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经湖南郴州汝城县的故事

会飞的鱼

<h3>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讲述了82年前发生在湖南汝城县的“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从此,“半条被子”,汝城县、沙洲村迅速传遍了 全中国,温暖了全中国,让人们又一次重温了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奋斗历程。这是习近平在长达70分钟近万字的讲话中提及的唯一一个长征故事,它的主人公是一位已离世20多年的湖南老人和 三位不知道名字的女红军战士。</h3> <h3>这个故事是在1984年11月7日,《经济日报》高级记者罗开富,以记者身份开始了重走长征路的采访。在他出发后的22天,走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听一位裹着小脚的徐解秀老人讲述的。</h3> <h3>红军到达沙洲村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许多人都上山躲起来了。徐解秀因为生小孩坐月子,一家人就留在村子里。1934年11月6日,有三位女红军来到她家,跟她拉起家常,宣传红军是 穷人的队伍,叫老百姓不要害怕,回到村里来。晚上这三位女红军就借宿在徐解秀家。</h3> <h3>徐解秀家里外两间房子,里面的一间厢房大约15平方米,开着一扇小窗户,房里摆着一张1米多宽的木床,床上只有一块烂棉絮和一件旧蓑衣。看到这情形,三位女红军就打开她们行军背着仅 有的一条被子,同徐解秀母子一起五个人横盖着这条被子挤在床上睡觉。第二天,三位女红军随部队长征出发,临走时,她们要将被子留给徐解秀一家,徐解秀执意不要,推来推去,于是一 位女红军找来一把剪刀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给徐解秀。老人说:"3个姑娘长得很漂亮,有一个还不到20岁,心也好。你们说,一条被子能剪下半条给穷人,天底下哪有这样 的好人!她们上山时,还在一步三回头地对我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打敌人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生活。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 来。”</h3> <h3>与徐解秀老人的二儿子朱中雄合影</h3> <h3>罗开富将这个故事以题为《当年赠被情谊深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发表在11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见报后不久,引起了邓颖超、蔡畅、 康克清等15名经历长征仍健在的女红军,以及部分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的高度关注,这些红军战士,老将军委托罗开富代表所有的红军战士给徐解秀送一床崭新的被子。报道发出后,罗开富 一直在寻找三位女红军。他想,时间会带来惊喜,等找到三位红军女战士,再一起去看徐解秀大娘,可是这一找,就是7年。当罗开富背着邓大姐等多位红军送给徐解秀婆婆的被子赶到沙洲村 时,想不到3天前老人去世了。她的孙儿朱和荣告诉他:"奶奶临走前的几天,眼睛总是闭了又睁,断断续续地说,那3位姑娘会回来看我的,他们都八九十岁了,走路不便了,一定要想法子把 村前到山脚的路修好。要告诉3位姑娘,解放后我就有被子盖了。现在我只是太想她们,是她们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和红军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 姓的人啊!”</h3> <h3>受罗开富报道的影响,1996年4月,北京电视台《永恒瞬间》摄制组也来到沙洲村,拍摄"半条红军棉被"的事,并将一床签满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名字的新棉被,送到了徐解秀老人 的家中。被子上还写着"万里长征,成烈烈千秋伟业;一条棉被,寄殷殷两代深情"。</h3> <h3>在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为弘扬长征精神,郴州市把沙洲村打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把红色历史文化与湘南民居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沙洲红色旅游景区。而在汝城县还有许 多感人的故事,比如“散发传单”“毛泽东巧付菜米钱”“一张借据”“朱范合作”“汝城会议”“朱德题赠“世界一家”匾额”的故事。这片红色土地,继承了红色基因,一直紧跟国家步 伐,在艰苦中自强不息,奋斗出崭新的篇章。</h3> <h3>汝城县是红军长征进入湖南省的第一站,在举国上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忆红军长征经过汝城时发生的一系列真实故事。</h3> <h3>故事一:散发传单</h3><h3>1934年10月29日,中央红军长征进入汝城,历时16天,经过了热水、集龙、益将、濠头、永丰、土桥、附城、泉水、井坡、大坪、东岭、马桥、外沙、延寿、小垣、岭秀、盈洞、文明等18个乡(墟)205个村,行程130余公里,历经大小战斗20余次,胜利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谱写了红军战士英勇善战、克敌制胜的悲壮诗篇。</h3><h3> 每次战斗之余,红军一到宿营,都要召开大、小群众会议,宣传革命道理。红军经过乡墟屋场,到处写标语、呼口号、画漫画、散传单。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宁愿露宿野外,也不愿惊扰百姓,还主动帮群众挑水扫地,尽可能地帮助穷苦百姓,深受群众拥戴赞颂。</h3><h3> 在湖南省博物馆,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张题为《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的革命宣传单。