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部队大院

喜羊羊

<h3>我喜欢部队大院,应当从我姐当兵以后。</h3><h3>我记得71年暑假,我带着常人没有的骄傲与欣喜,与虎弟到我姐在紫竹院附近的部队大院去住,从走进大院的惊喜,到开始喜欢干净、整洁、安全、绿化有致、有军人站岗的部队大院,只是短暂的一瞬。</h3><h3>应该说从小我就喜欢军人,六、七岁时就特愿意执行任务、路过家乡的解放军住到我们家。我不仅喜欢军人的飒爽英姿,更佩服军人铁打的纪律、雷厉风行的作风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冲锋陷阵。</h3><h3>遗憾的是,我没能成为一名军人。</h3><h3>但生活真让我与军人有缘,81年初我有幸成了一名军嫂。</h3><h3>从此我住进了令人向往而又觉得神秘的西山部队大院,没成想这一住就是38年。在此我度过了大半生的宝贵岁月,更见证了部队大院的日新月异。</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了解的人说,这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八十年代的大门。以前的大门就是两根简单的柱子。</span><br></h3><h3> </h3><h3> </h3><h3><br></h3> <h3>这条路的尽头就是原来大门的位置,后来虽着316医院的拆迁,大门向北移了约100米。</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部队的大院位于厢红旗,厢红旗十字路口的东西南北都是部队的大院,很多人叫遗光寺大院。遗光寺寻其名约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只有山门在大院遗存。遗光寺营区有1、2、3、4、5等多个营院,1号院是多院的中心,它集办公、住宿、娱乐于一体。各方面设施、修建、绿化也优于其他大院。</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现在的大门</span></h3> <h3> 大门的内测</h3> <h3>从1号院老大门往进走,左边是去往礼堂的路,右边最早是三面有房、坐北朝南的军人服务社,家属买菜、理发、换煤气,均在此解决。随着服务社的消失,后修建成了吸引众人的喷水广场。再往西走是营房科的花圃,里面种过月季等多种花卉,周围还种了一圈山楂。</h3><h3><br></h3><h3> 当时那片花圃</h3> <h3>现在的喷水广场,周末开启的音乐喷泉常令孩子们追逐打闹,兴高采烈地在喷水中穿来穿去,老人们则每晚在此跳健身舞。</h3> <h3>照片前面左侧为礼堂,右边为健身中心。</h3> <h3>喷泉广场四周新修的人行步道,晨练的人们对此情有独钟。</h3><h3> 照片中这个院里最有气质的老者在晨炼。</h3> <h3>1号院的东北侧,最早是316医院。它负责部队官兵、孩子和家属的健康保障。</h3><h3>我记得姐姐的女儿薇薇两次肺炎和张鹏4个月拉肚子均在此住院治疗。</h3><h3>张鹏的主治医师姓石,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女军医。</h3> <h3>老316医院的大门,使许多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会记忆犹新。</h3><h3>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姐生老大时父母到316来看她和我98年5月带爷爷打针的情景。</h3> <h3>随着实际需要和营区规划,98年316医院搬到了山上的娘娘府,旧址先是医务所后则建成了现在的幼儿园。</h3><h3>据我了解,部属幼儿园最早在紫竹院,后因接送不便,约80年代搬到了1号院西区平房,后又迁搬到此。</h3> <h3>现在幼儿园西侧的蔷薇篱笆外,是通往营房科平房的道路。</h3> <h3>从1号院大门再往里走不远就是灯光球场——一1号院的活动中心。这里已由原来的水泥看台、水呢地板变成了较为现代的比赛场所。</h3><h3>这里的清晨、傍晚和周末总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篮球的哨声、喝彩声、欢笑声不时地传来。</h3> <h3>后生可畏的孩子们天天在篮球场操练和玩耍。</h3> <h3>每年在这里工作的各个部门的军人、职工,都要进行篮球友谊比赛,从三部转业的宋世雄的徒弟——毛庆顺经常到现场帮忙解说,解说的水平真不亚于宋世雄。后听说没过多长时间,他就调到了电视台体育部工作了。</h3><h3>先生在营房科时正年轻,曾参加过后勤部的多次篮球比赛,得了几套化纤运动衣曾喜不自禁。</h3> <h3>灯光球场的北边,则是属于东区家属居住的1号楼、2号楼和5号楼,现在均在原址上进行拆旧建新,1号楼的原址建成了现在的军官公寓楼。</h3><h3><br></h3><h3> 当年的老1号楼</h3> <h3> 新2号楼</h3> <h3> 军官公寓楼</h3> <h3>3号楼我最熟悉的一幢楼。后面就是营房科的一片平房。</h3><h3>3号楼最早是2层,是办公楼,后来因为家属住房紧张,军人办公迁走后改造成的家属楼。据说3层是营房科工作人员肩背手扛、亲力亲为盖起来的,所以加盖的三层就没有被住者称赞的——设计精美的花地板砖。</h3> <h3>不知什么心里,我每天晨练都要专意经过3号楼,我见证了3号楼的拆毁与新建。