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高考(下)

老玩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恢复高考三部曲</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部</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母校的高考》</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母校</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河道中学的三届高中毕业生</b></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7、当年的中专考试</b></p><p> 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也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中专招生考试,对于我们这些农家子弟来说,只要能跳出农门,不管是考上大学还是考上中专,都会同样的高兴,刚开始那几年,大学和中专是分开考的,每个考生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选择是报考大学还是报考中专,然后再分别去参加当年的高考或者中专考试。</p><p> 每年考完试之后,总会有一部分报考中专的同学觉得后悔,后悔的是他如果参加高考的话,他可能也能考上大学。只怪自己考前自信心不足,没有胆量报考大学而报考了中专,也怪当时的心理作怪,一是对自己的期待值不高,觉得只要能跳出农门,那怕考个中专也行,二是想着中专考起来要比大学的把握性更大一些,为了把稳一些就没有报考大学。</p><p> 当年也确实把不少人的大学梦就这样的给耽误了。导致他们后来不得不在工作的同时,去抽时间通过自学考试、成人考试、函授大学、夜大、广播电视大学等方式去进修,最终才获得了大学学历,走了不少的弯路,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p><p>另外恢复高考制度的前几年,国家还从初中也招收一部分中专生。为了以示区别,有时也把从高中录取的叫高中专,从初中录取的叫初中专。那时的政策是根据初中毕业考试的分数高低,由高到低先招中专,再招重点高中,最后才招普通高中。这样的政策明显是把绝大部分的尖子生都招到中专去了,无疑是对人才的浪费,后来国家就慢慢地调整了过来。</p><p> 但当年还是有不少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为了能早日地跳出农门,而短视性的上了中专。当然也有城里的一部分初中生,他们从一开始就认准了大学,即使够了中专的分数线他们也不去上中专而去上高中,当然这样的学生,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其实很少,农村娃十有八九都想早点跳出农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8、我的高考</b></p><p> 1980年我高中毕业,这一年是大学和中专分开考的最后一年,为了早日跳出农门,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我坚决要求报考中专,但我的班主任梁治国老师和我们河道中学的副校长王俊福老师以及其他几位任课老师却都异口同声地劝我一定要报考大学,我说我万一考不上大学咋办?他们就激励我说“你肯定能考上大学的,快去报考吧,你不考大学叫谁去考呀?”,在恩师们的激励和劝说下,我最后还是不大情愿的报考了大学并参加了当年的高考。</p><p> 好在还算争气,没有让老师们失望和难堪(万一我没考上呢?),最终我以应届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我心仪已久(从初中开始我就一直想当老师)的陕西师范大学,有点不尽如意的是我没有考入到我心仪已久的第一志愿数学系,而是被录到了第二志愿化学系。</p><p> 从初二开始我的数学成绩就一直遥遥领先,每次大小考试几乎都是年级第一,且有多次数学考试我都得了满分,我自己还总结了十多种的因式分解方法,连我的数学老师都感觉很惊讶,他就鼓励性地叫我“因式分解家”,我们的副校长王俊福老师更是在全校的师生大会上称我为 “小陈景润”等。</p> 但不知怎么回事高考时我的数学成绩却不尽人意,而化学成绩却比较突出,这样就阴差阳错的上了化学系。那些年考生即使怀疑自己的分数有问题,也是很难去查试卷的,只能认命了。另外那些年大学招生主要看分数,不太看志愿,要放到现在的话,我很可能就上了心仪的数学系了。没有上数学系,也算是我今生的一大遗憾了。<br> 数学能学得这么好,应当归功于初二时,我去我村当民办老师的马保社叔叔他们家里去玩,无意中发现了他有一本文革前甘肃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学代数复习资料》,感觉很不错,我就想跟他借,他说他也想边教书边复习,也准备去参加当年的高考,我就给他好说歹说,叫他能在他没有时间看的时候借给我看看,由于两家关系不错,他就忍痛割爱、勉勉强强地答应了我。<br> 于是我就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看了几页,发现里面的例题、习题以及解题方法实在是太好了,都舍不得给他还了,但人家也要复习备考呀,于是我就灵机一动,开始偷偷地抄书,晚上经常抄到深夜,有时实在太困了,就叫比我高一级的我姐帮着我抄上几页,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我们姐弟两就把这本二三百页的资料书,硬是给活生生地一笔一划地抄完了,从此以后我就会经常地翻看这本手抄书,后来我的数学成绩就越来越好了。我的哪几种因式分解方法其实大都是从这本书学来的,当然也有个别方法是我自己独创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9、当年的赶考场景</b></div> 那个时候,农村地区几乎还没有公交车呢,即使个别线路有了公交车,因为人多车少的缘故,多数人也是挤不上的。所以不论是去参加高中招生考试,还是去参加中专招生考试,或者是参加最为重要的高考,考生们大都是先一天下午早早动身,自己步行去考试地点的。个别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考生则会骑着他们家里的自行车去考试地点,往往都会顺便托上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一起去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数量有限的自行车的使用价值。<br> <h3><font color="#010101"> 那个时候旅馆很少,你即使有钱也没有旅馆可住的。