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568yhfc?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黄骅金网</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bxwls5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黄骅市乡镇村庄名录</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dnjmala?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南排河镇</a></p> <h3><b><font color="#ed2308">村名考释</font></b></h3><h3>民国 22 年(1933)修《沧县志》载:“歧河,士人名为西河,又名长港,距州治一百五十里。为沧境南减河并狼洼以下各洼及石碑河汇合诸水入海之总海口也。上溯十余里名曰张金沟,在牧猪港东,水落时有沟形,下通于海。旧有限海潮横堤一道,春堵秋开,旁出一支南引至岺子头约长五六里。汇合诸水(旧小南河、小西河、李二沟、李巴口子、小关沟、大李岔、小李岔)入海曰歧河口。”因是多条河流汇集入海之地,故称此地为祁口,后居于此地民众称村名为歧口。(摘自《黄骅市地名志》)</h3> <h3><b><font color="#ed2308">地理概况</font></b> </h3><h3>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 12.6 千米处。距市中心 31.6 千米。东邻渤海湾,南与东、西高尘头相连,西与黄灶盐场毗邻,北与天津市马棚口接界。村庄呈带块状分布,占地 2405.09 亩。有2458户、7864人,有汉族、回族,其中回族人口占0.2%。有刘、李、王、周、韩、张、白、赵、魏、井、陈、朱、马、孙、吴、史、贾、谢、杨、辛、高、沈、许、傅、董、宋、何、戴、田、丰、于、倪、崔、商、翟、郭、佐、时、芦、柏、范、程、纪、曲、丁、胡、冯、石、单、齐、曹、初、苑、蔡、邵、窦、钟、梁、苏、孟、边、郗、荆 63 个姓氏。村内有平房 1998 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 10 幢。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各 1 所,医院 1 所。2009 年 6 月,传统文化技艺渤海渔村剪纸被批准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歧口铁炮(今存市博物馆)。有深机井 7 眼。产业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兼营其他养殖业。(截止时间2014年)</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歧口炮台</b></p><p>关于歧口炮台,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沧县志》载:“歧口炮台始建于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在歧口重修大炮台2座(南北岸各一座),由东沽炮台运铁炮二尊至歧口。”</p><p>清朝重修,说明歧口炮台原址已不能满足清廷抵御外侵的需要,所以重修炮台基座,打造更大规格铁炮,并分别赋予“大将军”和“二将军”名号,以震慑西方侵略者。从现存的“二将军”来看,铁炮全长3.47米,最大直径0.46米,重约2吨,有效射程1500米左右(一些资料有写射程15000米,经与军事爱好者了解,如此规格的铁炮射程达不到15000米),威力之大在北方少有。</p><p>那么,关于歧口炮台始建于明朝的具体时间,无史可查,只能从历史细节处推敲,以设置沿海防御为突破口,从中窥其端倪。</p><p>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后,倭患频仍。明廷任命胡宗宪为抗倭总督,他上任后,十分重视加强海防,针对倭寇“去来飙忽难测”“海涯曼衍难守”,主张“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防之于海”,组织人员将沿海倭情、地理形势及抗倭措施悉数整理,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编纂《筹海图编》,初步建立起沿海防御系统。</p><p>而重点加强天津海防建设是从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出征朝鲜开始。以往日倭对福建、江浙等东南沿海骚扰不断,从未到过明朝的腹地。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率兵20万征伐朝鲜,而占领朝鲜便可假道进犯明朝都城——北京。</p><p>为解决唇亡齿寒的威胁,明廷进行了一场御倭援朝的战争准备。因天津地处水陆要冲、京畿门户,明廷重点布防,增兵、建营、造船,将天津打造为御倭堡垒、援朝阵地。近海防御则是在主要入海口——草头沽(塘沽区所属的大沽,原分为东沽和西沽,现在已连为一片。