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酉山酉水故乡情 </h3><h3>一,我珍藏的二酉山水彩画</h3><h3>二,沅陵籍画家笔下的二酉山</h3><h3>三,酉水走滩 </h3><h3>四,怀念我的启蒙学堂---乌宿中心小学</h3><h3>五,童年的端午节</h3><div>六,中华書山---家乡的二酉山</div><h3> </h3> <p> 一 我珍藏的二酉山水彩画</p><p><br></p><p> 我不懂美术,也没有收藏的兴致。但,一张看似普通的小画片却被我珍藏了五十多年,至今仍置放在我书柜的显眼处。无论我走到那里,也不管我处于何种境遇,这帧画片都时刻陪伴着我。它饱含着我对故乡和亲人的爱,寄托我无尽的思念……</p><p> 这帧画片就是以我的故乡山水为主题画面的明信片。它真实而艺术地描绘上世纪四十年代湘西沅陵乌宿二酉山水。这张明信片是一九五七年秋天我在沅陵一中读高一期间,一次到新华书店看书时偶然发现,不假思索、高高兴兴花光身上仅有的几分錢购得的。 </p><p><br></p> <p> 二酉山,因酉水、酉溪环抱而得名,又因其半山悬崖的二酉藏书洞而扬名天下。相传秦时咸阳两书生避秦时乱,负简至此而藏。秦亡汉兴,书简复出。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即出典于此。画面右上方悬崖处依稀可见的亭阁即是二酉洞洞口。二酉洞以下的山坡陡峻,其坡度在70度左右。一条顺山势回转的“之字路”从酉水河边一直攀绕到洞口。山脚右侧滨水的蒋家村住着几户人家。房前屋后竹木成林,滩地上种着油菜。童年,我正是在隔溪遥望此处风景中体会到“ 桃红柳绿油菜黄 ”的诗情画意。</p> <p> 画面左侧中部是美丽又神秘的酉水(湘西人俗称为北河,亦即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白河。)。近处是酉溪汇入酉水的结合部。水势湍急紊乱,行船放筏常遭险阻。(溯酉溪而上三十里,便是我家祖居地棋坪)。画面左上方两只篷船处是名为堂门前的酉水东岸渡口。凡是到过此地的人士都会体验到“走遍天下路,难过乌宿渡”的切身感受。岸边的茅蓬屋里常年有香烟、姜糖、烤糍粑等供等待过渡的人们选购。而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杨姓户主用祖传秘方精心醃制的清脆酸甜的醃萝卜。</p> <p> 堂门前与二酉山脚一段水流趋缓,形成深潭。当地的扒龙船比赛就在这里进行。堂门前响锣下桡,二酉山下抽艄冲岸。奔腾千里的酉水在此处遭遇二酉山正面强势拦阻而形成九十度急转弯,每次洪水过后,处于内弧的堂门前一侧便沉积大量质地优良的河沙和鹅卵石。记得读小学五年级时,我曾和同学一道到此运沙为学校的沙坑换料。</p> <p> 我家的老宅就在与二酉山隔水相望的乌宿古镇。沈从文先生在《白河流域几个码头》中这样描述乌宿地方奇丽风景:“ 由沅陵沿白河上行三十里名“乌宿”,地方风景清奇秀美,古木丛竹,滨水极多。传说中的大酉洞即在附近。洞中高大宏敞,气象万千……”(他最心疼的九妹沈岳萌在神经受刺激后嫁给瓦匠老莫就居住在乌宿周家河头)。在我的童年,每天一出门见到的正是这幅画所描绘的山水实景。山上的草木,水中的舟筏都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刻在我心坎上。“二酉藏书”的美好传说激励我刻苦攻读,自强不息。半个多世纪以来</p><p>,我身处异乡,每每看着这帧画,总会激起我深情的怀念和万般感慨。神圣的酉山,有如我敬爱的父亲;亲亲的酉水,恰似我慈祥的母亲!父亲、母亲的合墓就在与二酉山隔酉溪相望的重山坡,那是我心中永远的痛……</p> <p> 儿时,穿过我家街对面的小巷可以直达龙船坪。那里科学地分布着稻田、菜地、果园和池塘,更隐藏着许多我至今仍感到神秘的故事。龙船坪是我和儿时玩伴最熟悉最喜欢的地方。经过这里是从乌宿街直达大河塔浒滩的捷径。走这条线路,可以最快地到达滩头水边乐园。