到了晚上,一部分考生就借宿到了考场附近的亲戚朋友家了,有些可能都是多年没有走动的老亲戚了,为了能借宿几宿就不得不冒着可能被拒之门外的风险去投靠他们了,附近没有亲戚朋友的考生就只能随便找个地方凑合着一睡就行了,记得1978年我们初中毕业时的高中招生考试是在5702子校进行的,第一天晚上我和许多同学一样,都挤在5702厂的那个大食堂的地板上睡了一夜,好在第二天晚上我的同学何新放,把我带到了在5702做临时工的他哥哥的宿舍,我们三个人挤着睡了一夜,他哥哥的宿舍是在一条小河渠岸上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那一夜我们三个的血可把众多的蚊子给喂饱啦。</font></h3> 想当年孩子多艰苦朴素、多勤俭自立;家长多无动于衷、多不以为然;现如今不知怎么啦!搞不清楚到底是孩子们越来越娇气了,还是家长越来越犯贱了?一切都在围着孩子转,孩子的高考变成了家长的高考,变成了全社会的高考。每年高考来临之际,上至国家下至县市,都有各级领导莅临现场检查高考进展情况的报道,更有一切为高考让路的各种奇招纷纷登场,建筑工地为高考而停工,广场舞为高考而停跳,茶余饭后的户外娱乐为高考而停唱,更有出租车献爱心免费送考生,交警为运送考生的大巴开道,等等不一而足,无不彰显出全社会为一年一度的高考加油助威的阵势;至于考生家长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早在考场附近高价预定下五星级宾馆,提前设计好食谱,并送考生进入考场,且一直在考场外炎炎烈日之下守望直到考试结束,更有一部分家长组团拦截过路车辆,等等紧张之情不亚于考生。<br> 我想之所以会出现如今的这些怪象,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现在的家庭普遍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自然就成了家里的太阳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堆人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他的一举一动、大事小事自然就都会引起一堆家长的关注;二是一些自己当年没有上过大学因而留下终生遗憾的家长,更是把孩子的高考也看成了自己的高考了,因此关注程度才会更加的强烈。其实过多的关注不见得是个好事,一是关注过多无形中就扼杀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二是关注过多孩子反倒不领情甚至会反感的,有些逆反期的孩子甚至会对过多干涉自己生活的家长产生敌意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0、尾声</b></div> 现在的农村地区,普遍呈现出了一片极其荒凉和凄楚的景象,平日里青壮年人不管挣钱不挣钱都钻到城里去了,部分人在城里还混得不错,部分人虽然在城里呆着,但挣的钱都不够自己花,经常还啃老问乡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迈的父母要钱花。<br> 可怜的父母们有的都七八十岁了,还要非常吃力地耕种着若干亩的庄稼地,即使子女们在家也舍不得叫他们下地和自己一起去干活,总怕把他们累着或者热着了,有些子女就直接扬言说自己即使饿死也不会去地里干活的,并说饿死都要比累死或者热死强。<br> 君不见现在的建筑工地上,干着苦力活的都是一些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小伙”,五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根本就见不到。尽管建筑工地上的待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稍微勤快一点的人一个月挣个六七千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年轻的小伙子们却宁愿打着每月两三千元的入不敷出的工,也没人愿意去建筑工地去挣大钱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了,现在的年轻人就只学会了享受和啃老。<br> <p> 好多的农村父母既要免费的当保姆为城里瞎混的子女们带孩子,贴上劳务费和辛苦钱不说,还要负担孙子们的奶粉钱甚至学费钱,有些还要借钱给孩子在城里买房,他们一辈子就知道省吃俭用,一辈子就知道为孩子们做牛做马,从来都不知道为自己着想,身体病了也舍不得去医院看看,而都是硬撑着,但年轻人花钱却从来都是大手大脚的,自己挣的钱不够花了就问爱子心切的父母要,好多年轻人给自己的孩子花钱极其大方,动不动就给娃买一件好几百块钱的玩具,但却从来没见他给自己父母的身上花过一分钱。<br>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普遍都出现了城里的学生越来越多,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进城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了,在城里买房子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把自己的子女弄到城里上学去了<br> 现如今一座座的学校都盖得越来越漂亮了,但里面的学生却越来越少了,我们母校河道中学当年那么简陋的校舍和破烂的桌凳,最多时学生人数超过了两千,现在校舍盖的那么漂亮,学生却越来越少了,随着全国撤校并点运动的推进,咬马小学以及我的小学母校田南小学前几年都陆续并入到了我的中学母校河道中学了,从而使我们河道中学蜕变成了一个九年制的学校,听说现在九个年级的学生全部加在一起,还不到一千人,想起来都叫人觉得非常地悲哀呀!<br> 母校短暂而辉煌的高考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但我们这些从母校走出来的莘莘学子们,不论现在人在何地,也不论身居何位,却都会时不时地想起当年我们在母校一起度过的艰苦而快乐的点点滴滴的时光,并魂牵梦绕似地时刻关注着我们母校的发展,愿我们的母校更加强大,愿我们的母校更加辉煌!也希望国家能尽快的出台一些新的振兴农村的政策,别让农村变得越来越荒凉!<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简介:</b></div> 程党会,武功县河道乡上河道村人,1963年出生,1984毕业于陕西师大化学系并获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陕西汉中中学、武功薛固中学、武功长宁高中、河南新欣学校、北京华诚中学、北京京华学校、西安航天中学、杨凌高新中学任教,现任教于西农附中。<br> 联系电话 13060394871 <p></p><p> 微信cdh13060394871 </p><p> QQ 361033464<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