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是国营西南胜利机械厂建厂五十周年。五十年前,为响应国家建设三线的号召,在承建厂吉林长春柴油机厂老工人的带领下,一大批部队复转军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先后招收进厂的学工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一个名叫丁家村的山沟,开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工作和生活。今年年初,几位热心的老工友聚集在一起,商量以何种方式,分工合作,来共同纪念工厂建厂五十周年华诞。我的任务就是,编写一辑《美篇》,回顾胜利厂的前世今生,展示工友们的青春年华。细心的你,或许能在诸多的老照片中,发现自己当年的倩影和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勾起你深沉的回忆!</h3> <h3>丁家村位于云南省安宁市禄脿乡。建厂之初,这里就是工厂的依托,很多老工人、学工排都曾在村子里的老乡家、牛棚里住宿过。如今这里拓宽了道路,修建了活动室,美化了环境,正在朝着美丽乡村的目标前进。这是丁家村口的照片,巨石上刻写着村名,背后是村活动室和小广场。</h3> <h3>这里曾是丁家村的供销社,原先是地主的房屋,是村子里最好的房子,好几个学工排都曾在这里住过。</h3> <h3>当年的丁家村贫穷闭塞,随着工厂的建设,亦帮助村里通电通水,建立了良好的工农关系。以至多年后有老职工回到村子里怀旧,老乡们仍热情招呼,不忘旧情。如今,柏油公路已通往村中,农村面貌也发生很大变化。远处的山峰名叫孝姆山,当年的青工们不少都攀登过。</h3> <h3>胜利厂自成立之初,先后在云南的曲靖、沾益、楚雄、昆明和上海招收过学工,按照当时的习惯,分别编为学工一至六排。这是学工一排当年在山沟时的合影照片。背景是山垭口采石场。</h3> <h3>所有的学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建厂劳动之后,就被送到昆明附近的国营工厂学徒实习。这是在昆明风动机械厂实习学工的合影。</h3> <h3>这是学工四排女同学在建厂劳动结束后的合影。</h3> <h3>这是学工四排男同学在建厂劳动结束后的合影。</h3> <h3>这是工厂首批精密铸造工人的合影。</h3> <h3>这是当年热工车间部分女学工的合影。</h3> <h3>这是学工一排部分学工的合影照片。</h3> <h3>这是当年部分学工在山沟里的合影。</h3> <h3>这是当年工具车间的职工在山沟工厂山垭口的合影。</h3> <h3>这是当年热工车间职工在山沟工厂的合影。</h3> <h3>这是当年工具车间女职工在山沟工厂的合影。</h3> <h3>这是建厂初期学工排自己动手修建的宿舍遗迹。“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标语清晰可见。</h3> <h3>在学工们外出学习培训期间,山沟里开始了大量的基本建设工程,先后修建了机加车间、热工车间、工具车间、汽修车间、锻工车间、单身宿舍和办公楼等。同时在沟外清水沟村修建职工宿舍和生活设施。</h3> <h3>这是原先热处理车间和机加车间的位置。工厂搬迁后,这里被当地乡镇企业利用,面目全非。可见柏油路从车间旁通过。</h3> <h3>这是工具车间的俯瞰照片,小路的尽头是锻工车间。在当年生活配套设施不具备的情况下,这里可是唯一有条件洗热水澡的地方。</h3> <h3>远端的楼房是当年的办公楼。左下方的厂房是工厂搬迁后乡镇企业建盖的烧制砖瓦的厂房。</h3> <h3>这是热工车间的航拍照片,左上角是单身宿舍。</h3> <h3>这是机加车间、热处理车间和变电站的航拍照片。</h3> <h3>这是每个学工都住过的单身宿舍。如今已是杂草丛生,门窗全无,进出困难。</h3> <h3>这是热工车间的旧址,工厂搬迁后,被当地乡镇企业分割成不同的小工厂。</h3> <h3>隔着铁丝网看原来的热工车间。</h3> <h3>空荡荡的原机加车间厂房。</h3> <h3>机加车间厂房的外观已经变成这个样子。</h3> <h3>这是清水沟原家属区的一部分,原来的职工医院和变电所依稀可见。</h3> <h3>这是清水沟村对面的家属区,小商店和邮局、招待所曾在这里。如今被乡镇企业利用。</h3> <h3>这是清水沟生活区的水库,曾经学工们的天然游泳池。远处是采石场和山垭口。</h3> <h3>这是唯一在继续使用中的变电站。如今归南方电网公司管理。</h3> <h3>山沟里的军工企业,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配套设施全部需要自己完成,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尽管条件艰苦,仍然自主创办了职工子弟学校、技工学校和工人大学。这是当年工厂职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合影。</h3> <h3>这是山沟工厂某届技工学校毕业班合影。</h3> <h3>这是山沟工厂自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毕业班合影。</h3> <h3>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工厂成立卫生科,不仅为职工和家属诊疗看病,同时为当地农民送医送药。这是当年山沟工厂卫生科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影。</h3> <h3>这是山沟工厂部分医务工作者的合影。</h3> <h3>为保障山沟工厂安全,工厂成立了消防队、保卫科和民兵组织。这是工厂自己的消防车。</h3> <h3>当年山沟工厂的工青妇活动十分活跃,这对于保障工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胜利厂共青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合影。