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组纪特邮票原版与再版邮集漫谈

孙根浩(临风浩歌)

<h3>  我的五框传统类邮集《中国纪特邮票原版与再版研究(1949-1955)》,有幸参加了武汉“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荣获大银奖(图1)。虽未进入高奖行列,但能够参加世界顶级集邮展览,并获得最高级别的银奖,在宜昌集邮界也算是史无前例的成绩了。现与邮友们分享一下我组集参展的有关情况,既可算作是对自己编组和修改邮集的小结,又或许能给有志编组邮集的邮友们提供点滴借鉴。</h3> <h3> 一、参展初衷与邮集修改思路<br> 世界邮展时隔十年,再次落户中国,而且就在我们家门口举办。作为东道主湖北的集邮者,理应积极参加。我与市邮协有关领导商议后,在2018年第4期《三峡集邮》上刋登了我起草的宜昌市邮协《关于积极报名参加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的通知》,希望宜昌市凡是符合报名条件的邮集的作者,都认真准备,积极报名参展。我本人的《纪特邮票原版与再版的区别(1949-1955)》邮集,曾在2012年荣获呼和浩特全国邮展镀金奖,具备报名资格,于是便积极填表报了名。 参展的最初想法,就是积极参与。全国邮展获奖后七年来,我虽然一直关注本选题内的相关素材,通过网购、拍卖、代购等方式收集了部分邮品,但总的来说,数量太少,进展不大。这次参展,只能是将这些邮品补充进去,略作修改,重在参与了。在修改邮集前的突击收集过程中,我有幸遇到了贴纪特原版票边远地区国际航空实寄封、纪8再版双折白变体票等珍罕品,凡事不凑合的秉性和要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好,争取好成绩的想法,又占了上风。我确定并践行了邮集修改的三个思路: <br> 第一,增加邮集的珍罕性。 传统邮集的竞争,珍罕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除邮集原有的拍卖场上七、八年难得一见的纪东3实寄封、几万元一枚的再版票实寄封(图2)、<br></h3> <h3>纪5齿孔上下大移位、纪7十方连长线折白等珍罕品以外,这次又补充了:贴纪特原版票边远地区国际航空实寄封、特2首日实寄封(图3)、</h3> <h3>纪14首日实寄封等,以及纪8双折白、纪5墨染、纪6棕黄色沾印(图4)、</h3> <h3>纪4套色移位、纪7双连齿孔变异、纪8齿孔左右大移位(图5)</h3> <h3>等一批较为珍罕的票品。其中1952年9月6日从西康省省会康定寄出、贴特4原版广播体操票、经成都转、又经广州转、最终寄往法国的国际航空实寄封(图6),非常珍罕。</h3> <h3>西康省位于我国西南部,1955年撤销后,并入西藏和四川。由于地处边远地区,当时很不发达,与外界尤其是国外的通信联系十分稀少。由西康寄往国外的邮件通常走水陆路。建国初期,由西康寄往国外的国际航空封目前已知不多于20件,而从西康寄出贴原版纪特邮票的国际航空封实为仅见!国际邮展评审员和西康邮政史专家对该封均一致认同,赞赏有加。该封贴特4广播体操原版票总共33枚,在封的正反两面几乎贴滿,该封溢贴200元,这很可能是因为特4邮票的面值均为400元,边远地区没有更低面值的邮票所致。封上康定戳、成都戳、广州戳,清晰可辩,品相完整自然,非常难得。珍罕素材的补充,大大增强了邮集的竞争力。 <br> 第二,加强票品使用的研究。 修改前的邮集对票品使用的研究比较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我补充了10枚各类有特色的实寄封和约210枚信销票,如新中国销民国纪年戳实寄封、纪6分撕违规贴用实寄封、旧币面值票超期违规使用实寄封,几乎每一件特殊使用实例的邮品,都能讲述一段颇具渊源的历史。</h3> <h3>有一枚贴纪8(3-3)邮票部队寄地方贺年挂号实寄封(图7),此封虽属军邮范畴,但部队严格遵守“军邮免资仅限于义务兵平常函件”的规定,按照邮政规章缴纳了2000元的挂号信邮资,部队遵章守纪可见一斑。