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中秋

刘仁杰

<h5><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u>四川散文学会《天府散文》2019年9月19日发稿</u></i></h5> <h3>八月十五吃月饼,喝热茶,越吃越有味呀,嗯那嘎。这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中秋赏月的汉话段子,用武汉的方言说出来,在那些年,是我们中秋夜话中最经典的台词,也是我们向往的最美的中秋。</h3> <h3>如今过中秋,不再仅仅满足于吃月饼、喝热茶。成年人不是应景,多半不爱多吃月饼;孩子们在各式各样的月饼面前挑三捡四,最后遗弃得满屋子都是。吃的东西多了,幸福来得不经意。一家人团聚在花前月下的庭院,品着绿茶、红酒及各式饮料,时令瓜果触手可及,天地温馨款款袭来。</h3> <h3>月亮升起来了,今年又逢赏月的好天气。仰望苍穹,广袤无垠的天空一轮明月又大又圆,朗照着神舟大地,一直照进我火热了一天的心里。我的思绪像偶尔盘旋在头顶的夜鹰,一忽儿急速在时空里穿梭……</h3> <h3>中秋节是一年当中最值得记念的日子。</h3><h3><br></h3><h3></h3><h3>远古时代,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天下苍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西王母特赐长生不老药以念其功。八月十五这天,后羿外出,其弟子逢蒙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放进嘴里,不久便飘离了地面飞向了月亮。</h3><h3><br></h3><h3>后羿回到家中,寻妻不得,捶胸顿足,仰望月亮千呼万唤嫦娥的名字。上天为其真情所动,允许他们在每年月亮最圆之时在月桂树下见面。果然,月亮上面出现了嫦娥和月桂的身影。后羿立即摆上香案,呈列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中的嫦娥。珍惜拥有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后羿与嫦娥的幸福爱情,每年的八月十五便有了赏月、祭月、拜月的中秋习俗。</h3> <h3>于是,历代文人墨客,天涯游旅,把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在八月十五的月亮之上。留下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了华厦民族月满人圆的共同祝愿,许多地方甚至有望月楼、寄月楼、拜月楼。中秋文化曾经名满天下,四海之内皆知中国。</h3> <h3>曾几何时,“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没有休息,只是一个时间的象征,是老百姓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拐点。人们对中秋寄予了很复杂的感情,甚至害怕中秋,人们叹息时间过得太快,转眼间就到了中秋,中秋一过,时间就剩下老鼠尾巴了,跨步就到了年关。一年的光景就这样又要过完了,孩子们长了一岁,老年人又去了一年。辛苦来辛苦去,啥都不剩,还经常闹饥荒,粮食不够吃。过年就成了一道关口,所以叫年关。</h3> <h3>小时候,八月十五,能尝到月饼那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那时多是酥月,一窝孩子你抢我夺,最后成了一地碴碴,倒也耐得住娃儿多。从电影里面看了一回“爷爷教我打月饼呀”,做梦都在和爷爷打月饼,哈喇子流湿了半头被子。<br></h3><h3><br></h3><h3>大人们也更别奢谈“举杯邀明月”,因为私自酿酒是违法行为。麸皮、米糠有时都要拿来充饥,大麦、红薯更是正儿八经的救命粮,谁敢酿酒哩。市场上的酒多半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勾兑的。记得父亲说过,偶尔,他们到医院里,淘点医用酒精,那可是当时公认为最纯最不害人的兑酒佳品,老哥几个宝贝似的藏着,想喝时兑些凉白开,偷偷的畅快地过回酒瘾。哪儿还敢明目张胆地邀明月,胡扯;过着有吃有喝的日子,还这不好那不是,闲的,天天学习、劳动,忙得像个孙子,看他会不会“缘愁似个长”。这还是公社,普通老百姓可想而知。<br></h3> <h3>如今,中秋节有了假期,这是中国人自己的日子,自己的文化。不同于城里人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土地的收成有它特殊的季节性,俗话说“一季管全年”,说的就是种庄稼。春种秋收,春花秋实。成熟的庄稼已渐次收获,一年的粮食收成大势已定,剩下的边边旯旯持续在锦上添花。一个个丰收的消息通过互联网,把城市和乡村烧得滚烫;儿女们在城市的家里传递出的感恩的电波在乡野燎原。</h3> <h3>麦收了,今年还多收了几斗田的大麦,下半年就可以煮点儿麦酒,纯纯的大麦酒,劳作之余,小酌二杯,醉心的日子总在丰收后。时势顺遂,粮食产量高了,田地不仅满足了主粮种植,还有节余的地力种出辅粮,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h3> <h3>春茶、夏茶、秋茶,一茬茬收拾完了,茶杯里新鲜的绿茶又开始一波一波的荡漾,四季的味道不紧不慢地在唇齿间肆意流淌。<br></h3><h3><br></h3><h3>油菜籽早榨成了菜油,纯绿色植物油,再不用算计,想酌多少酌多少。曾经像筷子样的油匙好多年前就已经成了古懂。</h3><h3><br></h3><h3>稻子收割完了,现在也只需种一季,金烂烂的稻谷小山也似的灌饱了仓禀。吃米的时候装一挑子送到加工厂,吃完了再来,大米新鲜得就像门口河里的小溪找不到一丝杂质。糯谷收了二三斗,娃儿们爱吃糍粑,春节回来,油炸、锅煎、火烤,各取所需。打糍粑前,蒸好的糯米,留一些起来搁置在通风但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阴干成阴米,吃的时候,打两只鸡蛋将阴米调成羹,用油在锅里煎至二面金黄,下水煮,味道鲜美还极富营养;过年时合着黑沙炒炒米,粘糖果,城里没有这么纯正的味道,大人孩子稀罕得不得了。</h3> <h3>炒米糖,红薯干,糖炒野毛栗并称乡村副食品的新三宝。孩子们虽然住进了大大小小的城市,但这些地地道道的乡野杂食还是老家人做得地道。</h3> <h3>棉花一天天越来越白;柿子一天天越来越红……</h3><h3><br></h3><h3>通村公路和几乎家家拥有的小汽车正在把城市和乡村的最后一段距离拉近;厕所革命,放心水也在加速城市和乡村健康文明的一体化发展步伐……<br></h3><h3><br></h3><h3>中秋,四季的正午,收获的忙月。亦如人生的壮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年。中秋已经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日子。一波一波收进来的庄稼像一天天圆满起来的中秋月亮,不遗余力地照耀出农家小楼的团圆美满;并继续等待着主人往深层次加工,希望更多的成为城乡人们美好生活的主角。</h3><h3><br></h3><h3>丰收了,乡村人的生活和建设就从这时开始有了各自的主张,结婚,建房,添制家什,修塘补堰,筑路架桥,都可以提上议事日程。中秋文化已然演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幸福文化之一。是的,剩下的事情就是谋划丰收后开心的过法,中秋是感受幸福的开始。守住幸福。</h3><h3><font color="#808080">(2248)</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二0一九年九月十二日于湖北孝感</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right;"><b>刘仁杰原创文字,图片源于网络</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