一群半大小伢儿迫不及待光屁股拥进沙滩淺水,浇水糊沙放肆嘻笑打闹……忽然,只听“飚滩去”一声吆喝,大家便蜂拥着跨越大栗溪,踩着大大小小晒得滚巴的鹅卵石沿北河上行一里有半,看准地势水情,争先恐后兴奋异常地跃入激浪险滩,尽情享受穿波逐浪任凭沉浮击水飚滩的乐趣和豪情!正是有了这种令人热血沸腾终身难忘的惊险体验,我在应邀为《乌宿志》写的一首诗中才有了“最忆伴君飚滩乐,浪大方识乌宿人” 佳句,为几代乌宿人传颂。前些年清明还乡祭祖期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耒到已经荒蕪的龙船坪,寻觅童年的足迹,回味儿时的心境,怀念儿时的玩伴。眼前的老黄牛令我倍感亲切,远处迷雾中的二酉山,似乎又凭添了几分神圣和仙幻……</p> <p> 退休以后曾几度还乡,酉山酉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清澈湍急的酉水变成五强溪水电站平静的水库。二酉山也开发成有好几处亭台楼阁的风景名胜游览区。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现今的二酉山风景彩色照片。然而,我仍然怀念早年自然、朴实又灵秀的酉山酉水,因为,它是我心中的山水,是我精神的一脉,早已构成我生命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而今,我更加珍视这一张小小的画片。</p><p><br></p><p> </p> <p> 由于对这幅画的深厚感情,便特别想了解它的作者。遗憾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西部“大三线”工作期间,生活条件艰苦,政治气氛不好,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封家书往往要经历十天半月。为自我慰藉这空前思亲思乡的游子之心,一天,我用纸抄录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诗句:</p><p>“……洛屈纳珈呵,我已离开你年复一年,</p><p> 还得再过多少岁月我才能再踏上你!</p><p> 虽然造化没把绿野和鲜花给你装点,</p><p> 你比阿尔比安的平原夏令人珍惜。</p><p> 英格兰呵,以远方山峦的游子来看… ” </p><p>然后贴牢在“二酉山” 水彩画背面,再将明信片嵌入镜框,置放在家中显眼处。如此,竟将印有作者、出版社的字迹完全遮盖,如今想撕开已经不可能了。这令我十分懊恼!</p> <p> 值得高兴的是,最近浏览互联网,有幸读到瞿蔚春先生(沅陵人,国立艺专雕塑系1943年毕业。曾任教于沅陵县中)所著的回忆文章《国立艺专在沅陵》。相关部分摘录如下 :</p><p>“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寇进攻卢沟桥,爆发了全国抗日战争。北平艺专……于十二月抵达沅陵。杭州艺专……于三八年初抵沅陵。两校奉教育部令在沅陵合并,更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即今中央美术学院),借用沈从文先生老鸦溪房舍为临时校舍(原文如此)。</p><p>沅陵的乡土风情引发了师生们新的审美价值观 ……沅江里的船、木在急流中冲刺,伸着吊脚木楼的江城被密密麻麻的木船包围着,桅樯如林,帆影起落,挑、抬、敲打、吆喝、号子……浓郁的乡土风情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激发了他们的艺术灵感,数十年后吴冠中仍然念念不忘此情此景。……蜿蜒不绝的高山叠翠、百鸟争鸣,搭配上沅江酉水光洁的鹅卵石河床、洲滩,水质清亮生辉,使这些来自平原大城市的艺术学子为之陶醉。他们走遍了上至乌宿、下至河涨洲的山山水水,尽情地写生、野餐、摄影。”</p><p>瞿先生的回忆文字令我顿生联想并萌发希望,推断这幅二酉山水彩画,极有可能出自当年因战祸避迁沅陵的国立艺专师生之手。果真如此,此画的意义,就远不止我前述的种种。