</h3> <h3>这是山沟工厂组织成立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不仅为职工和家属表演,还在军工企业间巡回演出。</h3> <h3>这是当年山沟工厂工会和妇联组织的庆“三八”歌咏比赛。</h3> <h3>这是当年代表胜利厂出征的乒乓球队队员合影。</h3> <h3>这是当年山沟工厂动力科篮球队的合影。</h3> <h3>这是当年工具车间女子篮球队的合影。</h3> <h3>这是当年工会和妇联组织的歌咏比赛照片。</h3> <h3>这是山沟工厂团委组织外出学习活动时的合影。</h3> <h3>山沟工厂在完成军品生产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军转民”的发展道路。先后试制生产过面包炉、特种车改装和旅行车。为工厂时至今日的特种车改装奠定了基础。这是工厂曾经批量生产的旅行车。</h3> <h3>当年工厂生产的旅行车曾跻身于全国乘用车名录。这是工厂领导带队参加1988年全国乘用车展览时的合影。</h3> <h3>胜利厂的现状和发展也牵动着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心,从六机部到八机部,再到七机部,很多领导都曾亲临工厂视察指导工作。这是原国家国防科工委丁衡高主任视察胜利厂旅行车生产线的照片。</h3> <h3>这是原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堂在云南视察工作时与当时的云南省省长和志强会谈时的照片。</h3> <h3>这是原航空航天部张均部长携夫人在云南视察工作时与云南航天局领导和相关人员的合影。</h3> <h3>这是原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参观在省农展馆举办的工业品展览航天展区。</h3> <h3>这是原云南航天局领导接待昆明市政府领导到工厂参观视察。</h3> <h3>丁家村的条件极大地制约了胜利厂生产生活的发展。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工厂领导就在积极探索调整和搬迁的可能性,最终选址在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h3> <h3>从此,胜利厂与长征厂、红云厂合并,成立云南航天工业总公司,并于1987年先后实现整体搬迁。这是规划中的云南航天工业总公司俯瞰图。</h3> <h3>这是搬迁初期,在新厂址建设的职工宿舍。现在已经全部建成单元楼房。</h3> <h3>这是搬迁初期建设的职工医院。现在是独立小院,并已移交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管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是工厂新址的职工食堂。品种丰富,物美价廉,宽敞明亮。</h3> <h3>这是新厂址的办公大楼。航天城已经成为昆明市经开区的知名企业。</h3> <h3>这是在新址建设的航天酒店,和山沟里的招待所已不可同日而语。</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随着岁月的流逝,胜利厂的情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山沟里的那一段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刻骨铭心,令人难忘。老工友们不时或以聚会的方式,或携家带口重返山沟,来纪念、回味逝去的青春。</span>这是热工车间全体职工在山沟工厂纪念建厂十周年合影。</h3> <h3>这是胜利厂学工四排纪念进厂二十年合影。</h3> <h3>这是胜利厂部分职工纪念建厂四十周年合影。</h3> <h3>这是胜利厂部分职工纪念建厂四十五周年合影。</h3> <h3>这是胜利厂部分职工相约来到曾经工作过的车间旁合影留念。</h3> <h3>这是胜利厂部分职工相约来到曾经住宿过的丁家村合影留念。</h3> <h3>在山沟里这栋单身宿舍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老学工合影留念。</h3> <h3>老工友们相约聚会,怀念那段难忘的日子。</h3> <h3>虽然已经离开了山沟,仍不时有当年的学工们拖家带口,回到山沟,缅怀那段难忘的时光。</h3> <h3>在山沟里的日子,不仅仅是老学工们怀念,老工人、老领导也会不时回到山沟,在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驻足,拍照。</h3> <h3>长期在山沟工厂工作、生活过的职工,曾经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才会有这种难舍难分的情节。尽管现在的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丁家村、清水沟的印象难以磨灭,不断的吸引着前去怀旧的人们。</h3> <h3>五十年的岁月磨砺,无论是当年意气风发的领导,还是初出家门的青年,如今已都成为两鬓斑白,步履蹒跚的老人。是山沟里共同工作和生活的经历,铸就了他们之间的情谊。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友情,将伴随他们终身。这是当年山沟工厂的几位老领导和部分老学工的合影。</h3> <h3>【编者按】本《美篇》是受托于“学工排纪念胜利厂五十周年活动筹委会”而编辑。在此过程中,通过征集老照片,翻阅资料,实地拍摄,加上自己的回忆编撰而成。借此机会,对热心提供老照片的工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年代久远,老照片提供有限,以及记忆失缺等原因,文章难免以偏概全,挂一漏万,或有失误,请各位看官见谅。本《美篇》也是“五十周年厂庆”的活动内容之一,意在唤醒各位工友对那段岁月的记忆,共同纪念胜利厂建厂五十年华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