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丰碑一一 走进《鄂豫皖红色根据地》(上)

草月

<h3>  50年前,我爱人随他父母,一起从北京来到“黄湖五七干校”,同大人们一起春种夏收,挖渠种树,养鸡养鸭,捉黄鳝钓黑鱼……,度过了少年时代难忘的4年时光。</h3><h3> 在这诸多的记忆中,干校“五七中小学"组织的一次《大别山鄂豫皖革命老区红色之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h3><h3>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他记住了"<b>吴焕先</b>”的名字和“<b style="">红二十五军</b>"。</h3><h3><br></h3><h3> 今夏,时隔50年后,我们夫妻二人重访《黄湖五七干校》,再进《大别山鄂豫皖革命老区》,追寻那渐渐远去的历史,重温那惊天地,泣鬼神,撑起共和国脊梁的红军故事。</h3><h3><br></h3><h1><b>一.《黄湖农场》</b></h1><h3> 《黄湖农场》始建于1958年,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东北部,地处潢川、淮滨、固始三县交界处,“春河"与"白露河"汇流于此。</h3><h3> “黄湖"原是一片浅水草滩,地势低洼,杂草丛生,每当“两河"爆发洪水时,便白浪滔滔,汪洋一片。当地顺口溜:“黄湖坡,荒草窝,白天无人走,夜晚鹰雁落”。</h3><h3> 1969年共青团中央,在此地创办《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大批团中央系统的干部从北京来到"黄湖"劳动锻炼,至1973年干校干部陆续返京,历时四年。</h3><h3> 在这四年里,干校的工作人员们先是精心规划,后是艰苦实干,筑大坝,挖水渠,建水库,修路种树,使这往昔不见人烟、偏远静寂的荒蛮之地,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的田园景像,把"黄湖农场"建设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初步完备的现代化农场, 给"黄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h3><h3><br></h3> <h3>  可以机械化作业的稻田<br></h3> <h3>  等待收割的水稻和茂盛的荷花塘<br></h3> <h3>  从"大别山"里拉来的小水杉,已长成参天大树。<br></h3> <h3>  人挖肩挑,挑灯夜战,完成了“一库三塘六条线”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其中“六线”是指大寨路、五七路、兴农路、向阳路、跃进路和建设路。</h3><h3> 当年规划建设的“一库三塘六条线”之一的“黄大堰(东大塘)”。修建时动用两千余人力,建成面积达200多亩的大型水塘。今天依然发挥着养鱼、灌溉的作用。</h3> <h3>  "五七中小学"的学生们,参加"向阳路"的修建。<br></h3> <h3>  50年过去了,路面依旧平整</h3> <h3>  时任团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干校生活、工作时的住所。<br></h3><h3> 黄湖农场对此旧址进行了修缮,改造成陈列馆及《胡耀邦旧居》。</h3> <h3>  美丽的田园风光,胜似江南。</h3> <h3>  烈日当头,走了大半天,太累了。</h3><h3> 好心的秦师傅拉我们到汽车站。<br></h3> <h3></h3><h3> 潢川县政府,计划利用《黄湖农场》的"干校文化"和良好的自然生态,将《黄湖农场》打造成休闲旅游度假之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h3><h3> 结束了黄湖之行,我们继续"新县"和"红安"县的红色之旅。<br></h3><h3><br></h3><h3><br></h3><h1><b> 二.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一一新县</b></h1> <h3>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示意图(红线内)</h3> <h3>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地处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长江以北,距武汉最近的地区仅80多公里。</h3><h3> “苏维埃红色政权"设首府于红安县新集镇(后改称新集市,再改为新县。新中国成立后新县划归河南省)。</h3><h3>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第二大红色根据地,新县,红安,七里坪,金寨,六安,商城,罗田,英山,霍邱等地为核心区域。</h3><h3> 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h3><h3> 鼎盛时期,根据地发展到26个县,人口发展到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000余人。</h3> <h3>  全国红色根据地示意图</h3> <h3> 《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示意图</h3> <h3> 红四方面军部队序列</h3> <h3>  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开始战略转移,红25军主力部队随四方面军出发。</h3><h3> 留下来的部分干部、战士、家属、以及新加入的红军战士,在吴焕先、王平章等人领导下,又重新整编为新红25军,二年后又奉命北上抗日,并第一个到达陕北根据地。</h3><h3> 被誉为"战将"的韩先楚上将,就是这时参加了红25军,开始了他战功赫赫的光荣一生。</h3><h3> 新红25军北上后,光山县委书记高敬亭又组建了红28军,后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继续坚持武装斗争。