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孩子就读的学校是所刚开了两年的民办学校,今秋开学突然增加的近千名新生,使食堂一下子显得拥挤起来。迫不得已,学校给每个年级二十分钟时间,实行错峰就餐。然而,这样运行不到两周,家长群里便炸开了锅:有的说孩子吃饭太急,都吐了;有的说孩子得跑着去吃饭,对肠胃不好;有的说队排得太长,孩子吃不上饭;有的说食堂管理太不灵活,孩子没法选择;有的说要推选得力的家长代表,找学校交涉;有的说要求助媒体,对问题进行曝光;有的说要成立伙食委员会,随时进学校监督检查……小小的一件事情,急坏了无数家长,好不热闹。</h1> <h1> 回想自己上学的年代,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农村,学生们周一早晨背着馒头和咸莱,翻山越岭来到条件简陋的学校,每顿只能从食堂买到一碗稀饭,然后泡上馒头,就着咸菜,吃得有滋有味,无论学生还是家长,没人在意过食堂是否拥挤、时间是否紧张。不仅就餐,住宿和学习条件也是同样的艰苦。记得当时作为学生寝室的土窑洞,简陋得连一扇门都没装,一年四季敞开着,里面阴暗潮湿,地面崎岖不平,一脚踏下便会荡起四处飞扬的尘土,学生们在这样的寝室里打地铺睡觉,被褥上、衣服上、头发里生满了虱子和跳蚤,春夏季节里很多人都会生疥疮。学习上,除了老师们用蜡纸油印的几份卷子,再没有其他资料,更没有听过标准的普通话和英语、美语朗读。就这么风里雨里地生活着、成长着,都在默默忍受,没有人挑三拣四。</h1> <h1> 当然,不能否认,艰苦的环境限制了我们的眼界,堵塞了我们的渠道,让我们少获取许多知识,让我们少练就许多技能。但同样不可否认,艰苦的环境也无意间磨练了我们的坚韧,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无知、知道了自己的渺小、知道了个人应该服从集体、知道了个人应该适应社会。所以,从这种环境里走出来的我们,从不贪图享受,从不躲避辛劳,从不抱怨约束。</h1> <h1> 站在老黄历里说艰辛,并不是反对必要的物质享受,也不是看不惯社会的进步。我们成长的年代是农业社会的年代,那时候多数的人守着黄土地过日子,读书成才是极少数人的事情,教育在家长和孩子们眼里只是可有可无的副业,所以对孩子的粗放管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今的年代是工业化、信息化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崇拜、对教育的倾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经过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具备了主观和客观上的一切。毋庸置疑,这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非常有利。然而过犹不及,过分的倾注,带来的可能会是畸形。现在的中学生们,为了提高成绩,一天到晚抱着书本不够,还要参加价格不菲的各种培训;面对令人咋舌的费用和只会学习的孩子,家长们只能在所不惜,只好鞍前马后。更可怕的是,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已经到了癫狂的程度,在学习上要恨铁成钢,要拔苗助长;在生活上见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就如文章开头描述的那样,孩子的一点点抱怨就是天大的事情,就要令家长们好一阵骚动。</h1> <h1> 如此呵护出来的孩子,是不是就一定优秀得无与伦比?你可以看看单位里工作不久的个别80末、90后,他们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知,却写不出一份像样的工作报告;他们仁义道德、价值观念无所不懂,却不愿多出一次差、多加一次班;他们法律法规、纪律规矩无所不晓,却不能像老同志一样尽量避免早退迟到;他们房子汽车、娱乐休闲无所不有,却不能停止莫名其妙的抱怨牢骚……他们就像对工作环境要求苛刻的机器人,满脑子知识,却不怎么好用。</h1> <h3><br></h3><h1> 不得不承认,我们优秀的孩子得了严重的娇气病。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只要遇到些许的约束和委屈,我们马上就冲到现场给他摆平,久而久之,他们已经视顺利为理所应当,慢慢变成了挫折失败面前的懦夫;他已经视安逸为理所应当,慢慢变成了艰难困苦面前的逃兵;他已经视自我为理所应当,慢慢变成了纪律约束面前异类。</h1> <h1> 娇气的病因不在物质的丰富,而在于无原则的有求必应,在于无原则的关心呵护。</h1> <h3><font color="#010101"><h1> 所以,如果您是一位富豪,当孩子问您:“咱家是不是非常富有?”请坚定地告诉他“不是”,因为您的家产需要一位身心健康的人来继承;如果您是一位官员,当孩子问您:“你是不是一个领导?”请坚定地告诉他“不是”,因为祖国建设需要像您一样素质全面的栋梁;如果您是普通人甲,当孩子问您:“咱家是不是什么也没有?”请坚定地告诉他“是”,因为他的财富需要自己来创造;如果您是普通人乙,当孩子问您:“我是不是须要承受很多的委屈?”请坚定地告诉他“是”,因为他的坎坷需要自己去面对……</h1><h1> 否则,将来有一天,眼看已经长大的孩子,仍然娇气地无法融入社会,我们再也无力为他冲锋陷阵,只能徒劳地历数那娇气病里我们曾经犯下的种种罪过。</h1></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