殊不知,这幅清新秀美山水画的红橙蓝绿中,还隐含着中华民族一段不可忘却的沉重历史……</p><p> (2009年3月)</p><p> </p><p> </p> <h3> 二 沅陵籍画家笔下的二酉山 </h3><h3> </h3><h3> 我在这里展示的二酉山速写,出自沅陵籍著名画家何重礼(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教授)手笔。画面开阔,线条简洁,笔锋潇洒,意境高远。特别突出陡壁悬崖中的二酉藏书洞 和山脚礁石突兀、激浪汹涌的二酉险滩(乌宿滩),是画家在风格成熟、技艺炉火纯青之年,怀着对故乡的深情和对二酉山水的独特认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返乡游历时画成的佳作。我从小就生活在与二酉山隔酉水相望的乌宿小镇,开门即见二酉山,滩头涛声伴我眠,二酉山水哺育我成长。我敬仰神圣的酉山,爱恋清丽的酉水,二酉山水是我的精神之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我离开那个地方五十多年了!在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反复欣赏此画,令我倍感亲切,浮想联翩…… </h3><h3> </h3> <h3> </h3><h3>二酉山因先秦二酉藏书传说和“书通二酉,学富五车”典故流传,当地文脉昌盛而闻名四方;列于“五溪”之首的酉水(北河),则因其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色而令人向往。如今,二酉山水已成为新潇湘八景之一酉水景区的重要景点。二酉山水的精髓就 在于世代敬仰的藏书文化和自然形成的山水景色。</h3><h3>童年因县城家宅被日寇飞机炸毁而避居二酉山对岸渔村石牌楼的画家, 对二酉山水不仅有特殊的情感,而且有极其深刻独到的认识。壁陡的悬崖、汹涌的险滩既是对二酉山水 自然风光的客观描述;更是对藏书艰险的形象衬托,对藏书文化 的仰慕和赞颂。画家触景生情,描绘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借景明志,抒发画家对历史、对世事的认识。 画幅中,酉山巍然挺立,酉水激情飞扬。沅陵籍画家何重礼教授笔下的二酉山水,正是他人格的写照和精神的寄托。</h3><h3>二酉山速写不拘泥于照片式的“形似”,而是在观察中提炼,在思索中构图,触景生情又寄情于景,夸张中见蕴藉,繁复间出条理。古人所谓“传神写照”。 何重礼先生的这幅二酉山水速写画对个中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h3><h3>多半是因为我在新浪博客称号“二酉山人”的缘故,2007年9月,画家的女公子阿嵘和我在互联网上相识。第一次通信阿嵘即告诉我,她父亲的一方印章正巧也是 “二酉山人”。由此足见何重礼先生对二酉藏书文化的崇敬和对二酉山水的热爱!可想而如,自号“二酉山人”的画家描绘的二酉山水,必然倾注其全部智慧、技艺和真情,这也正是我格外欣赏并要特别推介这幅画的理由。</h3><h3> (2010年3月)</h3><h3> </h3> <h3> 三 酉水走滩 </h3><h3> </h3><h3> 乘坐酉水颇有特色的小运船走下水从乌宿到沅陵,由于二酉山脚下乌宿滩(磨钩机滩)水急浪高,河道凶险,多次发生船翻排散灾难。为确保安全,船老板往往要求乘客在堂门前下船,步行到乌宿滩下游一碗水(地名)附近河滩再行登船。此谓“走滩”。</h3> <h3>上中学以后,每次下街,各家父母总是多给一角五分钱让学生伢儿搭船。但我们有时想省几分錢,便先到码头口侦察,估计运船快开头了,就赶先过渡。等到运船在堂门前靠岸下人,我们就夹在走滩的人群中一起走到滩底下再上船。这样船钱就只要一角。从堂门前到一碗水这几里路,我们几个一边走一边谈笑一边耍(儿),根本不觉得累,却可以落得当年很有价值的五分钱!</h3><h3>有几次,我们几个玩伴同学根本不想花半分船钱,便商量好在滩底下不跟着走滩人上船,而是继续沿着河边小路一直往下游走。一边走还一边扯起嗓子打吆喝吼山歌,故意惹船老板注意。