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毛泽东的婚姻爱情观》

黄武申

<h3>&nbsp; &nbsp; &nbsp; &nbsp; 江青为什么吸引毛泽东 </h3><h3> 揭开毛泽东的婚姻爱情观</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文章来源: 新华网发布</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时间: 2013-03-19</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责任编辑: 卢倩仪<br><br>本文摘自《说不尽的毛泽东》,作者:张素华 边彦军 吴晓梅等,出版:中央文献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br><br>王行娟1930年生,广东人。南京金陵大学毕业。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热心妇女事业,现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的妇女研究所,中国第一条妇女热线电话。著有《贺子珍的路》、《李敏、贺子珍与毛泽东》。<br><br>毛泽东先后与三位女子成婚,渡过56个春秋,他是如何对待她们的?她们各自对他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涉及较少,但家庭生活却是毛泽东不可缺少的一个侧面,为此我们走访了注意研究毛泽东婚姻的王行娟女士。<br><br>访问人:研究一个人,除了他的政治生涯、学术著作之外,他的出身、甚至婚姻状况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学术界对毛泽东婚姻状况的研究比较薄弱,您一直搞妇女问题研究,又发表了《贺子珍的路》、《李敏、贺子珍与毛泽东》等著作,您能不能就此谈谈您的一些看法?<br><br>王行娟:毛泽东一生遇到过4位女性,第一位是他父母给他娶的罗氏。按旧俗说,这是毛泽东家里给他明媒正娶的,但对罗氏,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曾这样提到过:“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生活过---而且后来也一直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这反映了毛泽东所具备的反抗性格,以及反封建的思想意识。<br><br>访问人:罗氏的命运也是很苦的,她20岁到毛家,22岁就因病去世了。在毛家的几年她上敬公婆,下田劳作,个人生活抑郁不幸。其实毛泽东对她并没有完全忘记,50年代毛泽东在一封书信中就曾提到过她的家人。<br><br>王行娟:除罗氏之外,毛泽东实际上前后有3个夫人。第一位是杨开慧,他们于1920年结合,直到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时分开,一起生活了7年。杨开慧在1930年牺牲。第二位是贺子珍,他们于1928年结合,到1937年贺子珍去苏联,在一起有10年。第三位就是江青,他们于1938年6月结婚,直到毛泽东逝世。</h3><h3><br></h3><h3>访问人:在对这3位女性的选择上,是不是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婚姻爱情观里一些共通的东西?<br><br>王行娟:毛泽东是一个革命家和政治家,他不是一般的学者,也不是一般的政治家,因此,他的婚姻生活是和他的职业生涯、革命生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认为他选择生活伴侣,首先是看能不能和他志同道合。这一条在他身上非常突出,他的三次婚姻选择都是革命伴侣,如果没有这一条,其他条件再好、再漂亮,他也不会干。<br><br>访问人: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以前,曾有一位女友和他关系比较密切。杨开慧的自述里曾婉转地提到这一点,当时杨开慧很难过,但最后毛泽东还是选择了杨开慧,自此两人关系的发展走上坦途,大概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br><br>王行娟:所以,毛泽东在婚姻问题上视志同道合为很重要的一条。他和杨开慧结婚时,正处在共产党孕育过程中,杨开慧全身心地信服毛的主张,不仅他的政治主张,而且还包括他的体育锻炼方式等生活习惯,始终都是他的最热心的追随者,这就是他们的感情基础。后来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有时还携着母亲,一会儿武汉,一会儿广州、长沙,风里雨里,颠沛流离,始终跟着毛泽东。到最后,白色恐怖那么严重,还要坚持守在板仓,杨开慧说过一句话:我不能离开,因为润之没有给我这个指示。可见杨开慧对毛泽东感情非同一般。