</h3><h3>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巩固、扩大了《鄂豫皖根据地》。</h3><h3> 至全国解放时,二十多年间,根据地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根据地人民前赴后继,顽强不屈。<br></h3><h3><br></h3><h3><b> 新县</b></h3><h3> 新县是一个四面环山,一条大河环绕其间,山清水秀,干净整洁的美丽小城。</h3><h3> 从军事位置上讲,易守难攻,进退皆宜。"首府街"就在大别山脚下,如遇敌情可马上进山,确保军民安全。<br></h3> <h3> 新县概貌(摄影作品)<br></h3> <h3>  从宾馆窗前看到的景色</h3><h3><br></h3><h1><b>《吴焕先》与《箭厂河乡》</b></h1> <h3>  </h3><h3><b> </b></h3><h3><b> 吴焕先</b>烈士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家中有田上百亩,还有商铺。<br></h3><h3> 在武汉求学期间结识了董必武、陈潭秋等早期革命家,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董必武成为了他的革命引路人,并加入中国共产党。</h3><h1></h1><h3> 后受党组织委派,他回乡宣传革命思想,组建农民武装。他说服了他的父亲,从自家开始革命,当众烧掉租给穷人的田地地契及借据,用自家钱买来武器,“破家革命",领导穷苦农民揭竿而起。这件事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h3><h3> 1926年10月,鄂豫皖边区第一支农民革命组织一一"三堂革命红学”,由吴焕先领导在箭厂河乡建立。随后,他又组建箭厂河农民义勇队,队伍迅速发展到3000多人。这支农民武装后来成为黄麻起义的主力。</h3><h3>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作为起义领导人之一,吴焕先率领箭厂河革命红学和农民义勇队攻打黄安(今红安)城北门。</h3><h3> 14日,黄安县城解放。18日,鄂豫皖第一个红色政权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h3><h3> 一些被清算的土豪劣绅,对吴焕先恨之入骨,对他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他的父亲、哥哥、弟弟等一家六口惨遭地方民团杀害,母亲和妻子也相继饿死,只有一个弟弟逃亡到了江西,解放后才重返家乡。</h3> <h3>  红25军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 </h3><h3> 徐海东与吴焕先,是生死患难情同手足的亲密战友,是一对军政好搭档。</h3> <h3>  红25军在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的带领下,是最先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而吴焕先在距陕北会师仅5天前,在“泾川"战斗中牺牲了,牺牲时年仅28岁。</h3><h3> 红25军到达陕北时,是唯一一支战士人数超出了出发前战士人数的红军部队。</h3><h3> 后来赫赫有名的战将韩先楚,就是红25军中的一员。吴焕先是韩先楚的革命引路人。</h3> <h3><h3>  吴焕先烈士牺牲地一一甘肃省泾川县四坡村 。</h3><h3> 1935年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指挥部队战斗时,胸部中弹,壮烈牺牲。</h3></h3><h3> 甘肃省泾川县建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吴焕先烈士纪念馆》。</h3> <h3>  新县"箭厂河"乡,位于鄂豫两省的结合部,与湖北省红安县毗邻。</h3><h3> “箭厂河"乡是鄂豫皖工农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是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h3><h3><br></h3> <h3>  《革命发祥地纪念碑》</h3><h3> 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是吴焕先烈士的故乡。</h3> <h3>  吴焕先烈士的故居。</h3><h3> 红二十五军军魂一一吴焕先,破家革命,志坚功伟。</h3><h3> 毛主席曾说:“<b><i>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i></b></h3><h3><br></h3><h3> 和吴焕先烈士的族人吴建党合影留念,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很多箭厂河乡的情况和吴焕先烈士的革命事迹。</h3> <h3>  吴焕先烈士的族人在向我们介绍情况。</h3><h3> 故居正在修缮中,暂停展览。</h3> <h3>  苏区第一所革命小学一一“列宁小学”,由吴焕先烈士在箭厂河创办。</h3> <h3>  在"列宁小学"纪念馆边新建的"列宁小学"</h3> <h3> <b>“红田”纪念碑</b></h3><h3>  1927年12月,轰轰烈烈的黄麻起义使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他们匆忙调兵反攻。</h3><h3> 当起义军转移后,国民党军纠集地主清乡团进犯箭厂河地区,疯狂镇压革命群众。</h3><h3> 这里原来是一块稻田,敌人把这块稻田当作刑场,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先后屠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00多人,人们把这块被鲜血浸透的稻田称为“红田”。