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离开的、长大的也是我的孩子,虽没有血脉之情,但却有精神之哺。</h3><h3> 他们吃着妈妈的乳汁长大,同时也是吃着母语老师的精神之乳而成长。</h3><h3> ——静子</h3> <h3> 告 别</h3><h3> 准初三的孩子“临别赠言”一送出,将意味着我与他(她)们真正的告别。准确的说,是我决绝的推走了他们——初三的大孩子们。</h3><h3> 他们当中最少的跟了我两年,最长的五年。我依稀还能看到他们的小时候,刚刚来到书院的那一个个小小的样儿。羞涩、自卑、甚至还有一些胆小。现在都变成意气风发、风度翩翩的少男、少女。</h3> <h3> </h3><h3> 我笑着与他们做最后的拥抱,潇洒说再见,然后很正常的喊出“下课”。</h3><h3> 他们走的很慢,很静,没有一个人发声,不知道他们如何走下楼梯的。</h3><h3> 看着空荡荡的教室,我颓然坐下……</h3><h3>吟诵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h3> <h3><br></h3><h3> 感伤</h3><h3> 每年,都要送走一批,感伤一阵子,真的不舍的!却还是要狠心赶走他(她)们。</h3><h3> 作为一名独立教师,我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为分离别而学。</h3><h3> 每个书院的孩子都明了:老师每一节课都在试图让他(她)尽早离开,即使老师不舍得,即使孩子们不愿意走,老师也会在初二结束后“赶”走他(她)们。</h3> <h3> </h3><h3> 任何一名专业的语文老师都懂得:一个学生母语学习的黄金期就那么有限的几年,如果错过了黄金期,再去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追赶语文,其价值微乎其微。</h3><h3> </h3><h3> 尤其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初三以后,孩子们的语文基本靠“吃老本”,再也没有了所谓的积累阶段。彼时的他们一定要将“火力”对准理科,这是决定中考成败的关键期,所以,就要重理轻文。否则,孩子们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遗憾终身。</h3><h3> 这也是书院为何多年来不设初三语文的根本原因。</h3> <h3> 静候</h3><h3><br></h3><h3> 送走一批大的,就会迎回一批小的,当我还没来得及从伤感中走出来,就迎上了一批“青豆芽苗儿”,嫩嫩的、纯纯的,使我不由自主的又把全部的柔软交给了这些天使。</h3><h3> 从情感上,我依然不愿将已经送走的孩子称做“老生”,更不愿意将刚刚踏入书院门槛的孩子命名为“新生。”</h3><h3> 我称他们为——我的孩子,既然是我的孩子,那就没有新旧之分。</h3><h3> 离开的、长大的是我的孩子,虽没有血脉之情,但却有精神之乳。他们吃着妈妈的乳汁长大的,他们同时也吃着母语老师的精神之乳而成长起来。</h3><h3> 既然书院是他们的精神之家,那么长大的孩子也总会惦念着这个家,还会回到这个家。所以,虽有惦念与不舍,但更多的是祝福与祈愿。</h3> <h3><br></h3><h3> 迎来的是一张张笑魇如花的脸,他们或内向,或害羞,或开朗,或调皮……看着这些小人儿恭恭敬敬地跟你打招呼,脆生生地喊出一声“老师好”来,哪位老师的心不是酥酥的、麻麻的?</h3><h3> 也许老师与学生注定是有缘分的。从她(他)的身上,我好像又看到了那个他、她的身影,又好像不是那个他或她,却是那样的亲切,自然。</h3><h3> 我开始相信,我给孩子们讲的故事灵验了!世上真的有魔法胶水,只不过,黏住的是我和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情感,驱散了所有的陌生感与距离感,释放出的皆是无尽的亲切与欣喜来,那是人世间最亘古、最美妙、最单纯一类情感。</h3><h3> 孩子们眉眼间流露出久违的满足感,老师也陶醉在幸福的气味里,新一艘语文之舟已静候在彼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