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

一颗铺路石

<h3>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每逢中秋佳节,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童年那些想抹,但怎么也抹不去的往事和记忆。</h3> <h3>在我的家乡,小时候在农村过中秋节,糍粑是家家都有的。糯米蒸熟,在石臼里千锤百炼打成软软的一团,母亲揪下鸡蛋大小一坨来,手里揉揉拍拍,扁了象个饼,却总归做不成真月饼那般圆。</h3> <h3>在拌着白砂糖的黄豆或芝麻面里,正面反面各醮一下,糯米粑粑就不粘手了。</h3> <h3>轻轻一咬开,好象还冒着热气,味道又香又甜又糯。吃完后,嘴角、腮帮粘着黄豆或芝麻面,嘴馋的用小手抹进嘴里去,女孩子则用小手绢在脸上一通揩,就没有了。</h3> <h3>小时候在农村过中秋节,有月饼的人家绝少,即便有,也清一色就是一个品种,糖馅,面粉做的饼皮烤得微焦,玻璃杯口一般大……</h3> <h3>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口味刁。商家也绞尽脑汁,月饼的品种七荤八素应有尽有,口味做得是变化无穷,莲蓉、豆沙、枣泥自不在话下,光是孩子们特别爱吃的冰淇淋馅,就不知能细分出多少种味来,草莓、芒果、香蕉、西瓜……就差没听说有茄子味的。</h3> <h3>年年不重样地换着品种尝鲜,却越来越怀念起月饼时代以前的糍粑来。</h3> <h3>那时候,豆角也是几乎家家都煮的。中秋时节,田垅里的豆角长成小孩手指一般粗,牛角一样弓着,长的三四粒,短的也有两粒,饱满得象要把豆壳撑破似的,伸手碰到,扎得手生疼。干脆整棵连根拔起,坐在垅头石块上摘了豆叶,折了根,一咕噜一咕噜放倒在箩筐里挑回家。就等中秋夜里打牙祭了。</h3> <h3>真好的东西,自来香甜。煮豆角不用啥佐料,最多下点盐,口味轻的甚至连盐也不下,就下清水煮熟,捞起来就着热,呼呼吹几口,整角含进嘴里,再一边丝丝吸气取凉,一边就用牙把豆仁儿从壳里往外推挤出来,一嚼满口香,满口都是秋收的丰足感!</h3> <h3>记得在那些年代,生活虽然很艰苦,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亲情是真挚和纯朴的。</h3> <h3>一个村子,青山绿水,你来我往,相互帮忙干农活、相互换工天……特别是晚上,相互串门,大家聚在一起、摆龙门阵。大人、小孩欢声笑语连成一片,很是和谐和亲近,没有半点污染、没有半点商业化、也没有半点铜钱味。</h3> <h3>特别是过中秋节,天空是那么的明朗,月亮是那么的圆,当地的习俗又是那么的有趣,所以我们过得很是快乐和开心。</h3> <h3>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过中秋似乎一年比一年淡化,一年比一年更加的没有意思。</h3> <h3>现在的中秋节,要么一家人聚在一起,弄上几个好菜吃一餐团圆饭;要么约上三五朋友、到野外烧烤过节;要么,就像平常一样,当着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还是去做什么。</h3> <h3>还有赏月,更是无人问津,有人说:赏什么月哟,那是文化人、闲人的事儿,与我们无关……一有时间,大多数人,总是抱着手机、玩游戏、聊微信……</h3> <h3>即便是夫妻,也没有多少的交流和沟通,很多家庭都沉迷在手机的世界里而不能自拔;对于我,一年一度、好不容易逢上中秋,想好好的泡壶茶,想好好的赏一次明月,即便不能回家……</h3> <h3>今天又是中秋节,听到外面传来此起彼伏吃喝娱乐声,却全然没有以往的心情了。简单地吃了点,洗漱了一下,就上了床。</h3> <h3>夜半忽然醒来,打开了房门。呀!好一片银辉,恍如白昼。抬头一看,一轮圆月正挂在碧蓝的天空上。我很少见到这么大、这么明亮的圆月,不觉一时痴迷起来。</h3> <h3>它就像一块晶莹洁白的玉璧,静静地挂在天幕上;又仿佛是一颗硕大的夜明珠,发出迷人的光芒。在它的万丈银辉下,星星们都害羞地躲了起来;不仔细分辨,真难找到它们的身影呢。</h3> <h3>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有这样的习俗:在月亮升起之时,全家人都围坐在自家的院落中,吃着月饼,赏着圆月,听老人们讲着有关月亮的优美的传说。可惜的是现在这样的习俗早已荡然无存了。</h3> <h3>明亮的圆月中,有一片阴影清晰可见。传说那是吴刚为了追求嫦娥,在不知疲倦地砍着那棵永远也砍不倒的桂花树。他怎么能砍倒呢?除非嫦娥心中永远没有了后羿。</h3> <h3>月光如水,使人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有阵阵的微风拂过,带走了我残存的睡意;远处隐隐传过来几声犬吠,除此之外,天地一片静谧。</h3> <h3>哦!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