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h3><h1> ------习近平</h1> <h3>这世界总有那么个地方,是你心头的念想,是你思念时的温暖,是你眼眸中的忧伤,更是你灵魂的归宿——这就是故乡</h3> <h1> 桑峪村位于北纬35°48′,东经113°59′,距五龙镇区东北10公里处,辖东桑峪、西桑峪、新庄、小庄、大理沟5个自然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有12个村民小组,809户人家,2972口人。东与碾上村隔山相邻,南与城峪村接壤,西是抬灵关,北与花营村毗邻。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在石阵失阵,被隋将杨义臣打败阵亡,大将窦建德急忙令士兵抬着高的灵柩翻过大岭关(今名抬岭关)喘过气来,士兵们才顾得上放声大哭,故此山沟名为“哭丧沟”,后来这里的人觉得这个名字很败兴且不雅,就改成了“桑峪村”。村东半山腰上有一古水井,井旁有一石碑记载:“清康熙五十三(1714)年,天下大旱,桑峪村人吃水需到十里之外的淇河挑水吃,村中一老汉赵继周发现一只猫圪獜(松鼠)从地头的石缝中钻出,身上湿漉漉的,由此推测石缝下有水,便组织村民挖掘,从康熙五十三年开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26年,硬是一锤一钻打出深20米、直径1.2米的水井,人们叫它“猫圪獜井”。1980年桑峪村民从此井下挖了一个长400米、高2.5米的隧洞,直通猫圪獜井底,把水引到村头一个大型蓄水池中,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困难。</h1> <h1>近年来,桑峪党政班子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继续振兴美丽乡村的伟大目标,借创美丽乡村的东风,结合本村的实际,整治村容村貌和卫生环境,村道铺上水泥路面,配上路灯,建文化广场,营造美丽乡村,让村民有安居乐业的氛围。</h1> <h3>“民心路”开工仪式</h3> <h3>路基</h3> <h3>路基</h3> <h3>建成通车的路</h3> <h3> 通车后在关爷庙看戏的人</h3> <h1> 5月3日上午9时,随着一阵鞭炮的齐响,五龙镇桑峪村至浚南线捐资修路纪念碑揭碑仪式正式开始。这标志着桑峪村终于摆脱了长期困扰村民出行难的老路,有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民心路”。</h1> <h3><font color="#ed2308"> 美丽山村千幅画 文明村庄一宏图</font></h3> <h1>因为没有地方,过去每逢唱戏,就搭在村里主干道上了,拥挤,不安全。</h1> <h3>现在新修的文化广场</h3> <h3>过去的老路</h3> <h3>现在新修的水泥路</h3> <h1>安静的小山村,没有城市的喧嚣,在田野间的小路上散步,阳光与微风相伴,一切是那么的安逸。</h1> <h3><font color="#ed2308">丰收时节,美丽乡村</font></h3> <h1>住在桑峪的居民如这里的土地一样厚实淳朴,待人真诚热情。还有土地、河流、树林、夕阳、归鸟、炊烟,无不充满着泥土的味道,喋喋不休地萦绕着我们美丽乡村。</h1> <h3><font color="#167efb">美丽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font></h3> <h3>这是1992年国家拔款修的大峪泉提水站</h3> <h1>石径、古井、老房子、潺潺流水,这些曾是许多人儿时的美好记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保存山村风貌,留住乡村记忆,打造独具山区特色的美丽乡村。</h1> <h1>山跟坍塌的古井老屋遗址,仿佛在诉说被岁月尘封的往事……</h1> <h1>别看现在己经是一片残垣断壁,斑驳沧老,虽然他己失去了昔日的热闹喧嚣,但这石头房子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门都还记录着先人们当年兴衰沉浮。</h1> <h1>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进一步坚定全体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充分发辉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7月1日,桑峪村召开党员大会,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h1> <h3><font color="#ed2308">第一书记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font></h3> <h1>一场及时雨滋润了久旱的大地。为了能让贫困户过上一个祥和的中秋佳节,五龙镇党委、林州市烟草专卖局帮扶人带着中秋月饼、方便面等慰问品来到桑峪村走访慰问贫困户,真情传递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的关心、关爱。</h1> <h1>在此,感恩新时代的春风,送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气息,感谢政府的引领与乡里乡外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但愿不久的将来,桑峪更加美丽,乡民更加幸福,更多的人们在乡村诗意地栖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