其实,几条经常跑乌宿沅陵水路的运船老板,心里都十分清楚这些在街上读中学的是哪几家的小伢儿。当船上人不太挤时,他就会大发亲情善心,一边荡桨一边对着岸上高喊:“小狗日的你莫逞能,老子算服你们箍了。赶快走几脚,到石牌楼等到上船,老子不要你们钱……”我们听着心里欢喜但故作正经,不答腔 也不往船那边看一眼,却只顾加快步伐……</h3><h3> </h3> <h3> 到了石牌楼河滩,看到小船湾过来,心里高兴,但当年我们真的不懂得说声谢谢叔叔伯伯之类的乖话,只会一面嘻皮笑脸对船老板点个头表示谢意,一面快步登船,迅速解开前仓的木桨,熟练地摇起来!多年以后,我想,我们这份附加的推力在瓦厂以下可能是有作用的,因为那一段河面开阔水势平缓流速较小。而在董家坪以上十来里水路,水流较急,即使没有前桨,船老板一个人悠闲地荡着桨也累不到那里去……</h3> <h3>大约一个多小时,小木船到沅陵县城中南门码头湾船了。我们跳下船,转身对着船尾的好心人仍然只是无言的傻笑。船老板看着我们一本正经地说:”小卵日的攒劲读书!”一边摇着手催我们早点赶回学校。</h3><h3> </h3> <h3>即使在六十年前那样的社会环境,二酉文化圣山下的普通乌宿人,对于离乡求学的孩子,就是如此满怀希望、倍加鼓励和关爱! “攒劲读书”的殷切教诲 ,至今仍在我耳际回响……</h3><h3> (2017年07月 )</h3><h3> </h3><h3> </h3> <h3> 四 怀念我的启蒙学堂---乌宿中心小学</h3><h3> </h3><h3> 我的启蒙学堂是湖南沅陵乌宿中心小学。前几年,她的名字突然消失了,这令我十分怀念 。</h3><h3> 1948年我发蒙进入沅陵县保平乡乌宿完全小学。1954年我的毕业证书的红印章是“沅陵县第二区乌宿中心小学”。这所学校位于酉溪、酉水汇流的乌宿镇周家河头,依山傍水,环境幽静。从教室的窗户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岸二酉山腰的“古藏书处”---二酉洞前的亭阁。由于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出于此,这就很自然的为这所山村小学增添了几分书香。事实上,这所学校由于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而闻名全县,并使得当地父老乡亲引以为荣,更令如我一般曾受到母校雨露滋润的数千学子念念不忘……</h3><h3> </h3> <h3> 乌宿中心小学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2年在正道寺创办的鸟宿区第一初级小学。1926年春,方圆数十里共18所小学近千名师生云集乌宿小学旅游集会,显示出这所学校在当地的中心地位。民国25年,时任区长刘秉周先生申请,经县、省政府批准并拨付经费,正式成立乌宿完全小学。1937年,本地学人龙盛恒先生任校长。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苏沪浙皖及汉口、长沙一带大量难民涌入,多名思想开放、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受聘为教师,开创了鸟宿小学教学的新局面。加之鸟宿古镇作为千里酉水重要码头,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各类人员进出交流,彭文明、孙瑜、刘芹茂、颜泽华、陈维贞、刘沼棋等一批优秀读书人的表率示范作用,以及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的文化传播,特别是二酉藏书传说的深入人心,当地百姓无论贫富都深信读书至上。