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闸限电的那个年代

老文头

<p>记不得是七十年代末,还是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只记得当时电力严重短缺,拉闸限电已成常态。当时我在的工厂属于水利电力部领导,水电部下属机械制造局直接管理几个修造企业。修造企业规模都较小,数量又很少,因此机械制造局应该是部里最小的单位。</p><p><br></p><p>机械制造局经常派员下来检查指导工作。下面的照片就是领导(照片中的右第二位),和我们在工厂大门前的合照。所以提到他,他来厂不过才几天,就和我们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一"怎么你们厂的职工,几乎家家有电饭锅?"弄得我好几分钟都转不过弯来。</p><p><br></p><p>当时工资标准,全国都有统一规定。只是地区所属类别(如四平属五类地区,哈尔滨属六类地区)相同技术等级,相差的月工资,仅差一二元而已。电饭锅又不是新产品,早已时兴多年了。当时一般职工,二三个月的工资总数,足可以买个电饭锅,何况作饭也方便多了。</p><p><br></p><p>他隨口问了一句:"你们四平的电费多少钱一度电(现改称千瓦小时)?我告诉他:“居民用电0.18元/度,工业用电是0.26元/度左右。因实行阶梯电价,工厂电费最高不超过0.28元,最低二角刚过些。</p><p><br></p><p>他告诉我,北京居民用电已经是每度三角多。全国只有东北和内蒙电价最便宜,火力发电厂也最多。用电量是按地区划分自给自足。北京的所有用电量都是向东北和内蒙古商议借给的,北京市包括部机关和宿舍区拉闸限电比你们這厉害多了。</p><p><br></p><p>我有点不信,反问道:"北京不是有个门头沟煤矿吗?"(這是我从电影里看到的)</p><p>他却问我:“你见过北京有发电厂吗?",一句话让我无语。我才知道北京市居民电价比我们高出近一倍,所以用不起电饭锅。</p><p><br></p><p>我是学机械的,发电厂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更没有进去看过。后来全国火电发电厂没少去过。走访用户,拿着带有水电部名头下属企业的介绍信(后曾改称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发电厂也不清楚我们工厂大小,全国新建大的火力发电厂很容易进去,看过的真不少。</p><p><br></p><p>下面照片是八十年代在工厂花坛前的留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是我在网络上常用的头像照;</p> <p>最为严重的是医院的停电。有时手术过程中突然停电,只能用几支大手电筒照明,完成手术。相当一段时间,柴油发电机,成了抢手货。有的大些医院,甚至购置两台柴油发电机,以备手术室和医院走廊照明的急用。</p><p><br></p><p>后来对医院和重点中学,扯专用线,保证晚间用电需求。全市大面积停电,居民区一片漆黑,只有這两处灯火通明。令人十分羡慕。</p><p><br></p><p>拉闸限电时,原则上保证居民用电,在天黑之后一小时内有电供应。這种状态持续了二三年之久,许多老年人还会记得当时的状况。电力行业也成为各行业尊敬的老大,基本上是有求必应。</p><p><br></p><p>之后不久,全国各地大力兴建发电厂,使我有机会去过不少火力发电厂。这时的火力发电厂大都建在城郊,有的甚至离市区很远(几十公里)。火力发电厂的热能没有被充分利用。</p><p>当时还没有热电厂,不像现在有的北方城市为了冬季供热,建设二三个热电厂,为了铺设供热管线方便,建在市区。</p><p><br></p><p>我们工厂有几位从河北调来的学电的中专毕业生,曾向说过当年在电厂的状态。</p><p><br></p><p>在火力发电厂,中专毕业生属于工人编制。虽然他们面对着各种仪器仪表,定时记录各种数据‘。还必须三班倒进行值班。劳动强度较大,责任相对也较大。