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们常说的川西,指的是成都平原以西的地区,即四川省阿坝州和甘孜州等高原藏区。这里既有雪山海子,也有高山湖泊原始森林;这里几乎包揽了所有最美的自然景观;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吸引着我一次又一次的靠近她,聆听她,体会她。</h3><h3> </h3><h3><br></h3> <h3> 这已经是第三次去川西了,和前两次一样,翻越折多山后达到新都桥,再从新都桥一路向北直达色达,才有了后面不同于以往的行程。</h3> <h3> 新都桥,这个人称摄影天堂的地方,是每一次川西之行的必经之地,也是入藏的重要门户。因为多次往返在此停留,此次也就一路飘过,仅留两张图片以证到此一游。</h3> <h3> 在新都桥附近的塔公草原,遇到了一直行走在朝圣路上的德谦曲甲。这个满脸纯真笑容的二十三岁的小伙子说他已经在路上行走了三个月,朝圣的目的地是拉萨。他在我们的镜头下毫不拘束。他谈着他的经历,谈着他的信仰,他还说要好好穿他身上的这身衣服,好好学佛法。</h3> <h3> 闲谈间,他边聊边用酥油茶把糌粑粉调匀后搓成丸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这应该算是他的晚餐吧。他说如果我们不介意他的手是否干净的话 ,很愿意我们分享他的糌粑。说完便毫不迟疑地把手指放进嘴里舔干净,然后熟练地把糌粑粉搅拌均匀并搓成球再一个个分给我们。我们虽心存芥蒂,但还是欣然接过,一点点掰开送进嘴里细细品尝起来,香香甜甜的并不难吃。后面的整个行程中,这有趣的一幕老是成为我们的笑谈。</h3> <h3> 朝圣的路上是艰苦而单调的,可是他似乎并不觉得苦,随身携带着茶叶罐和其他小物件,倒也让朝圣的日子平添几分乐趣。</h3> <h3>八美镇街边休息的老人</h3> <h3>去色达沿途的风光</h3> <h3> 曾经,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个红色的色达梦,想象中的色达远离尘嚣,不惊不扰,安静又美好。这一天,我终于穿行在这片红色海洋中,邂逅着一个个看似孤独的灵魂,想象着他们身上背负着怎样的故事。 </h3><h3> 色达,准确地说应该是喇荣五明佛学院,这里不是旅游景点,也不售卖门票,更没有兜售廉价纪念品的小店和沿街而立的饭馆,这里有的只是虔诚和信仰。但同时,因为这里是世界规模最大的佛学院,尽管海拔高达四千以上,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并不少,运送游客上下山的大巴也管理无序。于是,这个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在我心中多少打了些折扣。</h3><h3><br></h3> <h3> 这里的僧人对镜头都很抵触,想要拍到他们不容易,你得远距离地假装左顾右盼地偷拍,即使这样,也极易被他们发现。</h3> <h3>坛城周围转经朝拜的人们</h3> <h3> 偷拍不易,且拍且珍惜!来一次不容易,拍不了僧人就拍自己。第一次给自己拍这么多特写。</h3> <h3> 离开色达,继续向北前往青海果洛州班玛县去探访联系了两年却未曾见面的求谢。经两三个小时的急弯颠簸,到达时求谢已经在路边等候多时。千里相逢,各自都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吃着藏家包子喝着酥油茶,相谈甚欢。随后,我们一行又去求谢助教的学校看了看,时值学校假期,没有见到孩子们,不免有些遗憾。</h3> <h3>求谢所在的阿羌寺</h3> <h3>求谢执教的班玛妙音乐园小学</h3> <h3> 离阿羌寺不远有一座古老沧桑的白扎寺,据说是一座拥有青海地区“塔林”之最的千年古刹。</h3> <h3>看看,我拍的美不美?</h3> <h3> 白扎寺每天都有众多来自附近的信徒无偿地雕刻玛尼石。</h3> <h3> 虔诚地一丝不苟地,刻进去的是信仰。</h3> <h3> 从白扎寺出来,我们并没有在班玛县停留,而是仍旧回到色达住宿,给第二天的行程腾出宽松的空间。</h3> <h3> 这一天的行程很是轻松,我们不急不忙地收拾完毕,便从色达出发,途经新龙县,于下午四点多到达措卡湖附近住宿的地方。我们并没有在这里停下休息,而是继续前往措卡湖边,想一睹傍晚时分的措卡湖为快。一路上,我就一直在脑补着措卡湖的各种美,想象着措卡湖将会以怎样一种盛世美颜出现在眼前。待从树缝一眼瞥见湖水时,不免有些小小的失望:原来措卡湖这么小啊!接着,停车,拿相机,一步步接近措卡湖边时,我知道我错了。</h3><h3> 彩池、倒影、游鱼、寺庙全部集中在这一处小小的天地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角度都美得超凡脱俗。</h3><h3> 这里的湖面因远近不同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颜色;这里的倒影亦真亦幻,如同万花筒般;这里的鱼儿密密匝匝,仿佛自带灵性,简直就是上天洒向人间的尤物;这里的寺庙与世无争,静静地立在湖边,一世安好。