拆毁时我还伤感地写了一首自由诗,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现转录如下:</h3><h3><br></h3><h3><b> 《叹1号院3号楼》</b></h3><h3><b>昨晨到1号院锻炼,看见东区老3号楼已被夷为一片平地,一种怀旧之感油然而生,心中充满了惆怅……</b></h3><h3><b> 3号楼我为什么留恋你,</b></h3><h3><b> 只因你承载着我美好的一段记忆。</b></h3><h3><b> 77年5.1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b></h3><h3><b> 诸多亲友都来参加姐姐的婚礼。</b></h3><h3><b><br></b></h3><h3><b> 那时我正在北大分校上大一,</b></h3><h3><b> 几次换乘赶赴了100多里。</b></h3><h3><b> 巧在大门口遇见了殷建华,</b></h3><h3><b> 我们在小松林欢谈一起步入婚礼的宴席。</b></h3><h3><b> </b></h3><h3><b> &nbsp;</b></h3><h3><b> 那是我第一次来到1号院3号楼,</b></h3><h3><b> 一切都是那么地陌生与新奇。</b></h3><h3><b> 就连姐姐那小小的婚房,</b></h3><h3><b> 也觉得布置别致、漂亮无比。</b></h3><h3><b><br></b></h3><h3><b> 没想到后来我成了你的常客,</b></h3><h3><b> 经常爬上通往2层的楼梯。</b></h3><h3><b> 姐姐曾在这里3易房屋,</b></h3><h3><b> 薇薇的出生、生长都在这里。</b></h3><h3><b><br></b></h3><h3><b> 你东侧的场地记下我们看电影的欢乐,</b></h3><h3><b> 你西侧的9局食堂留下我们就餐的记忆。</b></h3><h3><b> 你楼前高高的大杨树,</b></h3><h3><b> 见证了我们姐妹的深厚情意。</b></h3><h3><b><br></b></h3><h3><b> 3号楼,你如今已被夷为平地,</b></h3><h3><b> 使多愁善感的我惆怅无比。</b></h3><h3><b> 我多么想留下你的一捧黄土,</b></h3><h3><b> 把你永远永远留在我的心里。</b></h3><h3><b> 2013.4.28写 5.2改</b></h3><h3><b> </b></h3><h3><b><br></b></h3><h3><b> </b></h3><h3><b><br></b></h3><h3><b> </b></h3> <h3>在原址上建的新3号楼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的承载。</h3> <h3> 新3号楼的东侧</h3> <h3>东区3号楼西侧的通讯站(现叫通讯纪要局)的灰色食堂,已经完全旧貌换新颜。</h3> <h3> 食堂的正面</h3> <h3>老6号楼,在3号楼的东侧。这是东区家属楼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幢老楼,这里留存着多少人美好的记忆。</h3> <h3>现在把老6号楼原来大门拆掉,结构又进行了改造装修,外观粉刷一新,准备分给没房的现役军人。</h3><h3>装修后的老6号楼已经完全没有了原来的模样。</h3> <h3>7平房拆的较晚。我在7平房前的路上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趟。</h3> <h3>见到老场景,我想所有在此生活过的所有人都会感到无比亲切。</h3> <h3>营房科的花房早已变成老干部的活动室。</h3> <h3>老干部活动室的门联右边写着“常思战斗岁月”,左边写着“永葆革命青春”。</h3> <h3>松树林,老人和孩子常去的地方。</h3> <h3>小公园,小巧而玲珑。遮天蔽日的白皮松,鲜花围绕的曲径,水帘下流的假山,是老人乘凉和孩子们嬉戏的中心。</h3><h3>原来的水泥桥、铁栏杆已变成石桥石栏杆,小公园的围栏也已拆除与外界成为一体。</h3> <h3>80年代松树林的坐位还是水泥台子。后面则是1号楼外的公厕。</h3> <h3>光阴似箭,在松树林玩的孩子们如今都三、四十岁了。</h3> <h3>宝贵的成长记录。不忘过去,才更懂感恩。</h3> <h3>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小公园是他们成长的最好见证。</h3> <h3>灯光球场南边的办公院落,据老同志回忆,这里最早机要局在这里办公,机要局搬到庙区后,改成了后勤部的办公地。</h3><h3>先生曾在此办公多年。</h3><h3>当前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围墙变成围栏,道路变成柏油,办公楼也在进行加固装修。</h3> <h3>这座建于50年代的大礼堂,听军科的老同志讲,最早曾和军科合用过。是官兵听报告、开大会、文艺演出、看电影的重要场所。一年一度举行的春节游艺晚会年年都热闹非凡。</h3><h3>文革时礼堂前正中曾铸造过一尊毛主席挥手的雕像,后不知什么原因被拆除了。</h3><h3>我和先生认识之初,曾在此看过一个惊险的外国电影,叫《水晶鸟》。</h3> <h3>2019年9月11日礼堂前朝霞满天。</h3> <h3> 朝霞与礼堂交辉相映煌</h3> <h3>矗立在大礼堂旁的健身中心,是原来是三部的露天电影场。电影场很大,水泥方砖的铺地,北高南低的地势,北边的门口设有栏杆疏导,还有一个2层高约10几平方的放映室。</h3><h3>一到夏天,每周有固定时间放电影,大人们三三两两拿着马扎、椅子,到电影场躲热、消遣、带孩子,孩子们则撒了花似的来回穿梭奔跑,还有的孩子仅仅是为了吃根冰棍……</h3> <h3>这条从老大门往进走的道路已今非昔比。</h3> <h3>5号院庚2楼,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是我在部队大院生活的起点。