</h3> <h3>增加的信销票,包括信销双连、四方连、六方连、长连等,则追求地点和使用日期清晰,既展现了使用情况,又体现了一定的收集难度。如票上的邮戳既有均于1952年11月撤销的察哈尔省与平原省,还有已经不存在的西康省;既有东北贴用票上更名为盖县的旧县名“盖平”(图8),</h3> <h3>又有平原省的已经改名卫辉县的汲县;既有较难见到的小地名“柒桥”、“樟树”等,又有城市邮亭戳“天津赤峰道邮亭”(图9)、“武汉(邮亭一)”等,还有上海可更换日期的硕大的椭圆形日戳等等。另外,对自己独特的集研体会也做了适当强调。</h3> <h3> 第三,解决邮集贴片松散的问题。 这是指邮集修改前,贴片上邮品摆放比较稀疏、不紧凑,给人一种“没什么东西了”的感觉。针对这一问题,我在修改邮集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整部邮集80贴片几乎每一片都进行了改动,很多地方都是反复摆放邮品,最终确定,画成草图然后再制作的。如纪1全国通用票原版再版、东北贴用票原版再版、加上版式区别示意图和一枚纪1与解放区票合贴实寄封,原占用了三个贴片,显得很松散;修改后并为两个贴片(图10),容纳了原来的全部票品,还多展示了销各地邮戳的9枚信销票。</h3> <h3>再如原纪3两个贴片,修改后并为一片,而且还增加了5枚地名清晰的信销票等等。对原编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如特4原版与再版版铭票的展示,原邮集和修改后虽然都是四个贴片,但修改后避免了布局雷同,而且还增加了不少研究文字信息(图11)</h3> <h3>修改后的邮集贴片,不再是“一览无余”,而是除总览外,也能细看,而且耐看,有回味,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寓于其中。<br>  <br> 二、坚持编组方法创新的探索<br>  </h3> <h3> 传统邮集的编排,通常是同一套邮票按“一套新票、一套旧票、错变体票、相关封片”的固定模式来展示。我如按此编排,一套原版和再版票既要讲版式、纸质,又要讲刷色、齿孔、厂铭,有的还要讲印刷变异等,众多内容要用文字表现,必然会出现文多图少的情况。这是编组邮集应当极力避免的。如果換一种思路,按专题的方式来编排,则会是另一种情况,即围绕研究原版与再版的区别,借鉴专题集邮的方式,分版式、纸质、刷色、齿孔、厂铭等五方面来表现,不仅能使邮集的体量增长,“不可能编五框”的问题不复存在,而且邮集每节展示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会显得非常明确、条理清晰。<br>  前好些年,专题集邮中就出现了表现版式区别、套色移位、刷色变异等传统集邮研究的内容。这种专题集邮传统化的现象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充分肯定。我想,既然专题集邮能“传统化”,那为什么传统集邮就不能借鉴专题集邮的编排方法,分别从各个不同侧面去表现传统集邮的内容,而非要固守“一新、一旧、变体、封片”的模式不可呢?我在2012年参加全国邮展时就尝试运用这种尚无先例的传统邮集的编排方法,这次参加世界邮展修改邮集,仍然坚持了这种编排方法。对此,外界包括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这种编排很新颖,是动了脑筋的,效果不错;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重复展示是传统集邮的大忌,不可取。我愿继续坚持编排方法创新的探索,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h3> <h3>  邮集前言,既是概要介绍邮集内容的引导,也是最先展示给评审员审看的重要内容。在参加全国邮展时,这部邮集的前言就经过了数十次修改,主要内容是:阐述了原版与再版票概要,交待了邮票发行背景,表明了研究的重点,指出了其中的珍罕邮品,还有关于东北贴用票的必要说明。这次修改,浓缩了前言的文字,增加了邮集选题重要性的表述,还增加了纲要部分亮点邮品简介以及贴片最下部参考文献的择要罗列。