b><br></b></h3><h3><b>口碑越来越差。</b></h3><h3><b><br></b></h3><h3><b>她的心思好像不在戏上。<br></b></h3><h3><b><br></b></h3><h3><b>她疯狂接戏,但注意力都在流量和曝光度上,没太关注作品质量。</b></h3><h3><b><br></b></h3><h3><b>可以说她更在乎的是钱和名气,而不是演戏本身。</b></h3><h3><b><br></b></h3><h3><b>昨天有看到一个消息说有上千名杨幂老粉联名写信,公开抵制偶像杨幂的公司嘉行传媒,让杨幂别光顾着演假大空的偶像剧和风评较差的自制剧,而是去演好作品,成为一个专业实力过硬的演员。</b></h3><h3><b><br></b></h3><h3><b>然而有什么用呢?</b></h3><h3><b><br></b></h3><h3><br></h3> <h3><b>现在国人审美盲区还出现在穿衣和装修上。</b></h3><h3><b>存在着跟风和从众。</b></h3><h3><b><br></b></h3><h3><b>现在国富民强,大家对穿衣打扮和生活环境有了追求。</b></h3><h3><b>逐渐摆脱了众人一身衣、家里一片灰的情况。</b></h3><h3><b>对服装款式和质量有了要求。</b></h3><h3><b>由于长期缺失美的教育,品味还有待于提高,还不能完全摆脱土和俗和穿衣单调,特别是冬天,差不多人手一件冲锋衣和羽绒服,走在大街上分不出哪是女哪是男。</b></h3><h3><b><br></b></h3><h3><b>现在国人穿衣和装修有一个很好笑的现象。</b></h3><h3><b><br></b></h3><h3><b>50、60、70后的大妈们,对生活有着极度的热情。</b></h3><h3><b>在困难中度过了青春期,厌恶压抑的单颜色,对浓烈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极度热爱,恨不得把花园穿到身上,一个个穿的五颜六色花团锦簇。</b></h3><h3><b>最车祸现场的是她们还钟情于旗袍。大妈级别的人了免不了要发福,要有点肚腩。<br></b></h3><h3><b>国粹旗袍美是美,穿在风华绝代的张曼玉身上尽显人间尤物的风姿。</b></h3><h3><b>可是穿到这些发福的大妈们身上就有点走样了。</b></h3><h3><b>就像大妈们把梯田穿到了身上,肚子上一道一道的沟壑清楚可见。</b></h3><h3><b>那真是丑的惨不忍睹。</b></h3><h3><b>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就是被一个穿旗袍的大妈刺激的。</b></h3><h3><b>看到她肚子上的三四道沟壑,真的是不忍目睹,落荒而逃。</b></h3><h3><b><br></b></h3><h3><b>还有大妈大爷们装修的家也是充满了色彩和贵气。</b></h3><h3><b>不管如何体现一定要有番茄炒蛋,那可是皇宫的颜色,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出我们的富足。</b></h3><h3><b>至于俗不俗可以姑且不虑,这样才有生活的气息。</b></h3><h3><b><br></b></h3><h3><b>我的房子我做主。</b></h3> <h3><b>另一方面中国的年轻人和讲究品质生活的人又追求性冷淡风的极简主义</b></h3><h3><b><br></b></h3><h3><b>极简主义有一个法则,就是通过断舍离,抛弃一切无用的东西,禁用明艳的色彩,从而获得自由、舒适的内心空间。</b></h3><h3><b><br></b></h3><h3><b> 我们国家流行的简约主要来源于北欧和日本,北欧注重颜色质感,日本注重空间设计。</b></h3><h3><b><br></b></h3><h3><b>作为一股潮流,很多人没来得及分析明就跟风而上。</b></h3><h3><b><br></b></h3><h3><b> 曲解“极简风”的结果,就是舍弃鲜明的色彩。</b></h3><h3><b>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黑白灰成了高级感的代表。</b></h3><h3><b> 无论服装还是家居,通通舍弃了温暖的色彩,代之以黑白灰的“性冷淡风”。</b></h3><h3><b><br></b></h3><h3><b>以为空无一物就是极简,家里尽可能来只保留仅够生存的东西,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边断舍离一边买买买。</b></h3><h3><b><br></b></h3><h3><b>试想在冰冷的办公室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面对的又是冷冰冰少之又少没有设计的的家装,分不清是家还是办公室,身体能得到休息放松吗?</b></h3><h3><b><br></b></h3><h3><b>人们长期生活的环境没有了色彩没有了设计,还能有美吗?还能有创造力吗?