明代初期,这里杂草丛生繁长,称草头沽。明末清初,大沽的名字逐渐固定下来)建造了两座炮台,这应是大沽口炮台的原址。</p><p>虽然天津布防未提及歧口炮台的修建,但是明朝长达200年之久的抗倭斗争,必然让沿海地区海防部署更加严密。且歧口的战略位置重要,布防海事理所当然。所以,歧口炮台的始建时间大概在明朝抗倭设海防时期,即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前后。</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河道演变情况</b></p><p>作为退海之地,歧口属于渤海西岸古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渤海湾之穹顶。据《尚书?禹贡》中记载:“禹贡河(古黄河主要河道之一)从河南浚县北流,经内黄、曲周、巨鹿至武邑县北、东北流经青县,又东北流,在天津南入海。”此处的“天津南”即歧口村北的北大港。春秋战国时期,黄河逐渐向南迁徙,历史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主流入海口在章武(黄骅)境内,其中禹贡河改道在歧口入海。直到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黄河主流才移至山东利津入海。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写到:“古黄河入海在天津、河北黄骅和山东无棣之间游荡,其主流则长期从渤海湾黄骅一带入海。”</p><p>就在古黄河经渤海湾入海之际(春秋战国时期),京杭大运河开凿。隋唐时期,沧州段运河称为永济渠,在吴桥安陵与东光之间分出一条支流叫浮水河,向东北流经歧口进入渤海,元代称该河为浮河。金朝时期,为排泄大浪淀积水,开挖石碑河,由歧口入海,其下游和浮水河走向一致,故《畿辅通志》记载:“石碑河,古浮水也。”元明时期,太行山沿线生态退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发,致太行山水下行冲击运河,易致顶冲,危险堪虞。为刹运河洪水之势,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开挖兴济减河,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开挖捷地减河,中下游与浮河合二为一。两条减河向东流,在歧口村西洼地汇集后经村北入海。清朝时期,水利翻修,捷地减河增设入海口,由歧口和歧口村南3公里的西高头村同时入海。兴济减河逐渐淤塞,清末废弃。民国时期,河流走向基本不变。新中国成立以后,开挖沧浪渠、北排河、廖家洼排水干渠,均由歧口入海。1960年,因开挖南排河截断廖家洼排水干渠河床,廖家洼排水干渠不再经歧口村入海。为了减轻歧口入海河流的负担,捷地减河也不再从歧口村分流,只由西高头村入海。现仅余沧浪渠、北排河在歧口村西北汇集入海。</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重要历史事件</b></p><p>清朝后期,国运日渐式微,英法美俄日等帝国主义觊觎中国领土,歧口紧临渤海、毗邻京津,成为这些帝国主义国家重点关注的战略要地。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围绕歧口及歧口炮台发生了几次重要历史事件。</p><p><b>第一个事件,击败英法联军。</b>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文州,打宁波,溯东海、黄海北上,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抵及歧口,倚仗坚船利炮强行登陆。歧口炮台驻扎官兵与当地民众协同一心,顽强抵抗,英法联军败退,不得不转往大沽口攻打登陆。</p><p>这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胜利,歧口炮台在历史记载中第一次发挥作用,清政府驻军与歧口村民一同阻挡了英法联军的入侵。</p><p><b>第二个事件,抵御八国联军入侵。</b>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几艘舰船抵达歧口海域,歧口两岸守备严密,炮台驻扎官兵整装待发,亦有歧口村民参与其中,八国联军侵略者未敢轻举妄动强行登陆,只好掉转船头撤离,北上攻打大沽口炮台,于塘沽登陆,直逼北京。</p><p>八国联军几艘舰船出现在歧口海域确有其事,极大可能是一开始也把歧口作为登陆作战的备选地点之一,但由于天津与北京地缘相近、交通相连,能最短时间进犯北京,所以最终把塘沽作为了首选登陆地点。</p><p><b>第三个事件,倒运日货遭遇海难。</b>1934年7月,歧口海域发生了一次重大海难,约100多人葬身大海。当时的歧口及南边紧邻的几个村庄哭嚎连天,惨景骇人听闻。由于歧口死难者众多,灵堂随处可见。</p><p>此次事件发生在日本侵占东三省期间,辽东半岛贩卖日货十分盛行。当时歧口及海堡各村生活窘迫,海上捕捞作业期间恰闻有此“商机”,众人商议可通过歧口海运、河运、陆运等交通便利条件,将倒运的日货向南销往山东等地,向北可流入天津市场,向西则可畅销华北腹地。