不仅保留了原前言和纲要的重要信息,还增加了必要内容。与此同时,由于文字浓缩和大小字体的运用,也解决了汉译英后文字过多摆放不下的难题,克服了贴片首页文字“头重脚轻”的毛病(图12)。</h3> <h3><br>  三、敢于表述自己独特的研究体会<br>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编译、2019年5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国际集邮联合会(FlP)集邮展览评审规则》一书,是对近年来陆续修订的FIP邮展各项评审规则重新统一编译的最新版本。该书中的“FⅠP传统集邮展品评审指导要点”第3.5条款中说:“要求一位集邮者在已被透彻地学习研究过的领域内去探索新发现是不现实的。因此,这类展品不能因其缺乏个人研究而被扣分,但是,如果参展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有新发现,应该给予考虑加分。” 我在该邮集中的个人独特的研究体会有四点:前三点是2012年7月参加全国邮展时得出的结论,第四点则是这次修改邮集准备参加武汉世界邮展时的新发现。 <br> 研究体会一: 邮票目录刊载的纪3原版与再版的版式特征之一是,票图中地球的右起第三经线与南极圈不连为原版,连为再版。但是,我经过对许多相关邮票的仔细观察,发现并认定,这一版式特征对于纪3原版东北贴用票并不适用,即纪3原版东北贴用票此处是相连的(图13)。</h3> <h3>  研究体会二: 辩识原版与再版较难的纪6,如果按邮票目录上的表述,不太好理解和操作。我的方法是:大票以“大五角星钟表”的“7点”角与“2点”角的连线(图中红线)为基准,五角星外网点排列与此线平行,为原版;否则,即为再版。小票则看旗杆下最高一片叶子的虚实,实为原版,虚为再版(图14)。</h3> <h3>  研究体会三: 纪2原版、再版的横型、直型这四种邮局全张的厂铭状况,未见有明确的资料记载。我经反复地搜寻、查找、观察,首次得出结论:纪2原版直型票邮局全张50枚(10x5)有厂铭,位置在第2、第3号票位上方,第8、第9号票位上方,第42、第43号票位下方,第48、第49号票位下方,全张共4个骑缝厂铭。而原版横型票、再版横型票、再版直型票均无印刷厂铭。在我之后,2012年11月《集邮》杂志增刊第20期刋载文章,其中讲到纪2厂铭状况,结论与我相同。</h3> <h3>  研究体会四: 纪8(3-3)面值2000元票原版与再版区别的新方法:票上毛泽东主席头部后地图横线中,与耳朵中下部齐平的最短的横线,其左边上翘者为原版,而与其他线条平行者为再版(图15)。经过比对,纪8邮票中其他面值的原版票都具有“最短横线左边上翘”这一特征。</h3> <h3>邮票目录上说以绿色色差(深绿与草绿)来区分原版与再版,但只限于绿色票这一枚;又说地图线条清晰者为再版,但不好操作。我研究发现的这一辩识方法,简便易行,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点研究体会产生的过程似乎事出偶然,我当时购进了一枚价值不菲的纪8(3-3)右下角双折白变体票(图16),</h3> <h3>在编组时需要标明它是原版还是再版,一时拿不太准,便请教原票主,他说他也没注意,让我看看挿这枚票的贴片。在这枚印有浅色暗格的老式贴片上,标注文字系用铅笔所写的英文,写得很轻,不太明显,但尚可辩识,只可惜并没有说明该票是原版还是再版。无奈之下,我只好自己静下心来认真辩识。我用纪8(3-3)的一枚信销原版票、一枚再版新票,与这枚双折白变体票反复比对,在高倍放大镜下一遍遍观察,终于惊喜地发现了“最短横线左边上翘”这一特征。为了确认这一发现是偶然现象?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又找了多枚纪8(3-3)原版和再版票进行比对观察,都一一证实了这一特征。我还进一步对纪8这套票中的(3-1)、(3-2)这两枚票进行刻意观察,也都具有这一特征。于是我便将这一研究体会编入了修改补充的邮集之中。 对于以上四点自己独特的研究体会,我在邮集前言中有所表述,在邮集相关展示处的说明文字中,重点地方用黑体字进行了强调,但注意把握适度,做到不过份渲染。 