这张由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联名签署的宣传单,落款时间为1934年11月7日,当时,长征红军正行进在汝城途中。据考证,当天朱毛《出路在哪里》的文告在汝城县小垣瑶族镇大山村拟定,随后几天在延寿、岭秀、文明一带开始印刷、散发。 这张宣传单是毛泽东“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著名论断的事实依据,也是我们目前所见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革命宣传的珍贵实物和文献史料。</h3> <h3>故事二:毛泽东巧付菜米钱。</h3><h3>汝城县土桥镇黄家村的黄家大院是毛泽东革命活动旧址,是郴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毛泽东巧付菜米钱”等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陪伴着一代一代黄家村人成长,淳朴 、勤劳、善良的村民们骨子里深深刻下了军民一家亲的烙印。</h3> <h3>故事三:一张借据</h3><h3>1996年暮春的一天,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坑村村民胡运海在整修灶台时,发现了一张62年前的“借据”。上面写着“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佰零伍担牲猪叁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此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具借人叶祖令(印章)公原(元)一九三四年冬”。</h3><h3> 1934年11月,当红军长征前卫部队到达延寿时,当地瑶民们难明真相,不知是红军还是白军,闻讯之后,急忙赶着自家的鸡鸭牛羊,扛着仅有的粮食,向偏僻无人的山谷逃去。</h3><h3> 为了消除群众的疑虑,红军在村宗祠、学校旁自扎草棚,并严令红军战士不得在农户家借宿,更不得取农户的一钱一物。</h3><h3> 如此一来,瑶民开始慢慢地了解了红军部队,此后几天里,东躲西藏的群众也陆续回到瑶寨里。</h3><h3> 几天来一直关注着红军动态的胡四德得知红军为突破国民党设置的第二道防线已有几天几夜没进食时,心里很难受。当天晚上便召来族人,一同商讨如何帮助红军筹集粮食。</h3><h3> 第二天下午,在胡四德带领下,从各家各户各村各寨筹集来的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便送到了司务长叶祖令的手中。一位姓杨的老大娘还特意将自己仅有的高粱、玉米做成糍粑干粮送给红军……</h3><h3> 部队转移时,司务长叶祖令将一张借据郑重地交给胡四德说:“伯伯,现在红军筹款非常困难,一时拿不出钱来偿还您的财物。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就会解放,那时候,请您拿它去找政府兑换吧!”</h3><h3> 1997年5月17日,中共汝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武部在官坑村举行隆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征途经汝城借据兑现仪式”。按借据物资折合该年市价,由县政府向胡四德的唯一继承人胡运海归还1.5万元人民币。胡运海将其中的13930元捐献给村里新建学校。</h3><h3>红一方面军司令部营地旧址文明乡秀水村朱义辉家</h3> <h3>故事四:朱范合作</h3><h3> 朱范合作谈判旧址位于津江村储能学校(现名卢阳中心学校)和津江村东朱员外宅院。</h3><h3>  1927年11月19日,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到达汝城,与国民党十六军军长范石生谈判合作,建立反蒋统一战线。11月20-21日,双方先后在城南储能学校、津江村谈判,按照朱德提出的组织上独立、政治上自主、军事上自由的三条原则达成合作。1927年11月,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第九军辗转来到赣南地区休整,他了解到曾和他在云南讲武堂的同学、结拜兄弟的国民党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在汝城一带防守,就从江西崇义上堡到湖南汝城。“周恩来告诉朱德,范石生在汝城,而范又是朱德的‘好哥们儿’,因此凭借与范的私人交情,朱德得以带余部在汝城休养生息。”</h3> <h3>故事五:汝城会议</h3><h3>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位于汝城县津江村,有古建筑6栋,建筑面积1463.5平方米,共六个展室。1927年11月26日至28日,朱德在此主持秘密召开湘南、粤北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策划湘南起义,史称“汝城会议”。会议制定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打先锋,以汝城为中心发动湘南、粤北起义计划。“汝城会议”为湘南起义做了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的充分准备,是湘南起义纲领性、方向性的重要会议,对湘南起义起着决定性作用。</h3> <h3>故事六:朱德题赠“世界一家”匾额</h3><h3>1927年11月下旬,在汝城期间,朱德、陈毅还率部深入农村宣传发动,开展打土豪和练兵扩军运动,教群众学唱“打倒列强”、“无产阶级得解放”等歌曲。经过宣传发动,数百名青年纷纷报名参军,补充新鲜血液,壮大革命队伍。朱德一行临别汝城津江时,特亲笔题赠“世界一家”的匾额,成为了朱氏家庙镇祠之宝之一。</h3> <h3>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汝城时,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重忆红军长征经过汝城的系列故事,不由感慨万千:回顾历史,着眼当前,展望未来,意义重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