乌宿一带“养儿读书”蔚然成风,为乌宿教育的进步和当地人才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乌宿小学崇尚礼义廉耻精神,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毕业生,为上一级学较输送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h3><h3>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战胜利到1959年,短短十几年间从乌宿小学毕业的学生中,先后升入大学的有四十多人,升入中专、中师的有三十多人。后来大多成长为术业精专的教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等。当年不足二百户的鸟宿小镇,多户人家兄弟姊妹比翼齐飞,一个接一个陆续考入高等学府。如刘芹茂、芹春、芹青、芹慧四兄妹,孙瑜、筱屏、国纬三姐弟,陈维贞、维利、维亨三姐妹,龙成翠、成良两姐弟等。许多乌宿人在国内重点大学毕业后,继续出国留学深造。 仅乌宿中街孙家的孙辈中,就有六人留学美国、法国和荷兰,五人获博士学位,一人获硕士学位。 </h3><h3> </h3><h3> </h3> <h3> 在鸟宿小学苦读的六年,正值我生命历程的宝贵童年。处在如此崇尚读书的环境和求知欲十分旺盛的年龄,在先生的特别关爱下,我不仅很好地掌握了各门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全校笫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在沅陵一中招生统考中名列前茅。我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苦读善思学风、自强不息精神,以及从亲闻亲历中升华的稚嫩但十分真切的认识,在相当大程度上丰富了我的一生……</h3><h3> 离开我的启蒙小学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走到那里,我始终都怀着感恩的心深深的怀念着她,怀念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怀念升旗仪式的歌唱,教室里的琅琅书声;怀念破旧的桌椅、歪斜的篮球架;更怀念唐国钦、刘芹湖、雷祥祯、陈大利、杨志、朱天侍、田和云、陈朝宗、罗明炯等老师的音容笑貌;怀念同窗学友龙成敏、郭昌忠、谭孝国、刘芹福、罗明和、李彩富、宋焕谋、粟云双、田和海、李年兆、宋太金、孙先科、刘芹玉、陈维利、李六英、李兴珍、刘沼芬、陈明诰、刘芹良、卢坤生、黄太岳、李文珠、罗明杰、孙国万、粟登竹、陈明禹、李启幹等的纯真友谊。</h3><h3> 然而,这些年来我的启蒙学校相继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迁,我不得不苦苦寻找!二十年前,由于修建五强溪水库,学校由库水位以下搬迁到茶树包。虽然建起了新的校舍,但仍使我感到有些陌生。2007年春节还乡,忽然得知“ 乌宿小学 ”的校名己经不复存在,这着实令我大惑不解,陷入茫然!如此这般,我的可爱可怜的启蒙小学既离开了原址,又失去了名称,教我如何不想她!</h3><h3> 这一次,怀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在我的侄儿和侄孙女带领下,走进这所我无限思念的山村学校。隔河望去,依稀看到二酉洞的亭阁(尽管是这两年为了开发旅游重新修建的),依然可以听到酉溪、酉水的动人涛声,这似乎给了我这个永远眷恋故土的游子些许慰藉,不禁想起1987年应邀为<<乌宿区志>>写下的<寄故乡友人>诗:</h3><h3>酉水绵绵酉山青,</h3><h3>乡音无改二酉情!</h3><h3>古藏书处觅善卷,</h3><h3>四化征途报佳音。</h3><h3>书通二酉闯天下,</h3><h3>心系八方为百姓。</h3><h3>最忆伴君飙滩乐,</h3><h3>浪大方识乌宿人。 </h3><h3>我知道,我可爱的启蒙学堂---鸟宿中心小学,以及我的启蒙先生和儿时的同窗玩伴,和酉山酉水一样,依然在我梦中,永远在我心里……</h3><h3> </h3><h3> (2007年4月)</h3><h3> </h3> <h3> 五 童年的端午节</h3><h3> </h3><h3> 我的童年是在神秘而美丽的湘西酉水之滨沅陵乌宿小镇度过的。 