</h3><h3>和1号院老大门对门的地方就是5号院。站在5号院门口,首先进入眼帘的是: 一个水泥浇筑的写有“为人民服务”的屏风和庚2楼前的几棵核桃树以及靠近南墙的几个垃圾桶。当时5号院有庚1(招待所)2、3、4、5、6楼和一所食堂。</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82年底,孩子在庚2楼出生。</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照片为庚2楼前</span></h3> <h3> 庚2楼2层成长的宝贝儿</h3> <h3>这幢建于唐山地震后的4号院7号楼,一个50平方米两间朝阳的房子(2单元26号),从83年始,住了11年的漫长岁月。</h3><h3>当时从筒子楼搬进单元房,已经感觉提升了一大截,连住1号院的姐姐当时都很羡慕。最为高兴的是,孩子终于可以在两间屋里走来走去了。</h3> <h3> 刚刚搬入7号楼的孩子</h3> <h3> 小姐俩在7号楼</h3> <h3>2004年,随着先生的职务的升迁,我搬入了原来是一片桃园的1号院西区的营职楼,住在3号楼3单元3层的26号。</h3><h3>这里紧挨着警卫连的办公楼和食堂,天天听着一批又一批的警卫战士饭前饭后的歌声,以及一年一次的新战士入伍与老战士的送别……</h3> <h3>如今我离开3号楼已经14年了,东边的几棵高耸入云的梧桐依然遮天蔽日、苍翠欲滴。</h3> <h3> 整齐划一的军人在操练</h3> <h3> 随处可见军人的身影</h3> <h3>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是对当代军人的要求。</h3> <h3> 院内浓厚的军营气氛</h3> <h3> 现在的5号院招待所</h3> <h3>地点一直未变的班车站。部里后勤部门为方便官兵进城及家属上班、孩子上学,80年代就已开通多条路线,有301医院、动物园、东华门等线。</h3><h3>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发达,现在仍有301医院、4号线地铁总站、中关村等线。方法也由原来的买票、办卡、到现在完全免费乘坐。</h3> <h3>西南门,我整整11年都从这里进进出出。</h3> <h3> 西南门的里面</h3> <h3>照片的这块绿地,在西区家属楼东面。最早是军人、家属的开水房,1分钱1壶,打水要排很长的队。</h3><h3>开水房拆了,变成了垃圾收储集散地,这几年又成了绿化地。</h3> <h3>在西区幼儿园原址上盖起的生活服务中心,负责收取水、电、煤气费。</h3> <h3>现存的唯一老平房,原来叫11平房,现在叫19平房,部首长住过,后改为部办的老干部服务中心。</h3> <h3>西区的部长楼,外观由灰色变成了红色。</h3> <h3>树立在厢红旗旗路口的牌子,似乎30多年就没变过。</h3> <h3>这是厢红旗的“王府井”,周围部队大院以及百姓都到这里购物,穆铁柱、郑海霞都在这里出现过。80年代初是坐南朝北的3面平房,正中为百货,西侧为菜店,东侧理发店。</h3><h3>约二零零几年,盖起了三层楼,先叫利客隆九店,后来又改叫<span style="line-height: 1.8;">超市发。</span></h3><h3>近几年,随着“三山五园”的恢复改造,超市发也在拆迁范围之内。2019.8.24日超市发正式关门歇业。相信将来的厢红旗购物环境会更好。</h3> <h3>大张旗鼓地拆违,使4号院7号楼第一次展露了它的容颜。</h3> <h3>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亦或未来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我们生命的精彩。</h3> <h3>俗语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h3><h3>30多年过去了,一批批操着南腔北调的战士、一拨拨随队的军嫂,一伙伙如日中天的现役军人,一群群院里长大的孩子,他们或许是根据实际需要或国家的安排,不得不离开他们曾经生活的这片热土,天南海北、各奔东西。但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那融入血液里的军旅情结和军人基因,都永远不会改变。</h3><h3>他们会永远记住这里。</h3><h3>因为在这里他们经历过阳光灿烂的日子、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生命中的芳华青春。</h3> <h3>时光,如白驹过隙,生命中总有一些记忆深埋在心底。尽管岁月匆匆,这些记忆永远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更加浓烈。</h3><h3>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过去那些在部队大院生活的美好日子,就像欣赏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唤起你遥远的记忆而久久难以忘怀。</h3><h3>我相信,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生活才因此更美好。</h3><h3><br></h3> <h3>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总有一处风景,会因为我们而美丽;总有一份过往,唯美了我们整个的曾经。</h3><h3>部队大院,我爱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