于是,集结30余艘船100多人,远赴大连旅顺,其中歧口村民占半数有余。他们以出海打鱼临时靠岸修整为名,偷偷将购得的日货藏于船舱底部。当时日本在辽东半岛各码头均设有海关,缉私船日夜巡逻,亦有海盗出没。为躲避日军检查和海盗抢劫,必须选择恶劣天气,且需借助较大东风返港。他们趁着狂风暴雨袭来,海面波涛汹涌,且是难得的东风,提锚扬帆奔赴家乡。途中几乎全部船只遭遇海难,独存一艘船在鬼门关走一遭后回家报丧。在那个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年代,歧口及相邻村庄渔民为求生计,铤而走险,遭此大祸。悲哉!痛哉!</p><p><b>第四个事件,侵华日军登陆。</b>据《静海县志》记载:“1937年8月24日,天津静海城陷。第三十七师师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冯治安闻讯,欲收复静海。部队准备就绪后,得知日军已从渤海湾的歧口登陆,逼近静海县烧窑盆村,威胁守军主阵地唐官屯、马厂,遂又奉命作罢。”</p><p>从文献中看,天津静海沦陷后,日军有部队从歧口登陆,致使国军收复静海的计划破灭。</p><p>当时,日军经海路到达华北地区,主要由塘沽登陆,在一些日本兵回忆录及文献中详有记载,如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宫岐部队、赤柴部队均从塘沽登陆。而从歧口登陆,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日本发动过甲午中日战争,参与过八国联军侵华,对渤海湾战略形势、登陆地点防御系统悉数掌握。而且《马关条约》约定清政府罢黜沿海防务,民国《沧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四月,罢歧口防务,和议既成,诏裁津胜三十余营,守歧口者惟余乐军三营而已。”民国时期歧口已没有守军,防务空虚,给了日军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出于战术考虑。日军从歧口登陆能较快与静海方面日军汇合,可巩固静海县城防务,易对天津周边守军形成夹击之势。而且据史载,当时连日阴雨,平地水深盈尺,为日军悄然登陆创造了便利条件。所以,歧口成为日军侵占天津继而吞并华北的备选登陆口,是日军实施战略战术的一个重要河口。</p><p><b>第五个事件,日军驻扎歧口。</b>1938年夏,日军一个班的兵力在歧口轮流驻扎(驻扎歧口日军与周边驻点定期换防,实则为造声势所施伎俩),日伪军约50余人跟随进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歧口才结束日伪统治。</p><p>在此期间,日军修建了“日本大院”,用于居住、训练等。定期强行组织村民学习日语及日本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强征歧口壮丁修建高达10余米的炮楼,奴役村民拾柴、挑水等,百姓苦不堪言。</p><p><b>第六个事件,汉奸刘佩忱企图运走铁炮。</b>大概在1943年或1944年,汉奸刘佩忱带一队人马来到歧口,试图将“二将军”用船拉到塘沽,因重量太大,未能得逞,弃之河滩。</p><p>刘佩忱,沧县仁和村人,不到20岁即当土匪,1936年投靠大汉奸殷汝耕,组织伪军为日军卖命。1939年秋,进驻新海县(今黄骅市),受委为“沧盐新剿共总司令”。刘佩忱最初活跃于新海县窦庄子一带,在当上伪军后,他率部先后窜扰天津南上古林、小站一带、沧县、新海、盐山、乐陵、日照、潍县等十余县,祸害乡里,罪恶滔天。而试图运炮一事,应是为了展示其淫威,向驻扎在天津的日军邀功。</p><p>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不可篡改。沧桑巨变下的歧口依旧以海为生、以渔为乐。原来的大港重镇现今已不复存在,歧口因泥沙淤积,港口地位逐年下降,但因居住人口众多,常住人口达万余人,享有“华北第一村”的美誉。</p><p>关于歧口炮台何时被废弃以及“大将军”所终,史书中无一记载,现在“大将军”依旧未被找到,民间传说极大可能已沉入河底,深深埋入泥土中。“二将军”被置于黄骅市博物馆门前,斑驳锈迹几乎遍布全身,但炮身笔直而坚挺,好似铮铮铁骨,向世人展示着一百多年前抵御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时的冲天威力,诉说着风雨飘摇年代所经受的苦痛磨难。</p><p>(摘自:宋立勇 木月水《</p><p>歧口与歧口炮台史考》)</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军事防务情况</b></p><p>运河之水经减河蜿蜒东流,在歧口汇入渤海湾,歧口可谓“河海相济”的融汇点。随着经贸活动的持续发展,其港口地位逐渐提升,可供较大吨位船只进出停靠。且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歧口也是东北、华北、华东之间水路、陆路必经之地,是海外经渤海进北京、华北的重要关隘,所以亦为兵家必争之地。</p><p>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设沧州海口海防军一百人,驻歧口、狼坨子,由达鲁花赤塔剌统率。