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七月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在这最热的时候有一位热心的人提出了一个热情的倡议:希望曾经在清河林业局东辉学校工作过的老师再回东辉聚一聚。提出这热情倡议的热心人就是当年曾经担任过东辉学校校长和东辉林场党支部书记的陈桂花同志。</p><p> 在提出倡议之前她组建了《东辉学校师友群》,然后在群里发布了聚会的具体方案:七月二十九日晚五点在清河“厚德酒楼”报到,举行第一次见面聚餐会。七月三十日早上乘车去东辉旧地重游,七月三十一日乘车去依兰游玩一天。</p><p> 从东辉学校1965年建校开始到2001年撤点归清河中心小学为止,先后在东辉学校工作过的领导和老师很多,但有些早已故去,有些调到外地,有些或改行或高升,有些退休后也移居它乡,实际能联系到的人并不太多。从网上报名的名单看,有居住在清河的陈桂花、崔海臣、周亚杰、邓婷兰、李献英、董正旺、刘淑梅,张运霞、田玉霞、邵艳英、赵淑云,还有旅居日本的陈淑梅、在山东帮女儿带孩子的刘彦荣、大庆退休的姜淑琴、亚布力退休的刘景波。</p><p> 我是1970年春季开学的时候调到东辉学校的,1973年十月中下旬调出后一次也没有再回去过。所以我看到要重聚东辉的消息后,非常兴奋。七月十九号就从浙江回到清河,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盼着和曾经一起工作过的老朋友见见面叙叙旧;盼着认识认识那些曾经在同一学校工作过,却从未谋面的同仁们。</p><p> 按着预定的时间,大家陆陆续续的来到厚德酒楼二楼的一个大餐厅,互相寒暄之后围坐在大大的圆桌旁,除董正旺去通河参加同学聚会没有赶回来之外,报名的其他人都来了,并且陈桂花、周亚杰、邓婷兰、姜淑琴都是带着夫君来的。因为来的男同志少,物以稀为贵,所以我们男士都被让到里面对着门的位置入座。大家久别重聚免不了热热闹闹说笑一阵子。组织者陈桂花看大家说的差不多了,站起来发表讲话,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然后简明扼要的说明了此次聚会的目的、意义以及活动安排。因为来的人不都是同一时期在东辉学校工作的,互相之间有的就不熟悉不认识,所以组织者就让每个人先做一番自我介绍。这样彼此之间就多了一些了解,拉近了距离,增强了友谊。后来组织者让我也说几句,盛情难却我也就讲了下面这一段话:</p><p> </p><p><br></p> <p><br></p><p>各位老朋友老同仁大家好!</p><p> 在七月流火的盛夏,我们从四面八方走来聚到了这里。我们这些人虽然年龄不同经历各异,但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都曾经在东辉学校工作过,都曾经为东辉林场的教育事业奉献过,都曾经把汗水洒在东辉这块热土上,都曾经为东辉孩子们的成长进步呕心沥血。正是由于我们这些园丁的辛勤耕耘才有百花盛开桃李芬芳的硕果。我们虽然在不同的时间离开了东辉学校,但我们对这曾经工作过生活过的地方依然眷恋着,时刻想回来看看。对在同一岗位上工作过但未曾谋面的同行也总是想见一见聊一聊。</p><p>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有无处不在的网络可以把我们联系在一个群里。因为我们有热心肠的陈桂花群主,通过她的不懈努力,把分散在各地的我们集合到这里。所以我们要感恩社会,感谢群主。</p><p>我们在东辉学校工作的时候可能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那时候我们都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充满阳光。几十年过去,虽然岁月在我们脸上留下印迹 ,但我们心里依然年轻;虽然我们脸上有褶,但心里无痕。正是因为我们心态年轻,才让我们退休后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才产生不忘初心、旧地重游、老友相聚、互诉衷肠的场景。</p><p>我们大家现在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分别多年的老友又重新见面了,未曾谋面的同仁今天也握手了。我们都渴望知道老友现在生活得怎么样,都想在交谈中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p><p>今天的聚会既是回忆美好过去的聚会,又是互相祝福未来健康快乐的聚会。在回忆美好过去的同时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不求钱财多只盼身体好,不求鸡鸭鱼只想天天乐。