<br><br>访问人:用“崇拜”这个词形容杨开慧对毛泽东的信服程度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杨开慧在她的自述里谈到对毛泽东的感情时,这样说:“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像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如他被人提着去杀,我一定同他去共一个命运!”可见,后来军阀何键声称只要杨开慧宣布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便可放她出狱,而杨开慧却选择了死这一点并非一念之差的选择。<br><br>王行娟:毛泽东和贺子珍的结合也能说明“志同道合”这个问题。毛泽东上井冈山时,贺子珍已在山上,她和杨开慧不同的在于还不是追随毛。当时毛泽东的声望并不像后来那么高,而且这时贺子珍也有较高的地位,她是永新县县委委员、青年部副部长,但仍然是他们的志同道合使他们走在了一起。<br></h3><h3><br></h3><h3>访问人:在遇到毛泽东之前,贺子珍就知道毛泽东这个人吗?<br><br>王行娟:也许知道,因为毛泽东搞农民运动也是有名的;大革命时她阅读了大量的革命报刊,毛泽东早期的文章就刊登在一些杂志上,在未遇见毛泽东之前,贺子珍是有心上人的,这个人是永新县的欧阳洛,他引导贺走上革命道路,而且后来发展她入团、入党。欧阳长得一表人才,是永新县最早一批到南昌求学、入党的人。后回到永新建立党组织,可惜这个人在参加南昌暴动后回武汉任湖北省委书记后不久,便被叛徒出卖被捕就义。贺子珍一直留在永新,永新暴动后仍坚持革命斗争,她的同学纷纷离开革命队伍,而她上了井冈山,和袁文才等在一起,对这些“土匪”,人家都是不齿的,从这也看出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人突出的个性光彩。这深深吸引了毛泽东。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不屈的斗争性格,这也是他们能结合在一起的前提和基础。<br><br>江青也是和毛泽东在革命队伍中认识的。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她毕竟没有留在上海,也没有跑到南京、重庆这些大城市,而是到了延安,延安的生活相对于那些繁华都市来说是很艰苦的,江青能千里迢迢跑到延安,说明她当时还是倾向革命,向往进步,这一点,也是毛泽东能和她结合的最起码的条件。<br><br>所以,能不能志同道合是毛泽东进行婚姻选择的最重要的也是最起码的一条。<br><br>第二,毛泽东在婚姻上表现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主张婚姻要两厢情愿。他对待父母给他娶的罗氏的态度,就很说明问题。他和杨开慧的恋爱是很浪漫的,在当时也算是站在前沿的,用今天的话说,是特别“新潮”。那时杨开慧是教授家的千金小姐,能跟随毛泽东这个农家子弟,非常不简单。贺子珍也是他自己寻找的。甚至包括对江青,也体现了他在婚姻上的自主性,有的书把他和江青的关系写的那样被动,这完全不可能,任何人也不可能强迫他的婚姻,毛泽东怎么能那么随便被人拨弄来拨弄去,特别是他还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他作出这种选择,肯定是他觉得对方值得爱,可以爱。<br><br>第三,是他的反潮流反传统的做法。他的婚礼都是非常具有革命家的特色。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时是1920年冬。他们的理想是要为人民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他们把结婚作为反社会潮流的象征。所以,他和杨开慧实行的是同居,没有举行什么婚礼,过了一段时间,才请来一批人吃饭,吃到最后宣布他们结婚了。<br></h3><h3><br></h3><h3>访问人:那个时候,毛泽东在和朋友们的通信中就建议过要成立“拒婚同盟”,他对向警予、蔡和森的爱情关系———“向蔡同盟”表示了特别的欣赏。这种“爱情同盟”几乎成了那一代青年冲破旧的礼教束缚,争取幸福自由的一面旗帜,一种典范。毛泽东是用类似于“向蔡同盟”的“毛杨同盟”(姑且这样说)去实践自己的爱情诺言和理想的。经历了和罗氏的旧式婚姻,这种爱情的结合就更显得神采动人了。<br><br>王行娟:这种爱情的理想表现在:我爱我爱的人,我只选择我爱的人,而且用我的形式实现这个爱的结合。<br><br>毛泽东和贺子珍的结合也是这样。他们能走到一起,完全是一种彼此倾慕的结果。有的书说毛贺结婚,是谁请了酒,我曾经问过贺子珍,贺说,没有这回事,别说请酒,连喜糖也没有,在那种情况下,到哪去买糖?身上没有钱,也没有可能举行婚礼。<br><br>访问人:毛泽东和江青是不是也深受形式的约束?<br><br>王行娟:在延安,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与江青的结合是经过政治局批准的。这是必要的组织程序。但这次仍没有什么婚礼。江青提出过要像样地请次客把自己的身分公开一下,毛泽东不肯,江青则觉得不这样自己就名不正言不顺。<br><br>访问人:除父母包办的罗氏那次婚姻之外,毛泽东的后三次婚姻都没有婚礼。<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