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南疆行】(三):最后的罗布人

乔老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编辑 乔老爷</font></b></h1> <h1>下午七点游览博斯腾湖后,乘大巴车前往晚上的住地库尔勒。从博斯腾湖到库尔勒距离将近八十多公里,需行驶近两个小时,要将近九点才能到达,如果在内地这已经算很晚了,但在新疆天还没有黑,真的让人感受到了新疆白昼的长。</h1><h3></h3> <h1>库尔勒市,汉时为尉犁国地,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州府,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倚天山支脉,南临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和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h1><h1><br></h1><h1>“库尔勒”维吾尔语意为“眺望”,因盛产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又称“梨城”<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h3><br></h3><h1>博斯腾湖是库尔勒市周边诸多旅游景区之一。巴音布鲁克草原、天鹅湖、巩乃斯林海、塔里木河、天山石林、雅丹奇观以及世界最长的沙漠公路等都是人们旅游探险的好去处。</h1> <h1>到新疆的南疆跟团旅游,有一个特点就是晚出晚归,因为这里天黑的晚天亮的也晚(现在是9点多天黑、8点多天亮),而且一般一天只走一个景点。</h1><h3><br></h3><h1>进疆第三天(9月9日)早上9点30分从库尔勒出发前往罗布人村寨。</h1><h3><br></h3> <h1>罗布人村寨距库尔勒市南85公里,位于尉犁县城西南35公里处。</h1><h3><br></h3><h1><b>尉犁县</b>位于新疆中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腹地,国道218线横贯全县,是南疆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有库尔勒的“后花园”之称。</h1><h1><br></h1><h1>尉犁又名“罗布淖尔”,源于“罗布泊”而得名,意为“水草丰腴的湖泊”。</h1> <h1><b>罗布人又叫罗布淖尔人</b>,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鱼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现在已经只剩很少的几十户人家,被称为“最后的罗布人”,其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br></h1> <h1>村寨方圆70多平方公里,有二十余户人家,是中国西部地域面积最大的村庄之一,属琼库勒牧场,是一处罗布人居住的世外桃源。</h1><h1><br></h1><h1>寨区涵盖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移湖泊、塔里木河、原始胡杨林、草原和罗布人 。最大沙漠、最长的内陆河、最大的绿色走廊和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形成了黄金品质的天然景观。</h1> <h1>从景区入口到景区还有一段距离,导游带我们坐景区电瓶车前往,这样省了时间也省了体力。路边布满了花草树木,特别是很多胡杨树非常养眼。</h1> <h1>乘景区电瓶车到达罗布人村寨景区,大门上显赫的有“阿不旦”三个字。</h1><h1><br></h1><h1><b>“阿不旦”</b>,罗布人将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为“阿不旦”,“阿不旦”就是水草丰美的好地方。</h1> <h1>目前,这个国家4A景区,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本都是人文景观,过去真正的罗布人村寨生活环境已经看不到了。</h1><h1><br></h1><h1>听说原来只有几户人家在这里生活,并且互相相距很远,现在都被迁移集体安置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只能说是印象罗布人村寨更为恰当。</h1> <h1>这里到处长满了胡杨林,罗布人世代与胡杨相依相伴。这个村口摆放的胡杨树化石,据说有一亿五千万年之久,可见把胡杨树作为植物的“活化石”是当之无愧。</h1> <h1>寨门前有一个烽燧也称烽火台,是为传递信号之用。</h1><h1><br></h1><h1>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如有敌情,春秋时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而唐时白天燃烟叫燧,夜晚放火叫烽。</h1> <h1><b>罗布人村寨</b>正门形如一个戴着帽子的人的头部,两侧是鱼的图腾。</h1> <h1>罗布人虽然也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居,但他们是以捕鱼和狩猎为生,很少从事畜牧养殖。</h1><h3></h3> <h1>罗布人村寨展示了罗布人以前的生活状态。他们用芦苇、树木搭建房屋、装饰,生活及其简陋、单纯。