</p><p>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在歧口设巡防瞭望台一座,设歧口营都司一员,弓兵二名,骑兵一名。</p><p>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设歧口镇,辖东高头至直沽6个村庄,开海禁。</p><p>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改葛沽营大沽汛经制外委,移扎歧口。</p><p>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筹办海防,设歧口守备署和把总署,设守备、把总各一人,外委一人,额外外委二人,兵220名。</p><p>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马关外委一人,归歧口营。拨正定镇标把总二人,额外外委二人,俱归海口营及歧口营。移芦台营都司一人,驻歧口,为歧口营都司,并添设把总一人,额外外委二人。</p><p>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改大城营守备一人为歧口营守备。</p><p>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法国人背盟,各海口严加防范,淮军乐字营移镇歧口。</p><p>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淮军乐字营移镇歧口,备日本也。</p><p>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二月,歧口戒严,日本人扬言将由东沽、歧口登岸进攻天津,提督曹克忠募兵三万,自天津至歧口连营三百余里,以备不虞。</p><p>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国民党二十九军一个连队驻扎歧口。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撤离奔赴前线。</p><p>1939年3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新海,在歧口设据点。</p><p>抗日战争时期,李景文、刘佩忱等汉奸头目活跃在歧口等沿海村落。</p><p>自元朝迁都北京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海防堡垒的歧口受到了统治者及侵略者的足够关注。《清实录》中记载:“咸丰十年,探有夷船,停泊驴驹河,裹去渔船,拘留米船(美国船只)。该夷向船户探问祁口地势,甚为详细。其为窥探虚实诡计无疑。”“光绪二十一年,有人奏歧口海岸空虚,闻倭船(日本船只)二三十艘。”</p><p>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渤海一分区海防大队驻歧口。</p><p>1947年3月,海防大队扩编为渤海军区海防总队第一支队,辖7个连队,近千人驻歧口。</p><p>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歧口村东部建设防御堡垒,设海防营,直到20世80年代初才撤防。</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经贸发展情况</b></p><p>作为古黄河及分流运河水的减河重要入海口之一,歧口逐渐成为渤海湾西岸大港,是面向华北平原最便捷的入海口。因上游多条入海河水与潮汐海水相互冲刷,使得歧口入海河域非常宽阔,在20世纪60年代河道宽达上百米。</p><p>众所周知,古代通商贸易水路成本最低,更利于促进经贸发展。史载,明嘉靖年间有浙江商人经东海、黄海、渤海来歧口一带上岸进行易货贸易。清康熙、乾隆年间,河海运输业已然呈繁盛之势,盐、鱼、农产品等特产及生产生活用品等贸易往来甚密。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商人活跃在歧口码头与大运河之间,依托捷地减河等旧河道,从事海货西运、农贸东输等商贸活动。</p>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icz462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一溜儿海堡</a><br></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英烈人物</b> </p><p>王占贵(1920—1948),牺牲于歧口。</p><p>周子安(1922—1947),牺牲于甘肃省兰州市马家山。</p><p>倪宝文(1923—1951),牺牲于朝鲜。</p><p>李国栋(1929—?),牺牲地点不详。</p><p>高玉马(1930—1949),牺牲于甘肃省兰州市马家山。</p>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bxwls57?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黄骅市乡镇(园区)村庄名录</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