月工资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中专毕业生执行,也没有额外的奖金。</p><p><br></p><p>我工作的线路厂,一千余人的工厂只有三四位大学毕业生。中专生属于干部编制,成为工厂的主要技术骨干。其中不少己成为中层领导,最小也是车间技术员了。地位比电厂中专毕业生强多了。</p><p><br></p><p>我是按工人编制调入四平,到市劳动局报到,被告知需要找到接收企业,才能上班。首先想到的是在大庆时,想通过互换到四平的,省农机厂。该厂生产的东风牌联合收割机,在北大荒及全国名气很大,是四平市最大的机械制造厂。找到厂主管部门,吃了个闭门羮,只扔下四个字,"不需要人",就被赶出了工厂大门。</p><p><br></p><p>几年后,這个归属省领导的,全国最大的农机行业领头羊,因为使用严重不合格的乡镇企业(红嘴轧钢厂)生产的钢材,制作的小型麦收机,经常趴窝,甚至出现过断轴事故。自找作死,成为四平市最早倒闭的国营大型企业,市内最大机械企业,被低价卖给一家私企房地商。全厂职工下岗失业。這是后话。</p><p><br></p><p>因为不会骑自行车,只能找在市区内的工厂。</p><p>回家路过铁东一马路和中央路交汇处的百货一商店,看到前面的原柴油机厂旧址有变化。打听路人,被告知空闲十多年的厂房,新迁进一个拉伸机厂,是由原市标准件厂分离出来的。</p><p><br></p><p>柴油机厂的厂区很大,进去看到拉伸机厂只占据很小的角落,大部分厂房仍空闲着。找到主管领导,态度十分友善。当工人或技术干部都可以,但做工人必须想好车钳铣刨磨,想干哪个工种。省农机厂牛逼态度留下的心里阴影,一扫而光。</p><p><br></p><p>八十年代末参加校庆,原第二初中三年八班校友离校三十多年后照团体像,才知道当时的校友己升迁当了厂领导。七十年代初,我仅去过拉伸机厂一次,却没能认出初中的同班同学。</p><p><br></p><p>线路器材厂是我第三个去过的工厂。名头很大,在厂名前面有个水利电力部,归属水电部直属的修造企业。是四平市唯一的部属企业。</p><p>进去后谈的很顺利,厂子缺技术人员,更缺乏工科技术人员。可我却是一条筋,按工人调入,只想当工人。</p><p><br></p><p>后来给我一个台阶下,当工人可以,但需要去一马路南头的原标准件厂上班。我当即答应可以。市标准件厂生产螺栓螺母,高中勤工俭学时去过,主要设备是冲床,还有需要对钢材加热的焦炭炉。它在中央路南二条马路,线路厂在中央路北二条马路上,从道里家中出来应该一样远。</p><p><br></p><p>到了标准件厂才知道,主力已被拉伸机厂划走。由于当时社会上大量缺乏标准件,螺丝螺栓螺母成了香饽饽。地方国营四平标准件厂,想攀高枝,找到了东北电管局,四平也同意无偿将厂送给东电。于是市标准件厂成了东北电管局的下属单位。</p><p><br></p><p>东北电力管理局是水电部下属的大局,管辖整个东北的发电供电和一些相关工厂,根本没精力管辖四平标准件厂,于是行文由线路厂代管。</p><p><br></p><p>等我到标准件厂报到时,情况就有了变化。开始一位总厂派出的在标件的负责人,给我一把办公室钥匙,说就在这上班。我说不对劲呀,总厂派我来,答应我做工人。</p><p><br></p><p>四平的文化大革命,我是领教过了,打骂体罚是轻的,多少人因失去尊严,选择了自殺。我不想再有运动牵连到我身上,好不容易脱离干部籍,工人不会成为革命的对象。</p><p><br></p><p>因我非常固执,不久又来了一名解放军,好像是班排长。這时在工厂里出现解放军,可能是为稳定局势,抓革命促生产,而采取的一种临时举措。我答应在机修小组干活,但有技术问题需要帮助解决,决不后退。机修需要的图纸我会主动绘出。</p><p><br></p><p>后来才知道,原有的一名技术员因为在文革中是造大的小头目,文化大革命中跳的欢,厂内的许多干部被批斗,民怨较大,正在停职反省,劳动改造。</p> <h3>在标件车间呆了近一年时间,标件领导突然通知我到总厂报到,标件不再负责下个月的工资。</h3><h3><br></h3><h3>到了总厂主管部门说,今后想领到工资,必须来总厂这边工作,已告知标件不再考勤和开工资。