</h1> <h1>历史上最有名的的罗布人当属奥尔德克,他作为向导,带领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科考探险队先后发现了罗布泊的楼兰古城和小河墓地,令整个世界震惊。</h1> <h1><b>最后的罗布人</b></h1><h1><br></h1><h1>罗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鱼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千百年来他们与世隔绝,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最后的罗布人”。他们在沙漠中的海子边打鱼狩猎,种庄稼,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其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h1> <h1>这是罗布人的长寿帽,寓意罗布人长寿。</h1><h1><br></h1><h1>罗布人以长寿著称,他们世居偏僻的罗布泊地区,远离环境污染,造就了甚多长寿老人。他们虽然面容老态,但是精神饱满,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楚,性情乐观豁达、开朗豪放。</h1> <h1>这两位老人,第一位据说已上百岁,仍然可以做手工艺品;与我合影的八十多岁了,仍然精神饱满,每天在景区与游客合影赚取收入。看他们的银鬚飘逸,那种英俊真的是慕煞人也。</h1> <h1>景区中塔里木河横穿而过。</h1><h1><br></h1><h1><b>塔里木河</b>在维吾尔语里、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h1><h3><br></h3><h3><br></h3> <h1>塔里木河发源于天山山脉及喀喇昆仑山,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穿过阿克苏、沙雅、库车、轮台、库尔勒、尉犁等县(市)的南部,最后流入台特马湖。</h1> <h1>塔里木河,全长2179千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为世界第五大内陆河。</h1> <h1>景区中有多个游移沙漠湖泊,湖泊周围植物茂盛,胡杨遍布,景色美不胜收,真的可谓是“塞外胜江南”。</h1> <h1>罗布人村寨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h1> <h1><b>塔克拉玛干沙漠</b>,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维吾尔语“塔克拉玛干”就是“山下面的大荒漠”的意思。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h1> <h1></h1><h1>塔克拉玛干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h1><h1><br></h1><h1>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于平原以上300米。狂风能将沙丘吹起,高度可以达到沙丘的3倍。</h1><h1><br></h1><h1>沙漠里沙丘绵延,受风的影响,沙丘时常移动。</h1><h1><br></h1><h1>沙漠里亦有少量的植物,其根系异常发达,超过地上部分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分;沙漠里的动物有夏眠的现象。</h1> <h1>景区依托沙漠设置了骑骆驼、汽车沙漠越野等游乐项目。作为游乐人们会感到是很惬意的,然而,望着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人们在感受沙漠戈壁的博大胸怀的同时,更会联想到在浩渺无垠的沙漠中会遇到的各种无助的凶险。</h1><h1><br></h1><h1>一百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开始时他兴致勃勃,踌躇满志, 然而,出现他面前的大漠孤烟,沙海恐怖的呼啸,沙漠戈壁苍苍茫茫,无边无涯。 在遭受了严重的沙尘暴袭击后,他战战兢兢地逃出大沙漠,捡回了一条命。 回眸恢宏壮美塔克拉玛干沙漠,带给他的却是的死亡之旅,他无奈地叹道:“死亡之海,死亡之海……” 从那之后,“死亡之海”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代名词。</h1> <h1>塔克拉玛干,维语意思为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沙漠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终年风沙大,夏季气温高(高达70度以上),冬季寒冷(低至-30度以下),年平均降雨量仅为2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是其150倍,荒凉无边。</h1> <h1><b>沙漠中的骆驼队视频</b></h1> <h1>能在“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游览,尽管只是在大漠的边缘,也是能给人带来一种心旷神怡的激动。</h1><h1><br></h1><h1>徜徉大漠孤烟的沙海远足,毕竟不是我们这些旅游菜鸟所能践行的,能够浅浅踏足它浩瀚身躯的一隅,也算是人生经历的一大快事……</h1> <h1><b>待续</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