我认为,不是为了有新的发现而去研究,而是在不断深入的研究过程中,必然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新的发现看似偶然,实际上却具有必然的因素,这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新发现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深入研究的必然。<br>  四、邮品整理与观察的效果得失<br>  邮集的外观处理要非常精心,这部分不用花钱就能争取到的分数,不要轻易丢掉。为了达到较好的外观效果,我听从大家的意见,将所有邮品原有的黑色衬底,全部改成了近似黑色的深灰色线框(图17),在邮集第一次修改完成后,不惜工本,将整部邮集又重新做了一遍。</h3> <h3>  邮集中有7枚实寄封的边角均有部分残缺,放在原来黑色的衬底上,非常难看,也为邮友们所诟病。采用与信封纸张颜色相近的纸张托住残缺部位,如此“补封”,效果不错(图18)。<br></h3> <h3>关键是要找到最为相似的颜色纸。其中有几枚封呈淡蓝和淡绿色,为了找这几种纸,我跑了三家文具店,均不理想,出售的颜色纸太厚,太艳,不适合。情急之下,我甚至考虑过用孙女汉拼作业本封面的蓝色纸。由于不甘心便继续寻找,终于在一家文具店找到了浙江义乌出的一种香味折纸,纸很小,也不厚,6×6厘米见方,十种颜色纸290张封成一小包,其中的淡蓝、淡绿色最接近我邮集中残缺实寄封的颜色,买到后配上去,效果比较滿意。 邮集中原来使用了一枚特4(40-28)桔黄色广播体操单枚折白票,但折白处的纸皱在一起,只见“折”,几乎不见“白”,变体不明显。我仔细观察此票的正反两面,然后用邮票镊子将折皱处小心翼翼地拨动,将邮票上下伸开,于是得到了一枚双线折白明显的变体票(图19),心中甚是惬意!</h3> <h3>这次修改邮集,我还购入了一枚纪10(3-1)对倒剪片,邮票完好,销广州全戳,但剪片不规则,还有信封边纸上红蓝斜杠花纹残留,为了争取最好效果,我冒着揭薄邮票的风险,将此剪片入水,完整地洗下了三角对倒全戳信销票,其观赏效果也比原来好了很多(图20)。</h3> <h3>还有如贴纪10三角形票多枚的剪片,选用显旧的白纸补角;纪9剪片,裁去多余部分让其规整,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br> 当然,在整理邮品中我也付出了代价。邮友曾转让我一件邮品,系纪1再版全套4枚票呈方连状贴于纸上,加盖了一枚红色印泥的全国统一图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周年 1956.10.1 北京”腰圆形纪念戳。我嫌这4枚票拼贴得不整齐,想把它们洗下后重新拼贴整齐,谁知下水后,票上本来就比较淡的红色纪念戳竟然瞬间就荡然无存了,没有丝毫补救或挽回的余地,真是欲哭无泪,追悔莫及!是我自己亲手毁掉了一件有意义的邮品(图21)。</h3> <h3>  仔细观察邮品,有时也能带来惊喜,在我补充的信销票中,有一枚纪4(4-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上品信销票,全戳。邮戳为“1950.7.4 上海”,该票于1950.7.1首发,该销票戳为首发日第四天的邮戳。票身挺括洁净,无揭薄、裂口、折痕等常见的缺陷,票背光洁,无胶疤、贴痕、杂纸等异物。不仅如此,我仔细观察后意外发现:这竟然是一枚套色移位票!红色图案整体右移,双线框左侧内从上到下呈现了一道白缝,而右侧的双线框被红色图案填滿,下部受阅的坦克车竟溢出了框外(图22)!不经意中,又收获了这一意外之“喜”。</h3> <h3>  不论是“悲”是“喜”,还是要保持头脑清醒,对于疑似有问题的邮品,要坚决弃用。邮集中原有一枚纪东4实寄封,行家不看好,认为疑似有假;还有一枚贴纪3带厂铭套票,销辽宁大1950年东北梳式戳的盖销封,全国通用票销东北戳不合常理。有人说还是可以展出,但要详细说明;有人则建议干脆作为问题邮品或赝品展出。我最后的决定是,疑似问题邮品,要毫不犹豫坚决撤下,不予展出,以免横生枝节。<br>  五、关于纪特邮票原版与再版邮集的 几点思考 <br>  1、坚持深入探讨,不要轻言放弃。 