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9月10日一大早,我们在完成了此次甘南、川西南(即甘、川大藏区)的深度旅遊,实现了最终“目的地”稻城亚丁的饱览之后,离开稻城踏上了回家的路程。</h3><h3> 返程可选择原路返回;也可选择返回到阿坝再到果洛久治,经海南州同德、贵德返回;还可选到雅安,经成都上高速到西宁一线返回;更可选经甘孜县经石渠县到玉树州,上高速返回西宁。几条线返回里程均在1600――1800公里左右不等。我们选择了后者。</h3><h3> 到玉树看看地震后重建的新面貌,也是了却心中一愿的企盼,大家遊兴浓浓,情趣盎然……。</h3><h3><br></h3> <h3> 稻城县到甘孜县,整个路程约为480公里左右。不仅要过草原、翻大山,而且要入雅砻江大峡谷。一路沿江行驶,望着两岸的崇山峻岭,望着奔腾不息的激流,再加上防不胜防的落石,塌方等,心中着实捏着一把汗!</h3> <h3> 甘孜大草原,天高地阔,大山连绵,牧草茂盛,已渐泛黄;草原上一群又一群的牦牛不断现见,个个膘肥体圆;牧民定居点房屋建设健全,一派安居乐业之景象。</h3> <h3> 行驶在草原牧区的道路上,最危险的不仅是路窄弯急错车多,而且有很多的牛羊等动物“横行”或突然“窜入”公路。特别是康藏农区的黄牛、牧区的牦牛,一律一个秉性:即占道不动,鸣笛不闻,四平八稳,自在悠行。驾行者只有高度警惕和注意了。</h3> <h3> 傍晚时分到达了甘孜县城。这是一座建立在开阔草原上的县城,极具藏民族建筑风格;有一条东西贯穿整个县城的街道,商铺林立,除了各种各样的货物外,特别多的是藏民族用品和各类宗教用品,琳瑯满目,丰富多彩。</h3><h3> 逛街市和适当买点啥成了大家每到一地的基本“常态”。</h3><h3> </h3> <h3> 甘孜县城具有典型藏民族特色商品的商铺之一。货物丰富,物价不菲,购者众多,寺僧尤众。还有一特别的情景:即很多身着僧服的僧人在店铺中做生意。据说因教派之不同,有的教派的僧人可娶妻生子,可经商做生意养家糊口过日子。因时间关系不及细考,留待以后考研吧。</h3> <h3> 次日早餐后,离别甘孜县踏上了经“石渠县”往青海玉树州的(国道214线)路。</h3><h3> 一路上除了偶遇因车祸堵车外,基本畅通无阻;沿途除了牧民牛群和黑牛毛帳蓬外,见到最多的还是寺庙和大小不一的各种佛塔。最后,我发现了一个这样的情况;即整个康藏地区,只有众多的寺院佛塔,却没有任何祭祀神、佛的山头“俄博”,与青海藏区大大不同。</h3><h3> 后来一想:整个康藏地区有无数的祟山峻岭,雄山大岳,尤其是大山雪峰,怎么立“俄博”呢?再说宗教信仰及习俗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大同小异”的不同吧。</h3> <h3> 大家一路经过美丽的“塔公大草原”,穿过“石渠县城”,行程480余公里路,于下午5时许到达了玉树市。</h3><h3> 玉树市是青海青南地区,一座拥有15万(常住6一8万)人口,以康巴藏族为主的自治州(市)。全境主要以畜牧为主,兼有少量的河谷小块农业;是著名的“三江源”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水塔”之称的塔顶地区之一。</h3><h3> 2009年地震后,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崭新的玉树耸立在青藏高原之巅。</h3><h3> ――重建后的新玉树,我们欣赏你来了!</h3> <h3> 大家在玉树市“格萨尔王”广场,在这位藏区史诗般传奇英雄人物雕塑前留影。不仅满足着重建后“到此一游”的心愿,还展示着对这座“格萨尔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玉树的崇敬和眷念!</h3><h3> 在经过四川石渠到玉树的路途中,经过了地处石渠县境“格萨王故里”的阿须部落地区,离玉树市仅为百公里之距。可见,英雄的“格萨尔王”不但是藏区藏民族的传奇,更是整个康巴地区藏民族的骄傲!</h3> <h3> 在新玉树市,大家不仅步行逛了“结古大道”等主要街道,而且还驾车对整个市区转了个遍,仔细遊览了一番。本人在震前,震后均来过玉树,均是脏、乱、差、残齐全。而此次却是焕然一新,面貌大变,震憾非浅,感叹不已啊!</h3><h3> 愿英雄的新玉树像高原雄鹰一样,展翅翱翔,越飞越高,永远翱翔在祖国高原的蓝天上!</h3> <h3> 夜暮降临的余辉里,与“格萨尔王”雕塑像留影告别。之后在“大循化牛肉面馆”切了两大盘牦牛肉,一人一大碗面片外加小菜,用家乡口味的肉、面食,饱餐一顿,慰补了一下旅途中的口福缺撼!是夜,下榻酒店。</h3><h3> 翌日一大早踏上了从玉树州回西宁的归程。经过八个多小时七百多公里的驰行,途中翻越了海拔4500多米的“巴彦喀拉山”,跨源头“黄河”,过玛多,经停共和县恰卜恰镇,过湟源峡(遇雨小车祸堵车),于傍晚八时许回到了西宁家里。</h3><h3> 至此,我们历时十八天的“甘南、川西南”康藏大环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