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小卒(jixiang的美篇

无名小卒(jixiang

<h3></h3><h1 style="text-align: left;"><i> 怀念爷爷</i></h1><h3><i><br></i></h3><h3><i>(父亲去逝周年女儿写的怀念文章)</i></h3><h3> 爷爷是过完八十八岁生日之后离开我们的。</h3><h3> 2016年的春天,我从日本读完硕士课程回到国内。距离上次见到他,半年有余。看起来,他比半年前还要瘦削很多很多。佝偻的脊背,枯瘦如柴的双手拄起拐杖也摇摇晃晃,瘦骨嶙峋的身体使他无法长久站立,甚至因为口腔的溃烂让他连进食都难。那个在南窗下苦读的身影,那个懂历史,会地理,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博闻强识,爱作诗写文章,我崇拜的、无所不能的爷爷哪去了?脑海中的记忆开始泄洪。</h3><h3> 小时候,爸妈工作忙,我更多的时间便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印象中的爷爷总是会伏在南窗下,读书、看报、作诗、写文章。书桌上总是会堆起叠的高高的书报,抽屉里架子边也是塞满了各种读书笔记或是日记杂谈。</h3><h3> 学前开始,爷爷带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等每期必看,《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也为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扇文学世界的大门。在物资还不甚丰富的二十年前,能拥有十几块二十几块绘着图画的硬皮童书,足已能让想初探世界的我心生欢喜。</h3><h3> 后来读了小学,每学期发了新书都会兴高采烈拿给爷爷。他给我包上一学期都不会破的灰色牛皮纸书皮,再用毛笔工工整整写上学科姓名。这些,足足能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炫耀好久。学汉字时,爷爷还买来字帖教我练习。他写得一手不错的书法,甚至手把手教我怎么写毛笔字,他总说:字如其人。早年担任过语文老师的他,从小便培养起我对文字的热爱。他教我背唐诗宋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鼓励我写文章投稿,每次经他“点石成金”的文章,便能字字珠玑,酣畅淋漓。在同龄人还不知道夏令营是什么时,爷爷就陪我第一次去北京参加儿童夏令营,认识全国各地喜爱写作的小伙伴。那时候爷爷还精神矍铄,我拉着他的手,看到了天安门。他一边给我讲圆明园如何遭遇洗劫,一边又说着离这里不远处的卢沟桥曾发生过什么。吃了圆明园附近的一家担担面,还有爷爷花了竟有十多块钱在北京让我吃到人生中第一次麦当劳汉堡,再想起这些味道,直到现在也能回味出来。后来的后来,我去了很多地方,麦当劳担担面随处都能吃到,但再也吃不出当年的感觉。</h3><h3> 自打我记事时起,家里总是经常有客人拜访他。爷爷之前担任我们县上的政协副主席,来的客人就会有某某大领导,我会听那些人喊他“冀主席”;他早年也曾教坛执鞭、传道授业。即使后来从政,也完全给我一副老师的形象。我更多的是听别人称他“冀老师”。即便是在一直以来的家庭教育中,他更是没有作风固执的官僚风气,却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听过他讲课的人都无一不对他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睿辩的思维折服。从他生前的讲述和父辈的耳中,我知道他19岁起便担任学校校长,可见工作能力之出色;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时,还曾连年被抽调去省里批阅高考试卷,足见其教学及个人水平之高。可是,再想想爷爷那代人,历经贫穷与战争,内忧外患,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又到文化大革命,是时代湮没了他也成就了他,像爷爷这样勤勉为学之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发光发热的吧。从政协退休到耄耋之年,爷爷二十多年来依旧勤勉耕耘笔耕不息。作为当地文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办诗词楹联编文化杂志,编撰县志、为当地改革发展出谋划策;作为民主人士,他坚持跟党走一心系群众,关心邻里乡亲,始终带着一颗赤字之心,对家乡发展满怀热情和期待;“树高万丈不忘根”,他始终不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不因你是达官显贵谄媚阿谀,也不因你是白丁布衣而尊己卑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脚踏实地,言行相顾。有人说他迂腐不知变通,也有人说他,读书无用。而几十年来,我眼中的爷爷,始终不追名逐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多少年一件衣服一双鞋,多少年粗茶淡饭饱三餐。寻常衣食随时度,分外资财不妄求。除非是在购买图书或对孙辈们的教育投资上,他却一点也不吝啬。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出国念书,他每次临行前除了叮嘱安全之外,说的最多的便是要时刻不忘记学习。去年5月匆忙来到上海上班,却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亲耳听到他的嘱托。如果时光能倒流,倒愿意亲口给他读读那封再也无法抵达的书信,愿意坐在他身旁,多听听他一遍遍讲逝去的历史,和他一起感受他经历的曾经。而这一切,都在2016年农历六月初十戛然而止。听姑姑说,爷爷走的那天早上,没有痛苦,很安详。到底人死后有没有天堂我不知道,但我想上帝终究是垂怜他的,在另外一个我们不知晓的世界,他一定也会安好。他的离开,没留下万贯家产、锦衣玉食,有的是几十箱的图书报刊,有的是让我们后辈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他用他的一生感召我们明德惟馨,他就像明灯,指引我做人光明磊落一丝不苟,教我做事勤恳并虚心为学。继承他留下的精神遗志,我想才是我辈最好的怀念。</h3><h3> 壬辰龙年,是我去日本读书的那一年,他写下一副字赠予我,这不仅是他一生追求的求学标杆,也将让我和我的后辈们终身践行。内容出自古籍《中庸》的治学之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广泛涉猎,兼容并包,审问:学问探究,深入追求,慎思:考察分析,慎重思考,明辨:明白辨别,多面求证,笃行:求真务实,踏实履行。以前,觉得亲人会一直在身边都是理所当然,而现在求学工作在外五年有余,才愈来愈深感人生这场路途,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现在我能做的,便是怀念他、继承他,并珍惜眼前人。我想值此爷爷去世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拙文寄托哀思。</h3><h3> 孙女 冀玮 2017年农历六月初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