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英书法•九月临帖展(三)王羲之《平安帖》

空心鱼

<h3>以下临帖欣赏:</h3> <h3>1</h3> <h3>2</h3> <h3>3</h3> <h3>以下三帖临习:</h3> <h3>以下拓展学习:</h3> <h3>王羲之尺牍欣赏《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图</h3><h3><br></h3><h3>《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鉤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蹟的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諮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h3><h3><br></h3><h3>  从六世纪南朝时期以来,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当时将零散的书蹟裱背成一定长度的手卷,后来辗转流传,遭割裂重装,已不復原貌。这卷书蹟是用双鉤廓填的方式,复製了三件王羲之短札。《平安帖》行书兼草书,信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何如帖》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近况。《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h3><h3><br></h3><h3>  这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如“复”字,三帖出现四次,《平安》中“当復”之“復”为草书,《何如》帖中三个“復”字都是行书,《平安帖》运笔提按顿挫的变化较多,钩挑转折间,锋颖秀发,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也十分生动灵巧。《何如帖》较端整,三个“復”字,而无一雷同,或异其偏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神思凝淀。《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饶富变化,“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折,并露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变化不一。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h3><h3><br></h3><h3>  前二帖略见於褚遂良《右军书目》。《平安如何》二帖前尚有萧梁时代鑑书人徐僧权、唐怀充二人的“僧权”、“怀充”押署,故此帖鉤摹的上限,可能在梁隋之际,亦未可知。此三帖北宋初年藏駙马都尉李瑋家,尚有“李瑋图书”收藏印。后入宣和内府。再绍兴内府,明清為项元汴,及京口张氏(张覲辰、张玉裁、张孝思)笪重光等所藏。入清内府,未受重视,《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列次等,《三希堂法帖》亦未收入。惟古法帖為《宝晋斋帖》、《东书堂帖》、《戏鸿堂帖》、《墨池堂帖》等均曾摹刻,而次序各异。现藏故宫博物院,先后收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墨跡》,《故宫歷代法书全集》;及二玄社精印。存真卷行於世。(张光宾)</h3> <h3>王羲之三帖</h3> <h3>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h3> <h3>王羲之平安帖</h3> <h3>王羲之何如帖</h3> <h3>王羲之奉橘帖</h3> <h3>释智果尾跋</h3> <h3>欧阳修等题签</h3> <h3>邵亢等阅跋</h3> <h3>张孝思珍藏题签</h3> <h3>项元汴篆书题跋</h3> <h3>京口懒逸张孝思书法题跋</h3> <h3>以下原帖欣赏:</h3> <h3>《平安帖》为王羲之书写尺牍作品。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h3><h3>《平安帖》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由同增概。</h3><h3>此帖有残损,完整释文如下: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h3><h3>释文翻译:最近稍微平静安定一些,修载来此十来天,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估计明天无法再像近几日一样都在一起聚会,心里都多了些遗憾。</h3> <h3>单字各种解读</h3> <h3>解读:</h3><h3><br></h3><h3>《平安帖》有几个十分值得品味的特点。</h3><h3><br></h3><h3>其一,行草交替使用。《平安帖》全篇二十七个字,其中九个字是草书。王羲之写《兰亭序》,通篇行书,不加载草书,写《十七帖》全篇草书,不加载行书(除个别中间写有几行楷书之外)。《平安帖》是书圣写的一份书信,随意挥洒之中将书法艺术表现得十分精彩。通篇以行书为主,三分之一草书。有了草书,使作品增加了几分别样的生动和变化。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出只会写行书的人与草行皆通的人在水平上的差距。所以做功夫,要向王羲之学习,既要掌握行书,又要掌握草书。这是临习《平安帖》所要明了的基础背景。</h3><h3><br></h3><h3>其二,懂得这是双钩填廓的摹本。古代没有照相机,这种复制的方法是与原作最为接近的,要比唐朝冯承素、诸遂良、虞世南等书法大家所临写的《兰亭序》更忠实于原件。只是双钩填廓在表现笔者运笔时的飞白是很困难的。换言之,双钩填廓可以准确地反映原作的粗细方圆,从而去体会用笔的轻重提按,顿挫转折,再进而去解读作者用笔的快慢走势。譬如“安”“存”“想”等字,通篇来看都是用笔比较重的部分,而“明日”“近”“由”“同”等字用笔比较轻。轻重提按,反复交替,是王羲之用笔的高明之处,需要仔细体会。有人写王字的时间很长,但没有理解和掌握提按的技巧。</h3><h3><br></h3><h3>其三,字的大小与间距的反差。粗粗一看,此帖的大部分字的大小是比较接近的,仔细品味则不然。两组草书“诸人”“當後”的连写,不仅破掉了通篇整齐的行书排列,而且草书的书写难度提升了作品的水平。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四个字用行书来写,大小如第一行一般,那么整篇的艺术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这两组草书都处与通篇字眼的位子,信手书来,神采奕奕,更凸显王字的水平。全篇的下半部分,可能是篇幅的原因,前面两行的末尾三个字显得小而且紧凑,第三行后三个字虽小却显疏朗。这是巧合?还是匠心独运?需要体会。一般而论,行书写到下面都有安排:或大或小,基本写齐。而王羲之用字与字的间距来体现变化,是巧妙的的构思,全与常规做法不同。</h3><h3><br></h3><h3>其四,领会书圣使用“再笔”的技巧。所谓再笔是指在前一笔完成之后再写后一笔的运笔动作,因为前后两笔搭在一起,所以粗粗一看,觉得是一笔连写,而细细品味就会看出实际上是再笔。如果读不懂这一点,有的笔法笔调就很难学到手。譬如第一行的“安”字,第一笔是点,再笔是完成上面的︹偏旁;第二行的“想”字,下面“心” 的偏旁,有上面相连笔而下,完成“心”的一点,而后部分实际上是再笔完成;第三行的“悉”字,下面“心”的写法与“想”字相似。</h3><h3><br></h3><h3>其五,字的疏密。写行楷时会养成一个思维的定势,即会用均衡协调的方法来表达对楷书的理解,,即字中笔画的间距比较均匀,从而表现出均衡协调的艺术效果。于是写行书时会继续沿续这个定势。而王羲之在这篇作品中以其独到的匠心来表现字的疏密,打破了均匀的思维定势,从而使行书得到更加生动表现。如“安”,下面“女”的紧密村托出上半部分的疏朗;“修”字第五笔与第六笔的紧凑烘托出其余部分的疏朗;“想”字目“旁”的紧密与其他部分也是一个反差;另外“诸”“增”“概”都是这方面的十分典型的字例。</h3><h3><br></h3><h3>临王羲之《平安帖》,有以上的体会。这些心得要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自如,还要花很多的功夫。</h3><h3><br></h3><h3>作者:许思豪| 生于1955年,上海人。著名书法家,自1965年拜著名书法家李天马为师,于198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1994年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会员。现为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 、上海书法家协会篆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海上兰亭书法院副院长、上海海派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笔墨博物馆馆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名誉副会长。曾主编出版《李天马书法集》,出版专著《金文拾贝》、《草书纵横》、《章草传薪》、《章草概论》。作品被人民画报书画院、中国大风堂艺术研究院收藏。曾担任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总经理、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宝玉石协会副会长。</h3> <h3>本人微拍二维码</h3> <h3>本人微信二维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