(也就是说今后再到标件上斑,不算上班出勤,也没有工资。)</h3><h3><br></h3><h3>为了堵住退路,还派了一名沈阳中专毕业的老技术员到标准件。改革开放废除终身制,试行聘任制时他当了厂长,我成了厂第二任总工程师,都只干了一届四年。这是后话。</h3><h3><br></h3><h3>在原四平市标准件厂维修钳工班干了一年左右,回到总厂,安排在机修车间当技术员。</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這是水电部机械制造局领导(右第二位)来厂检查指导工作时,在工厂新建大门前的留影</font></h3> <h3>机修车间除了负责全厂的机械设备维修外,还负责火力发电厂的炉灰渣的粉碎机械(碎渣机)的生产制造。据说图纸是当初苏联使用的。</h3><h3><br></h3><h3>苏联的设备给人最大印象是儍大黑粗,碎渣机也有同样毛病,其中一个外露伞齿轮直径近一米,变速箱内的园锥向心轴承大得吓人,一个人都难抱得动,两个人才能搬动。</h3><h3><br></h3><h3>组装轴上的园锥轴承时,钳工组全员出动,上面有吊车(带轨道的天车),为了把轴承装在轴上,3一4个人喊着号子,一起抡起大铁锤砸向轴承侧面。用力还得基本一致,否则轴承侧面受力不均,轴承易跑偏。一副战天斗地的劳动景象,真够热闹的。</h3><h3><br></h3><h3>看过热火朝天的组装场面,不自觉的冒出一句活:"我还是头一次看到這么装轴承的。“</h3><h3>钳工组长忙问:"你看到都是怎么装轴承的?“</h3><h3><br></h3><h3>我告诉他,东北的机床厂和长春一汽,都是用机油加温后,将轴承套在轴上,室温冷却就完成了。哪有你们这么费事的。</h3><h3><br></h3><h3>组长告诉我,这种方法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了。不仅费时费力,有时不小心还把轴承外套打坏,顺手从工具箱内拿出一块砸掉碴的轴承。</h3><h3>还说,钳工成了苦大力,大家轮流上阵,很长时间才能装好一个轴承。幸好這在车间一角,为方便汽车进来拉货,旁边有个大木门,並不影响其它人工作。</h3><h3><br></h3><h3>车间技术员是车间权限最小的,我说完后也就以为事情过去了。不成想,事过不长时间,钳工组长到二楼办公室找到我,让我下去看一看。</h3><h3>到钳工班工作地点一看,着实让我吃了一惊。</h3><h3><br></h3><h3>原来是要搞加热轴承安装在轴上的试验。有人还用镀锌板做了一个大圆盆(好似小孩洗澡盆,不是长的,而是圆形的),圆锥轴承放里面空间宽松得很。地上还放一个千瓦的电炉子。這陣势是死逼梁山,非干不可了。</h3><h3><br></h3><h3>因为这是成熟经验,只好参加进来,绝对不能打退堂鼓。告诉他们先到供应仓库领二个铁桶,分别装清洗油和50号机油。再领一个千瓦电炉做备用。把电工叫来,扯上临时线,将两电炉加热升温油盆和里面轴承。为防止失火,把门旁沙箱搬进来。</h3><h3><br></h3><h3>清洗油是防备轴承落地或粘上泥灰,用来清洗轴承,在滚珠处涂上黄甘油,和新的一样。<br></h3><h3>50号机油粘稠度高,燃点自然也高,防止加热过程中油着火。记得看过的书上好像在二百多,近三百摄氏度以上。真要失火有沙子复盖,也不会造成损失。</h3><h3><br></h3><h3>油和轴承需加热多长时间,心里没底。只能凭经验。加热不长时间,就让吊车将轴承取出,试装轴上,没有成功。再继续加热,估计应该可以了,又取出轴承,很顺利的套在轴上。过了十几分钟,我载上手套,轴承已不烫手,并且已牢固在轴上,试验成功。</h3><h3><br></h3><h3>我告诉钳工组的人,时间控制掌握是最关键的。外地工厂轴承加热安装都是凭经验来的。</h3><h3>今后我们安装轴承的加热时间相似就可以了。</h3><h3><br></h3><h3>回到办公室后,却还真有点后怕。虽然时间不长,效果理想,並且得到一群人的支持。但事先並没和领导汇报,私自作主,等着挨批评吧。几天都没有消息,才算放下心来。