</h3><h3><br></h3> <h3> "红田"纪念雕像</h3> <h3><b> 将军乡</b></h3><h3><b></b> 革命战争年代,包括老人、孩子在内,仅有1万七千人口的箭厂河乡,有5千5百余人,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h3><h3> “<b><i>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i></b></h3><h3><b><i>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i></b>”</h3><h3> 是这块红色土地的真实写照。</h3> <h3>  和吴唤先烈士同村的吴先恩中将</h3> <h3><b>  一湾四将军</b></h3> <h3><br></h3><h3>还有</h3> <h3>  这里还培育了程坦等17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走出了93位团县级以上领导干部。</h3> <h3><b> 首府街</b></h3> <h5>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h5><h3><br></h3><h3> 1931年2月,红军攻占了,位于鄂豫皖根据地中心位置的新集镇(今新县县城),改为新集市。</h3><h3> 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相继迁到这里,"新集"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br></h3> <h5>  《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h5><h3><br></h3><h3> 1931年5月,“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在新集成立。同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镇成立,四方面军总部设于新集。</h3> <h3> 税务所</h3> <h5>  《八月桂花遍地开》主题雕塑群</h5><h3><br></h3><h3> “<i><b>八月桂花遍地开,</b></i></h3><h3><i><b> 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b></i></h3><h3><i><b>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b></i></h3><h3><i><b> 光辉灿烂出现新世界……”</b></i></h3><h3> 1929年桂花飘香的季节,鄂豫皖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光山县工农民主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h3><h3> 苏区军民载歌载舞,根据大别山区民间小调《八段锦》改编填词而成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由此诞生并唱响。</h3><h3> 之后这首革命歌曲,伴随红军的足迹唱遍大江南北,成为了永恒的经典。</h3> <h3><b> 博物馆</b></h3> <h3> 《首府革命博物馆》的入口</h3> <h3>  博物馆园区内标志性建筑</h3> <h3>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h3><h3> (一级博物馆)</h3> <h3>  1930年2月鄂豫皖苏区,拥有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曾设立了航空局。</h3> <h3>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br></h3> <h3> 《鄂豫皖苏区将帅馆》</h3> <h3><b>鄂豫皖苏区将帅馆</b></h3><h3> 鄂豫皖苏区将帅馆,是国家红色旅游“1231”工程,全国唯一一座集中反映鄂豫皖苏区开国将帅的展馆。</h3><h3> 整个展览分为序厅、元帅厅、大将厅、上将厅、中将厅、少将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349位将帅的丰功伟绩。</h3> <h5> 《将帅馆内的将帅群雕像》</h5><h3><br></h3><h3> 鄂豫皖苏区,孕育出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三支铁血劲旅。</h3><h3> 2位元帅,3位大将,21位上将,43位中将和280位少将。</h3><h3> 可谓是名将云集,群星璀璨。</h3> <h3>  从二层望去</h3> <h3>  点击后,可查询每一位将军的资料 </h3> <h3>  </h3><h3><br></h3><h3> 新县是共和国十大开国“将军县”中位居第七位的将军县。走出了43位开国将军(上将1人,中将4人,少将38人)。<br></h3> <h3>  新县籍上将</h3> <h3><b>  许世友</b>(1905一1985)河南省新县人。</h3><h3>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黄麻起义”。</h3><h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副军长,红4军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参加了长征。</h3><h3> 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胶东军区司令员。</h3><h3>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线兵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h3><h3> 建国后,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司令员。</h3><h3>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h3> <h3><b>  李德生</b>(1916一2011)河南省新县人。