通过这次聚会,我们一定会感受到友情的重要,通过这次聚会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健康的重要。祝各位老师天天快乐健康,我们期待下次聚会一个不少!</p> <p>聚会组织者陈桂花</p> <p> 周亚杰的夫君、原副局长刘振海也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烈欢迎外地朋友的到来,预祝大家聚的开心玩的快乐。</p><p> 菜上齐之后,大家开始推杯换盏。席间互动不断,邓婷兰演唱了好几首歌曲,表达了她对大家的祝福与欢迎之情。刘局也为大家献上了他美妙的歌声以助酒兴。</p><p>陈桂花的夫君韩维怀擅长摄影录像,把大家精彩的瞬间都记录在镜头里,留作永久的纪念。</p> <p>邓婷兰在献歌</p> <p>刘彦荣也来了一首歌</p> <p>好友相见喜极而泣</p> <p>七月三十号早上八点一辆豪华大巴送我们去东辉林场。周亚杰夫妇因事没有与我们同行。车开到邓婷兰家楼口前的时候,几位女士早就等在那里,把早上准备的到东辉林场做午饭用的大包小包蔬菜、鱼、肉、水果、矿泉水等拎上车,被邓婷兰亲切称为“李哥”的其夫李德仁为了送东西也车上车下跑了好几个来回,着实让我们车里坐着的人心里头感觉热乎乎的。从清河开车往山上走的时候,就下小雨了。路上为了让车里的气氛活跃起来,我们的歌唱家邓婷兰不仅自己独唱了几首歌,还指挥大家高唱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等几首红歌。真是车内欢声笑语歌声朗朗,车外雨下不停水气蒙蒙。由于大家的心情愉快,又有歌声雨声一路相伴,不知不觉之中就走完了九十多里的路程到了东辉林场,直奔住林场后面的徐玉俊家。他妈妈山布叶在我当年到东辉学校工作的时候是学校的工友,一位干净利索能干的中年妇女。徐玉俊现在开了“农家乐”,接待来山里游玩的人。他家离路边不远,房前宽敞的平地上是新建的一座长方形的漂亮亭子,可以同时容纳很多人就餐或休闲娱乐。山里的雨比清河的雨下得大,幸亏我们都带着伞有备而来。下车之后没有直接进屋,而是把带来的东西拿下车先放在亭子里,然后三五成群拍照留念。到该做饭的时候了,我们的群主陈桂花领着厨艺出众的人拎着东西到厨房准备午餐去了,其他人都进屋里,或炕上盘腿大坐谈天说地,或地下围在桌前“修建长城”。我先和部分人聊了一会儿天,然后撑伞到外面走走看看,欣赏一下久违了的山里雨中景色。远处的山隐在云雨之中,朦朦胧胧。近处亭子的东侧,是一个方形的养鱼池,由于下雨的缘故,看过去水面上方也显得雾气腾腾。我和韩维怀又到亭子里坐了一会,互相又拍了几张照片,总是想在自己工作过的地方多留下点纪念。时间过得飞快,厨房那边开始喊“开饭了”,等我进到屋里,两桌丰盛的酒菜已经摆好了。众多的菜肴里有一盘炖“柳根鱼”看着就促进食欲。这是徐玉俊自己养鱼池里的产品 ,比野生的“柳根”大得多。里屋那桌坐女生,外屋这桌坐男生。我们开怀畅饮,一边吃一边唠,多年不见好像有唠不完的磕。</p><p>酒足饭饱之后,趁着雨暂停之际,大家赶紧在房前空地上拍了全体照、男女生各自拍合影照。接着又到亭子里继续拍什么兄弟照、姐妹照、夫妻照、室友照……应照尽照。这期间,邓婷兰李德仁夫妻俩还分别为大家表演了如何甩动钢鞭,那辟叭做响的鞭哨声在空中回荡,赢来阵阵喝彩之声。玩好了闹够了,该到林场里看看了。刚上车雨就又哗哗的下起来了,大家本打算到老校舍看看,但操场泥泞不堪,又下着雨,就只好隔着车窗眷恋的深情的看了几眼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车在进入林场办公室的小路口停了下来,我们下车打着伞冒雨来到林场办公室的大院里,大院里空无一人,我们“自作多情”的在办公室走廊里转了一圈,然后为了“证明”我们来过,在办公室门前又拍了一个合影,也有人自己随意拍照的。再眷恋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不能长留于此,只能带着有点不舍的心情“再别康桥”,踏上回清河之路。一路上雨还是下个不停,有的地段路面上已经过水,路两侧的沟里水流湍急,真担心会有水灾。晚上自然又聚餐一次不必细说。</p><p><br></p> <p class="ql-block">女同志在屋里面</p> <p>前排左起:陈淑梅 韩维怀 陈银贵 任建设 崔海臣 李德仁 徐玉俊</p><p>后排左起姜淑琴 张运霞 刘淑梅 刘景波 田玉霞 李献英 赵淑云 刘艳荣 陈桂花 邵艳英 邓婷兰</p> <p class="ql-block">哭不倒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盘腿大坐唠家常</p> <p class="ql-block">女同志在屋里就位</p> <p class="ql-block">男同志外屋举杯</p> <p>李德仁在表演甩钢鞭</p> <p>巾帼不让须眉,邓婷兰也拿起她小李哥的钢鞭甩了起来。