</h3><h3><br></h3><h3>从此之后,碎渣机轴承组装,再.也不用老办法。利用机油加热轴承,受到普遍欢迎。一直延续十几年,直到该产品转移到别厂生产。<br></h3><h3>在厂内,這种方法在设备维修中,后来也被广泛采用。</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這是水电部机械制造局领导(前排中间)</font></h3><h3>来厂工作时在四平市下三台水库的留影</h3> <p>四平线路器材厂是全国最早生产输变电线路上的电力金具,每年都有许多单位,派人来参观学习,索要技术资料和生产图纸。</p><p><br></p><p>因为产品结构简单,生产条件要求不高,国内很快出现了几十家相同企业(包括地方国营企业和乡镇企业)。</p><p>产品订货和回款都出现了紧张局面。因此开发新产品,联系老客户,也成了技术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p><p><br></p><p>七十年代,四平线路厂生产和发电厂有关的三大产品是碎渣机,发电厂锅炉维修用的铜管和东北电管局交给我们生产的给粉机。</p><p><br></p><p>给粉机是东电下属的沈阳电力修造厂,根据国外样品测绘仿制的产品。原先发电厂鍋炉烧的煤是由传送带送给的。有的国家将煤经过给粉机粉碎成面粉状,再将面粉状煤从给粉机喷出燃烧。以提高发热量,达到少用煤多发电的目地。</p><p><br></p><p>为了完成厂交给我们的新任务,到销售科要来我们生产上述三种产品发货地址,以便直接找到用户,听取意见。销售科顺便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我们就近,能去邻近地方的输变电安装公司,帮忙催要货款。這样我们走的地方更多了。</p><p><br></p><p>销售部原来只负责产品外卖,由于一些单位不按时付清货款,厂部把催款任务也交给他们,有时还很急,有我们帮忙自然非常高兴。但对我们来说,这不是硬任务,只要能去要线就行,何乐不为。</p><p><br></p><p>大约有一年多时间,我有三分之一时间跑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留下不少照片。工作之余参观了不少名胜古迹。可以這么说,那时还没有旅游热,到哪都不知道还需要买门票。不像现在到处人山人海,挤都挤不动。</p><p><br></p><p>下面是七十年代四平线路器材厂大门的照片,</p> <p>到发电厂,首先想看到的是碎渣机在电厂的工作状态。在一个较大型的火力发电厂,厂办将我们领到一个宽坦水泥路上,拐个弯就见路面被煤灰渣彻底堵死了。走进一看,看到一位工人正在用大锤敲打粉碎大块的灰渣。我很奇怪电厂怎么会有這么大块的灰渣,竟然比碎渣机进料口大很多。</p><p><br></p><p>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由于大庆油田的开发,我国摆脱了贫油的帽子。个别发电厂设备改装,由烧煤改为烧油。工人的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提升,受到普遍欢迎。可是不久发现,烧油比烧煤成本提高很多,电厂亏损严重。</p><p><br></p><p>没办法又决定油煤混烧(一半煤一半油),不久又发现出现新的问题。锅炉的灰渣有时粘合在一起,形成大块炉渣,进不到碎渣机进料口粉碎,还得不时用大锤敲碎高温的大灰渣。因而工人认为油煤混烧不可行,建议还回到单独烧煤,却得不到支持。</p><p><br></p><p>最后决定近日派人来考查后再做决定,被我们赶上了,误认为我们是考查组的人员。把带有热气的大块煤渣,用汽车拉到水泥路上。我试着用大锤敲打灰渣,本来不是干活的料,力气小,只能在灰渣上打出几个坑,根本敲碎不了。发现灰渣不软不硬,肉筋筋的,真难以对付,难怪工人意见大。這只能算个小挿曲吧。</p><p><br></p><p>由于当时工厂直属水电部领导,因此工厂名称上多个"水利电力部"五个字,公章也是如此。发电厂只认得是一家人,也不知工厂大小。所以到发电厂参观,征求意见,都很热情。