</h3><h3> 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5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h3><h3> 抗战时期,任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30团团长。</h3><h3>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12军35师师长。</h3><h3> 建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北京军区司令员,第十届中共中央副主席,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委。</h3><h3>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h3> <h3>  新县“箭厂河乡油榨湾村肖家湾"一个小湾里出了四个将军。</h3> <h1><b><br></b></h1><h1><b><br></b></h1><h1><b> 许世友将军故里</b></h1><h3> 许世友将军故里,位于新县县城东南35公里的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h3><h3> 从新县县城汽运中心有专线车可直达。</h3> <h3> 沿途风景</h3><h3><br></h3><h3> 30多公里的山路,曲曲弯弯,直达大山深处。途中经过香山水库和一个古寨景区。</h3> <h3>  许世友将军故里许家洼</h3> <h3>  故居景区大门入口处</h3> <h3>  通往故居的道路</h3> <h3>  记录了许世友将军一生功绩的大型石雕。<br></h3> <h5>  《许世友将军故居》</h5><h3><br></h3><h3> 许世友将军的出生地,也是许世友将军母亲生活一辈子的地方。</h3> <h3>  许世友的母亲,一位勤劳、善良、坚强不屈的大别山的母亲。</h3><h3> 她慈祥的笑容中,蕴含着旧中国妇女历经蒙难后,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希望。</h3><h3> 1958年初春,许世友回到久别的故乡,看到仍在背柴的母亲,当即跪下,说:“我活着不能为你尽孝,死后要葬在你身边,为你守坟。” </h3><h3> 将军母亲,一位慈祥的老人。</h3> <h3> 去往将军墓地的山路</h3> <h3>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在南京病逝后,邓小平同志批示:</h3><h3> “许世友将军是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人物,中央特殊对待,准许回老家老松林土葬”。</h3><h3> 因此,许世友将军土葬是毛泽东主席同意,邓小平同志批准的唯一例外。</h3> <h3>  "黄麻起义"农民义勇军大队长</h3><h3><br></h3><h3> "黄麻起义"后各地农民义勇军,联合组建了鄂东军,之后又经扩充、合并正式成立了红四方面军。</h3> <h3> 红军时期</h3> <h3> 许世友将军用过的14把军刀</h3> <h3>  1948年,许世友在济南战役中担任攻城总指挥,经过八天八夜激战,歼敌10万,活捉了王耀武。</h3><h3> 毛泽东评价:“这是了不起的胜利,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最沉重打击之一,揭开了我们同国民党战略决战的序幕。”</h3> <h3>  1947年5月,华野在孟良崮战役中,许世友率九纵担任主攻,全歼国民党中央军王牌师一整编74师,74师长张灵甫自杀。</h3><h3> 1953年,许世友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br></h3><h3><br></h3> <h3>  1955年,许世友参与指挥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集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江山岛战役”。</h3> <h3>  1974年,许世友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期间,指挥西沙自卫反击战,严惩了入侵的南越军队。</h3> <h3>  “少林功夫"、"枪不离身"、"喜欢喝酒" 使许世友将军具有了传奇色彩。</h3> <h3> 娘儿秀才莫猖狂,</h3><h3> 三起三落理不当。</h3><h3> 谁敢杀我诸葛亮,</h3><h3> 老子打他三百抢。</h3><h3> 1976年春,"四人帮”借反击右倾翻案风,陷害邓小平同志。许世友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他写下了似匕首、如投抢的战斗诗篇。</h3> <h3>  许世友将军是从一名农苦农民成长起来的卓越的军事指挥员。</h3><h3> 在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历尽艰险和曲折,忠肝义胆,坚守信仰,其英勇的精神、刚直的性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写就了他独特的一生。</h3><h3> 1955年被授于上将军衔。</h3><h5> [电视连续剧《上将许世友》中,对许将军的一生有详细的介绍]</h5><h3></h3><h3><br></h3><h1><b> 新县县城新貌</b></h1> <h3> 河边景色</h3> <h3> 街角花园</h3> <h3> 公交车上的街拍</h3> <h3> 香山水库(摄影作品)</h3> <h3> 夜景</h3> <h3>  住宿的酒店</h3> <h3>  晚饭后河边散步</h3><h3><br></h3><h3> 新县之行结束了。</h3><h3> 望着这个清洁、美丽的小城,看着那些神情安详的老人,那些夜色下,在河边漫步的情侣,和广场上欢歌劲舞的人们。我在想,吴焕先烈士、许世友将军及无数牺牲的红军战士们,你们的血没有白流,你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已经实现,中国会越来越好!你们安息吧!</h3><h3> (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