</h3><h3><br></h3> <h3>湖边相遇热情美丽的藏家女孩</h3> <h3> 看似荒废了的古塔,同样有着致命的诱惑力。</h3> <h3> 离开措卡湖,下一站:格聂神山。8月,武汉的人们还在火炉中煎熬时,这里沿途花开遍野,绿草如茵,我恍如站在春天里。</h3> <h3> 格聂神山跨越理塘和巴塘两县,属四川第三高峰,次于贡嘎和四姑娘山的幺妹峰,海拔6204米。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因地理位置比较隐蔽,很多人不了太解这座山。</h3><h3> 从措卡湖出来沿318国道前行过理塘后离开318国道。过喇嘛亚乡不久便抵达观格聂神山的最佳位置。这里游客较少,似乎与世隔绝。我们到达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几个其他游客。整个绝世美景,似乎只属我们几个专有,实在是太享受了。</h3><h3> 同样也是黄昏时分到达,此时光影的变幻为格聂平添几分灵动,妙不可言。</h3><h3><br></h3> <h3> 太阳渐渐落下,四周已进入蓝色梦幻般的静谧。时间也凝固了,女生一刻也不闲地四处奔跑着拍草地上挂了霜的野花;拍自己,凹各种造型,兴奋不已;男生们则在不远的亭子里抽着烟,天南地北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我想神仙日子也不过如此吧。</h3><h3><br></h3> <h3> 我们夜宿的地方叫“格聂之眼龙金格登山居”,这里有一个简易的酒吧,虽说简单,倒也有几分格调,有这么个酒吧出现在这里已经很不容易了。晚上,我们在酒吧里吃了一顿丰盛的自助餐。涮着火锅吃着烤肉,来一瓶酒小斟助兴,这一夜是何等的开怀。</h3> <h3> 清晨,推开我们居住的小木屋的门,展现在眼前的格聂如同女神般美得夺人心魄,冷峻又不可触摸。每个人在推开小木屋的门的同时都会为眼前的美景惊叹一声。黎明时的格聂清冷玄幻,当东边的天际被朝霞涂抹时,雪山也渐渐醒来,山巅由浅青到淡紫到明黄到金黄再到橘红,直至太阳完全升起后的洁白,每一秒的变化都微妙动人。</h3> <h3> 去帐篷营的途中经过格聂之眼。初看格聂之眼,只是一个水洼中间长着一圈淡淡的水草。再细细观察,水洼犹如一只有眼皮有睫毛的大大眼眸在凝视着天宇,似乎是一只能洞穿世间万物的蓝色之眸。</h3> <h3> 此处借用何同学用无人机拍的一张图片,以示全貌。</h3> <h3> 可惜这个时候的格聂之眼正值枯水期,据说以往水草丰盛的时候更美。</h3> <h3> 不知道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又是从哪里冒出一群热闹的藏人。一台无人机,几部相机,让他们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围观了好久,欢呼雀跃地争相拍照留念。他们唱着笑着跳着闹着。照片拍完了,闹腾完了,一转眼他们又风一般的飘走了,只留空寂的原野。</h3> <h3> 看着这一张张极有特点的脸,忍不住多拍了几张特写。</h3> <h3>这张酷不酷?像不像T台秀?</h3> <h3>格聂之眼周围的景色。</h3> <h3> 冷古寺,分新冷古寺和老冷古寺。新冷古寺座落在格聂神山脚下,老冷古寺则座落在格聂神山的山谷里。想去到老冷古寺寺庙里,必须经过一段崎岖不平的山路。这段路,是我们在当地藏人的摩托车上颠簸了二三十分钟才到达的。</h3><h3> 经过这次山地骑行,特别是从后背把摩托车手的衣服扣子拽下来后才知道原来坐摩托车也是有技巧的。当时坐在摩托车上自顾不暇,更别说拍照了。所以错过了拍冷古寺外貌的机会,只有再次借用何同学的无人机照片一张了。</h3> <h3> 山谷里的冷古寺</h3> <h3> 听说冷古寺的鼎盛期,僧侣人数达到了2000多人。而我们此行只在破败的残垣中见到了几位老人孩子及少数几个喇嘛。</h3> <h3> 冷古寺出来后到达帐篷营地。这是我们晚上落脚的地方,到达营地的时候天色尚早,我们几个开始自己准备晚餐,拿出在路边采购的水果和蔬菜,又洗又切忙乎了好半天,由我掌勺,杨杨同学打下手,就着昏暗的灯光好不容易弄熟了一桌饭菜,吃着聊着一晃又到了九点多,和当地牧民约好第二天骑马近距离去看格聂神山。</h3><h3> 住宿的地方是一个简易的帐篷,缺水缺电缺信号,简单的收拾后准备早点休息,养精蓄锐以备接下来的行程。实诚的藏家主人给我们每人又多加了一条毯子,足以挡寒了,这一夜虽然风有点大,但也并不冷。</h3> <h3>第一次发现杨杨同学也是做饭的好搭档。</h3> <h3>神山脚下的马儿</h3> <h3> 据说远处那个小红点是骑着“小毛驴”的我。</h3> <h3> 旁边那位你可不可以不要把腿翘起来?我们可是狙击手诶!</h3> <h3> 你们见过在这种地方骑摩托车的吗?藏人可以诶!真心佩服!</h3> <h3> 历时十天的行程在格聂神山这里就结束了。行走川西高原,探寻隐世秘境,看一片片云的形状,坐等太阳落下……哪有什么脱胎换骨?哪有什么净化心灵?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置身于这个接近于天堂的地方,于我,只为放空身心,重拾感动,找回那个简单快乐的自己。</h3>