大型发电厂去过十几家,几乎跑遍少半个中国。</p><p><br></p><p>在一个当年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内,我发现很大的院落里,几乎一半地方都被煤渣占据,高度足有二米,推土机还在周边加高加固灰堆。</p><p><br></p><p>打听厂办的人才知道,电厂正常运转二三年了。开始煤灰渣由工厂用汽车倒入附近沟渠里,由于环保检查严,不再允许乱倒,否则要罚款或停产。</p><p><br></p><p>上级要求废物利用,搞技术攻关。问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灰渣利用起来,花钱是小事。天天看着灰堆,刮风天还得用防雨布将灰堆罩严,否则刮的到处是灰,真受不了。</p><p><br></p><p>几年后听说电厂的煤灰都抢着要,是做砖的好材料。這个问题解决前,日子肯定不好过。</p><p><br></p><p>在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我们还遇到這样友好和暖心的事情。厂办看到我们的介绍信,非常高兴,说四平来人了。</p><p><br></p><p>一位领导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先前曾用过沈阳的给粉机,因为是新产品新技术,发电用煤明显减少许多,于是申请再安装一台给粉机。后面这台给粉机却是由我厂提供的,使用时发现比沈阳的运转平稳无燥音,更经久耐用,就问我是怎么做到的。</p><p><br></p><p>我告诉他,我们两家的图纸是一样的。沈阳电力修造厂是根据国外进口的样机仿制的,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完成的。我们的图纸是东北电管局将他们的生产图纸,移交给我们一份,照猫画虎制造出来,以滿足电厂更新换代的急需。</p><p><br></p><p>可能我们是部直属企业,沈阳的工厂属于东北电管局领导,级别比沈阳厂稍高一点,产生的错解。</p><p><br></p><p>因为对方也是搞技术的,比较求真。并说己向主管部门反映,今后给粉机优先使用四平产品,两者质量有明显区别。</p><p><br></p><p>我告诉他,拿到图纸后,我们对零件的制造精度提高了一个档次,组装后至少二十分钟空负荷运转,要求运转平稳无燥音,才可出厂。</p><p><br></p><p>因为不放心产品质量,先试制的两台还进行动负荷试验。让供应科拉来了一汽车电厂用煤,组织几位工人将煤块用铁锹连续不断送入进料口,观看粉碎出来的雾料煤粉,机器运转平稳,声响很小,无跳动和移动,才正式安排生产加工。</p><p><br></p><p>不过我也提出一个要求,看一下给粉机工作状态。他带我进到锅炉和发电机现场,因为行走空间窄小,车间密封,说话都难听清。顺手用钓子打开炉门,只见红红的火焰,看不到有煤粉。因为在大庆见过烧天燃气(煤气)的锅炉房,火焰完全一样。赶紧让他关上炉门,以免热量流失。</p><p><br></p><p>问我还有什么要求,我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工厂一天需要多个列车煤,肯定不是人工卸煤,希望看一下工厂是如何卸煤的。于是派人领我到了卸煤点。</p><p><br></p><p>果然不出所料,卸煤完全是机械化和自动化。一整车煤连同车厢和下面的轮子,两边用液压缸固定昇高,翻转180度,将煤倒在传送带上。空车厢和车轮再落回铁轨上。火车头移动再将下节车厢送到卸煤位置,如此反复。</p><p><br></p><p>电厂的人讲卸一列车煤(十多节车厢),大约一个小时左右,最多时一天曾卸煤近十列火车的煤。下面铁轨旁有专人指挥,车头司机是电厂的人,一般司机很难配合好。</p><p><br></p><p><br></p><p>下面照片是伊拉克电力官方代表,在电力工业部机械制造局领导陪同下,来四平厂回访时,在工厂门前的合照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