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深不知处——走进螺髻山

路漫漫 吾将上下而求 索春保

<h3>  走进一座山,就是一种挑战。要么不识山的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是被山的气魄压倒,就是借山养我浩然之气。</h3> <h3>  山不在高,但一提海拔,自然有了三分“高原反应”,这是心底里的怯。登山没有自信,只能腿软。</h3><h3>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才是征服的自信与豪气。</h3><h3>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h3> <h3>  螺髻山,竟然有这么一个秀婉的名字!</h3><h3> 主峰海拔4359米,让人望而却步。螺髻山之名来源于与峨眉山的“姊妹”关系,“峨眉山似女人蚕蛾之眉,螺髻山似少女头上青螺状之发髻”。多么奇特的想象!我一下特钦佩起为山命名的先人来。</h3> <h3>  长年累月。</h3><h3> 绿苔爬满了树木山石之间,那是千百年的积淀。老树有的已经庄严地老死;有的还郑重地立在山路的两侧;有一株中间齐刷刷地被劈开,但各自安好,执手相看,竟无语凝噎。</h3> <h3>  树木是不是也有着一种传承?一株老树倒下,似乎在她脚下又有新的树木生出来,长起来,然后继续参天。</h3> <h3>  树木的倒下,似一批勇士的悲壮的歌。</h3><h3> 但闻潺潺水声,不见泉水。这似乎真有李宾老师所言的“奇观”了。</h3> <h3>  这其间,不能忽略的是湖,玉髻湖,雪茶湖,珍珠湖,太多的湖,不一而足。每一个湖都平静,都闪亮,都透着无限生气,像极了镶嵌在大山间的眼睛,又有着极其梦幻般的感觉。像西施浣纱,如闭月羞花。</h3><h3> 湖光,配以山色。大有“湖光山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蕴。</h3><h3> 至于瀑布,就灵动如横在山间的玉带了,变得妖娆起来。</h3> <h3>更有一湖心亭,似盆景般。远望上去,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h3> <h3>至于“鹿衔草”,有着神话般的色彩。驻足片刻,令人神往。</h3> <h3>  不畏浮云遮望眼。</h3><h3> 山,没有云的陪伴,是没有神采的。那一定有点英雄的落寞。</h3><h3> 云,没有山的依托,是没有厚重的。那一定有点美人的轻浮。</h3> <h3>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h3><h3> 在索道溯洄从之时,只觉得身在山间,煞有“卧虎藏龙”高手过招之竹林间“蜻蜓点水”般的“凌波微步”。</h3><h3> 大自然自有她的杰作,鬼斧神工一般。人类也自有其灵性,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如这几千米海拔的山间,索道在走马灯般地上下穿梭,真是玩出了情趣。</h3> <h3>  上山,总有一段是极艰难的。就如人生。挺过去,就是个天。</h3><h3>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说笑与激励中,脚步变得更加坚定。在团队成员的激励鼓舞下,大山留在了身后。</h3> <h3>  下山了,不经意间轻轻一“叹”,张老师觉察了:“怎么叹气?”</h3><h3> 不知哪里来的神助,竟脱口对道:“叹为观止!”</h3><h3> 瞧,同行的帅气小哥竖起了大拇指。</h3><h3> 略一思,还可以——</h3><h3> 千年一叹!</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