</p> <p>群主在察看车情</p> <p>徐玉俊在车门口与我们挥手告别。</p> <p>快上车</p> <p>冒雨走向林场办公室</p> <p>东辉林场办公室的牌子</p> <p>东辉林场办公室门前的合影</p> <p>返回清河的路上</p> <p>七月三十一日早上,按原计划乘车去依兰玩玩。人员稍有变化,那谁的小李哥没来,去通河参加同学聚会的董正旺紧赶慢赶的回来加入了我们去依兰的队伍。依兰第一站自然要去五国城和慈云寺。五国城是当年金兀术囚禁徽钦二宗的地方,这段历史大家都知道,没必要浪费时间去详细了解,所以“走马观花”的在里面转了一圈,把重点放在了城门口照相上。还是全体照、女士照、男士照、兄弟照、姐妹照、夫妻照……,这次多了一个节目,韩维怀给每个人拍了一个特别照留作纪念。照完相马上转战慈云寺,因为忌讳在寺庙里照相,所以在慈云寺内外都没有拍照。但在寺里看到比较仔细。游览完慈云寺,抓紧时间赶到了依兰东山,首先在登山起点的台阶上拍张全体照,然后不能上山的在车里休息,自觉得体力好的就向山上攀登。再体力好,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翁老妪了。走一会停一停,遇见下山的人就赶紧问问“到顶还有多远了”?每次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不远了”。就是这“不远了”的信念支持着我们这群老头老太太登上了依兰东山的顶峰。其实上山的路上并没有什么好看的风景,但登上了山的最高点那座凉亭,眼前豁然开朗,马上可以俯瞰到依兰城的全貌,宽阔的松花江横贯东西。蜿蜒的小江子(即牡丹江)和倭肯河纵流南北,在这纵向两水之间的依兰城区楼房错落有致,江边坝上绿树成荫。观此情此景才深感依兰之旅不虚此行。登顶成功的我们四男五女赶紧在凉亭前合影留念,日后就又多了一项炫耀自己的资本了。下山之后来不及向等候在车里的人“显摆”,就急急忙忙坐车回城里找地儿吃饭去了。在一家自助餐厅吃喝完毕,大庆的姜淑琴和其夫君“警卫员”陈银贵就要乘高铁回大庆了,夫君之所以陪她来,就是因为她患高血压症,一个人出门在外是很危险的。在离别之际,女同志免不了伤心落泪,但再怎么样难舍难离,也终有一别。热心人叫来出租车,付完费请夫妻俩上车,在女同志的泪眼婆娑中他们二人去了高铁站。回来的路上车里没有歌声只有沉闷,不知道是疲劳了还是即将分别心里有些伤感?不过在吃晚饭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不错的,都感觉不虚此行,找回了初心、圆了旧梦、会了好友、了了心愿。临别互道珍重相约来年。</p> <p>五朵金花</p> <p>又一组五朵金花</p> <p>恩爱夫妻</p> <p>我们同时在东辉学校工作过</p> <p>五国城前老哥仨</p> <p>依兰东山山脚下的合影</p> <p>登山途中留个影</p> <p>登山不忘展示美</p> <p>登顶成功</p> <p>登上依兰东山最高峰,可以俯瞰依兰县城全貌</p> <p>谁说女子不如男</p> <p>登上依兰东山顶峰的所有人员合影</p> <p> 师友重聚有感</p><p> 文/任建设</p><p>东辉师友聚清河</p><p>欢声笑语一路歌</p><p>不忘初心寻旧梦</p><p>大雨滂沱奈我何</p><p>食罢冷水柳根鱼</p><p>依兰古城又騰挪*</p><p>登高望远放眼界</p><p>自助餐厅泪话别</p><p>余生路远多珍重</p><p>下次再聚人不缺</p><p>健康第一要牢记</p><p>心态年轻快乐活</p><p>*“腾挪”本意之一是指武术中闪躲跳蹿的动作,这里借指我们在依兰快速变化游览地点。</p><p><br></p><p>这是我在聚会结束后有感而发瞎咧咧一段顺口溜</p> <p><br></p><p>后记</p><p>据我了解,东辉学校始建于1965年,2001年撤校归与清林中心小学。谷长海任第一任校长。后续有俞开泰、张平、王峰珂、曲文忠、马信、白福生、路秉娥、陈桂花、蔡长江等担任过东辉学校领导工作。</p><p>早期的教师有李全、刘贵义、赵守国、金宝成等人。</p><p>我是1970年春季开学时由东升到东辉的。记得当时学校的校长是张平。教师有崔海臣、王凤珂、王运高、董正礼、董正旺、魏学贵、肖淑珍、李献英、车畅、韩守莲、康俊香、张亚芬,还有驻校工宣队员李在孝师傅。人员总是有出有进不断变化,后来陆续又来了隋玉清、陈桂花、周亚杰、刘艳荣、隋丽范、杜印珂、隋玉华。我们夫妇1973年十月中旬离开东辉学校后,听说又先后有张新英、陈淑梅、邓婷兰、张秀荣、姜淑琴、田玉霞、张晨、申广海、白福生、王国祯、刘景波、刘淑梅、张玲、汪淑香、邵艳英、李和平、张运霞、王群、张玉清、赵玉林、赵淑云、白雪冬、武云霞、张丽华等老师在东辉学校工作过。</p><p><br></p><p>此说如果有误差,请知情者指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