</b></h3><h3><b><br></b></h3><h3><b>我有时路过东单,看到进出东方新天地大楼的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上班的白领们,她们清一色的着装是黑,乌泱泱的一片,很给人一种压抑感。</b></h3><h3><b>穿套装没关系是否能增加一点颜色呢?</b></h3><h3><b>一条腰带、一点头饰、一条项链或者一双式样活泼的鞋子,都能给人增加一点活力。</b></h3><h3><b><br></b></h3><h3><b>把简单粗暴、摒弃颜色和物品曲解为极简设计,扼杀了艺术的美感和创造力,实则是审美的懒惰与无能。</b></h3><h3><b><br></b></h3><h3><b>真正的极简,是繁中求简的生活态度,是从精神上断舍离。</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r></h3> <h3><b>梭罗说“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b></h3><h3><b><br></b></h3><h3><b>简单生活更是一种追求质感的高级生活方式。</b></h3><h3><b><br></b></h3><h3><b>如果想过上满是花香的怡人生活,你需要的不是一个精致的花瓶,而是要插上自己喜欢的鲜花。可以到大自然里去采摘野花,也可以去花市买一捧玫瑰。</b></h3><h3><b><br></b></h3><h3><b>提高生活品质的终极武器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活才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b></h3><h3><b><br></b></h3><h3><b>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张爱玲和莫言。他们两个人都是文学大家。可是他们对生活不同的态度,写出的文字也截然不同。</b></h3><h3><b><br></b></h3><h3><b>张爱玲说“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顶的绿叶"。</b></h3><h3><b>所以她的文字能走进人们心里受到众人的追捧。</b></h3><h3><b><br></b></h3><h3><b>莫言对生活就太麻木了,文字就缺少美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b></h3><h3><b>他在一篇散文《北京秋天下午的我》里你说:据说北京的秋天最像秋天,但秋天的北京对于我却只是一大堆凌乱的印象。因为我很少出门,出门也多半是在居家周围的邮局、集市活动,或寄书,或买菜,目的明确,直奔目标而去,完成了或得手了就匆匆还家,几乎从来没有仰起头来,像满怀哲思的屈原或悠闲自在的陶潜一样望着天。</b></h3><h3><b>但我在北京生活这些年里,几乎没有感受到上个世纪里那些文人笔下的北京的秋天。北京的秋天就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日历牌上的季节,使生活在用空调制造出来的暧昧温度里、很少出门的</b></h3><h3><b>我的午休时间很长,十二点上床,起床最早也要三点,有时甚至到了四点。等我迷迷瞪瞪地起来,用凉水洗了脸,下午的阳光已经把窗上的玻璃照耀得一片金黄了。</b></h3><h3><b>  </b></h3> <h3><b>记忆中我最早对美有认识是在我们学校的一个数学老师家里。</b></h3><h3><b>那时我差不多5岁左右吧。</b></h3><h3><b>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这个老师家里摆满了用沙土做的立体几何的模型,各种各样,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等,干干净净结结实实形状各异。</b></h3><h3><b>我们只能看不能玩。</b></h3><h3><b>就这样对我也有莫大的诱惑。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有时间就朝他家跑。怎么能有这么漂亮的东西存在?</b></h3><h3><b>也许是这些模型做的太栩栩如生,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等到上高中学立体几何时,很多女生都犯难,我一个文科生竟然学的兴趣盎然,考试时很少出错。<br></b></h3><h3><b><br></b></h3><h3><b>我真正意义上美的觉醒是从看韩剧开始,应该是2003年。</b></h3><h3><b><br></b></h3><h3><b>在这之前我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电视上呈现的画面,都是一种单颜色的生活,离美丽都有一段距离。</b></h3><h3><b><br></b></h3><h3><b>看了韩剧才知道原来吃饭不仅是吃饭,它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料理。