我的这部邮集,从收集有关素材算起,起码也有十好几年的历史了,由于坚持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和较好的基础,自己也对邮集产生了感情。有行家说,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选题,就素材而言,又是一个保值的选题。说得很有道理,但我更渴望的是得到邮集如何改进提高的指导。这次世界邮展就有被认为只适合自己玩玩的题材,居然获得了沾金的奖牌。因此,我的这部邮集,不想放弃,不会束之高阁,而是要继续探索下去。</h3> <h3>  2、不同意某些根本否定邮集的意见。 有专家认为,纪特原版与再版邮票目录上有,也没什么研究,不适合做邮集。这种将邮集一棒打死的看法,不能以理服人。纪特邮票原版与再版,在新中国邮票史上仅此一次。将邮政部门公布的区别方法、众多集邮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以及作者自身独特的收集研究体会,汇集起来编组邮集,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集邮,不论中外,很多内容都是邮票目录上有的,但又不仅限于此。说邮票目录上有,就不适合做邮集,这不是否定的理由。反而言之,据说邮坛大家谢某某、胡某某、李某某都在做这一题材的邮集,既然不适合做,为什么这么多行家还要做呢?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br> 3、端正心态,正确对待获得的奖级。 集邮者经过了艰辛努力,都希望自己的邮集获奖能高一些,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获奖与自己的预期有落差,要虚心听取意见,拿得起,放得下。不同类别的邮集,往往不具备可比性。要端正心态,不灰心,不放弃,继续努力。<br><br><br></h3> <h3>  4、邮集要力争评审青睐与观众认可的统一。 我的这部邮集在世界邮展展出现场,观众是比较感兴趣的。可能是因为都看得懂,而且不少邮人都有相似的收藏经历吧。围观者、拍照者、议论者不少。某省的一位全国邮展评审员转来了他的名片,与我联系后在现场我们进行了交流,他说邮展对文革票的集子评价高,对老纪特集子评低了,可能是评审员中没有搞老纪特的;还说纪3无齿不要说有争议,就该直接说是真票云云。我偶尔谈谈我的看法,大部分时间洗耳恭听。</h3> <h3>山东一位中年邮友对展集中的变体票及珍罕实寄封非常感兴趣,让我给他讲为什么珍罕,如何形成,以及市场价位如何如,有哪些收集渠道等等。还有一位热心的武汉邮友,拉着我这个邮集作者合影,对邮集大加赞赏,他逐一拍摄每一贴片,还自带小凳坐下来细看展框下部的邮品。相识与不相识的邮友们,我曾经工作过的黄石的同事,故乡中学时代的校友(图23),还有我少年时崇拜的沙市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现已须发皆白的韩老等等,都来捧场,令人感慨。</h3> <h3>我想,我们的邮集是做给谁看的呢?仅仅是评审员吗?如果邮集既得到专家肯定,又很受群众欢迎,那该多好。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参观邮展,吸引更多的人编组邮集,这对于繁荣集邮文化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编组邮集的过程、细节、感悟、体会,以及带来的欢乐、艰辛和收获,难以详尽述说;个中丰富的体味,非编组邮集亲历亲为者,不能深刻畅享。在收集素材、探讨邮识、辩识邮戳、翻译邮集等等过程中,得到了国际邮展评审员常珉老师诲人不倦的指导,以及方少华、阎华、梁耀华、杜心宁、侯谦和、朱复兴等众多集邮师友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br><br> 本文载宜昌《三峡集邮》2019年第3期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