乌宿,系沈从文<白河流域几个码头>之首,前些年又有了"教授村"的美誉 。关于儿时端午节的记忆是异常珍贵的,它 既带有故乡传统的地方色彩,也保留有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印记。值此丁亥端阳佳节来临之际,我把它记下来,更重要的乃是因为我要以此激励自己尽心搜寻失落的童年,汇聚更多的亲情、友情和乡情,以丰富人生,赞美生活,感念故土。</h3> <h3> 扒龙船 二酉洞 五强溪</h3><h3> </h3><h3> 湘西沅江酉水一方称龙舟竞渡为扒龙船。一个鲜活的“扒”字,突显出当地激情火辣的民风和奋勇争先的动态美。聚集到乌宿扒龙船比赛的,以北河(酉水)上游洪树坪、鱼梁岩、四方坪等几个滨水村寨为主力,下游石牌楼以及小酉溪畔的田家庄、牛窝头寨也曾派船参赛。至于东道主乌宿镇,因为居民多以小生意为业,不大习船上功夫,即便是可数的几户船上人,也大都是掌舵运客的老板。镇上虽然也热热闹闹组队,但不曾想一定要扒个赢头,主要好处是借扒龙船比赛的人气为小镇争得面子,更加实惠的是可以换来商机。</h3> <h3>乌宿扒龙船比赛一直沿用横渡赛程。其起点在酉水左岸蟠龙山下的古渡口堂门前,终点就设在闻名于世的二酉藏书洞的山脚,靠近前两年新竖起的“二酉名山”牌坊的河岸。酉水干流这一段水面位于塔浒滩和磨钩滩(又名乌宿滩)之间,水域比较宽阔(约 250米),流速不是太快。但因为酉水闯过一道险滩后即接纳对冲而来的小酉溪,致使水流紊乱,形成多处旋涡水经,且随着水位高低变化。比赛前,各村寨龙船的主事、艄公、鼓手、旗手和头桡等要害人物,都要事先驾船来摸摸水性。根据水情和往年经验,商定今年比赛的对策和计谋。</h3><h3> </h3> <h3>端午节一大清早,河面就传来“咚咚、单单”的锣鼓声。各路龙船气势飞扬地陆续划到比赛水域。锣鼓点子的花样翻新、旗手的千姿百态和龙舟的穿梭游弋构成了赛前的一场精彩水上表演。随着日头升高,酉水两岸,二酉山下挤满附近十里八乡专门赶来看热闹的乡民。正式比赛开始了,几条龙船一字齐头排开,发令锣声一响,龙船如离弦之箭,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直冲对岸,豪爽激情的观众和着锣鼓声渴力呐喊助阵,吼声震天!龙船桡手与两岸观众心心相连,其热烈火爆场面决不亚于现今的世界杯足球决赛。扒龙船过程中的万千花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扯谈的焦点 ……</h3> <h3> </h3><h3> 有一年端午,我和乌宿码头口几位玩伴,涉过酉溪到二酉山脚龙船奔岸的地方看热闹。扒龙船比赛偃旗息鼓以后,余兴难尽,便随着进香朝拜的人群往二酉洞攀登。当年,二酉洞前有前清修建的悬空亭阁,常年有两位尼姑住持。不过,那时侯我们都还不懂得求神许愿,只是为了去验证一个传说。乌宿街上老一辈的人时常绘声绘色地说:二酉洞是神仙洞,里面有条小洞与山脚河水相通。在二酉洞里,只要你虔诚,随时都可以听到扒龙船的锣鼓响。我们仗着年少路熟,在登山的人群中左穿右突,最先赶到洞里。慈眉善目的尼姑奶奶(姑姑)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热心地引导我们到靠里的一处洞壁前。我们默了默神,屏住呼吸,竖起耳朵靠近岩壁轮流聆听。结果,有两位伙伴兴奋地说:听到了“咚、咚咚、单单”的锣鼓声,我和另一位伙伴听了三次也听不清楚。当时,我很有些失落……多年以后,我似乎有了感悟,保持这种有人说听到、有人说没听到的状态真好,它至少可以使诸如此类亦真亦假的美好传说永远传颂下去。下山前,我们各人在洞口捡了几块“书岩”(二酉洞附近山体分布板状结构、层厚极薄的板岩,相传此洞系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咸阳学者藏书处。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即典出于此。