</b></h3><h3><b>不仅以要烧熟、烧出味道为目的还要考虑造型和摆盘,餐具也要精致漂亮。</b></h3><h3><b>精致的餐具里摆上精致的食品就是一艺术品。</b></h3><h3><b>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购买漂亮、精致、特殊的餐具的爱好。</b></h3><h3><b>每次去特立屋都要买一两件回家,现在也是如此。我家里有几个大抽屉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餐具。</b></h3><h3><b><br></b></h3><h3><b>韩剧里呈现出的家无论多么清贫都会贴上墙纸,摆放一点绿植,让家显得不那么寒酸,充满了温暖。</b></h3><h3><b><br></b></h3><h3><b>韩剧里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穿的漂漂亮亮。<br></b></h3><h3><b>特别是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穿得都很时尚,大妈们穿的很随意,夫人们穿的很精致。</b></h3><h3><b><br></b></h3><h3><b>他们展现出的人物都有着温暖的性格,即使再坏的人也有善的一面。</b></h3><h3><b>极少的几部里面充满了勾心斗角,多数呈现给你的是儿女情长、家长里短。</b></h3><h3><b>记得当时超长片《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我真是看了n遍,看了又看。</b></h3><h3><b>喜欢他们温馨的大家庭生活。每个人都是乐观开朗、可爱又浪漫。</b></h3><h3><b>记住了郑宝石、史美子、李载顺等演员。</b></h3><h3><b>特别是郑宝石,他在《看了又看》里演的是一个法官,严肃沉稳。后来在看他的作品基本上就是一个喜剧角色了。</b></h3><h3><b><br></b></h3><h3><b>看了《浪漫满屋》后发现人的生活环境真的很重要。</b></h3><h3><b>生活在如画的环境里会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有了生活的乐趣和动力,对诗和远方有了切切的感受。</b></h3><h3><b><br></b></h3><h3><b>韩剧基本上没有大场面,也没有高大上的人物,可就是让你喜欢。</b></h3><h3><b><br></b></h3><h3><b>有时生活过于平淡了,感觉要释放情绪,我就去看韩剧,和故事里的人一起笑一起哭。</b></h3><h3><b><br></b></h3><h3><b>现在的韩剧更加注重外部环境的优美,食品的精良,饰品的精致,更是一种视觉盛宴。</b></h3><h3><b><br></b></h3><h3><b>韩剧里的歌也很好听。</b></h3> <h5><b>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h5> <h3><b>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b></h3> <h3><b>一个社会在逐渐富裕化之后,总会在满足温饱之余,花更多时间在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上。</b></h3><h3><b>如今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正在抛弃从众影响,追求自我实现;</b></h3><h3><b>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断裂,不论好坏,他们也比父辈更早地挣脱了束缚,得以自由地去创造他们所喜欢的事物。</b></h3><h3><b>也许我们能看到,在下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在审美趣味上有望逐渐追上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速度——从现在的孩子做起也不算晚。</b></h3><h3><b><br></b></h3><h3><b>希望他们去土耳其看到的不再是荒凉的世界,而是一种肃穆的美。</b></h3><h3><b>希望他们去欧洲不要因为比武汉还要矮还要少的大楼就认为欧洲是残破的、落后的,能记住的只是奢侈品包包和裸体雕塑。</b></h3><h3><b>希望他们看到索菲亚古代色迪卡露天博物馆时能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不需要在此基础上建一个假古城。</b></h3><h3><b><br></b></h3><h3><br></h3> <h5><b>希望从这张图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荒凉</b></h5> <h5><b>索菲亚古代色迪卡露天博物馆</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