当地无论书生、商贾、还是农夫都愿意相信这些石块就是书的化身,于是便称这类石扳为“书岩”)。也算是我们勉励自己刻苦求学的一件信物。</h3> <h3>如今,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 传统龙舟之乡 ”美誉的沅陵县在沅江上举办的国际龙舟比赛一屆比一屆火爆。而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则是我上初二那一年端午节扒龙船比赛。我们沅陵一中首次参赛就一举夺得亚军。喜讯传来,全校欢声雷动。一时间,高十三乙班那位有着水上人血脉、担纲头桡的李同学简直成了全校师生心目中的英雄。更加有意思的是,奋然登上龙船击鼓指挥的竟然是一向文质彬彬的教导主任刘历炳老师。当时,沅陵境内的沅江五强溪水电站正在抓紧勘探,人们传说那里河底下都挖通了(直到我学了水利专业,方才理解那个传闻的意思是打通了供坝基地质勘探用的过江平硐)。记得一次全校升旗仪式以后,刘主任在训话中还特别加上了一段极富想象又颇为幽默的话:等到五强溪水电站建成以后,水位抬高了,扒龙船比赛就要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了……也许,正是这位十分受尊敬的师长当年的美好展望,启发了我对江河的热爱,对水利事业的忠诚。</h3> <h3> 端午粽 雄黄酒 栀子花</h3><h3> </h3><h3> 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包棕子。农历芒种一过,妈妈就提前采摘回宽大的粽子叶洗晒干净;父亲则设法从酉溪河棋坪乡里亲戚家弄来质量上乘的糯米。妈妈喜欢包比较秀气的碱水粽,父亲则乐意在糯米里包进腊肉火腿。碱水粽淡黄清香,黏润可口;腊肉粽咸腊入味、油而不腻,都是我的最爱。十七岁以后,我出门求学做事,多年客居他乡,这种家乡口味的粽子,就成为我永远的思念和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h3><h3> </h3> <h3> 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节的歺桌上,总有一碗浓烈的雄黄酒。父亲母亲平日都不沾酒,可到了端午这一天,他们总要喝几口雄黄酒。我和我的大姐、二姐、哥哥、大妹、小妹,也要一本正经的端起雄黄酒碗,兴奋地抿上一口。妈妈还把雄黄点在我们兄弟姊妹的额头上。父亲则让我们把雄黄粉洒在房前屋后,柱基墙脚。有一年,妈妈从二酉山采来多种不知名的野草,放进锅里烧热水,为我们姐弟逐个沐浴。这些风俗,大概都是为了驱瘴避邪,期望儿辈易养成人,健康成长。</h3> <h3> </h3><h3>与供端午节食用的粽子同样令我怀念的,是姐妹们精心编织的“ 丝粽 ”(我实在记不起它的确切名字,姑且这般称谓)。丝粽的做法是,先用纸折叠成姆指大小、有如粽子外型的八菱体,然后用五颜六色的丝线贴着菱体表面缠绕成各种花色图案,再用丝线穿过菱体尖角,上端作为提带,下端添加丝缨即成。丝粽内放入香料,便兼具香囊功能。编织丝粽,是故乡伴随端午食粽而来的一种习俗,最初为驱瘴之用,久而久之,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有些妹子还把丝粽作为信物(有如香包)送给心爱的后生家。端午前后,姑娘、媳妇和女生们纷纷将自己精心编织的“丝粽”佩挂在胸前,有的还在头上夹一朵雪白喷香的栀子花。构成了大街小巷、校园内外一道靚丽的风景。</h3><h3> </h3> <h3>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不知道,我的家乡是否还传承着这种永世难忘、文明高洁的习俗?在人山人海的沅陵龙舟广场,是否还能够寻觅到那一道令人陶醉的美妙风光……</h3><h3> </h3><h3>( 2007年6月23日 )</h3><h3> </h3><h3> </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